《大宋私生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私生子- 第4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能不跳脚吗,往日的光辉事迹,被清娘如数家珍一般娓娓数来,谁受得了啊!

我光辉的翰林大学士的形象约,这下全完了!

清娘看着他气急败坏的样子,眼睛也笑眯了,腰儿也笑弯了,终于顾不得敲碗了。

“清娘,我跟你拼了!”恼羞成怒的杨大官人大吼一声,拿着烧火棍扑了过去。

清娘象只晚风中的蝴蝶,轻盈地飞到了车后,一边咯咯直笑,一边召唤小白:“小白,小白,快来,杨大哥要打我呢,你快拦住他,快呀!”

嗥!

小白嚎叫一声就扑过来缠住杨逸,张嘴咬住他手上的烧火棍,为了讨好清娘,这家伙好不卖力。

有了小白的阻挡,清娘自己躲在车后继续数落他的光辉事迹:“嘻嘻………杨大哥,你还在西湖边卖过假药,在开封府砸过人家门槛,在正旦大典上带着睿儿去捣乱,在…………”

“去去去,小白滚一边去,再挡路我今晚就吃烤全狼,清娘,你别跑…………。”

杨大官人拿着烧火棍在后面张牙舞爪,大喊狂追,清娘带着小白绕着枫林逃跑,裙影漫飞,笑声清脆,就象瑶台上的仙子在花间嬉戏。

晚风带着薄薄秋凉,山边的夕阳染红了整个黄昏。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在京城时,清娘温柔守礼,到了这乡野之中,不免多了一份率真的娇纵,少了一些礼教的束缚,玩得极为开心。

俩人追闹一阵,回到火堆边,鱼粥也基本好,杨逸先给她剩了一碗,清娘甜甜一笑接过,奔跑过后的脸蛋红扑扑的,如桃花娇人。

“味道怎么样?”

“嗯,好喝。”

杨逸拿刀把烤好的腊肉切下一小片,塞到她嘴里,问道:“香不香?”

“香。”

“我是不是好人?”

“是。”

这时的清娘乖得象史温顺的猫儿,若得杨逸哈哈大笑起来。俩人在夕阳下品味着鱼粥,吹着晚风,惬意之极。清娘忍不住说道:“杨大哥,人家都不想回京了。”

“那咱们就玩够了再说,反正杨大哥有一个月假期呢。”

第692章天涯海角有暖流

杨逸打算带清娘畅游半个月,想法的愿望是美好的,可天公不作美,到了第二夜,杨逸抱着清娘正睡得香,车外却突然刮起了大风,气温也随之骤降,冷得俩人把所有衣物都拿来盖了,还是觉得寒气直透。

老天爷啊,这不是捧打鸳鸯嘛!

“啊嚏!啊嚏!啊嚏!”

杨逸裹着厚厚的貂皮大麾,连续打了几个喷嚏。

韩碧儿看得又是心痛又是好笑。杨逸带着清娘出游,不料天气突然转冷,还下起了雪来,俩人如今回到了城外的田庄,清娘没事,反而是一向强壮如牛的杨逸染上了风寒,韩碧儿不用想也知道,这位爷昨夜只怕是把自己都脱光了,用所有衣物来包裹着清娘吧。

“爷,你没事吧?”韩碧儿眼泪流转,柔声问道。

“没事,小小风寒,喝点药就好了,京中没什么事吧?”

“没什么事儿,有事的话奴奴早让人通知爷去了。”

杨逸拿出一个桑叶采摘器递给韩碧儿,说道:“这个是用来采摘桑叶的,用这个比用手采摘快几倍。”

韩碧儿接过去,好奇地看着手上的采摘器,听了杨逸的解释,她立即就明白这物件意义非同凡响,于是说道:“太好了,这东西是爷是从哪里得来的?”

杨逸笑道:“这是本国公发明的,本国公今此出游,刚好遇上罗敷,见如此佳人,采摘桑叶如此辛苦,实在是于心不忍,便制作了一个桑叶采摘器送给她用。”

韩碧儿白了他一眼说道:“奴奴才不管爷送给谁用哩,既然是爷刚制作的,那就是没传开,奴奴这就让人在京城和杭州设立作坊,大量生产。”

“嗯,这桑叶采摘器养蚕户一定极为青睐,不过,这东西构造简单,很容易仿制,只是一次姓生意,你要把握好一个度。”

韩碧儿媚然一笑道:“爷这话可就错了,这桑叶采摘器如果真象爷说的这么好用的话,那必定是供不应求,江南各地家家户户都养蚕,咱们只要抢得两成的市场,奴奴估计至少也能有几万贯的收入呢。”

杨逸无所谓地说道:“随你了,我今天找你来,主要不是说这个的。”

杨逸说到这,清娘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药走了进来,她身上穿着白狐小袄,小蛮腰处收紧,显得纤纤如月,见韩碧儿在场,她有些不好意思,好象是她害得杨逸感冒似的。

“杨大哥,快先把药喝了。”

韩碧儿在一旁掩嘴偷笑着,媚得象只狐狸精,让清娘更加不好意思。

杨逸瞪了韩碧儿一眼,才接过药碗,大口把药喝完,跟在清娘后面的小艾立即递上温开水,漱完口后,杨逸安慰道:“清娘,别担心,杨大哥身体好着呢,这点风寒不算什么,晚上就好了。”

“杨大哥,都是我不好。”清娘神色有些懊悔,带着忧色望着他。

“意外,这次只是意外,是杨大哥没有考周全,不怪你。”杨逸看到她肩上落有雪片,便示意她站过来些,伸手轻轻将她肩上的雪片拂落,“清娘,你身子弱,大哥开的这个方子不光用于治疗,用来预备风寒也是有用处,清娘记得自己也喝点,还有碧儿,你风里来,雪里去的,也去喝一点,别染了风寒才好。”

韩碧儿没料到他会说出这番话来,心里暖暖的,感觉外面的风雪好象也是暖的了,望向他的眸子水汪汪的,如秋波荡漾。

杨逸对小艾问道:“还有药吗?”

“回国公爷,还有一点,只够一个人喝了。”小艾的目光在清娘和韩碧儿身上分别溜了一眼,仿佛在猜测杨逸准备把余下的药给谁喝似的。

杨逸不禁失笑道:“小艾,动什么鬼心眼呢?还不快去把药端来。”

“是,婢子这就去。”小艾吐了吐小舌,一溜烟跑了,她是从环州便跟着服侍清娘的,杨逸对家人随和,从不打骂,加上最是疼爱清娘,她做为清娘的贴身侍女,自是更不怕杨逸。

等小艾把余下的半碗药端来,杨逸接过,三道目光顿时落到他身上,杨逸又有些好笑,清娘抢先说道:“碧儿姐姐每曰艹劳,甚是辛苦,你先把这药喝了吧,我等下再让人熬些就是。”

见清娘贤淑知理,杨逸伸手将她抱到怀里,对韩碧儿说道:“清娘说得在理,碧儿先喝,等下你回城时带上方子,给家里人都熬些来喝。”

“奴奴晓得了。”韩碧儿把药碗接过,看了清娘一眼,把药喝了,感觉那药不苦,很甜,很甜。

小艾悄悄做了个油瓶嘴,被杨逸看到了,立即横了她一看说道:“你这丫头,在这里做什么怪,快去再熬些来给清娘喝。”

“嘻嘻,婢子这就去。”

等小艾出去,杨逸拍拍清娘的香肩说道:“清娘,你先在一旁坐着,我和你碧儿姐姐还有些话要说。”

“哦。”清娘乖巧地应了一声,蹲到他脚边,把炭火挑旺一些,门外还飘着雪呢,纷纷扬扬的,可不能让他再受寒了。

杨逸接着对韩碧儿说道:“这次我找你来,主要为了一件事,当初我率军南征交趾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别人提起一件事。”

“爷,什么事?”

“琼州岛的黎族妇女心灵手巧,她们有极为先进的制棉器具,和高超的纺织技艺,你立即派人上岛,不管花多大的代价,也要忙把她们的制棉器具以及纺织技艺学会。”

尽管这话是出自杨逸之口,韩碧儿还是难以置信,这世上论纺织技艺,还有谁比得苏杭一带的百姓吗?

一直以来,琼州就是朝廷用来流放犯官的蛮荒岛屿,说那里的人纺织技艺比江南还先进,不光韩碧儿不信,说出去只怕全天下人都不会相信。

她忍不住问道:“爷,这消息您是从何处听来的?可靠吗?”

杨逸不好说人家黄道婆就是从黎族妇女那儿学来的纺织技艺,使得松江布“衣被天下”,他只好摆出架子说道:“你别管我听谁说的,若是不可靠,我让你派人去干嘛?你照我说的去做就是了。”

“是。”韩碧儿缩了缩脖子,似乎很怕他的样子。

杨逸伸手给了她一个脑锛说道:“你别不信,白叠布想必你也知道,价格不比丝绸还贵,之所以这样,不是材料稀少,实际上棉花很高产,如今在闽广一带已有不少人种植棉花,他的价格昂贵,是因为大家没有掌握加工棉花的方法,使得棉花加工成本十分高昂:

我听说黎族百姓制作有搅车、弹棉弓、纺车,织机,搅车可以轻松地把棉仔去除,弹棉弓可以把棉花弹得异常蓬松柔软;他们的织机可以错花配色,综线挈花,织造技术极为精湛,织出的棉布绵实保暖,弹好的棉花若是制成棉被,更是柔软舒适,让人象是躺在白去上一样;西域盛产棉花,如今西域已经收回来了,如果再能从黎族百姓那儿学来先进的纺棉技艺,再进一步推广棉花种植,我敢肯定将来棉布必将大行天下。”

杨逸这番话听得韩碧儿大为惊讶,但杨逸言之凿凿,连搅车、弹棉弓这些名字都说得清清楚楚,让她不得不信。

对杨逸的远见绰识,她一向也是佩服万分,杨逸说棉布能大行天下,听上去也并非信口开河,韩碧儿想到其中的无限商机,心中飞快地算计起来。

现在市面上白叠布极为稀少,价格昂贵,甚至超过了丝绸的价格。若真能大量生产,那定是财源滚滚。

韩碧儿甚至想到了派人去闽广、去高昌,提前收购棉花,等从黎族那边学回了棉纺技术,就大量生产,赚个钵满盘满。

杨逸哪里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不过也没有阻止她的意思,要推广棉花种值,光是靠朝廷三令五申还不行,必须先让百姓看到棉花的用途和价值,到时即便朝廷不去推广,百姓也必定争着种植。

韩碧儿坐不住了,当即说道:“爷,您好好将养着,奴奴这就派人前去琼州,尽快学回棉纺技艺。”

“嗯,去吧。”

韩碧儿再也坐不住了,施了一礼就冒雪离开了。

杨逸也很期待,希望尽快有棉被盖,现在富贵人家还好,有上好的帛、貂裘、毛皮做被褥,普通百姓家的被子说起来那便可怜了,许多人家还是往被子里塞干草、芦花等物来保暖,冬天过得苦啊!

若是做出舒适的棉被,在京城里韩碧儿只怕卖一千贯一床,那些富贵人家也抢着要。

杨逸记得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木棉袈裟》,电影里那件袈裟珍贵无比,其实嘛,木棉就是棉花的另一种叫法,而印度也是棉花产地之一,棉花从印度传到南方,南方百姓就管它叫木棉。

不过由于棉花加工困难,而且在中原少见,它的价格确实很昂贵。

嗯,就让它再贵一点、再贵一点,先把棉花的价格炒成天价,炒成金子般的天价,让百姓争着去种金子,这样无疑是推广棉花种植的很好方式。

先让韩碧儿狠狠地去赚一笔吧!

第693章资本掠夺

白叠布,就是棉布,在唐朝及五代之时,价格还非常昂贵,如中唐时,贾昌在长安,“行都市间,见有卖白衫白叠布,行邻比廛间。有人禳病,法用帛布一匹,持重价不克致,竟以幞头罗代之”。

由此可见“白叠布”在当时非常珍贵,以至“持重价不克致”。

进入宋代之后,中原棉花仍稀缺珍贵,从周边民族及外国的贡品中就能反映出来,西北棉布贡地,主要是高昌(吐鲁番)地区,宋使王延德受皇命出使西域,从太平兴国六年(981)西行,雍熙元年(984)返回京师,其一路所见,但只有高昌有“白叠”。

大宋立国以后,一直未能控制河西,与西域的联系时断时续,仁宗时李元昊攻占河西走廊后,交通更是困难,连葡萄酒配方都失传了,棉花这个物种更是难从西域传入,所以中原一带基本看不到有棉花种植。

不过西域传不进来,印度的棉花却通过大理、交趾,传入两广、海南岛、福建等地。现在这些地方已经有不少百姓种植,只是因为没有适合的加工工具,使得棉花的加工成本非常高,光是去棉仔这一条就非常困难,用手工撕扯耗时费力。

偏偏海南岛一直被人们视作畏途,官员被流放到海南岛被视为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谁也不知道岛上的黎族妇女竟掌握着一种足以温暖整个天下的棉纺技术。

直到宋末元初逃婚的黄道婆跑到海南岛,从黎族妇女手里学来了棉纺技术,才有后来的松江棉布。“衣被天下”的壮举。

是的,是海南岛黎族妇女那灵巧的双手。温暖了整个天下。

杨逸前世见过打棉被时用的弹棉弓,却没有见过搅车、纺棉车。这些东西在后世早以退出历史舞台,知道的人没几个。

所以只得让韩碧儿派人到海南岛上去学,现在广南大开发,杨家在钦州和广州都有大量的业产,要派人上岛去学棉纺技术不难,黎族妇女不肯教,那就用钱砸,拉半船银子去,我就不信没人愿教。

韩碧儿派人送信往方南之后。很快又回到田庄,杨逸所做的事看似是闲极无聊,瞎逛胡闹闹出来的,但精明的韩碧儿隐隐猜到事情没这么简单;

杨逸带着清娘本是出去游玩的,发明桑叶采摘器看似也很凑巧,但再加上棉纺技术这一条,韩碧儿立即闻到了不同寻常的味道。

杨逸要做的,或许并不只是为杨家增添一条财路这么简单,这些猜测搁在心里。让韩碧儿难受得慌。

清娘心中有愧,昨夜杨逸为了不让她冻着,确实是把所有衣物都让她盖了,小丫头感动得流了不少泪呢。今天乖得就象只宠物猫一样,处处细心照料着他。

杨逸身上裹了两层貂裘,差点热得冒汗。清娘就是不让他掀开,门外纷纷扬扬的雪花飘落在葡萄园里。寂静的冬天来了。

清娘盘坐在琴台前,琴台边的金蟾里。香烟袅袅飘散出来,让她那美丽的容颜有些朦胧,经过琴操指点后,清娘的琴艺有了不少的提高,琴声疏疏淡淡,如雪花飘落的天籁。

韩碧儿进屋时,杨逸正坐在轩窗下,静静地看着窗外的雪景,听着清娘的琴声,她只好暂时把心中的疑问按下,示意轩厅里侍候的丫环将铜炉搬到杨逸身边,然后坐过去亲自帮他温酒。

杨逸仿佛早就料到她会再回来,见到她一点也不意外。接过她温好的酒轻呷了一口,轻声说道:“碧儿是不是有什么想问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