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鉴宝人生- 第3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次,古代佛像被放在佛龛上供奉。久历人间烟火,日月侵蚀。特别是鎏金铜造像表层颜色暗淡,在阳光下折射回来的光线柔和。而您这尊佛像看上去却非常的刺眼。”
  “而且正因为佛像经长期供奉、烟火熏蒸。可以很明显的嗅到烟火味道,如果是长期埋藏于地下,可以嗅到发霉、发朽的味道。但您的这尊佛像闻到的却是化学腐蚀味道,由这点就可以证明其是现代制作的仿品。”
  “最后,再说工艺方面,受古老的生产工艺限制,浇铸成型后的佛像要经过细致雕塑技法处理,表情、服饰、底座加工痕迹清晰可见。但您的这尊佛像的表面,却有极有规律的加工痕迹,应该是用现代的机制打磨而成的。”
  说到这里,楚琛总结道:“所以说,您的这尊佛像,应该是现代制作的赝品,以后再去古玩市场的时候,希望您能够注意一点,这样的佛像就算是清仿的,也不是两千块钱能够买得下来的。另外,我还要说一点,昨天那种情况是比较少的,一般情况下很难遇到……”
  “谢谢楚老师,以后我会注意的。”青年对楚琛的答复很满意,感谢过后就拿着东西离开了,至于楚琛的提醒他有没有记在心里,那也只有他才知道。
  接下来,楚琛就开始忙碌起来,因为今天来的许多都是真正喜欢古玩收藏的藏友,就算对鉴定结果不满意,基本上也能耐心的听完楚琛的解释,这样一来,速度快了不说,楚琛等人鉴定起来也非常的轻松。
  而且因为楚琛等人把关很严格,就算自己看不准,也会让其他专家帮忙定夺,因此,从昨天到现在,基本上没有鉴定错一件东西,这也使得一些想浑水摸鱼之人,根本找不到瞒天过海的机会。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是上午十点五十分了,今天的鉴宝活动进行到了尾声,虽说外面还有许多人想要进来,但因为工作人员的控制,场上还在排除的人也没几个了。
  突然,正在鉴定瓷器的关国康对楚琛说道:“各位,能否把手中的东西放一下,来帮我看看这两样东西……”
  大家微微一愣,关国康可是古玩界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前辈了,除了有几件“张火泥”制作的赝品,把他难住了之外,还真没几件瓷器是他鉴定不出来的,这让大家好奇之余,连忙站起身来走了过去。
  关国康说的两样东西,分别为明宣德年间的青花麒麟纹花口大盘,和明宣德 年间的青花缠枝花纹罐。
  那只青花大盘为菱花形口,浅弧腹,圈足。盘心绘麒麟纹,麒麟,与凤、龟、龙,谓之四灵,代表着祥瑞。周围饰一周波涛纹。浅弧腹部绘缠枝牡丹纹,富贵娇艳。口沿仍为一圈海水波涛纹。
  此器形制端庄挺秀,娇小玲珑,有别于其它丰肩敛足的梅瓶。器肩及足墙环绘蕉叶纹,腹绘四朵缠枝莲花,圈足梯级形内凹,双圈内书双行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这两件东西青花色泽浓艳,笔触细腻,虽见工致却不落于媚弱,而且器物完整,如果都是真品的话,那它们可谓是珍品之中的重器。
  这样的器物,出现一件都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现在直接出现了两件,大部分专家都被震住了。
  “老王,你对这两件东西怎么看?”
  前文说过,现场专家里面,对瓷器比较精通的,除了关国康自己之外,还有王先功和楚琛,另外俞仁朋也对此有所研究,因为王先功坐在他旁边,已经把那只梅瓶看过了,此时正在仔细观察那只大盘,所以关国康首先问了王先功的意见。
  王先功放下手中二十倍的放大镜,随后微皱着眉头道:“宣德盘、碗的底足多数有棱边感,而且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钭削,因此无法用手抓住。但这只大盘底足内墙接进垂直,足脊处滚圆如泥鳅背状,这种情况应该是清雍正仿宣德的特点。”
  “但你要说这是雍正仿宣德的吧,胎和釉却和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看起来一样,而且青花的表现也符合苏勃泥青的特征,这种情况我就有些糊涂了。”
  关国康点了点头,这也正是他迟疑的一个原因,虽说底足不同已经算是一个不小的破绽了,但光是这个理由,也不能判处这只大盘死刑,最多只能说它疑似仿品。
  “那这只梅瓶呢?”
  王先功回道:“梅瓶的话,我到没看出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我也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当然,这只是个人的想法。”
  关国康皱了皱眉头,不光是王先功有不好的感觉,他其实也感觉这只梅瓶多少有些问题,但到底有什么问题,他却找不出个所以然来,这种情况他只是在“张火泥”制作的几件赝品上遇到过。
  这不禁让他有些怀疑,这两件东西,会不会同样是张火泥的作品。
  “关老师,这两件瓷器,是我一个生意伙伴抵帐抵给我的,到手之后,我也给咱们石门的几位专家老师看过,大部分人都说这两件都是真品,只有孙x孙老说感觉不对,但他也只能指出那盘底的问题,所以我才借这个机会,想请您帮我鉴定一下。”
  说话的那人,是一位胖胖的中年男子,从他的着装打扮和言行举止来看,此人应该也是位成功人士。
  果然,旁边的工作人员连忙介绍道:“牛先生是我们石门收藏协会的会员,xx集团的董事长。”
  关国康点了点头,随后问道:“牛先生,还要冒昧的问一句,不知您的这两件东西抵了多少钱?”
  像这样两件珍品的价值肯定低不了,但如果原主人抵押的价值低的话,那就有些令人怀疑了。
  “五百万rmb!”
  关国康闻言,又皱了皱眉头,随后说道。“如果东西是真的,那到是物有所值。”(未完待续。。)


第五百七十四章 鉴宝活动(十一)

  牛先生的这两件宣德青花瓷的价值应该在千万左右,五百万买下这两件重器,那肯定是物有所值了,但原主人不可能那么傻,千万的东西却只是抵了五百万,当然,这很可能是原主人也不知道东西的具体价值,所以才便宜了这位牛先生。
  不过宣德青花瓷的名气可不小,那位原主人难道就不会在抵押之前,先去鉴定一下?还是说,他是以几年前的价格做的参照?
  如果这两件东西是真品,那一切都不用怀疑,但这两件东西却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就不得不多想一下了。
  “小楚,你觉得呢?”关国康又转头问向旁边的楚琛。
  “我认为,这两件东西都不真!”楚琛如是说道。
  “楚老师,既然您认为这两件东西都不真,那总得有个理由吧!”牛先生紧紧的盯着楚琛说道,这可不是几万几十万,而是上千万的东西,就算他身家有好几个亿,损失上千万也要心疼一阵,所以无论如何他都得问个明明白白才行。
  其实在刚刚走过来的时候,楚琛已经就用异能鉴定过,两样瓷器里面,哪怕一丁点的灵能都没有,所以说,这两件东西肯定是现代制作的赝品。
  不过嘛,异能给出了的结果肯定是不能拿来做参照的,于是乘着大家说话的时间,他把两件器物仔细观察了一番,也亏的提前得知了器物的真假,不然几处和真品不同的地方,想要发现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我之所以这么说。肯定是有依据的。”
  楚琛先是拿起那只大盘说道:“咱们先说说这只青花盘,真正的宣德官窑瓷器。用放大镜可以看出轴内的气泡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的间矩较为疏朗。而这只大盘釉面中的气泡密集而整齐,这和真品的特征可并不相符。”
  听到这里,王先功就开口道:“这个,小楚啊,我刚才也用放大镜看了,怎么没看到你说的这种现象?”
  其他人也都连连点头,表示也是如此。
  楚琛微微一笑道:“道理很简单,你们用的是这里准备的放大镜,最高只能放大二十倍。而这种现象要三十倍的放大镜才能看得出来。不信你们用我的放大镜看一下就知道了。”
  说着,他把他的三十倍的放大镜放到了桌上。
  听了楚琛的解释,大家惊讶之余连忙轮流用楚琛的放大镜把那只盘子观察了一番,发现釉中的气泡确实如楚琛说的那样。
  此时的牛先生心里很不是滋味,以现在这个结果来看,自己这只青花盘,确实有可能是件赝品,但他又觉得不甘心,于是有些底气不足的说道:“这个。会不会是个别现象啊!”
  毕竟是价值几百万这样的贵重物品,牛先生有这样的表现,楚琛并没有觉得意外,他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向持宝人的了声招呼后,就把一只青花小碗拿了过来,说道:
  “牛先生。很抱歉,这种现象是宣德青花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您不信的话,可以看看这只宣德碗就知道了。”
  牛先生一阵苦笑。他也知道楚琛既然这么说,肯定是有把握的,于是摆了摆手道:“楚老师,我相信您说的!”
  而这只小碗的持有人,马上一脸兴奋的跑了过来,激动的问道:“楚老师,您的意思是,我的这只碗是真品喽?”
  “对,恭喜您,这只碗确实是一件真品。”楚琛笑着点头道。
  那人听到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差点跳起来,好不容易他才平静了一些,就问道:“那我这只碗能值多少钱呢?”
  楚琛沉吟了一下,随后说道:“我估计在三百五十万至四百万左右,如果上拍卖会的话,还可能更高一些。”
  “这……这么值钱?!”那人听到这个令他意外的价格,眼珠子都差点瞪出来,其他人也都一脸羡慕的看着他。
  “确实如此!”楚琛肯定的点了点头,说道:“不过这位先生,还要麻烦您一下,这只碗可否给我们做个参照,您放心,一会就好。”
  那人也比较大气,都没多想就点头同意了下来。
  此时,关国康开口道:“小楚,这只盘子除了气泡之外,难道就没有和真品不同的地方了吗?”
  “是啊,难道那个作伪者难道已经能够仿制出苏勃泥青了吗?”俞仁朋也马上问道。
  “哪有那么容易!”楚琛笑着摇了摇头:“各位老师应该也知道,苏勃泥青形成的“铁锈斑”是纹饰中青料浓重处铁离子大量聚集并经二次氧化所形成的,有其特殊的分布规律。仿品在化学青料中添加了较多的铁元素,烧成后也会出现“铁锈斑”,也会有闪闪“锡光”。”
  “但仿的毕竟是仿的,这样制作的“铁锈斑”分布的肯定不会那么规律,如果的太过,“铁锈斑”的密度和浓度就大大超过了苏麻离青料成分中铁的含量,像这只盘子上的“铁锈斑”就比真品要密集一些,不过作伪者的本事也比较高,这种现象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得出来。”
  “除了“铁锈斑”之外,因为苏勃泥青的比重较大,在烧制中若窑温正常就不会向釉面扩散,而是在釉汁底层发生晕散。这使得侧看釉面会发现所有青料纹饰部分有下凹现象,只是青料极淡处不太明显。但这只盘子上却并不明显,这也是有别于真品的地方……”
  楚琛侃侃而谈,其他人也马上一字不差的把楚琛所讲的内容记下来,这可是经验之谈,也许他们花了很长时间,都不一定能够了解,而这几句话的经验,说不定就让他们避免了损失。
  “要是我以前就了解了这些,那该多好!”牛先生暗自一叹道。
  俞仁朋指着另外一只梅瓶说道:“小楚,那这只梅瓶呢?我刚才可是看过,无论是釉内气泡的特征,还是刚才的你说的“铁锈斑”和下凹现象,可都和真品一模一样啊!”
  “这一点,正是我佩服那位作伪者的地方,不过假的真不了,这苏勃泥青的表现,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仿制的出的。”
  楚琛说道:“就说“铁锈斑”,如果咱们仔细观察的话,也可以发现一些和真品的不同之处,不过因为差别比较小,这点我就不多说了。我要说的是苏勃泥青特有的串珠状缩聚现象。”
  “这种色料的串珠状缩聚现象,不但在用浓重青料大片涂抹人物衣饰等部分时会出现,有时在用浓料勾画回纹等细线时也会出现。显然作伪者也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刻意的进行了模仿,但模仿的很不自然。”
  说到这里,楚琛拿起了那只真品,说道:“串珠状缩聚现象的成因是粗颗粒不溶于釉中,而留下的原金属氧化物。你们看这只碗上,这几处串珠状缩聚现象,它们是顺着运笔方向、呈点状分布的的。这符合研磨不细的小颗粒被工匠的画笔带着,顺着运笔的方向留下分布痕迹的这种特征。”
  说到这里,楚琛又拿起了那只青花盘:“不过在这只青花盘上,却不一样了,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几处地方,它们是呈茎脉状分布的?也就是会与运笔方向交叉甚至垂直。”
  “这是因为,咱们现在的色料非常精细,颗粒分布均匀,高温下溶于釉中,而这些深颜色是铁离子还在原过程中吸收氧气而形成的氧化铁,因此可以不顺着运笔的方向分布,也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如茎脉状,和运笔方向交叉甚至垂直分布的原因。”
  “另外,前段时间我不是办了个窑厂嘛,所以也研究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我觉得之所以出现如同茎脉状的表现,有可能和现在咱们所使用的气窑有关。”
  楚琛说道:“咱们知道,只有温度足够和时间足够的条件下,才能保证青料中三氧化二铁的充分氧化,才能使釉面熔融的更加完全。但咱们现在的气窑只要十个小时,时间虽然缩短了,但青料与釉相融的过程中肯定会留下仓促的痕迹,而这如同茎脉状的表现,应该就是因此而产生的痕迹。”
  说到这里,楚琛才拿起那只梅瓶:“刚才这只青花盘我觉得应该是作伪者的一件试验品,所以才会出现一些地方会有茎脉状的表现,而这只梅瓶却没有那样的表现,我觉得应该是作伪者使用了助溶剂。”
  “但是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使用了助溶剂,会使得烧造时间不充分,虽说那位作伪者采用了补救措施,但还是使得青花发色出现层次不分明的现象,如果单独看或许不容易看的出来,但有真品一对比,就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