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玄宗-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南、西竺、凿齿、雕题、牂牁、木可、乌浒之酋长。

李隆基观此情状,心中不由得叹道:实乃四方诸侯,莫不来庆啊!

张说、源乾曜分别朗读了《封祀坛颂》和《社首坛颂》之后,群臣及外使纷纷出班大唱赞歌。

李隆基又复龙心大悦,当殿宣布了两宗事儿:一是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二是大赦天下。

朝会即将结束,张说又躬身奏道:“陛下,曹州八岁童子候在殿外,要当殿献颂于陛下。”

李隆基问道:“八岁童子?其能作颂吗?”

“陛下,此人名叫刘晏,幼读诗书,善著文章,七岁时被曹州举为神童。其闻陛下东封,遂作《东封颂》。”

“不会请人代笔吧?”

“臣此前也有存疑,因与此童子对答一番,此子对答如流,果然为神童。”

“嗯,张卿既如此说,那是不会错的。宣上殿来。”

一名八岁孩童昂然而入,毫不怯场,到了李隆基面前伏身叩首,仅这一份儿气度就令人叹服。

李隆基笑道:“张卿,搀他起来吧。一个小孩儿家,能从容行此大礼,亦算不易了。你名叫刘晏吧?好好将所作之《东封颂》读出来,若读得好,朕定有厚赏。”

刘晏起身,开始朗读自己所作的《东封颂》,要说其中的句子如“封祀岱岳,告成功于昊天上帝”亦属平常,然其为八岁孩童所作,又清脆诵出,中间绝无停顿,实属不易。

李隆基心知此情此景定是张说事先安排,无非想让自己更加高兴。然一个八岁童子能写颂词,且能朗朗诵于口舌之间,令殿间的外邦之人甚服中华后继有人,确实令自己脸面之上甚添光彩。

李隆基又复龙颜大悦,赞了刘晏数句,并授其为秘书省正字。如此一来,刘晏小小年纪一跃成为九品官员,从此可以身着官服列身朝班。

刘晏的神童之名由此传扬天下。其长大之后果然成为一代名臣,此为后话,这里隐去不表。

封禅队伍离开泰山后向南而行,第一站即来到曲阜。李隆基致祭孔子,封孔子为“文宣王”。

大队人马在路上又行了十余日,这日行到宋州地面。李隆基眼望前方缓缓流淌的睢水,对张说说道:“从此西行汴州后,很快就可到东都了。我们千军万马一路行走,为了不扰地方,未曾驻足,这宋州水陆方便,向来富庶,我们就在这里歇上两日吧。”

张说心领神会,唤来宋州刺史等人将大队人马妥善安置。宋州城内有一著名的酒肆,名为“梁园”,居中有一座上下两层的阔大酒楼。张说请得李隆基同意,让王毛仲派甲士在梁园周围警戒,是夜李隆基在此赐宴群臣及外邦来使。

夜幕渐合,梁园灯火辉煌。李隆基与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在二楼用膳,其他官员及外邦来使则在底楼欢宴。

宋州号为三皇五帝的建都之地,此后又成周代宋国的国都,汉代被封为梁国之都,又称睢阳,梁孝王据守此地三个月,从而一战闻名。宋州城池建造坚固,城内房舍整齐,向为大唐的东方重镇。自通济渠开通之后,宋州又成为漕运码头,由此弘舸巨舰交相往来,天下诸物,遍集于此。

由于皇帝赐宴,宋州刺史当然打起精神,要将诸般精美之物皆献于案上。李隆基步入楼中,看到案上食物丰盛,果蔬纷呈,酒水精美,心中有感而发,唤来张说道:“张卿,朕出行此前,曾诏勿广劳人,务存节约。此宴如此丰盛,有失朕意。”

张说想不到皇帝如此说话,一时不知应该怎么办,遂禀道:“陛下自出东都以来,不扰地方,厉行节约,则辛苦已久。如今即将回京,宋州地面丰饶,陛下由此赐宴群臣,似无不可。”

李隆基道:“还是过于丰盛了。这样吧,你让他们减去一些,朕方才开宴。”

张说见皇帝意甚坚持,只好吩咐下去。

众人坐定后,李隆基方才率众饮酒。宴酣之际,李隆基忽然长叹一声,对张说说道:“朕此次东封成功,还有更重要的收获。”

张说询问究竟。

李隆基道:“朕此前出巡天下,原来以为能够观实风俗,察吏善恶,然与此次相比,其实不然啊。”

群臣见皇帝大发感叹,皆停箸不食,静待其言。

李隆基叹道:“此次东封,诸州刺史殷勤支应,还是有差别的。有三位刺史,可称为良吏。一为怀州刺史王丘,其除了正常支应外别无他献,朕知其不市恩也;二为魏州刺史史崔沔,其遣使供帐,不施锦绣,示朕以俭,此可以知其日常为政也;三是济州刺史裴耀卿,其数次上书,言说济州贫穷不堪支应,朕因之不在济州停留。”

群臣听完不禁惊愕万分,沿途州县为了迎送封禅队伍,多是尽出财物周到服侍,不料事情过后,能得皇帝赞扬的竟然是这三位最抠门的刺史。

李隆基接着说道:“张卿,回京后须将此三位刺史的事迹写成明诏,以彰扬天下。”

张说闻言起身伏地,叩首道:“陛下心忧百姓,厉行节俭,则臣等幸甚,天下幸甚。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其他群臣见状,也急忙伏地口称“万岁”,楼下的与宴之人不知何故,然有泰山封禅时的群呼为鉴,他们当即不问究竟,随之呼声连连。

一时之间,“万岁”之声又响彻梁园。

第二十七回 京城热议“泰山”力 张说冷遭御史功

李隆基回京之后心绪难平,趁着兴奋的心情将其过孔子宅所作之诗谱成一曲,然后将曲词交给太常寺敷演。

太常寺这日将曲词敷演成功,然后邀李隆基到花萼楼赏乐。李隆基事先吩咐,此曲词空明寥廓,仅用一名唱者即可,不用舞者。

该曲配器以洞箫、长笛为主,在丝、竹混声背景下,洞箫呜呜咽咽忽高忽低,尽显天地之寥廓;既而一支长笛的声音从低往高,凸现孔子当初的寂寞以及卓而不群的身姿;最后由歌者李龟年浅唱诗词,其声低沉而遒劲,颇合李隆基创作此曲词的韵味。

李隆基欣赏完毕还算满意,对众伶人说道:“总体还算可以,然仅以洞箫、长笛为主,稍显单薄,配器似应再丰富一些。”

李隆基平时与众伶人混得厮熟,缘于他谙熟音律,彼此交流显得很随意。座中的伶人中多为是时音律大家,李龟年既善唱歌,又善羯鼓、筚篥;孙处秀、李漠以善笛闻名;雷海青、贺怀智精于琵琶;张徽以吹筚篥见长;黄幡绰则擅洞箫。

若在往日,众伶人定会七嘴八舌与李隆基谈词论曲,今日却有些异样。李隆基说完话之后,众人却一声不吭。李隆基见状,就追问他们为何不吭声。

李龟年禀道:“陛下,吾等皆为梨园伶人,今太常寺上官在此,吾等不敢乱说话。”

“太常寺上官?谁呀?”

张说女婿郑镒上前躬身答道:“陛下,臣郑镒奉太常卿之命,前来侍奉陛下。”

“嗯,朕识得你为张卿之女婿,你现在太常寺为何职呀?”

“臣蒙皇恩,刚刚被授为太常丞。”

太常寺有卿一人,为三品官员;少卿两人,职授四品;再其下,就是两名太常丞了,其职授五品官。

李隆基之所以识得郑镒,缘于郑镒会试高中之后廷试时得见。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时曾在殿前策贡举人,李隆基那年心血来潮,召诸科前三名入殿问询。郑镒为此年进士科第二名,其应答之时态度从容、对答如流,又兼人物生得甚是俊朗,李隆基对之印象颇深。过了一段时日,李隆基得知郑镒被张说选为女婿,遂祝贺道:“张卿可谓捷足先登,甚有眼光啊。”张说嫁女之时,李隆基还派高力士前去具礼相赠。

郑镒会试高中,此后选拔授任,至今未及两年,他如何能升至五品官员呢?李隆基心有疑惑,随口问道:“你被授为太常丞?朕为何不知呀?”

众伶人今日力推郑镒与皇帝说话,显然对张说超拔女婿心怀不满。他们看到皇帝果然大为诧异,心中皆乐开了花。其时善吹洞箫的黄幡绰离李隆基较近,其微笑接口道:“陛下,此为泰山之力也。”

李隆基闻言恍然大悟,此次封禅泰山随自己登山的祀官可以秩升一级,词官则可超授五品。想来郑镒以词官身份登山,返京后即被授为五品。张说返京后曾拿着一张祀官、词官的名单让自己过目,自己阅罢也表示同意,想来其中定有郑镒的名字。

李隆基嘴巴动了一下,终究无话可说。张说超授女婿,其中定有私情,然郑镒善写文章,非白丁之人,其被超授也算合乎朝廷规矩,何况那张授任名单业已经自己同意了呢?

黄幡绰的这句话可谓一语双关,既说超授郑镒乃因泰山封禅之故,又暗指郑镒得了岳丈张说之力。后世常常以“泰山”作为岳丈的代名词,实缘于此。

张说回京后将登山祀官、词官列成名单,欲向李隆基禀报授任。张九龄详知内情,这日坚决向恩师劝阻。

张说有些不耐烦,斥道:“你语焉不详,累说此举不可,有何不可呢?此名单上的人皆为朝廷祀官、词官不假吧?封禅之时他们皆从圣上登山吧?圣上此次推恩加秩,有何不妥呢?”

张九龄道:“圣上推恩,理当加秩。然名单之人,多与恩师有关,或为门生,或为亲戚,如此就有些不妥了。官爵者,天下之公器,须德望为先,劳旧为次。恩师如此行之,恐怕天下讥议定会涌起。”

张说摇摇头,叹道:“九龄啊,你什么都好,唯有脑子不太活络。大约你多沉湎于圣贤道理,由此有些不谙世事了。我现为宰臣,位居中枢,当然要替圣上操劳,然人皆有私心,我位当宰臣能居几年?你们后进之人,我在任时能为你们谋些福祉,将来我身退之后,你们在朝中能当其位,如此对你们有好处,对我也有益处啊。”

张说从未将张九龄看成外人,说话也没有什么顾忌,其如此说话,显系推心置腹。张九龄听来却不以为然,说道:“恩师难道不知,圣上最忌讳朝中大臣陷入朋党迷局吗?”

张说冷冷说道:“朋党?朝廷开科取士,我多荐文学才具之人,即是替朝廷着想,如何入朋党迷局了?九龄啊,你如此说话,实为迂腐无比!我依朝廷大势善揽人才,唯才是举,使朝廷后继有人,圣上怎能认为此为朋党呢?”

张九龄看到恩师如此执拗,就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恩师许是不知,那日百官在谷口,未曾登山,他们不怨圣上旨意,反将此事皆怨在恩师身上。学生后来听说,崔隐甫、宇文融和李林甫三人出言相讥,还暗地里推波助澜。其中宇文融仗着括户有功,说话最是毫无顾忌。恩师呀,这三人聚在一起易弄诡计,暗箭难防,恩师不可不防啊。”

张说闻言大怒,骂道:“此三位小吏实为无德无才之人,他们窃据要位,本就不该,焉敢说三道四?九龄,不用理他们,瞧他们能奈我何?”

张九龄忧心忡忡说道:“恩师呀,学生听说这三人与源侍中交往甚密,若源侍中暗中支持,亦不可小视。”

张说此时脸上露出笑容,赞道:“我刚才还说你过于迂腐,你能瞧出此节,亦算不易了。不错,源乾曜隐忍功夫甚好,明面上诸事皆顺着我,然他心里果然同样恭顺吗?我看未必!九龄,不用管他,谅他也难以翻起大浪。”

张九龄无可奈何,只好后退一步,说道:“为避嫌疑,请恩师将学生名字去掉。学生能至今日之位,早已心满意足。”

张说闻言瞪起眼睛,斥道:“胡说!此为圣上的恩典,你不愿升职,就是不识抬举!怎么了?你莫非想清高自赏,不愿意与名单中人同流合污吗?”

张说此话说得很重,吓得张九龄不敢再说话,只好躬身而退。

此次东封泰山,除了祀官与词官升秩之外,其他从登者官秩皆升一级,如王毛仲被封为开府仪同三司,张说与源乾曜被授为尚书省左、右丞相(该丞相与开府仪同三司秩级相同,皆为从一品,其俸禄有所增加,并无实权)。至于其他未从皇帝登山的官员皆无所获,而负责护卫的将士最为辛苦,然没有得到实惠的赏赐,仅仅给予空头的勋官。朝廷的封赏敕令一出,京城之人顿时大哗。

那日张九龄劝说张说之时,其预见到这种结果,曾说道:“今登封霈泽,千载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章绂,但恐制出之后,四方失望。”

未得到朝廷封赏者不敢怨望皇帝,他们见张说大肆授任亲信亲戚,遂将满腔怒火倾泻在张说身上。那些日子,但凡没有张说亲信亲戚的场合,人们唾沫横飞,将张说说得一文不值。伶人们日常在贵宦之家穿行,由此了解到事情详细,且他们之中有人也曾随同皇帝登山奏乐,结果未有任何封赏,由此与大多数人同心。他们之所以共同捉弄郑镒,缘由此起。

张说本为睿智之人,偏偏在此等事上未曾上心,由此得罪之人甚众。

那些日子,人们每每提起岳丈,皆用“泰山”代之,且说话之人往往相对大笑。开元十五年,“泰山”成为是年热词。

却说崔隐甫这日在衙中屏去其他人,独与宇文融、李林甫在侧室中说话。

崔隐甫最先说道:“坊间的物议愈来愈炽热,我们忝居监察之职,若坐视不管,即为失职。”

宇文融与李林甫对视一眼,他们皆明白崔隐甫的心意,即是要弹劾张说。宇文融性情最急,起身说道:“对呀,早该如此了。如今天怒人怨,圣上定有耳闻,此为千载难逢的良机,该是出手的时候了。”

李林甫安然而坐,闻言微微一笑,问道:“宇文兄欲出手,请问如何出手呀?”

宇文融大为奇怪,摊开手目视崔隐甫道:“如何出手?事儿还用说吗?崔兄,哥奴是不是有些糊涂了?我们此前就要出手,奈何哥奴拦阻。如今事儿就摆在面前,他如此说岂非明着装糊涂?”

崔隐甫比较持重,更知李林甫年纪虽轻,其思虑却非常缜密,遂问道:“哥奴,你认为应该如何出手呢?”

李林甫道:“二位兄长想呀,我们若现在弹劾张说,定会拿他徇私说事。然此举能扳倒张说吗?我看不能。”

二人急问何故。

李林甫道:“譬如郑镒由九品官超授为五品官,近日京城中流行‘泰山’之语,看来其错处在于他为张说女婿。”

宇文融愤愤说道:“对呀,他若非张说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