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冬天-斯大林格勒大会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染的冬天-斯大林格勒大会战-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国士兵罗尔夫·格拉姆斯,战后详细地回忆了那几天的战斗经过:
  “8 月3 日,同往常一样,坦克第14 师以第64 摩托车营为前卫,从烈蒙特纳亚地域出发作最后的一次长途行军。此事完成后,即可直接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热浪翻滚,尘柱阵起,绵延不断。人和车辆都难以忍受。”
  几天后德军终于抵达74 公里会让站,却与苏133 旅遭遇,展开混战。格拉姆斯说:“那几天是坦克团和炮兵团最不好过的日子。苏军重坦克如入无人之境,疯狂地冲撞过来。”德国兵望之丧胆。一战下来,德坦克14 师第
  36团200多辆坦克只剩24辆。这次惨败,对格拉姆斯感触颇深。
  德军并不甘于失败,又源源不断投入新的兵力。74公里坦克混战一直持续到8月17日,双方损失都很大。
  西面的保卢斯军团乘霍特军团节节推进,也发动了攻势。7 日晨,德军以两个军的兵力向第62集团军南北两翼发起攻击。第62集团军撤至顿河左岸。
  8月12日,华西列夫斯基将军再次飞抵斯大林格勒督战,疲惫不堪的苏军在缺少树木的顿河草原上仓促挖掘战壕,组织新的防线。
  15日晨,保卢斯以16个师兵力将苏军第62集团军切割、包围。凌晨5时,突然爆发的枪炮声,打破了草原寂静。从地面到空中到处马达轰鸣,子弹射击声、炸弹爆炸声。德军坦克凶猛地涌了过来,空中密麻麻飞机向苏军阵地俯冲轰炸。
  苏192师殊死抵抗。参谋长塔兰采夫重伤身亡。师长茹拉廖夫上校身负重伤,昏述过去。师政治部主任谢列布里亚尼科夫指挥全师,亦阵亡。全师三千余人,除数百人突围,全部阵亡。
  位于顿河右岸的苏184、205师亦损失惨重,阵地前布满双方士兵尸体。
  8月17日。德军以惨重代价占领顿河左岸。历时一个月的顿河弯曲部战斗拉下帷幕。在这一个月中,苏军顽强抵御,使德军总共推进60至80公里。希特勒只好放弃行进间占领斯大林格勒的计划。
  17日晚,保卢斯获悉部队已占领顿河弯曲部,大大松了一口气。尽管德军为此付出很大代价,但他脸上依然挂着骄横的神色。他对副官亚当说:“该发动总攻击了。”
  19日下午18点45分,保卢斯在他的司令部签署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命令。命令中第一句就狂妄地宣称:“由于近几周的致命突击,俄国人已经没有力量进行坚决的抵抗。”大获全胜指日可待。
  保卢斯签署这份命令时决不会想到,他正带领着第6军团向陷阱走去。
  伏尔加河畔的决战进入了白热化。
  3。丘吉尔来访
  斯大林办公室的门轻轻响了一下,莫洛托夫走了进来。
  “柯巴,让你高兴一下。”一向沉稳的莫洛托夫,语调有些激动,手里拿着电报。
  “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斯大林诧异地问。他刚接到情报,顿河弯曲部已落入德军手里,德国人正从南、北和西北面向斯大林格勒市区逼近。
  “丘吉尔来了,他要与我们商讨对付希特勒的计划。”
  如一缕阳光透过乌云,斯大林忧郁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把大部分军队投入到东方,在欧洲只维持着30个师。
  1941年7月,斯大林致函他的新盟国,希望英国在欧洲开辟对德作战第二战场,使德军在两条战线作战。丘吉尔答称,目前在西欧登陆,“意味着流血与失败”。
  珍珠港事件后,英、美、苏三大国结成战时同盟。美国参谋总部的将军们发现,盟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从军事上看,是“直捣德国心脏的一条捷径”。制订了在欧洲大规模登陆方案,并鼓动丘吉尔同意这一代号“大铁锤”计划。
  1942 年5 月20 日,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和伊萨伊夫少将应美、英两国政府邀请先后访问伦敦、华盛顿,苏联与美、英两国签署互相援助议定书和同盟条约。应苏方要求,美、英、苏三国公报宣布:“会谈中就1942 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这个刻不容缓的任务达成了圆满协议。”
  公报发表,激起强烈反响:
  英国《泰晤士报》1942 年6 月12 日声称:“英苏友谊和合作已经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同一天,《每日电讯报》写道:“由美国和英联邦根据该条约规定的方针同俄国采取一致的行动,欧洲可以指望出现一个一百年来最为安全的时期,全世界也可能会进入一种最为幸福的秩序。”
  美国报纸也一致欢呼三国结盟,《纽约时报》6 月12 日评论道,这将“预示着力量均衡的一次根本变化,这对欧洲的未来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莫斯科,浴血奋战的苏联人从西方盟国身上看到了赢得战争的曙光,《真理报》6 月20 日宣称,条约是“投进敌人营垒里的一颗炸弹。”当莫洛托夫圆满结束对英、美两国访问,在莫斯科机场走下飞机时,他发现人民已把他当作凯旋英雄来迎接。很快,最高苏维埃以盛大而隆重形式批准英苏条约。莫洛托夫在会上对西方盟国动了真情:
  “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将给希特勒军队带来不可克服的困难,不久世人就能看到三大国日益强大的军事合作的后果。”
  苏联人已把胜利希望很大程度上寄托在1942 年盟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上。
  8 月12 日。丘吉尔座机进入苏联领空。望着机翼下蜿蜒曲折的伏尔加河从宽广黑色的沼泽中流过,他的心里揣测不安。苏军正与德军在这一带激战,他却要给翘首以待的苏联人带去一个不幸的消息。同行的韦维尔将军早就看透了英国首相的心思,做了一首诗,诗的每一节末尾是同样的一句:“1942年不开辟第二战场。”这位二十世纪最能言善辩的政治家不由暗暗叫苦,他形容他这次访问是:“搬一大块冰到北极去。”
  1942 年夏天,同盟国处于黑暗的深渊。英、美、苏三国各有各的难处。
  在东方,德国元帅克莱斯特的高加索军群的部队占领了迈科普附近的第一个苏联油田;曼因施坦奉命调动大炮和最新式的火箭炮朝着布尔什维克的堡垒列宁格勒挺进;而B 集团军群正日夜围攻着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
  在西方,英、美两国军队亦处处受挫。德军来到挪威马格尔岛和位于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来到芬兰北部和英吉利海峡的岸边。隆美尔元帅站在离亚历山大港80 公里处,在那里升起了纳粹党徽的旗帜。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制定了进军开罗的计划。日本海军仍活跃在太平洋。
  丘吉尔启程前往莫斯科前,大英帝国在中东正遭受一次灾难性的失败。坚守托布鲁克要塞达33 个星期的25,000 名英军,出人意料地向隆美尔投降了。消息传来,对“大铁锤”一直心怀二意的丘吉尔更坚定了信念,督促罗斯福同意取消了这一计划,代之以在北非登陆的“火炬”。
  下午5 点,丘吉尔座机安全抵达莫斯科中央机场。机场上挂着美、英、苏三国国旗。迎接来客的有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和一批苏军将领,以及外交使团和美、英大使。在莫洛托夫陪同下,丘吉尔检阅了仪仗队,乐队演奏三国国歌。简短的仪式后,莫洛托夫陪同丘吉尔一行下榻在莫斯科郊外
  奢侈豪华的“国家别墅七号”。
  当晚丘吉尔和美国总统代表哈里曼应邀去见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客室,斯大林带着拘谨的微笑迎按客人,紧紧握手,热情地说了一段问候的话,两位昔日宿敌、二战时的盟友坐到了一起。
  大家在椭圆形桌边就坐,一方是斯大林、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元帅,另一方是丘吉尔、哈里曼、英国大使。会谈一开始,丘吉尔就开诚布公地说起此行目的:
  “我这次来是要向元帅阁下说明英、美两国政府的决定,在1942 年我们两国军队无法在法国沿岸登陆,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接着丘吉尔开始详细说明为什么采取这一决定,要动手,时间没有了,9 月是英吉利海峡靠得住的最后一个月,余下时间不可能发动一场大规模渡海作战。而且,盟国登陆艇眼下只够运送6 个师的兵力上岸,这实在太少了。
  丘吉尔的话如晴天霹雳使斯大林脸上布满乌云,他怀疑狡猾的英国人正在推诿,让苏联人孤军奋战,等希特勒被削弱后再动手。斯大林不由得逐点批驳丘吉尔的话,最后,他激愤他说:“你们要是不愿冒险,就不能赢得战争。我真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这样害怕德国人?”
  丘吉尔早已料到他的一番话会引起斯大林情绪激动,处于为生存而战的苏联人迫切希望看到盟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但他不能冒太大风险。他不愧是外交谈判高手,为打破僵局,他拿出一幅地图,就“第二战场”问题作了一番发挥:
  “元帅阁下,我认为法国并不是进行第二战场的唯一地点。我和罗斯福总统已商订了另一项计划,那就是英美军队在北非发动攻势的‘火炬’计划。”
  丘吉尔的话引起了斯大林浓厚兴趣。为说明“火炬”行动重要,丘吉尔在纸上画了一条鳄鱼,强调说:“大铁锤”风险太大,因为它打击的是希特勒这条鳄鱼坚硬的口鼻部,弄不好会被它一口吞了。而“火炬”是在这条鳄鱼柔软的下腹部燃烧,风险小威力却更大。
  斯大林立刻洞察盟军在北非登陆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虽然在近期内这一行动无法减轻苏联战场的压力。两人越谈越投机。
  半夜,丘吉尔和哈里曼满意地离开克里姆林宫。
  其实,丘吉尔并没有说服斯大林。英、美政府放弃“铁锤”计划,显然只是从本国利益出发,不愿为处于战火中的苏联“两肋插刀”,这对正在为生存而战的斯大林是当头一棒,他内心的愤怒是可想而知。
  第二天,斯大林向丘吉尔和哈里曼特使递交了一份措辞强硬的备忘录:
  “苏联统帅部是以1942 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为前提来制定自己的夏秋军事行动计划的。
  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 年开辟第二战场,对苏联人民是一精神打击。。而且使红军在前线的态势复杂化。
  我和我的同事认为,1942 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已经具备极为有利条件。因为几乎所有德军精锐部队都调到了东线。。。1942 年不仅可能而且应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我为此事曾力图说服英国首相先生,不幸未收成效,而美国总统代表哈里曼先生在莫斯科会谈中则完全支持首相先生。
  斯大林(签字)”
  丘吉尔不由得为英、美政府决定滔滔不绝地争辩一番。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两巨头”还是以大局为重,握手言和。临别之夜,斯大林在他私人别墅孔策沃设宴为丘吉尔饯行。两位政治家谈笑风生。16 日晨,丘吉尔如释重负离开莫斯科。在飞机上丘吉尔暗自庆幸,本来英、美毁约很容易变成同盟国的一场灾难,现在却使英、美和苏联的战时关系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斯大林对丘吉尔的来访,由最初的热切期待到愤怒和失望,最后不得不咽下丘吉尔给他带来的苦果。大敌当前,他不能与盟国弄僵,只能在心里骂一句:狡诈的英、美资产阶级。
  一想到盟国在紧要关头竟然见死不救,只在北非战场上无关痛痒地摆摆样子,反而使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略苏联,加重苏军压力,他的内心充满悲愤。
  有一点他更清醒地意识到了,在1942 年的苏联战场上。打好打坏都是苏联自己的事,不能指望别人来帮忙。
  孤立无援的斯大林承受压力之大,痛苦之深可想而知。他明白眼下只有咬紧牙关,背水一战,顶住希特勒的进攻才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当丘吉尔刚刚离去,华西列夫斯基从斯大林格勒报告说:德军又发动了新一轮进攻,战况不妙。斯大林有点失态地对着高频电话喊道:“顶住,不准后退。谁违抗军令,按照第227 号命令处置。”
  4。“不准后退一步”
  第227 号命令是斯大林以苏联国防人民委员的名义在7 月28 日颁发的,这一命令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作影响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进程。
  那正是希特勒变更部署,将霍特第4 军团调来攻打斯大林格勒,形势急转直下、惊心动魄之时。那些日子,斯大林焦虑万分,精神高度集中,脾气也暴躁起米。
  他坐在宽敞的办公室思前想后,忽然忆起十月革命前的往事。
  他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在神学院读书时就具有强烈的叛逆性格,阅读了大量禁书,成了“柯巴”,一个投身革命的“无情的人”。后来是坐牢、流放,流放到西伯利亚伊尔库次克省的新乌达村。他出生在炎热的格鲁吉亚,西伯利亚严寒可真是严峻考验。曾遇上一次可怕的暴风雪,差点冻死。。从流放地逃跑,到第比利斯。后来又是坐牢、流放,再逃跑。
  流放复流放,斯大林叹息道,真是坎坷多难,可他从没有低头。最后一次流放,已是35 岁了,这时候他成了职业革命家,被选为苏共中央委员。后来就和列宁领导“十月革命”,炮打冬宫。想到这里,斯大林快活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对对,1918 年他在察里津打退了哥萨克进攻。这是他指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那场战斗可真险啊,新生的苏维埃遭到了国内外敌人武装干涉,一场暴力、仇恨和戮杀的风暴席卷全国。斯大林想起当时的察里津没有粮食、没有武器,部队缺少纪律,一片混乱,听到哥萨克来了就溃退了。那时他采取了果断措施,撤换了一大批不称职的军官,整顿战场纪律,凡逃兵、战败者就地枪决,战线稳定下来。
  与斯大林并肩战斗的伏罗希洛夫后来说:察里津是被“斯大林决战决胜的意志”拯救的。
  对,意志,沉浸在回忆中的斯大林忽然若有所悟,情不自禁地叫出声。“现在斯大林格勒如同20 多年前的察里津,最需要的是战场上的钢铁般的意志。”
  当你无计可施时,最好回顾一下过去。斯大林再次体会到这一点。
  50 年后,笔者见到了斯大林为整顿战场纪律颁发的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