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鉴宝人生- 第5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总第二个盒子里面,放着的是一块并不大的翡翠挂件,虽然不大,而且式样简单,但所用的材质却用的是帝王绿。
  挂件饱满的水头,细润的质料,玲珑的造型,尤其那苍翠欲滴的秀色令人怦然心动。透光看去,仿佛石头中的一丝绿意可吹弹而出,放在手心,更是好像被绿色的精灵附体,那盎然的春意呼之欲出……
  挂件确实漂亮,而且也让吴可爱不释手,但是张总并不知道,比帝王绿都有的翡翠楚琛都有,一块小小的帝王绿挂件虽好,但在楚琛和吴可眼中,并不觉得有什么惊艳的。
  楚琛把挂件交到吴可手中,就笑着说道:“可可,这挂件应该是送给你的,你觉得接下来这个盒子里面的会是什么?”
  吴可没好气的说道:“我又没有透视眼,怎么可能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咦!”
  说到这里,她突然想到了什么,喃喃的说道:“你一件,我一件,剩下一件不会是送给咱们俩的吧?”
  楚琛笑着点头道:“我也觉得很可能是这样……”
  说着,他把盒子打开一看,果然,里面是一块宜子孙出廓璧。(未完待续。。)
  ps:  感谢“小池鱼”“allanlam”“1975998”“17953018”
  “leehooi”“huanghuzia”“130325223517403”投的月票!


第九百三十二章 赔礼(下)

  楚琛拿起玉璧打量了一番,发现玉璧是由极品白玉制作而成,表面虽有出土痕迹,但包浆湿润,应该是出土后被人常年把玩的传世玉。
  此件玉器,璧有出廓,出廓部分透雕双龙与流云纹,中间夹有“宜子孙”三字,字迹清晰,棱角分明,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富贵。而张总之所以送这块玉璧给楚琛,其中的含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璧身减地浮雕谷纹,由雕工和一些制作工艺来看,这应该是一件汉代的作品,整体看来,应该是汉代玉璧中精品之作。
  吴可对玉璧同样也非常满意,她笑着说道:“没想到那位张总到也是能人,才这么一会的功夫,居然就挑选出了这么三件好东西。”
  楚琛笑着点了点头,他到不觉得这位张总是能人,充其量是家里正好有这些东西而已,因为别说是张总,就算是他,一下子要弄到这么三件应景的东西都非常困难,要知道,世界上好东西就那么多,不可能要什么就有什么。
  虽然如此,楚琛对于张总的态度还是非常满意的,听了刚才宁易的介绍,他知道张总应该是受了无妄之灾,这次的事情其实和他的关系不大,毕竟不说柴家的地位,柴永胜一通胡萝卜加大棒下去,估计也得把这几个小人物弄晕了不可。
  没办法,胳膊拧不过大腿,如果没有实力,或者说抵挡不了利益的诱惑,替人背黑锅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说今天这事,成了。好处算下来不一定能够一辈子衣食无忧,还得背井离乡。不成,立马就身陷囹圄。
  当然。现在有了楚琛这些人的待遇还会好一些,毕竟柴家怎么着也得堵住这些人的嘴才行。所以说,某种程度上,他们还得谢谢楚琛才行。
  偷了主人的东西,事发了身陷囹圄,却还要谢谢主人,你说这事可笑不可笑?
  言归正传,两人把东西放好,吴可就迫不及待的准备打开柴平乐派人送来的那三个锦盒:“我来看看。柴平乐送来的东西到底怎么样,不会都没有张总的好吧!”
  楚琛微微一笑,真准备开口时,就听见门铃响了起来,于是他边去开门,边笑着说道:“柴平乐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拿来的东西比……哎~你这么一说,还真有这个可能!”
  说话间,楚琛还真想到一个可能。那就是,如果张总咽不下这口气,故意把礼物的价值说的低一些呢?
  还别说,张总这次确实是这么干的。个中原因,也是因为柴永胜这事办的太不地道,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酒店和他的利益。他怎么可能不动气?
  另外,柴平乐让公司的元老帮忙顶雷。这个决定也让张总觉得非常的寒心。虽说顶雷的那家伙在公司里的口碑一直不好,但人家跟了你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结果最后却被强硬的安排顶了雷。
  虽说柴平乐这么做是没办法的办法,但还是让知道内情的人心里还是很不好受,觉得柴平乐太过绝情了一些,只考虑到自家的利益,这次为了柴永胜这个扶不起的阿斗让元老给顶了雷,下次会不会接着这样?
  就算柴平乐信誓旦旦的说不会,大家的心里还是打了个大大的问号。于是,一些有能耐的,就开始做着跳槽或者离开自己创业的打算。
  张总就是如此,他已经决定这次的事情结束后,就准备和柴平乐分道扬镳,而且这段时间他打通了关系,没有柴平乐的关系,他也能活的很滋润。
  张总虽说已经准备离开了,可他实在咽不下今天这口气,于是就小小的摆了柴平乐一道。……
  听了楚琛所言,吴可马上问道:“什么原因?”
  “一会再说。”
  说话间,楚琛来到门口,打开门一看,站在门外的原来是许老。
  “许老,您怎么不去休息啊?”
  许老挥了挥胳膊,笑道:“我已经没事了,再说,刚才柴平乐他们又送了些东西给我,我也睡不着。想来你这应该也有吧?”
  楚琛把许老请进门,说道:“确实也有,每人给了三件。”
  许老闻言双眼一亮,连忙说道:“哦!是什么!快给我看看!”
  说着,他就快步向桌子那边走了过去,此时,吴可已经打开了一个盒盖,里面放着的是一只青花笔筒。
  “咦!有趣!”许老看到笔筒,口中就轻咦了一声,随后在征得楚琛同意之后,他就拿起笔筒打量起来。
  其实,在看到这只笔筒的时候,楚琛顿时也是一愣,心里暗道了一声“见鬼了”。接下来,在许老观察这只笔筒的时候,他也在旁边打量了一番,但越看越是惊讶,因为这东西看上去好像不像是仿制的,这让他不禁觉得奇怪,难道这会是真品?
  过了片刻,许老长舒了一口气,笑着说道:“小楚,你来看看这只笔筒呢!”
  “怎么,有什么问题吗?”楚琛问道。
  许老笑着摇了摇头:“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就是想听听你的意见。”
  楚琛呵呵一笑,随后就上手观察起来,他越看越是惊讶,之所以惊讶,是因为这只笔筒他刚才已经用异能检查过了,确定是仿制品,但仔细观察,百分之九十九和真品一模一样,就算那百分之一,也是模棱两可的。
  放下笔筒,楚琛就问道:“许老,您觉得这只笔筒是什么时候的?”
  许老回道:“我觉得应该是明代天启崇祯时期的,具体来说,应该是崇祯时期的青花笔筒,你呢?”
  楚琛说道:“如果以笔筒表现出来的特点来看,确实应该是崇祯时期的,但我觉得还有可能是仿品。”
  “什么?!仿品?”许老闻言脸上立刻露出了惊讶之色,他连忙拿起笔筒来又仔细打量了一番,随后说道:“小楚,你没看错吧?这只笔筒明明就是明晚大期天启崇祯青花应该有的特点啊!”
  说到这,他又开始详细罗列这只笔筒的特点:“你看,胎体坚致细白,胎体厚重,釉面白中泛青,釉层较薄,釉面坚硬平整。修胎规整,器物内底,可见积釉现象。底部为兔款款识,且底部有跳刀痕者,足尖略成尖状,这些都是崇祯时期细路瓷的特点啊!”
  “另外你看绘画风格上与万历相仿,也用双线勾边,中间一抹平涂的画法来绘制。画风疏朗随意、俊逸活泼、写意天然,颇具水墨写意的风韵,山水画面以细线画成。”
  “此外,崇祯时期的瓶、罐、笔筒之类,常在颈部和近底部位装饰二圈暗刻花的图案,部分器物上有酱口,这也是辨别崇祯之器的一个装饰特征。而这只笔筒上也有,诸如此类,都可以证明这是一件崇祯青花瓷真品嘛,不但是真品,而且还是珍品,可以说是我见过的崇祯时期的青花瓷当中最好的!”
  说到最后,许老的脸上就情不自禁的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一般来说,民窑瓷器没有官窑瓷那么不惜工本,同时精品数量也比较少,但由于殖民主义的扩张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拓宽了国际市场对瓷都瓷器的需求。这也使得,从明中期开始,瓷都民窑生产突飞猛进,而且民窑之间的竞争也促使进了行业的发展。
  到了崇祯时期,战乱四起、朝野动荡,瓷都官窑瓷器生产因朝廷**而处于停烧状态,大量制作官窑瓷器的优秀工匠流入民间,加入到生产民窑瓷器的作坊中,民窑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持,为民窑瓷器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明末清初时期瓷都窑业制作展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瓷器的诸多纹饰蕴涵浓厚的文人气息,题材之特别,内容之丰富,均开一代未有之奇。
  当时作为高档瓷器的主要消费群体—文人、官宦,他们的审美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瓷器的造器与装饰图案,从而令瓷器成为反映社会变迁的直接载体,明显地在瓷画中留下他们的品味。
  作为文房清玩之一的笔筒,于此时期突破传统材质的局限,以瓷为胎,开始大肆烧制,并且纹饰题材刻意迎合社会风尚的需求。其中以人物类的题材最具特色,体现出高超的制瓷水平与鲜明的文人意趣。
  但由于当时战乱频繁,再加上总体制瓷业的衰落,能够流传下来的崇祯时期比较出色的青化瓷器还是比较少见。
  像眼前这只笔筒,器型硕大,高度和直径都有二十多厘米,而且无论是胎釉还是画工等方面,都不输官窑瓷器。
  特别是画工,一幅山水人物图,构图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轮廓线条清晰。全景犹如一幅长卷的水墨山水画,笔意生动,笔触纤细精致,青花发色鲜丽明快,具有明、清交替的时代特征,实在是一件崇祯青花顶级上品。
  也正是如此,许老说到最后才显得那么激动,同时也难以相信,这么一件珍品青花瓷会是仿作。
  好在,许老也知道论瓷器方面的鉴定,楚琛应该要比他厉害一些,等他心情平复了一些之后,他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小楚,真是抱歉啊,刚才实在太激动了,不过,你怎么会觉得这只笔筒是仿品呢?”(未完待续。。)


第九百三十三章 赔礼(续)

  楚琛苦笑着回道:“许老,说实话,我也不太能够肯定这是不是仿品。”
  这只笔筒做的实在太逼真,如果不是异能一直没出过错,另外他觉得釉色方面确实有些问题之外,他同样也不会相信这只笔筒会是仿品。但做的如此逼真,也让楚琛难以给出判断其是赝品的理由,他总不能说是异能给出的结果吧?
  许老闻言有些奇怪:“那你怎么觉得这会是仿品啊?”
  楚琛说道:“因为我家里有两只山水人物瓶,和这只笔筒的画法和景致是一样的,只有细节方面稍稍有些差别,更关键的是,那瓶子都是留的张火泥的款识。”
  “张火泥?”许老听了这个名字,脸上顿时就露出了震惊之色,过了半响,他才回过神来,连忙又问道:“真得是张火泥?”
  楚琛认真的说道:“我已经仔细辨认过了,确实就是他!”
  许老知道楚琛应该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开玩笑,再说了,东西都是楚琛自己的,他又何必故意把真的说成假的?
  随后许老又仔细看了看眼前的这只笔筒,喃喃的说道:“这会是仿品?应该不会吧?”
  说到这,他又沉思了起来,过了半响,他才开口道:“小楚,你说你那两只瓶子会不会是张火泥照着这只笔筒来制作的?”
  楚琛现在也只能顺着许老的说法,点了点头道:“确实有这个可能,不过您觉不觉得这只笔筒的包浆有些不太对劲?”
  一般来说,要鉴识真正的崇祯瓷。首先必须看得懂明代瓷器的釉色。明瓷与清瓷不一样,由于年代久远。传世品包浆厚重,故釉色较清瓷尤为清亮。凡釉色暗浑。釉面无亮润之色,青花呆滞毫无灵动之气的器物,即便纹样风格、制式造型、青花发色均对,也不要轻易认定。
  经楚琛一提醒,许老再仔细打量时,确实觉得笔筒的包浆看起来没有那么厚重,他想了想,说道:“包浆确实不太到位,不过有没有可能。这东西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闲置起来,因此包浆才没形成到位呢?”
  前文说过,瓷器上的包浆是由于人们长期把玩、擦拭的结果。所以,如果人们没有天天去把玩、去擦拭。尤其是古时候空气洁净,一年中大概只要拂尘数次,也就更难形成“包浆”了。
  如此一来,这只笔筒的包浆不到位,也是有可能的。
  楚琛说道:“确实有这样的可能,但许老。这可是日常用具,而且这么漂亮的一只笔筒,换您的话,您会不会经常把玩擦拭?”
  许老闻言一怔。这才想起来,笔筒可是文房用品,一般人得到这么一只制作精湛的笔筒。怎么可能会一直放着不用?当然,搁着不用的可能性到也不是没有。但并不大。
  想到这里,许老也理解楚琛的判断了。如果单单是包浆的问题,那么仿品的可能性并不高,但再加上一对景致基本一致的瓶子,又和张火泥这位制假高手有关,也难怪楚琛觉得笔筒是仿作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许老沉吟了片刻后,说道:“小楚,这只笔筒就算是仿作,想要证明也比较困难,你准备怎么办?”
  楚琛呵呵一笑道:“先带回去让我师傅看一下吧,如果他也找不出破绽,那就只能用仪器鉴定了,不过用仪器鉴定还需要取样,我暂时还有些舍不得。”
  “这到也是,不过如果有了结果,可要告诉我一声!”许老笑了笑,别说楚琛舍不得,就算是他同样也舍不得,而且到时经过鉴定,如果是仿作那还好,万一是真品,那多少会留下一些遗憾的。
  楚琛点头道:“那是肯定的……”
  把笔筒放回盒中,楚琛就打开了下面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一个看起来有些奇怪的物件。其上部为杯状,器身刻乾隆御制诗文,下面则为一只牛首,眼瞪大如铃,牛角竖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