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鉴宝人生- 第6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见楚琛笑着说是,大爷连忙快步走上了前,激动地和楚琛握着手,说道:
  “楚老师。我是您的粉丝啊!《收藏天下》是需,我最喜欢听您的点评了,通俗易懂,特容易记。上个月。我根据您说的鉴定宣德青花瓷的几个要点,帮我一位朋友看出了一件赝品,朋友当时还觉得奇怪。我什么时候也成专家了,哈哈!”
  楚琛笑着摆了摆手道:“关键还是您老能够活学活用。而且我说的那几条,也不过是老生常谈而已。其他专家都说过。”
  大爷哈哈一笑道:“那是您讲的好,不然为什么我偏偏只记得您啊!”
  接下来,两人又讲了几句客套话,直到得了老太太的提醒,大爷才连忙热情的请两人入了座,随后就进屋拿了包好茶叶来招待楚琛。
  泡茶的时候,老太太小声问道:“我说,我以前怎么没听说你认识这个小伙子啊?”
  大爷笑道:“你每次节目都没开始就睡觉去了,我跟你说这事干嘛?”
  说到最后,他突然反应过来,问道:“嗳!听你这话,你好像你认识他?”
  老太太点头道:“之前不是我帮我表妹卖过古玩,买的人就是他。”
  “哦!原来是他啊,看来这位楚老师还真是德才兼备啊!”大爷恍然道。
  二老给楚琛上了茶,大爷就笑着说道:“刚才听我老伴说起,我才知道,原来当初跟她买古玩的是楚老师您。也是她运气好,遇到了您,不然换个奸商,估计被人卖了还得替别人数钱呢!”
  老太太听了这话,有些不满了:“我有你说的这么笨吗?”
  “嘿!不知道前天是谁买个菜都差点被人给骗了。”大爷闷哼了一声,对着楚琛说道:“楚老师,您不知道,当时要不是我一位朋友正好经过,她最后不知道要被骗掉多少钱……”
  原来,前天早上,老太太去菜市场买菜,快到一个三岔路口的时候,一辆白色小车在她旁边停了下来,上面坐着一男一女,开窗向她问道,称“那边有一位老中医能看病,许多疑难杂症都能治好”。
  老太太表示不知道,这时就见一位四十多岁面容比较和善的女子走了过来,该女子随即告诉开车的男女她知道怎么走,并且声称她也知道那名老中医看病非常厉害。女子又说她住在附近的一个小区,答应买好菜后带着开车的男女一起去找老中医。
  随后,老太太就和女子一起去买菜,女子趁机向老太太吹嘘老中医看病非常厉害,劝老太太说不妨一起到刚才那人问的地址去看看,就算自己觉得没病,让老中医看看也权当保健了。
  老太太呼了很心动,最后就答应了下来。
  正在这时,大爷的一位朋友正好走了过来,听说了这事,就奇怪的问那女子,他就住在女子住的小区,怎么平时都没遇见过她。
  女子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随后便找了个借口跑掉了,这时老太太才反应过来,自己遇到了骗子。
  说到最后,大爷就有些无语的说道:“就她这脑子,我平时都不敢把钱放她那保管,不过她到好,对这方面的事情特感兴趣,先前她表妹让她卖古玩,她也不跟我说,直接来了个先斩后奏,当时我听着都觉得后怕。”
  “这不是好好的嘛!”
  老太太有些不服气的说道:“再说了,这事上哪有那么多坏人,又正好被我遇到?”
  “大娘,您这想法真要不得。”
  郑秋达接过话,说道:“老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古玩市场上,为了几十上百块钱骗人的都有,您之前出售的东西想来应该不止这点钱吧?这也是您遇到了小楚,换个买家不死命压您的价格就已经算是好的了。”
  大爷对这番话感同深受:“说的对,如果不是这行太容易被人骗,我之前也不至于买过几件东西之后,就不打算买了。”
  老太太也知道先前的事情,自己处理的有些鲁莽,不过听着大爷的数落,也有些恼羞成怒了,有些不耐烦的挥了挥手:“行了行了!我今后注意总行了吧!”
  见此情形,大爷也就不再多说,和楚琛闲聊起来,在这期间,他还介绍了一下自己。
  大爷姓陈,他向楚琛问了几个古玩上的问题后,就把话题转到了郑秋达关心的那幅张照的作品上。
  “郑老板,今天楚老师在场,我就再跟您说一下,那幅张照的作品,是我祖上好不容易传下来的,而且在那段特殊时期,还差点被人抄了,能保存下来非常不容易,我也一直把它当作传家宝,想要一代代传下去。”
  “当然,这件事情我多少也有些责任,要不是当初我喝了酒,有些犯迷糊,也不会答应老钱可以带着你过来看一看,这一点我要向你道个歉。”
  郑秋达连忙摆了摆手,表示没关系,心里则非常遗憾,看来今天自己又要空手而回了。
  郑秋达黯然的模样,陈大爷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正好楚琛也在,于是就以请楚琛帮忙鉴定为由,把那幅张照的作品,也和其它东西一起拿了过来。
  这幅书法作品为张照的《草书临争座位帖》。
  《争座位帖》亦称《论座帖》、《与郭仆射书》,为颜真卿行草书精品,是其在唐广德二年写给定襄王郭英义的书信手稿。现在此作真迹已经失传,刻石存于西京碑林。
  这幅草书作品,笔画转折多变,结字聚散适宜,气势贯通,浑朴雄健,确实是张照的草书风格,再加上张照的款识、钤印以及多位清代收藏家的鉴藏印,不但是幅真迹,也确实如郑秋达说的那样,是张照众多作品中的精品,颇为难得。
  陈大爷听了楚琛对作品的称赞非常高兴,不过再看到郑秋达眼睛死死地盯着这幅书法的模样,心里也直打起了鼓,随后就连忙找了个借口把书法收起来,让老伴把东西放回卧室小心收好,不然他还真怕郑秋达突然情绪失控,出了意外。
  楚琛看到郑秋达恋恋不舍还带着一些幽怨的眼神,暗自摇了摇头,不过古玩这行,像郑秋达这样的人也不少,到也没什么奇怪的。
  觉得郑秋达这模样有些可怜,楚琛就说道:“老郑,既然这是大爷的传家宝,你就别老是惦记了,今后有机会,我帮你取一幅。”
  郑秋达听了这话,立马来了精神,连连对楚琛表示感谢。楚琛的朋友和渠道可比他多的多,再加上张照的精品之作虽然不多,但也不少,凭楚琛的能耐,想要找到一幅还是非常容易的。
  此时的陈大爷心里也松了口气,就郑秋达刚才那模样,他还真担心会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举动。就算郑秋达做事不会极端,他想到郑秋达一直惦记着自己的传家宝,肯定还是会提心吊胆。现在有了楚琛的表态,他才彻底的放了心。(未完待续。。)
  ps:  感谢“阿亚诺”投的月票!


第一千零五十章 木版水印

  接下来,郑秋达拿出几件祖传的东西请楚琛点评了一下,不过这几件东西都比较普通,只有一件乾隆山水彩瓷瓶,还算不错。
  可惜的是,这件瓷器并不是官窑,只是一件做工都比较精致的民窑作品,市场价值也就一两千而已,但如果换个官窑的身份,这件瓷器的价值估计就能上万,这也算是民窑的一点悲哀之处吧。
  虽然自己的东西并不是精品古玩,不过对郑秋达来说,就算它连古玩都不是,也是祖上传下来的物件,自己必须好好的保存下来,争取能够完好的留给下一代,算作家族历史的见证。
  这时,郑秋达把一只箱子拿了出来,打开之后,楚琛一看,只见里面是一个玻璃罩起来的小箱子,箱子内部展现的是旧时京城市井胡同的场景。
  古朴典雅做工精细的手工四合院围墙,将热闹的市井与幽静的院落悄然分开,而院外则展现了洋车、冰糖葫芦、磨刀师傅、脚夫、下围棋、遛鸟、抖空竹等等您所了解与不了解的京城民俗。
  整个场景虽然小巧,但从任何一个角度来欣赏都值得玩味,特别是那些艺“人”,还都是一只只看起来活灵活现的小猴子,更增加了作品的趣味。而这正是京城的传统手工艺品“毛猴”。
  说起毛猴,现在知道的人恐怕不多,这种京城独有的民间艺术品,相传出现在清代同治年间。
  当时,京城有家药铺的小伙计受到帐房先生欺负。他偶然发现蝉蜕具有某些形象特点,不由心中一动。便决定用中药材塑造一个“帐房先生”。
  他选取了辛夷做躯干,又分别截取蝉蜕的鼻子做脑袋。前腿做下肢,后腿做上肢,用白芨一粘,一个人不人、猴不猴的形象便出现了,就这样无意间世上第一个毛猴诞生了。流传到社会后又被有心人加以完善,逐渐形成现在这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
  眼前这些玻璃箱里的这些小猴子,浑身布满密密麻麻的棕色或白色的细绒毛,通体稍有些透明,乍一看。还以为是真毛猴儿的标本,制作的非常逼真,不但把猴子的机敏和活泼都表现了出来,也体现出了作者非常高超的手艺。
  看到这些袖珍小猴,楚琛就笑着说道:“大爷,您这套毛猴制作的非常不错,取景设计等方面,都把握的非常到位,是我这些年之中看过的做的最好。最有味道的毛猴作品了,很有收藏价值。”
  陈大爷闻言一怔,原本他拿出这件毛猴作品,只是为了逗大家一乐。没想到居然也是件藏品,他挠了挠头,说道:“这件作品是我五年前。从一位制作毛猴的老艺人手里买来的,平时有事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个乐,我还真没想到。它也有收藏价值。”
  楚琛笑着说道:“一件东西只要有艺术价值,当然可以收藏,更何况您这件毛猴作品还制作的这么有特点和韵味,当然更值得收藏了。说实在的,我现在也起了购买的心思。”
  陈大爷有些遗憾的说道:“那实在不巧,那位老艺人去年夏天的时候,中风去世了。既然楚老师您喜欢,要不我这一件就送给您吧?”
  “这怎么好意思!”楚琛连连摆手,表示不能夺人之好。
  陈大爷先前也是头脑一热,才说出了这番话,话一说出口,他就后悔了,现在见楚琛这么说,他又说了几句客套话,也就不再劝说了。
  就着毛猴的话题,聊了几件趣事,陈大爷就叫上老伴,准备刚才拿出来的东西收回去放好。
  见此情形,楚琛就有些奇怪的指着桌上的一幅材质应该是绢的卷轴,说道:
  “大爷,这幅还没看呢!”
  陈大爷摆了摆手:“嘿!这是一幅赵佶的《柳鸦芦雁图》赝品,当初买的时候我看它画的逼真,也是财迷心窍,再加上那时我也不知道真迹在泸市博物馆收藏,就花了几千块钱买了下来,后来给朋友一看,才知道自己上了大当。”
  楚琛听了这话,皱了皱眉头,说道:“我觉得应该是仿作,不应该是赝品吧?”
  陈大爷呵呵一笑道:“真的是赝品,当初我去沪市博物馆看过真迹了,我这幅和那幅一模一样,根本不可能是仿作。”
  “一模一样?”楚琛听了这话有些疑惑起来。
  这时,郑秋达开口问道:“小楚,你刚才明明都没看过这幅画,怎么就说它是仿的呢?”
  陈大爷夫妇闻言一怔,对啊,刚才楚琛看都没看,怎么说这是仿作呢?
  “因为材质。”
  说着,楚琛把卷轴拿到手中,说道:“你们看,这幅绢本看起来非常疏朗,光洁度也很差,说明这是用一梭一丝一压紧的操作方法织出来的,试问,又有多少人舍得用手工绢来作假?”
  说着,他又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随后说道:“而且绢本的经线用的是双丝绢,纬线是单丝,绢丝粗细均匀,织得也紧密,这应该是明代绢本的特征。另外……总而言之,我认为这应该是一幅明代的绢本画,而且绢的质量非常高。”
  听了楚琛的解释和结论,陈大爷夫妇不禁目瞪口呆。什么意思,难道这是不是赝品,真的像楚琛说的那样,是幅仿作?
  郑秋达也显得非常诧异,过了片刻,他说道:“小楚,可是刚才大爷说过,明明和真迹一模一样,要说这是揭二层,但这明明是绢本画,想揭也揭不出来啊?”
  见大家都看着自己,楚琛哈哈一笑:“老郑,你难道忘记‘木版水印’了?”
  “对啊,我怎么忘记还有这种工艺了!”郑秋达拍了拍自己的脑门。
  陈大爷连忙问道:“楚老师,什么是木版水印啊?”
  楚琛笑着解释道:“木版水印字画是我国特有的复制工艺。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字画。”
  说起来,木版水印字画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经具有相当水平。明末出现“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表明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
  由于这项工艺始终基于手工进行,所以我国目前纯粹作为文化遗产予以继承和发展。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不惜工本的,但从取得的成果来说是巨大的。
  楚琛接着说道:“木版水印字画的制作是一个极为专业,也极富创造性的过程,它分为勾描、刻板、水印、装裱这四个步骤,前三个步骤就是重之中重,而且非常的费工费时。”
  “它不仅涉及制作人员把握原作的素养,也涉及其描绘、雕刻功底。在套色印刷时,更涉及制作人员的精湛技巧,材质、颜料、水分,甚至气温、湿度,稍有掌握不慎,都会导致前期劳动白费。”
  “正因为如此,一幅木版水印字画的制作成功率相当低,以明代胡正言《十竹斋书画谱》为例,光一套木版就耗费了几十个专业人员前后十年的劳动,堪称工程浩大,投入不菲。此外,一套木版的使用次数也相当有限,通常情况下,整套有效使用不过百余次。”
  听到这里,陈大爷就说道:“那也就是说,如果我这幅画是木版水印字画的话,很可能现在还存有不少幅,但如果真有的话,也早就传出来的吧?”
  楚琛说道:“我是说使用次数不下百余次,但只印了一次或者几次也是有可能的。您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