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私生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宋私生子- 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自秦汉以来,只见过为皇位争个你死我活的,还有谁去谦让?然而不管如何,明面上你却不能否定这种谦让的君子之风,不能说它过时了

见到殿中百官无言以对,立于殿侧的郝随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意

蔡京对赵似的上古圣贤的君子之风极力赞颂,很快林希等人也出班表态,支持赵似立储之举他们的心思不难琢磨,现在离赵似亲政还早既然赵似当廷说出这样的话,那就没必要在此事上去坚持,从而得罪摄政的刘皇后了

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关键是眼前要平衡,大宋要平稳,党要平稳

便是章惇,也不得不感叹刘清菁这一军将得准将得狠

他心里最清楚大宋现在经不起折腾了啊辽夏随时可能大军压境;赵煦的驾崩,国内形势是处处暗藏危机,而他这个首相很快又要离京主持修陵之事,至少有几个月无法掌控朝政,若是在此时与刘清菁闹僵,必定会让她与党越走越远从而导致大宋的政治格局出现不可预测的裂变

最终在章惇也表态认可之后李清臣、苏颂不表态,范纯仁与韩维俩人虽然仍一再反对,但终究势孤力单,此事便就此了之

过了这段插曲,皇登基仪式总算没再出现什么波澜,定下明年为嘉德元年之后,众臣拟定赵煦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以章惇为山陵使,选址于巩县修建永泰陵

作为外放的知州,杨逸是没资格上殿参与皇登基仪式的,甚至连入宫哭灵的资格都没有,他不知道刘清菁擅自在帝登基仪式上弄出的立储事件,若是知道,他一定会阻止

因为现在刘清菁生男生女还不知道,便去搅和此事未免太操之过急了,只会提前暴露她的心思为将来埋下极大的隐患

京中各寺院的钟声还在一声声地回荡着,按惯例皇帝大行,京中各家寺庙道观都要鸣钟三万下,日夜不息

杨逸一个人在自家的书房里思索着,赵煦后事及皇登基这些事,他不想去掺和,他已经不需要再从其中捞取什么政治资本,无论是军是政,他的功劳已经够多了

这次平叛的功劳,他让刘清菁全加到了李一忠、谢东升、包毅等人身上,刻意淡化了自己参与其中的事实

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尽快将李一忠这些心腹手下扶起来,在京城的禁军体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二是避免自己再次成为焦点

抛开这些事情,朝局的走向他却不能不担心,刘清菁经验欠缺,能不能掌控住局面,这很值得怀疑,而且随着她手握皇权之后,对自己的态度会有什么变化?是否还有原先那么大的依赖感?自己对她的约束力还有几分?这些都是必须深思和提前预防的情事

杨逸左思右想之后,提笔唰唰地给刘清菁再写了一封信,刚刚封好,就听外面传来敲门声

琴操一身布衣钗裙,头上系着一条白绫,纤腰尺素,迎风欲折,腰间顶着一个茶托,里面装着了茶具,一手正推开虚掩的书房门

她身姿修长,肤若凝脂,门外的光线映进来,衬得她娉婷若仙,倩影说不出的幽雅动人

她进门就盈盈福道:“打扰大人了,琴操来给大人煮些茶”

杨逸分明看到,她说话间一双眸子往自己的书桌瞄了瞄,随即有一丝淡淡的失望,杨逸心中不禁莞尔,似乎那次之后,这个美人儿已经将自己的书房当宝山了,总想看着自己再有什么作问世

杨逸随意地说道:“琴操姑娘不必客气,你是贵客,不是使唤丫头,以后碧儿再让你干这事,你大可不必理会她,回头我会说她的”

琴操宛然笑道:“大人误会了,这回不关姐姐的事,是琴操自个要来的,大人累了一夜,琴操煮些茶来给大人品尝一下”

杨逸不置可否,静静靠在椅子上看她施为,琴操将器具放到茶几上,先把窗下的燎炉生起火,再将装好水的长流汤瓶置于炉上煎汤

做好这些后,婷婷坐回茶几前,取出团茶细碾、细罗,她十指细长圆润,动作轻灵曼妙,观之赏心悦目

待炉上汤至火候恰好之际,列盏于几,以汤炙盏令热,这道工序有些讲究,若掌握不好,点茶时茶则不浮,或是难以形成蔚然大观的水墨丹青

杨逸静静地看着,琴操的每个动作都充满了流畅的美感,就象山涧的溪水无声地滑过石面柔顺之极

想想她的出身,杨逸便不感意外了名妓之所以能成为名妓,靠的绝不仅仅是相貌;她们所学的一切无不是为了娱人,除了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舞之外,象点茶这些技艺也是必须精通的

炙盏之后,琴操悄悄瞄了杨逸一眼,见他仍是静静地看着,俏脸上不觉浮上一抹极淡的笑意旋即以小勺舀取茶末,倒入盏中,轻拢慢捻调作膏状,然后左手提着汤瓶向盏中冲点茶汤,右手以竹制的茶筅于盏中回环搅动,是为击拂

琴操击拂的手法时若灵蛇过水时若鹤舞浅滩时若轻云拂月,时若回风舞雪,那双纤纤白玉似的柔荑说不尽的轻灵,茶汤半滴不洒,一会儿之后,一盏点好,她委婉地说道:“请大人品之”

这个品并不是要杨逸喝茶而是让他观赏盏中茶色,只见盏中rǔ花不断泛起,变幻不定,恍若湖山烟雨、又似兰亭诗序,每一盏茶因她击拂的手法不同,一幅幅水墨丹青也是形态各异,妙趣横生,令人叹为观止

杨逸看完由衷地说道:“琴操姑娘蕙质兰心茶艺之精湛,着实别开生面今日我算是又长一回见识了”

“大人何必取笑琴操,大人经天纬地岂会将琴操这些粗浅技巧看在眼里?”琴操恬淡地笑了笑,双手捧杯将茶送到他面前

杨逸将茶接过,却不觉慨然一叹:“柔荑婉转点秋茶,宫墙寂寂树含鸦丰功伟业浮云事,泛作杯中细rǔ花”

琴操听后抬起头来,如水的目光静静地流淌在他身上,和苏轼相比,杨逸少了一些士大夫的雍容文雅,多了几分雄健之风,时时给人英姿勃发的感觉;

她虽然不知道昨夜杨逸去做了什么,却知道那肯定与昨夜的风风雨雨有关,她能感觉到眼前这个男人心中那缕淡淡的疲惫感,这是她前所未见的,芳心一软,不觉柔声问道:“大人是在为官家大行之事烦心?”

杨逸淡淡笑道:“算是多谢琴操姑娘,看了你这精雅的分茶之道,心里感觉平静多了”

“只要大人不嫌琴操来得唐突,已是琴操之幸,大人不必言谢”

杨逸将茶杯放下,双手抱于脑后轻轻伸展了一下身体,长舒口气说道:“琴操姑娘给人的感觉,就象一面远方的风景,秀丽空蒙、淡雅而宁静,不经意间便能让人脱离凡尘,宠辱皆忘,今时今日,能与琴操姑娘对坐品茶,倒真是我杨逸之幸”

“说到底,琴操在大人眼中也就是个花瓶……”说到这,琴操忽然停了下来,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竟脱口说出这样略带轻薄的话来,心中不禁有些懊恼

杨逸见她因窘迫而脸色嫣红,就象一朵五月的石榴,便不再去看她,转头望着窗外的白云说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而且是独一无二的”

琴操芳心微微一动,很快就恢复了原来的那份娴雅之态,她向杨逸盈盈一福道:“听了大人一席话,琴操受益良多,多谢大人”

随着她轻盈的下拜,一缕淡若清兰的幽香飘散开来,杨逸轻声说道:“品茶闲话而已,琴操姑娘不必太过认真,对了,过两日我大概就要离京,琴操若是有意前往环州,倒可与我同行”

“大人这个时候要离京?”琴操心中为之诧异,她本生于官宦之家,加上丰富的阅历,明白杨逸是个非常接近权力核心的人,如今赵煦大行,帝登基,正是朝局变幻莫测之时,杨逸这个时候离京,倒真让人费解

“呵呵,我如今是环州知州,本就不是京官”

“大人盛情,琴操感激不尽,环州……琴操就不去了”琴操一时想不明白杨逸为什么邀自己前往环州,芳心有些零乱

其实杨逸也是想到苏轼在环州,才随口相邀,转而想想苏轼在感情上的随意,他也就懒得再去管这闲事了他笑了笑说道:“京中物华天宝,琴操姑娘在此多看看也好”

“不是大人……”琴操突然有些急了,她怕杨逸误会她是留恋京中繁华,才拒绝他的邀请,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她自个也说不清道不明,芳心一时乱糟糟的

杨逸未料她会有如此反应,心里也有些诧异却没有去探究。

第212章十万辽军滚滚来

宋辽之间的贸易,要追逆到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当时宋太祖与辽景宗互遣使者议和,这次议和没有在军事、政治上取得实质的成果,却促成了双方的经贸繁荣。

而当时代表辽国与大宋进行谈判的,就是涿州刺使耶律昌术,而从此,涿州也就成为了宋辽贸易主要地点。

大宋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玉器、甚至是铜钱在辽国都是紧俏商品,源源不断的从宋境运到涿州,再销往辽国各地。

而辽国的药材、毛皮、牲口、镔铁刀、北珠等等商品也四季不停地集到涿州,然后通过官方榷场或走私渠道销往大宋。

涿州每日往来的车马络绎不绝,商客如云,可以说涿州因此成为辽国商贸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特别是澶渊之盟签定后的近百年时间,涿州的经济地位远远超过了它的军事地位。

直到七月初,辽国源源不断地向涿州增兵,每天城里城外战马奔腾,刀光如雪,人们才记起,涿州作为军事重镇的身份。

涿州府衙。南院大王萧特末手握刀柄,虎踞其上,凛冽的目光如同刀芒一般扫过底下的文官武将。

“今日把各位叫来,是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宋主赵煦驾崩了!”

短短一句话,立即让堂中象炸开了锅一样,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自赵煦亲政以来,大宋对外政策强硬,易水一战更是让辽国损兵折将,颜面尽失。

这还罢了,现在大宋竟然还支持辽国境内的部族叛乱,弄得辽国在漠北疲于奔命,叛乱却剿之不尽,愈演愈烈。

现在这样一个强有突然驾崩了,对于辽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部将乌古迭首先吼道:“宋主驾崩,南朝军政必定陷入混乱,萧大王,咱们这段时候在边境已经集结了八万多大军,若趁机攻宋,必能打他个手忙脚乱,说不定等宋廷反应过来,咱们已经攻到东京城下了,大王,下令吧,末将请为先锋。”

南院副使孙业却反对道:“萧大王,不可,之前从萧望萧大人传来的消息看来,宋廷已经有所软化,咱们未必需要大动干戈,就能得到想要的。再者,自我军集结边境以来,宋军也在三关增兵严防,常言道哀兵必胜,此时我军若趁宋主驾崩之时进攻,有失大义,必会激起宋军极大的愤慨,若真如此,我军未必能占到便宜啊!”

对孙业这等说法,大部分辽将嗤之以鼻,乌古迭睥睨地说道:“萧大人前往东京这么久,未见结果,咱们在边境给他加把火,说不定马上就能谈下来了。大王,发兵吧!”

孙业还想再劝,萧特末摆手制止道:“孙大人不必再说了,本王决定立即出兵,理由嘛!除了乌古迭方才说的那些外,还有一条,西夏这两年被宋军打怕了,咱们两国这次约好一同攻宋,我军若不是不先动,夏军必定也徘徊不前,此时趁南朝无主,我军一动,就能促使西夏全力攻宋,咱们这就当是抛砖引玉吧!这回本王倒要看看,南朝能嚣张到几时!”

萧特末在辽国本就是主战派,加上这次早在边境集结好了兵力,他岂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在他一声令下,八万多辽军迅速集结,浩浩荡荡奔涌而出,跃马扬枪杀向三关。

所谓的三关就是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位于拒马河一线,从唐代末年开始,逐渐强大起来的契丹屡屡南侵,这三关就开始成为抵御契丹的重要关隘。

后来石敬塘乞兵于契丹,灭后唐建立后晋,把燕云十六州作为乞兵代价割让给契丹,三关便为契丹所有。

到了后周,世宗柴荣英武不凡,立志荡平天下,于显德六年(959)举兵北伐,连败契丹,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中的瀛、莫二州和三关。就在他准备一举荡平幽燕之时,却突然病倒,含恨而逝。

自此之后,宋朝虽然数次北伐,但国土就此止步于三关,再也未能向北推进一步。

三关也就成了宋朝抵御辽军的边防要地,从立国开始,三关便驻以重兵防守。特别是位于雄州的瓦桥关,南靠冀中大湖白洋淀,滨临拒马河,西连保州(保定市),北望幽州。河湖相连,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这次萧特末争夺的重点也是瓦桥关,一但夺得瓦桥关,往南便是一马平川,辽国的骑兵一日之内便能饮马黄河。

事实上瓦桥关也不算险要,四面多是平原,望着汹涌而来的五万辽军,雄州知州陈益阳与瓦桥关守将唐师远满心悲愤,一面督促关防,一面以八百里加急奏报东京。

关上的宋军士卒臂上都系着白绫,赵煦虽然亲政才两年,但一改元祐年间令人憋屈的被动挨打政策,以一场场的胜利振奋了军心士气。

在兵将心目中,赵煦这个皇帝是非常受拥戴的,现在赵煦刚刚大行,辽军不顾大宋正处于国丧期间,竟悍然入侵,这让城上宋军莫不悲愤异常。

不光瓦桥关,东面的益津关、淤口关也同时迎来了辽军的进犯。继易水之战后,宋辽两国再次在河北拉开了大战。

萧特末亲至瓦桥关指挥五万大军作战,乌古迭自请为先锋,带着七千大军蜂拥而上。

角号声声,战鼓如雷。

无数的巨盾连成了一片,如同一面面移动的屋顶,巨盾之下,辽军背着沙袋,踏着整齐的步伐向关前的三道壕沟推进。

壕沟这面,宋军的弓箭手站立如林,一支支冰冷的箭矢已搭在弦上,一等辽军进入箭程,随着将军的响箭shè出,漫天的箭雨立即腾空而起,带着死亡的寒光向辽军罩去。

箭雨如同冰雹一样打在辽军的盾阵上,噼噼啪啪响个不停,但这一波箭雨收效注定不大,只从缝隙中shè入杀伤少量辽军。

加上辽军骑兵沿着壕沟横向疾冲,与宋军对shè,三关兵马都钤辖唐师远很快下令撤退,鸣金之声响起,宋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