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鉴宝人生- 第5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楚琛微微一笑,就把刚才的事情复述了一遍,吴叔和朱大富听了也不禁连连摇头,感叹不已。
  此时,赵学义也已经把古墨看完了,他说道:“要我说,小琛你就是好说话,他既然做的这么不地道,你就应该把那块玉牌也拿下来。”
  楚琛挠了挠头,憨笑道:“我这不是不想和他们同流合污嘛!”
  朱大富对此并不认同,说道:“小琛,这事我就要说你了,你这么做其实不是可怜他,而是害他!”
  楚琛愣了愣,随后问道:“怎么说?”
  朱大富回道:“我知道,你是觉得这块古墨应该很不一般,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就饶对方一马。但话又说回来,对方肯定看不出这块古墨的好坏,也就是说,在他心里,他觉得他是用千把块钱,就换到了几十万。这种一本万利的事情,你说他今后会不会再做?”
  听到这里,楚琛不禁觉得有些惭愧,他先前之所以把这事轻轻放下,确实像朱大富说的那样,是因为觉得自己已经占了大便宜。再加上老人看上去确实挺可怜的样子,也就不再计较这些了。
  但现在他才明白。同情心泛滥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好心办坏事。就是自己现在的写照。就像朱大富说的那样,用很少的代价换取了高额的利润,想来这对许多人来说,都没什么抵抗力吧!那以后对方再做这种事情,他算不算是推波助澜了?
  看到楚琛表现出来的纠结之色,吴叔就说道:“好了,小琛你也别多想了,如果他能本分做生意的话,也不至于想出这种主意了。就算没有你这事。他既然想出了这种办法,以后有机会还是会实施的。老话说的好,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结局怎么样,都在他的一念之间。”
  朱大富接过话道:“是啊,这种事情就别管了,咱们还是来研究一下,这方古墨到底是哪个时期的作品吧。对了。老赵,你到底看出个什么所以然来没?”
  “这块古墨嘛,肯定是老的。”赵学义回道。
  “还有呢?”朱大富接着问道。
  赵学义摊了摊手道:“我现在只是觉得这块古墨的质地非常的出色,至于其它嘛。我实在是拿捏不准!”
  听到这里,朱大富就没好气的说道:“说了半天,你就说了些这样的废话。换我来!”
  说完,他就把古墨拿到手中。同样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起来,不过一看之下。他的脸上就露出了讶然、迟疑之色,眉头紧锁,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一般。
  见上情形,吴叔就有些奇怪的说道:“老赵,你虽然对文房用品研究的不深,不过对于古墨的鉴定,多少有些认识吧,难道除了能够看出它是老墨之外,其它一点都看不出来?”
  赵学义摇了摇头:“这块古墨表面的描金都已经磨损的差不多了,而且这块古墨又没有漆衣,我实在很难判断的出它到底老到什么时候。”
  “难道大致的年代都看不出来吗?”吴叔皱着眉头问道。
  赵学义摇头道:“漆衣流行的时间你应该也知道,以这块古墨的坚硬程度而言,我觉得制作时间最早应该只能到达清晚期,但从岁月沉淀的痕迹来看,又让我觉得,这块古墨的制作年代至少应该有五百年以上……”
  听到这里,吴叔也皱起眉头沉思起来,片刻后,他就说道:“那会不会是古墨的制作材料和工艺特别好的关系,所以这块古墨才能历经了几百年之后,还能如此坚硬。”
  赵学义点了点头:“这也确实有可能,但这样的古墨一般都是名家所作,现在描金和款识又磨损的这么严重,根本看不出来到底是谁制作的。”
  “那和制墨家对比一下呢?有没有制作手法相似的?”吴叔又问道。
  “反正我记忆当中,明代的制墨家没有一个相似的!”
  “其实,我觉得……”
  “琛哥,你们这是干嘛呢?”
  楚琛刚说了个开口,就见刘思哲走了进来:“吴叔,您几位也在啊!”
  吴叔笑道:“小刘你怎么过来了?”
  刘思哲笑嘻嘻的说道:“我们和琛哥中午吃过饭之后,一起过来的。刚才琛哥跟着一个老头进来了,就把我们撂在了隔壁,左等右等都不见他的身影,大家就派我来这边看看琛哥是不是被那老头拐跑了!”
  楚琛闻言笑骂道:“去!我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有那么容易被拐跑吗?”
  “这可说不准!”刘思哲嘻嘻一笑,随后就问道:“对了,你们这是在干嘛?”
  “这不就是你说的那个老头留下来的事情嘛……”楚琛笑着把经过又复述了一遍。
  “嗨!”刘思哲双手一拍:“琛哥,不是我说你,你心肠实在太软的,那种情况,怎么不把玉牌拿下来呢?我跟你说,你这么做,老头的儿子肯定只会笑你傻冒,根本不会念你的好!”
  楚琛呵呵一笑道:“这事就不去说它了,我反正也是落个心安嘛!”
  “这到也是!”刘思哲微微一笑,随后问道:“那现在这块古墨怎么说?知道年代和制作都没?”
  “喏,老赵看过了,结果一问三不知!”吴叔哈哈一笑道。
  赵学义闻言笑道:“老吴,咱们是一百步笑五十步,这块古墨留下来的信息这么少,我到不相信,你能比我好到哪里去!”
  听了两人的对话,刘思哲算是明白怎么回事了,这让他心里觉得有些惊讶,虽说赵学义主攻的不是文房四宝,但就凭赵学义多年的鉴定经验,一块古墨怎么着也能看出点门道来,但现在却一问三不知,他怎么可能不觉得奇怪?
  这时,朱大富也把那块古墨放回了盒中,此时他的神色有些凝重,见此情形,刘思哲好奇之下,连忙向那块古墨看了过去。
  “咦,这块古墨有漆衣的啊,而且漆衣断纹看上去好像犀角的纹路一样,实在有些奇怪啊!”
  “其纹如犀?!”听了刘思哲的感叹,赵学义就沉思了起来,过了半响,他的脸色突然大变,嘴里更是发出了一声惊呼。
  吴叔和朱大富,哪个不是博闻强识之人,他们听到赵学义的惊呼声,当即也都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表情也都显得相当的震惊。
  楚琛虽然从异能给出的结果中,对此已经有所猜测,不过当大家都往他猜测的方向想时,也情不自禁的激动了起来。
  “你们这是怎么了?”
  此时的刘思哲,就有些不明所以了,他实在想不明白,怎么他不过说了一句话,就引起大家这么大的反应。
  楚琛呵呵一笑:“你不是也读了好几本介绍古墨的书籍嘛,就想不到‘其纹如犀’是对哪位名家制作出来的古墨的褒奖?”
  “其纹如犀?”刘思哲沉吟了片刻,才想了起来:“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写数十幅不耗一二分也,这不是古人对李廷珪墨的赞誉嘛!等等!你们不会是说,这块墨就是鼎鼎大名的李廷珪墨吧?”
  说到最后,刘思哲差点激动的跳起来,这也是因为,李廷珪墨实在太过有名了,他也是热爱书法之人,有时候做梦都想要拥有一块如此好墨,不过这种墨现在除了宝岛故宫之外,想要再找到一块,可以说比登天还难。
  现在,近在咫尺的一块古墨,很有可能是李廷珪墨,他怎么可能不异常激动?
  早期的墨都是天然石墨,书写后极易脱落。人工制墨大约始于西周。大规模制墨则是在汉代以后。到唐朝时制墨技术已臻于完善。
  唐时制墨的代表人物叫作奚鼐。据说他所制的墨不但黑而发亮,而且还有香味,所以就形成了品牌。当时国内书画界都趋之若鹜。为了维护品牌,奚鼐在他制的墨体上都印有“奚鼐”二字。
  奚鼐家的制墨厂是个有名的家族企业,祖孙三代延绵经营,且技术不断改进。唐末至五代十国时,由于社会动乱,奚家举家迁至歙。州居住。这里有漫山遍野的黄山松,是制墨最好的原材料,一家人便在此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生产仍然不衰,名气也越来越大。
  因奚家的墨实在上乘好用,受到当时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的南唐李后主李煜的高度赞扬,李后主遂对奚鼐家族恩赐了自己的李姓。
  奚鼐的制墨技术传到孙子李廷珪时有了更大发展。李廷珪也在继承祖辈技术的同时,努力创新。
  他经反复研究和无数次的实验,发明了新的配方:松烟一斤、珍珠三两、玉屑一两、龙脑一两,和以生漆、鹿角胶、珍珠、犀角、藤黄、巴豆、桐子油、麝香、冰片、梣、木皮、石榴皮等物,捣十万次。
  所以他做的墨,胶不变质、墨不变形,质量大大超过了爷爷和父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于是又形成了新的品牌“李廷珪墨”,简称“李墨 ”。(未完待续。。)


第八百二十六章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下)

  “这还真不好说!”
  听了刘思哲所言,朱大富摇了摇头,说道:“你们应该都知道李墨的珍稀程度,据说,宋太祖当初可是发令将‘廷珪墨连载数艘,输入内库’,后来,宋朝统治者对李廷珪墨开始垄断,成为皇家专用,写圣旨只用此墨。”
  “那时每年徽。州要向朝廷进贡该墨1000斤,遂导致市面上该墨极难见到的局面。社会上就有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语。据说,黑市交易,一枚李墨,已经卖到一万钱,比黄金还贵不少。因此,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品’或‘天下第一墨’。”
  “可惜的是,李廷珪子孙后来多走入政界,当官的不少,无人再承祖业。典籍上也没有李廷珪制墨具体方法和工艺的详细记载,只有《全唐诗》上保留了一首关于李廷珪存墨方法的诗《李廷珪藏墨诀》,据说是李廷珪自己的口述。”
  “流传到现在的,除了宝岛故宫那块据说是当年乾隆皇帝个人保存,由于心爱一直没舍得用,而流传下来的李墨之外,其它地方就再也找不到了。除此之外,现在这块古墨比起那块李墨,也实在太新太好了……”
  听到这里,大家也都明白朱大富的意思,古玩这东西,虽然不能完全以新旧论英雄,但如果以时间来算,真品已经保存了千年时光,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这块古墨还能保存的如此之好,实在太令人不可思议了。
  当然。你要说一定没有例外那也不现实,但这种可能性又有多少呢?
  赵学义开口道:“我觉得吧。古墨太新,并不能做为决定性的证据。咱们应该科学的辩证,来证明它到底是真是假。”
  吴叔问道:“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证明它到底是真是假?”
  “呵呵,你们也知道,我对古墨的鉴定研究不深,具体的,我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但就凭这块古墨的色泽和品质,我觉得就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真品。”
  赵学义微微一笑道:“据说。李廷珪所制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而且坚硬如石,而且墨磨后的边缘如刀刃,可以裁纸。有人做过实验,用这种墨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还有位学生研磨习字,日写五千,一块李墨竟然整整用了十年。”
  “《遯斋闲览》也写有一个小故事。说是一位贵族不小心把一块李墨掉到了水中,当时他觉得墨肯定被水泡坏了,就没理会,结果过了一个月。他把一件金饰又掉进水中,就命人把金饰捞起来,没想到那块李墨居然还在。而且光色不变,表里如新。于是那贵族连忙就把那块李墨珍藏了起来。”
  说到这里,赵学义觉得口渴。又去倒了杯水喝,随后才说道:“虽说古人在有些方面喜欢夸大其词,但就凭这块古墨的表现,我觉得之前古籍上记载的,一点都不夸张,不信你们可以掂量一下它分量,听听它的声音,看看除了李墨之外,还能找得到哪种古墨能有如此表现?”
  大家听了赵学义所言,全都一一上手,把古墨掂量了一下,又轻轻的叩击了几下。
  这时,赵学义又加了一句:“哦,还有,这块古墨如果放在鼻前,应该还能闻到一股子淡淡的香气,如果不是李墨,我实在想不出,到底有哪种墨,能在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之后,还能有如此味道!”
  朱大富摇头道:“这也不一定吧,有的好墨过了几百年,还是一样香气扑鼻的。”
  赵学义笑着说道:“那我就要问了,这几百年之中,又有哪位名家制作的古墨有这样的品质?”
  朱大富冥思苦想的一阵,发现印象当中,还真没有那样的制墨师能够制作出这样的古墨来。
  吴叔见此就笑道:“大家应该也都希望这就是真正的李墨,但现在给咱们的线索实在太少了,哪怕上面的描金和款识能够清楚一些,也比现在要好上许多。”
  大家点了点头,这就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他们有鉴定的能够,但没有相关的线索,也是无可奈何。
  这时,楚琛把古墨拿起来,又仔细观察了一番,随后款识的最后一个字,说道:“你们看一看,这像不像是圭字?”
  大家闻言连忙凑上前来,仔细一看,发现还真的很像是一个“圭”字。
  刘思哲见此就皱眉道:“这不对吧,应该是‘珪’吧?”
  朱大富笑着说道:“小刘,好在刘老不在,不然他听你这么说,肯定得把你训一顿!你可以去翻一下字典,‘珪’和‘圭’其实是通假字,‘李廷珪’和‘李廷圭’都是可以的。”
  刘思哲摸了摸鼻子,尴尬一笑,随后整个人又变得激动起来,问道:“那也就是说,这块古墨,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墨喽?”
  吴叔摆了摆手道:“小刘,你也应该知道,大家都认为宝岛故宫珍藏的李墨,是现在世界上现存的碓一一块,现在又冒出来一块,怎么着也得谨慎一点才行!”
  越是珍贵的东西,社会上的影响力也就越高,如果这块李墨确实是真品,那对古玩界来说,肯定是相当轰动的一件事情,到那时,如果大家发现鉴定错了,那真是丢人丢到全世界了,在场的人也都会变得古玩界的笑柄。
  因此,大家虽然觉得这块古墨很可能就是真正的李墨,但在没有百分之百确认它是真品,大家都不敢贸然肯定。
  “那怎么办,这么珍贵的古墨,总不见得试用一下,来鉴定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