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摄颂略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菩提道次第摄颂略解-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宗喀巴大师造颂 比丘法尊译    优婆塞刘彭栩造科
安钦上师说解   比丘观空度语  优婆塞周叔迦笔受


    於讲说之初,常先开示听经之法,请应如何发心,及以何想而谛听闻。是中
有六种想,第一於已作病人想,来听法者身体健康,何以云病,所谓病者,非四
大不调之痛,乃烦恼增盛之病,吾人流转三界,莫不由於贪嗔痴烦恼,故称病人,
以听法者现具贪嗔痴三毒故,四大不调之病,亦由三毒而起,贪盛者水大不调,
嗔盛泛火大不调,痴盛者风大不调,由内三毒盛故外感四大诸病,是故听者於已
应作病人想。第二於说法者应作医师想,善知识开示法药,犹如医师随所有病而
与其药。第三於所说法应作药想,以有斯病故,应以斯药而为对治。第四於如法
修行作服药想,若有良医,处以妙药,若不服食,疾终不愈,修行亦然,如法行
者,烦恼疾愈。第五於正法作久住想,如有妙药则愿世间恒具足之,病者得愈,
佛法久住,可以疗众生烦恼病。第六於佛作大师想,唯佛能救一切众生,馀所不
能,是名六想。又应离三种过失,一者无垢,二者无漏,三者无覆,人之受法,
如器盛物,器若倒覆,天虽大雨,一滴不入,若有孔者,虽暂时满,不久漏失。
若有垢秽,虽能满足而不堪用。受法亦然,覆者谓心散乱,身虽在众,心飞天外,
则一句不闻,故应一心专注谛听。漏者谓善忘,虽闻而不能明记,故应明记勿忘。
垢者谓求现世名闻利养恭敬等,应当以清净心而听於法,所谓发菩提心,不求现
世名闻利养恭敬,不求後世人天福乐,不求声闻缘觉果证,唯为度一切众生而求
成佛。是故听法应具六想,远离三过。次明因缘,此菩提道次第摄颂乃宗喀巴大
师所造,远承於释迦如来,是故当知释迦如来教迹。释迦如来所说之法虽多,总
说唯有三乘,一者声闻乘,二者缘觉乘,三者大乘,菩提道次第乃大乘摄。宋时
印度阿底峡尊者通达三乘性相,曾造论名菩提道灯论,宗喀巴大师广为发挥而造
菩提道次第广论。二师相距,约三百年,广论约有五百馀页,更有略论,亦宗喀
巴大师造。此摄颂乃大师中年所作。大师为青海人,年十二三即入西藏,其母念
之,割发寄书云,背别离时,我发尚黑,今已白头,冀近相聚,而大师在藏弘宣
佛法利乐众生,不能得退。乃覆书云,念报母恩,应返省觐,而今不得行,况若
返行,亦唯愿母信受佛法,今寄此颂,愿依此修行,我所修行一切次第,皆摄其
中,乃成佛之要道,愿母成佛故,亦愿母修此法,其颂者即此本也。

大科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回向分。

初又分二:初、敬礼师承;二、明所诠殊胜。

初又分五:初、礼敬释迦大师;二、礼敬慈氏文殊;三、礼敬龙猛无着;
          四、礼敬阿底峡尊者;五、敬礼一切善知识。

一礼敬释迦大师

    无边福聚所生身,无量众生乐闻语,
    正观无尽所知意,释迦尊王我敬礼。

    此偈归敬释迦如来而祈加被。令无障难。初句赞身功德,次句赞语功德,三
句赞意功德。凡夫之身乃业报身,如来之身三十二相人十种好,乃福智所生。言
无量众生乐闻语者,谓加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其解,即是以一圆音,遍
满一切众生所愿也。言所知者即一切法,如实了知,故名正观,谓於胜义谛则知
一切法空,於俗谛则如一切法有,知一切法加观掌中庵摩勒果也。云释迦者,印
度种姓之一,而释迦牟尼如来,为释迦种族中最尊,即是净舨王之子。敬礼者,
头面礼足也,以己所尊之头,礼彼所轻之足,以示尊敬也。

二礼敬慈氏文殊

    无上大师最胜子,荷负如来事业担,
    遍游佛刹利有情,慈氏文殊我敬礼。

    此偈赞弥勒文殊,所以赞二大士者,以加来教法总摄唯二,一者广大行,二
者甚深见。广大行者,弥勒菩萨善为开示,甚深见者,文殊菩萨如实宣说。言无
上大师者,谓释迦如来,以诸佛平等一切功德而无有更过於佛者。言最胜子者谓
诸菩萨,以现证无上菩提者为佛,而诸菩萨发菩提心,即为生如来家而为佛子。
如来事业者,谓以身口意三业皆为利乐一切众生,加是重任,唯菩萨能作之,弥
勒文殊能遍游一切佛土,以利乐一切有情也。

三礼敬龙猛无着

    极难悟解大般若,如义善释赡部严,
    名称遍满三世间,龙猛无着我敬礼。

    此偈赞龙猛无着,以此二大士中与甚深见与广大行故,皆曾蒙佛预记,为地
上菩萨故,所解说皆可依凭故。佛法之中极难悟解者即是般若,此二菩萨能如实
解说故。般若中义,一切法自性空而缘起有。此二菩萨为南瞻部洲之殊胜庄严。
言三世间者,谓地下地上空中也。

四礼敬阿底峡尊者

    从二大士善传来,深见广行二种道,
    遍摄圆满无错谬,敬礼教藏阿底峡。

    此偈赞阿底峡尊者,言二大士者,谓龙猛无着,而阿底峡尊者,能尽特此二
种道,如库藏也。

五敬礼一切善知识

    能视无边圣教眼,趣向解脱最胜道,
    哀愍权巧勤开演,敬礼一切善知识。

    此偈赞一切善知识,得遇善知识,则能通达经教,无善知识,则不能通达,
故善知识如眼,能令行者趣向解脱城之路故,意虽总说一切善知识,别指宗喀巴
之二师,一任达洼(穴+洼),二虚空幢。


二明所诠殊胜分五:一、明清净法源;二、譬喻称赞;三、明诠义殊胜;
                  四、总劝受持;五、明说听胜利。

一明清净法源

    一切智者顶上严,名称幢幡极显耀,
    龙猛无着善传来,圆满菩提道次第,

    此偈赞菩提道次第,初二句赞龙猛无着。云一切智者顶上严者,谓於通达五
明为智者,二大士为一切智者之所顶戴也。

二譬喻称赞

    能满一切众生愿,故名如意摩尼王,
    遍摄一切正法流,是故亦名善说海。

    此共下土道共中土道上士道能满众生愿,以如法修行则得一切善果故,释迦
如来所说一切正法,无出於此,深行广见二道悉皆摄在此菩提道次第中,如海之
纳万流也。

三明诠义殊胜

    通达圣教无相违,能知佛语皆教授,
    速得如来甚深意,极大罪恶自消亡。

    此赞菩提道次第具四种殊胜,一者通达一切圣教,知不相违,显密性相大小
皆至融通,不学菩提道次第则於此义不能了知,学已则知一切无违。二者能知佛
语皆为教授,随修一法皆成佛因,於佛所说法能善教授者,则能满一切众生愿。
三者能速知如来密意。四者自然不造谤法罪恶。如昔印度大小显密性相互诤,如
大乘斥小乘为焦芽败种,小乘斥大乘为伪说等,宗喀巴大师以前,西藏亦然。宗
喀巴大师以後,人知圣教互相尊重不复相讥谤。昔阿底峡尊者入装时,密教甚盛,
多於戒行有所违犯,尊者为遮此失故,多说显乘,少说密法也。

四总劝受持

    是故印藏诸大德,咸共依此胜教授,
    由此三士道次第,宁有智人不欢喜。

    此偈劝受特,以菩提道次第具四种殊胜故。自阿底峡尊科造菩提道灯论,即
风行印藏,若於此不信,即是无智之人也。

五明说听胜利

    总摄佛经心藏义,能得一次善讲闻,
    说听一切正法福,悉能摄尽应思惟。

    此偈赞说听功德,言菩提道次第总摄一切佛经之心要,若讲说或听闻一次,
其福即等於讲说听闻一切经之福也。

二正宗分分二:初、依止善知识法;二、依止已修心之次第。

初、又分二:初、意乐依止及加行依止;二、别修法供养。

今初

    所有现后诸福聚,其能最初成就者,
    谓由意乐及加行,如法亲近善知识。

二、别修法供养

    纵至命缘终不舍,如教修行法供养,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此二偈明依止善知识法,若欲求现世後世诸福聚而愿疾速成就者,即应以意
乐与加行使止亲近善知识,所谓纵遇命难,亦不舍离,如教修行,不得外示恭敬
而内不修行。於诸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胜也。言至尊恩师如是修者,就宗喀巴大
师撰者说,即是指任达洼诸师,就后世持诵此颂者说,应念昔日宗喀巴大师如是
亲近善知识,我今欲求解脱,应当如是行也。


二、修心之次第分二:初念暇身难得易失劝取坚实;二、受持心要之次第。

初中又三,初念暇身难得,二念死无常
 
    暇身胜过如意宝,唯有今生始获得,
    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已则觉世间事,

三劝取坚实

    徒劳无益如扬糠,故应昼夜取坚实,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此二偈明人身难得易失,应取坚实。言暇身者,谓有暇得修佛法之身,八无
暇者,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畜生有愚痴之苦,乃至长寿天定障之
苦等。人身其八有暇十圆满,今但言暇而不言满者,乃克(克+寸)实而言,以
十圆满中五者自圆满,五者他圆满,他圆满之中如佛出世今非其时。

    若引申言之,有如实宣说正法之善知识,亦与佛在世等也。人身难得,有喻
有事,广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修行佛法必因缘具足,以一切法自性空故,若
有自性者,则佛不假修成,而众生永不成佛。今罪福皆由缘起,故修行佛法亦由
具缘,或由持戒布施等行。应念人身难得易失,极小因缘亦可丧命,如遇毒刺等。
劫初人寿八万四千岁,劫末人寿十岁,一切终归无常,犹如闪电,世间之事,如
名闻利养眷属财物,死後无相随者,犹如扬糠,劳而无功,不能得谷实也。加是
思已,则於世间福乐,不必贪求,终无有益,死则弃去,若能修行佛法,则能於
後世有所裨益,於世事甘其淡泊,而於佛法精进勤求。


二、受持心要之次第分三:一于共下士道修心次第;二于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三大士道修心次第。

初又分四:一念恶趣苦皈依三宝受诸学处;二思维业果如理取舍;
          三净修三业;四依四力忏罪。

今初

    死后难保不堕落,能救此畏唯三宝,
    故应勤修正皈依,终不毁犯诸学处。

二思维业果如理取舍  

    复应善思诸业果,如理取舍乃能办,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此二偈初句明念恶趣苦,次二句明归依三宝,第四句明学诸学处,后一颂明
业果不虚,应加理取舍,以外道说,人生无前世无後世,今闻佛法,知有三世因
果,若已堕落,则难挽救,应於未堕落前,如法防护,即归依实为急要,所以归
依三宝者有二种因,一者念三途苦,二者念惟三宝能救,以佛自能出离,具方便
功德,有大力势,救度一切,无有亲疏,等同一子,大慈悲故,欲今归依之心坚
固,须具二因,一信三恶趣为实苦,地狱有寒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畜生有
愚痴之苦,二信三宝实能相救,若无此二心,则归依不稳不坚固,即归依已,即
有皈依之学处,所谓戒,归依佛,则不归依天魔外道等,皈依於法,则不当起损
恼有情之心,归依於僧,则不与外道为助伴,尤其断见外道,须应昼夜六时思念
三宝功德,知黑恶之业,能感苦果,白善之业,能感乐果,则应抉择善恶,於善
应取应修,於悉应舍应断,如是取舍,则生人天,乃至成佛诸福果,皆可成办也。

三净修三业  

    若未获得众德身,欲修胜道亦难达,
    故应学此圆满因,净修三业诸垢染。

四依四力忏罪  

    忏悔业障尤切要,故应恒时依四力,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此二偈明修三业忏罪障。言胜道者,调布施持戒资粮发愿等,既受戒已,坚
持不犯即为净修三业,若由无知烦恼而造於业,则应忏海,此乃得人身之圆满因,
而激空为治罪之最胜力便,忏悔之江,要依四力,一者依止力,即归依及发菩提
心是,二对治力,是中有六,一持名礼拜,如千佛名药师七佛三十五怫等,二者
持陀罗尼,一切诸咒皆可,而以百字明为灭罪第一,三者诵甚深经,如法华金光
明八千颂般若等,四者绘画佛像,以不动佛为主尊,五者供养主尊,或由忆念或
实陈设,六者观空,知一切法无自性,如彼地狱有情,以造十恶业故,而堕其中,
若不造十恶以为因者,则无此果,成佛亦然,皆由缘起有而自性空,若执断灭者,
是恶取空,名不善观也,又持咒者.金刚萨缍百字明,能诵满十万通,则一切罪
灭,每日诵二十一遍,则罪不增长,以所造罪若经一日一夜而不发露忏海,则其
罪与日俱增故,三者破坏力,谓於所造恶勿生随喜心,而生追悔心,四者防护力,
谓於未来恶更不敢造,追悔防护,二心相关,追悔心小,即防护力弱,追悔心大
则防护力强也,若能日诵忏海文二十一遍者尤佳,


二、于共中士道修心次第分二:初思惟苦集二谛;二希求出离断生死因。

今初

    若不思惟苦谛失,终不能发解脱欲,
    若不思惟集流转,则不能断生死根。

二、希求出离断生死因  

    应厌三有希出离,了达生死系缚因,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言修心次第者,谓修菩提道心要之次第也,於中有三,一共下士道,二共中
士道,三上士道,士者士夫,若仅希求现世富乐名闻利养,离苦故乐,不得名为
士夫,以如是心,畜生亦有之,必於後世富乐有斯远虑,然後方得谓之士夫,言
共下士道者,谓求上士行者,与下士共修之道,彼发何等心,谓下士能弃舍现世
富乐名闻利养,而希求来世生人天,离三途,离众苦,得众乐,共中士道者,於
来世得生人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