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鉴宝人生- 第4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及水晶工匠。
  他以钟表匠及玻璃匠身份来华,乾隆皇帝令他效命于圆明园玻璃作,专门生产不同颜色及质料的玻璃、欧洲式玻璃,以及宫廷使用及陈设的华丽装饰玻璃。
  另一位耶稣会士玻璃匠汤执中亦来自法兰西,他出生于鲁昂,1727年进入巴黎的修道院,1730年曾往加拿大,1735年返国,1740年才启程到华夏。
  他曾在鲁昂的玻璃坊工作,可能是皇家作坊,擅长制造玻璃片。1741年他抵达华夏,即奉诏于蚕池口玻璃厂工作,为期逾两年。
  根据乾隆时期的档案记载,那些玻璃器应该都先在蚕池口的工厂完成烧造及吹制玻璃的工序,随后再到圆明园作坊再进行彩绘。圆明园作坊是制作最精美玻璃器之所,亦受皇帝亲自监督。
  现在,楚琛可以肯定包括自己手中这件笔筒在内的若干相关的存世玻璃器。应该都是于1736至1758年间乾隆朝玻璃制作鼎峰期间由圆明园作坊绘饰。
  这一点,从现在英伦大维德爵士珍藏的几件料胎画珐琅器。就可以看得出来。
  比如,他手中的这件笔筒。和大维德珍藏的那几件山水画料器,以画技来看,风格的绘画的技艺方面基本没多少差别。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些笔筒虽不是出自同一画师的手笔,但应在同一作坊彩绘。
  另外,大维德珍藏的料胎画珐琅器都磨琢出双方框四字楷书款,一些刻字内留着蓝彩痕迹。而楚琛手中的笔筒也同样如此。
  把玩欣赏着手中的笔筒,楚琛内心一直赞叹不已,从整休来看。这只笔筒的高度虽然只有7。2厘米,但笔筒上的山水却表现的淋漓尽致。
  其中在笔触上也极好的表现出多样的技法,山石的皴笔层次清晰,树木依种类不同或用点簇或用夹叶。彩墨结合,以墨笔为骨干,以青绿为主调,间杂些许鲜红,由于釉料的缘故色彩比之绘画又多了一分鲜亮明快。
  其构图疏密得体,层次分明。景物错落有致,颇得章法,笔触运用自然灵活,渲染皴擦。格调清新,别具艺术魅力,整体画风富有清代宫廷山水画惯有的严谨富丽。文雅含蓄的特点,令人观之悦目。赏玩不尽。
  除了料胎和绘画上体现出来的高超技艺之外,因为当年的历史原因。也为这种料胎珐琅器增添了不少价值。
  当年,随着汤执中和纪文这两位外国专家在1757至1758年相继去世,这门技术在1758年以后就开始走下坡。到了乾隆二十五年也就是1760年后御广产量骤减,工匠们再没有像早期时的创新意念,也再没出产如楚琛手中这件笔筒一样的精品。
  而因为料胎画珐琅,这门技术要求极高,在1736至1758年间的制作鼎峰期间,楚琛手中的这样的精品,其实并没有生产多少件。如此种种,这么一件稀世精品,就算不能说是价值连城,也算得上是众多藏家可遇不可求的珍宝。
  而这么一件价值不菲的珍品,楚琛现在就有些想不明白,沃伦为什么会把它就这么放在博古架上,难道不成他把这件笔筒当成是赝品了?
  这也不对啊!就算他这两天不是请其他专家来鉴定过了吗?难道这么一件有一眼的珍宝,专家都会当成是赝品?
  “难道是?”
  正当楚琛想到了其中的一个可能时,站在旁边的沃伦就笑着说道:“楚,这件笔筒漂亮吧?”
  “确实不错!”楚琛笑着点了点头,随后问道:“沃伦先生,冒昧的问一句,不知道您这件笔筒是哪得到的?”
  沃伦笑着回道:“这是有一次,我帮朋友一个忙,对方送给我的。怎么样,很像是大维德爵士珍藏的真品吧?我告诉你,不单单是你,前天我请来的一位专家看到这件笔筒时,一开始也非常惊讶,后来他仔细看过后才说是赝品,不过也还是大加赞赏,说是仿的非常出色……”
  说到这里,沃伦马上反应过来,有些不好意思的向楚琛笑了笑,虽说他请专家的事,双方都心知肚明,但当面说出来,多少对楚琛有些不那么尊重。
  楚琛微微一笑,他对此事并没有在意,毕竟沃伦心里并没什么恶意。
  另外,从沃伦的介绍中,楚琛到是明白了这只笔筒就这么放在博古架上的原因。沃伦觉得这件笔筒是假货,是因为他不相信朋友会把价值百万英镑的珍贵文物送给他,而沃伦请的专家说是赝品,其中的含义那就不言而喻了。
  为了印证收中的猜想,楚琛又笑着问了一句:“沃伦先生,您请的专家当时没说要收购这件笔筒吗?”
  “他到是说了,不过他开出的价格才两千英镑都不到,而且我的其它东西他开出的价格也都非常低,因此我就说要考虑考虑……”
  反正都说开了,沃伦也很大方的表示,对方给出的价格和楚琛给出的相比,相差太大,因此当时就回绝了对方的提议,不过对方也没死心,跟沃伦说这个星期天,也就是明天再来沃伦家拜访。
  楚琛微微一笑道:“沃伦先生,我必须要告诉您一个可能令您意想不到的消息,这件笔筒我可以百分之百肯定是真品!”
  其实,对楚琛来说,他完全可以说这东西是赝品,只要他出的价格合适,沃伦也肯定会同意的,但那样的话,他的良心真过不去。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楚琛这么想,那么以前捡漏的时候,他怎么又以赝品的价格买下真品?
  这事看上去好像有些矛盾,但其实情况并不相同,捡漏那是买卖,一个愿打一相愿挨,赚钱都是各凭自己的眼力。但现在是要让他和那位不知名的专家一样,把明明是真的东西,说成是赝品,以赚取巨额利润,这实在有违他的职业道德。
  而且,有句老话说的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楚琛如果真得在这时把东西以赝品的价格买回去,到时吴可、米娜等人知道了,她们又会怎么想?估计都会觉得楚琛为了钱,连一点道德都不顾了吧!
  当然,还有最后一个原因是,楚琛现在根本不缺钱,如果是以前没有异能的时候,他或许还禁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但对现在的他来说,完全没必要因为这点利益,违背自己的内心。
  沃伦听楚琛这么说,当即就惊呆了,过了半响,他才回过神来,目瞪口呆的说道:“可……可是,楚,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这件笔筒没有著录过呢?”
  楚琛呵呵一笑道:“沃伦先生,您要知道,并不是每一件华夏的古董都上过著录的。”
  沃伦到也知道华夏的古玩可谓是不知其数,而且有些还一直被私人秘密收藏,因此肯定不可能每件古董都上著录,但既然是真品,那他邀请的专家为什么会故意说是赝品呢,要知道,对方可是一位比较知名的专家啊,难道是?
  “楚,这件笔筒现在能值多少钱?”沃伦连忙问道。
  楚琛回道:“以现在的市场价值而言,应该在一百万英镑左右。”
  毕竟现在还只有2002年,以眼前这件笔筒的品相,以及做工等方面来看,楚琛给出的价格还是很符合当时的市场行情的。当然,等拍卖市场上华夏瓷器的价格被炒作起来后,像沃伦这件笔筒一样的精品料胎珐琅器的价值就呈几何似的上涨了。
  具体的话,2007年佳得士曾拍卖过一只清乾隆御制料胎画琺瑯西洋母子图笔筒,成交价为6700多万rmb,以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450万英镑。而沃伦的这件笔筒的价值,就和那只西洋母子图笔筒价值差不多。
  当然,无论是楚琛和沃伦都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且,沃伦再听到楚琛给出的价格时,已经震惊的无以复加了,过了好一会,他才回过了神来,张口结舌的说道:“楚,你是说真的?”
  楚琛一脸肯定的回道:“您放心!这件笔筒我还想问您购买呢,我总不会拿自己的钱来开玩笑吧?”
  “那……那为什么他之前会说是假的,难道……”
  见沃伦反应过来,楚琛点头道:“对,就是您想的那样,您请的那位专家很可能就是想把真的说成是假的,然后以极低的价格,把东西买回去,以便赚取巨额的利润。”
  “他怎么可以这样!”沃伦一脸震惊和气愤地说道:“他可是知名专家,难道他连一点职业道德都不顾了吗?”(未完待续。。)


第七百七十六章 弄真成假

  对于沃伦的震惊和愤怒,楚琛也很理解,想一想,你请了一名专家帮忙鉴定古玩,结果对方把真的说成了假的,并问你购买,你得知了实情后,会不会愤怒?
  看到沃伦气愤不已的模样,楚琛就劝道:“沃伦先生,其实您也不必如此,不知道您没有听过一句话,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其中的道理沃伦也明白,但他想到自己价值百万英镑的东西,差点就被对方以几千英镑买了去,还是气得嘴唇直哆嗦:“但关键是,我已经付过他鉴定费用了!用贵国的话来说,这不是损人利己吗!”
  楚琛说道:“对,这种人确实很没职业道德,但在这一行,这种行为也并不是个例……”
  像沃伦遇到的事情,楚琛并不是没有见过,以前他还在摆地摊的时候,认识的一位铲子,就遇到过这种事情。
  那位铲子名叫秃瓢,至于为何叫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应该都能明白。
  秃瓢是位资深铲子,经常能够淘到一些好东西,而且因为要价不高,因此一直被藏家所喜爱,这其中就有一些京城知名的专家。
  而且他还和其中一位知名专家的关系非常好,两人经常打交道,因为那位专家付钱爽快。秃瓢也经常喜欢把东西卖给他。
  一次,秃瓢以一千二的价钱。收到了一只带有明代永乐年间款识的青花梅瓶,由于多年的从业经历。他一眼看到这只梅瓶,就觉得是件好东西,但因为眼力有限,因此,并不能肯定这是件真品。
  于是,秃瓢就拿着梅瓶前往那位要好的专家家中,请对方帮忙鉴定。对方一看到东西,就说东西是仿品,并且把作伪的地方跟秃瓢解释了一番。主要是款识等方面,说的煞有其事。
  传世永乐青花瓷器书写款识的为数极少,目前带永乐款的青花瓷器仅见到三件,款识均为四字篆书,三件为同形同纹的压手杯,仅在款识外面的局部纹饰有微小的不同。
  而秃瓢的那只梅瓶上的款识,看起来和现有的青花款识就有些不同,再加上以前他让那位专家鉴定过多次,基本没有出过什么问题。于是对那位专家给出的结果是深信不疑。
  虽说东西是仿制的,但秃瓢觉得仿制的这么好,应该能值点钱吧,那位专家就告诉他。可以值一两万,如果如果要卖的话,考虑到两人也是经常打交道。可以帮他找个买家,多卖个一两倍还是没问题的。
  秃瓢对专家的话深信不疑。就决定把梅瓶卖出。
  半个多月后,那位专家带来了一位张姓收藏者。约秃瓢面谈。经过讨价还价和那位专家的撮合,秃瓢最终以八万元把那件青花梅瓶卖给了张某。
  那天秃瓢也是福灵心至,突然想到要签订合同,但让秃瓢奇怪的是,对方虽然并没有不同意,但表情多少显得有些不自然。不过当时他满脑子都是大赚了一笔的兴奋劲,这事没一会就被他抛到了脑后。
  本来这事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就此完结了,不过一年后的一天,秃瓢因为有事情到一位收藏者的家中拜访,聊着聊着,对方就献宝似的跟他说,自己最近花了八百多万收到了一件东西,那叫天上少有,地下无双。
  秃瓢也不是没眼力界的人,听对方这么说,就顺着说,既然有这等宝贝,还请对方让他欣赏一下。而且他也很好奇,八百多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模样。
  对方当然一口答应,不过当秃瓢看到实物时,当即就大吃了一惊,因为这正是一年前自己卖给那位张姓男子的那只梅瓶。当时,他因为害怕看错,还仔观察了一番,发现瓶子的种种特征和自己当初的那一只是一模一样。
  看到这个结果,秃瓢实在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因为他一开始并没有往那位专家会骗他的那方面想,因此觉得这位收藏家居然花了八百多万,买下一件这样的赝品,脑子实在很有问题。
  那位收藏者也是非常善于查颜观色之辈,看到秃瓢脸上的异样,就连忙追问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最后,秃瓢实在没办法,只得把其中的因由说了一番。
  对方听到是这么回事,不但不震惊,脸上反而露出了奇怪的神色,这让秃瓢实在有些想不明白,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这只梅瓶,居然就是从那位专家那里买的,而且收藏者说,对方还和他签订了合同,如果是假的可以包退。
  吃了收藏者的解释,换成秃瓢震惊了,他连忙又追问了几个问题,主要集中在梅瓶的款识方面,对方说,这方面那位专家也提供了证据,说是已经经过京城多位专家的鉴定,证实款识应该是正确的。
  听到这里,秃瓢哪还不明白,自己被那位专家骗了,这顿时就让他火冒三丈,要知道,当初让对方鉴定的时候,他也是适当的意思一下的,而且也正是因为相信,他把东西拿过去鉴定,结果却遇到这种事情,他怎么着也得找对方算帐不可。
  对于那位收藏者来说,听说了秃瓢的经历,他也有些不放心,于是就把东西拿到一家大型拍卖公司去鉴定了一下,结果对方也说是真品,而且还极力推荐他参加拍卖,说是拍卖价可以保证在千万以上。
  听到这个消息,秃瓢心中的怒火和郁闷那就不用多说了,不过他也不是傻子,知道关乎这么大的利益,对方肯定是不会承认的,好在他当时签订了合同,于是就准备去法院告那位专家。
  当然,告之前,总要调查一下,结果秃瓢发现,当初那位张姓买家的信息居然都是假的……
  关系秃瓢和那位专家打官司的结果,楚琛并不清楚,因为没过多久,两人都消失不见了。
  也许结果是秃瓢输了,以至于心灰意冷,从此不再接触古玩这个行当。而那位专家则是名声臭了,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