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魂断大明- 第1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兵仗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银作局、浣衣局。合称“二十四衙门”。除专司清洗内廷衣物、便器的浣衣局外,其余二十三单位皆设于紫禁城内。朱元璋即位初期,各监各局编制约百人,至明中后期,多数监局在各省州县,皆派驻直属宦官,主管与宫内需索有关的业务,并监视疆吏民情以密报内廷,宦官人数达数万人。
第13卷 540章:监军
许霆正愁没机会见到燕王,此刻如此好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岂能放过,但秉笔太监虽地位较高,但不得皇帝应许,终生不得出入深宫,这次若非发生胡患,只怕他当真不得出入京城。这次胡患,朝廷虽派遣宋忠、萧琴镇守山海关,但各朝各代武将『乱』国的历史或多或少对当权者产生了影响,他们一面防着武将,一面又利用武将,尤其是那些边关武将,他们作为边疆大吏,手握重权,一旦生了疑心,朝廷一时也难以节制,真鉴于封疆大吏的作用,所以各朝各代都会雇佣监军,监军顾名思义便是监察便是监察封疆大吏的一举一动,说白了就是充当皇帝在军队里的耳目,封疆大吏若有丝毫的异心,作为监军,随时何以对封疆大吏采取行动,监军监军,岂只是监军之责,实是负有军队指挥的最终决定权。各朝各代监军的制度也有所不同,也有文人,也有太监。
秦朝时,秦始皇便开始往军队里,派遣“监御史”,负责监军之职,但秦朝自二世而亡,刘邦取代秦朝后,建立了汉朝,制度之上,完全继承秦制,监军的制度也一直存在,后西汉汉武帝开始委派“监军御史”,到各战区监察指挥官,但并没有授予御史太 大的职权。比如汉武帝时有个叫胡建的,在北军中担任“军正丞”(负责军法的军官),他家境贫困,没有车马,经常和士兵一起步行,和士兵关系很好。北军有个监军御史,是个贪官,将北军的军营营墙开了门洞作市场,从军营外运了一批私货回来,利用高价卖给士兵。胡建并没有权力去审判监军御史,他就和亲近的士兵约好,在某天 校阅军队时,他招集这些士兵登上指挥台,将监军御史当场抓起来砍头。北军的各位尉官都不知所措,胡建却不慌不忙取出早准备好给皇帝的上书,其中说:“臣闻 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而监御史公然打破军营做买卖,败坏军营勇猛气氛,尤其失理不公。如果按照汉朝律法来看,这位监军御史并没有犯死罪,但是按照西汉的军法处置:“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因此我自己做主,将御史处斩 ,冒死报告。”汉武帝反而觉得胡建敢做敢为,下命令说胡建按军法从事做得对。
以后各代都有派遣文臣监军的制度,但多是文人监军。太监监军始见于唐朝, 唐高宗、武后时期,为了加强防御力量和改变临时征调的困难,这类屯戍军设置愈多,并逐渐制度化,形成有固定驻地和较大兵力的军、镇、守捉,各自置使。行军大总管也逐渐演变成统率诸军、镇、守捉的大军区军事长官,于是长驻专任的节度使应时出现,这些都是封疆大吏,手握重权,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朝廷十分的不放心,故而设置监军,初始以文人监军,到了唐玄宗时期,唐玄宗依靠宦官帮助发动政变才得以为皇帝,上台后开始任命宦官为将军。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派遣宦官边令诚为监军,监督封常清、高仙芝率领的平叛 军队。当这支军队打了败仗后,边令诚报告说两个将军无故弃守,唐玄宗立即派人 将他们处死。从此太监监军成为惯例。宦官既无军事常识,又因为身处深宫,对于 社会缺乏正常的判断能力,只会给皇帝打小报告。更有很多腐败弄权,搅『乱』军政。 如高適上书说:在哥舒翰军队为监军的太监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 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蒱(土话就是赌博)、饮酒,不恤军务”;而南阳军队有3个持 节都督,好几个监军“更相用事”,这样下去,“战而能必胜哉?”758年由9个节 度使率领的唐朝官军集结于邺城,围攻安庆绪叛军,唐肃宗居然不任命总指挥,却 是派了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作为总监军。结果60万大军被6万多叛军击溃。
自此,太监监军作为一种体制便流传了下来,到了明朝,尤其是朱元璋大力提高了太监的地位后,太监之中也不乏能人异士,朝廷便开始委派太监监军,但朱元璋怕太监过『乱』用职权,于是常常派遣文成监军,如此一来,在明朝太祖洪武时期,流行太监监军和文臣监军并列的局面,但二者又有些区分,太监可以直接向皇帝打小报告。文臣监军不能监察自己的朝 臣上级,而太监监军正可以监视这些朝臣。不过当时大臣上谏指责说:“今九边镇 守、监枪诸内臣,恃势专恣,侵克百端。有警则拥精卒自卫,克敌则纵部下攘功。 ”但这些都没能引起朱元璋的重视,太监监军作为一种体制保留了下来。
这次鞑子犯境,建文帝以宋忠镇守边疆,本就极为不放心,生怕引起战『乱』,许霆真是瞧了这个机会,方才说服了建文帝派遣监军,二人意见不谋而合,建文帝当场便让他做了山海关的监军。许霆真是求之不得,自是满口答应,当日便收拾了行李,自京城出了宫,一路北上来到了北平,见到北平元朝的古都,实在不亚于京城,这让他心中对朱棣多了一份相见恨晚的感觉,他身为当朝秉笔太监,此次出巡,带来的都是身边的亲信太监,正是如此,他才敢深夜潜入燕王府!
推荐票、收藏票、订阅有木有,有木有!
第13卷 541章:圣旨
这次鞑子犯境,建文帝以宋忠镇守边疆,本就极为不放心,生怕引起战『乱』,许霆真是瞧了这个机会,方才说服了建文帝派遣监军,二人意见不谋而合,建文帝当场便让他做了山海关的监军。许霆真是求之不得,自是满口答应,当日便收拾了行李,自京城出了宫,一路北上来到了北平,见到北平元朝的古都,实在不亚于京城,这让他心中对朱棣多了一份相见恨晚的感觉,他身为当朝秉笔太监,此次出巡,带来的都是身边的亲信太监,正是如此,他才敢深夜潜入燕王府!
许霆瞧朱棣浓眉大眼,眉目之间吐『露』着霸气,黑白『色』的深邃眼眸之中,显得镇定异常,额角饱满,却在举手投足之间,都流『露』出浑然天成的帝王霸气,看了叫人难以抗拒那中王者之气,一袭蟒袍,腰间别着一块古玉,一看便知凡品,胸口的一把长须犹生美须公,望了让人心中一震。
许霆望了半响,忽然惊觉,自己居然在片刻之间,被朱棣的这种王者的霸气所折服,只觉得他这一走进来,原来包括自己在内,连着身后的徐王妃和府邸内的五六个太监丫鬟,竟都默默不语,低着头丝毫不敢有一丝移动,被朱棣的王者之气所震慑。
许霆望了半响,方才收回目光,心中暗道:“好一副帝王之相!难怪京城流传燕王,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年四十,须过脐,即登大宝矣。看来此言非虚啊!“许霆由衷的感叹了几声。
便在这时,朱棣在一张宽大的太师椅上落坐,盯着许霆望了半响,瞧他双目在自己脸上扫来扫去,微微皱了皱眉头,心道:“此人好生无礼!“要知道,朱元璋时期,做臣子的不可私下偷看皇帝,此乃大不敬之罪,朱棣虽是一介藩王,但身为龙子,自是天生的帝世之渭,许霆虽为秉笔太监,如此直视一介藩王,仍属大不敬的行为,但此刻朱棣见他来自京城,又是徐增寿委派而来的,一时也不便发作,冲着许霆冷哼了声。便作罢。
岂料,许霆正聚精会神的打量朱棣,突听得这一声冷哼,吓了一大跳,这一吓,方才惊觉自己刚才的行为实属大不敬行为,吓得一声冷汗自后背流了出来,斜眼瞧朱棣面『色』阴沉,却没有丝毫的怪罪之『色』,心中稍微一宽,急忙上前,跪倒在地,尖着嗓音颤抖道:“奴才,斗胆私望龙颜,还望王爷赎罪!“
朱棣依旧阴沉着脸,好一会儿才语音冷冷道:“许公公严重了,本王虽贵为帝世之渭,但亦非阎罗王,一张老脸瞧了就瞧了,许公公不必自责,起来说话!“
许霆瞧朱棣如此好说话,一颗心总算落地了,心道:“看来朝廷的那些奴才果然没说错,这燕王果然是一位好王爷!“原来在削藩之前,朱棣为了虽是掌握建文帝的举动,每一次进京城便利用了建文帝身边的太监,他不但积极结交宫中宦官,还不断送礼给这些谁也瞧不起的人,于是一时之间,燕王慈爱之名在宦官之中流传开来,大家都甘心为燕王效力。久而久之,燕王的美名自是或多或少的传到了许霆的耳朵里,但非亲眼所见,光是道途听说,许霆自是将信将疑,不想今日自己一时鲁莽,偷窥了龙颜,按照《大明律》罪应当斩,但燕王却轻声言语,一笔带过,丝毫没有怪罪之意,这让他如何不信呢?
朱棣瞧许霆眼神变得恭敬,心中虽奇怪,但料来这许霆也不会耍诈,此刻燕王府乃是朝廷的头号防范之地,朝廷达官显贵都避之不及,唯恐殃及池鱼,此人胆敢在这个时候,偷入燕王府,自不会是耍诈之人,况且自己一直对太监极为友好,料来那些被建文帝看不起的人,不会害本王,这点朱棣有着相当的自信。
许霆自地上爬了起来,恭敬的在一旁的长椅上坐了下来,冷峻了瞧了一眼四周,脸上的神『色』恍然间变得凝重,朱棣看得心中一震,心道:“难道朝廷又有何把戏!”想到这儿,不由得头疼,微微一叹,冲着许霆道:“不知,许公公深夜到此,有何贵干?“这句话问的极为客气。
许霆脸上没有丝毫的变化,盯着朱棣望了望,缓缓移动了身躯,片刻,方从怀里掏出了一封黄『色』的金帛,金帛之上绣着祥云瑞鹤,富丽堂皇!
朱棣眼尖,虽在昏暗的灯光之下,还是一眼便看出了这是一道圣旨,这一下之惊得他一声冷汗, 饶是他平日里镇定若长,此刻还是慌『乱』了起来,心道:“这是,什么圣旨,难不成是建文帝先下手,要赐死于我!“各朝各代,王爷作为帝世之渭,就算犯了谋逆这等大罪,也同普通老百姓和将相直接杀头,更多的囚禁,或者是赐死,此刻朱棣眼前这道圣旨,料想这些时日朝廷对自己的削藩的决心,顿时心中一寒。
徐王妃站在一旁,瞧朱棣脸『色』苍白,心中一痛,上前低声唤了声:“殿下……?“这一声唤叫,将朱棣自惊恐之中回过神来,微微踹了口气,心道:”我朱棣的生死大权,岂能让别人来『操』控!“
许霆不知朱棣还有这般心思,自顾自的将圣旨递送了过来,朱棣虽有心理准备,但面对圣旨还有些惊怕,一时不敢接,徐王妃瞧朱棣如此,微微一皱眉,脸上瞬间变得刚毅,碎步上前,一把自许霆手中接过圣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位书友们,推荐票,收藏票啊,大力投过来吧,多多益善,小景将会感激不敬!
第13卷 542章:不得不反
夜静的厉害,府外的山风吹动的树枝摇曳,让人的心,焦躁不安。
朱棣扭过脸,盯着徐王妃小声问道:“圣旨可有将本王赐死?“朱棣颤抖着声音道。
“赐死?“徐王妃望着圣旨楞了一下,忽然微微一笑,将圣旨递给了朱棣,朱棣疑『惑』的接过圣旨,嘴里同时喃喃道:“难道不是?”圣旨在他手里很快被铺开,建文帝端正有力的字体映入眼帘,朱棣低声念道了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诸王皆太祖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然独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无他,分封逾制之过也。”他认为汉朝的“七国之『乱』”和晋朝“八王之『乱』”及刘渊、石勒扰『乱』中原都是“分封逾制”造成的。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耳。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孝景,高帝之孙也;七国诸王,皆景帝之同祖父兄弟子孙也。一削其地,则遽构兵西向。晋之诸王,皆武帝亲子孙也,易世之后,迭相攻伐,遂成刘、石之患。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
昔贾谊劝汉文帝,尽分诸国之地,空置之以待诸王子孙。向使文帝早从谊言,则必无七国之祸。愿及诸王未之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理,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贤且才者入为辅相,其余世为籓屏,与国同休。割一时之恩,制万世之利,消天变而安社稷,莫先于此。
朕受命于天,为匡扶社稷,削藩之举,势在必行……?“朱棣读到这里,脸上恢复了常态,收起了圣旨,盯着许霆道:”许公公,徐老弟不远万里,让公公带来这份圣旨,不知何意?还望公公明示!“
许霆点了点头,自长椅上站立起来,躬身道:“殿下,可瞧出这圣旨可曾眼熟?”
朱棣一愣,刚才一时心慌,到不曾注意,这会儿从新打开圣旨细细诵读了一遍,竟没丝毫的印象,瞪着一双虎目望着许霆。
许霆瞧朱棣脸上无丝毫惊讶之『色』,便知他没有丝毫的记起这道圣旨,微微一笑,尖着嗓音,笑道:“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