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鉴宝人生- 第1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冯老板。我现在应该做什么呢?”
  “这样吧!”冯正坚想了想说道:“我去拿件东西来,咱们先看看东西再说。”
  古玩这一行,理论再好。也比不得实践来的重要,如果只会按书上讲的标准答案,去比对纹饰、器型、发色等等之类的内容,以现在的科技发展和造假水平的不断提高,恐怕理论专家也会被搞昏头。
  因此,冯正坚想先想看看楚琛的眼力再说,眼力好。再问些理论上的问题,如果理论也通过了,那就行了。
  没一会。冯正坚拿着一个锦盒从里面走了出来,放到桌子上,打开后,笑道:“楚先生。还请麻烦您先看一下。这件东西如何?”
  “咦!”
  盒子里面放着的是一只小碗,楚琛定睛一看,轻咦了一声,道:“这是耀州窑的作品吧?”
  冯正坚笑道:“楚先生好眼力,这确实是一件耀州窑的青釉刻花花卉纹碗,还请您鉴定一下它的制作年代。……”
  得到冯正坚的授意之后,楚琛拿起盒子里的小碗,仔细打量起来。
  耀州窑也是宋代名窑之一。其始于唐代,北宋末为鼎盛期。终于元代。其窑址位于宋代时的耀州,故名“耀州窑”。耀州窑在唐代时开始烧制黑釉、白釉、青釉、茶叶末釉和白釉绿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为主。
  楚琛手中的这只碗,就是典型的耀州窑青釉碗,直口,弧腹,圈足。胎体略显厚重,胎质细坚,灰白色胎,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
  耀州窑瓷器釉色翠绿、釉质细润,施釉亦较薄,釉色深浅多变。有的稍绿一点,有的稍黄一些,但均为青中闪黄色,不管釉深浅都富含黄的成分,不然就不是耀州窑而是其它窑的青瓷产物了。
  而这也正是刚才楚琛一眼看到小碗,就觉得八成是耀州窑的一个原因。
  从胎釉上看,这应该是宋代的耀州窑作品,这是因为,唐和五代时的耀州窑作品,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而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
  另外此碗的釉面光泽度强,釉虽薄但硬度大,基本没有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干釉现象,而且胎釉结合的非常紧密,因此,楚琛判断,这只碗应该是宋代中期时的耀州窑作品。
  宋代的耀州窑施釉工艺尚有缺乏,因此器物反面挨近足部及底部经常呈现漏施釉的状况。这些漏釉的露胎处,呈现出一些酱色的氧化铁所造成的小斑块。因为胎土中所含铁的成分较高,在器身之外的下部釉薄处,也经常隐约透露出一些淡褐色。这些特征都是后仿品无法仿出的,也是判定真假的一个重要依据。
  而这只小碗,就有这样的真品特征,另外,楚琛用高倍放大镜来打量,胎体也无铁质小颗粒,不施化妆土,但有明显的白色介面层,这都符合当时的工艺特征。
  看完了胎釉,楚琛又仔细的打量了此碗的纹饰,此碗外壁有刻花装饰。其以直刀和斜刀交替使用的“半刀泥”技法来表现缠枝花卉纹样的阴阳向背,刀法圆活、犀利、流畅,有力而肯定,立体感强,具有简洁豪放的装饰效果。
  看到这里,楚琛基本有八分的把握,认定这是一件真品了,不过此碗应该是一件出土器,碗上还有一些土锈和土泌,既然是鉴定,那这些应该也仔细观察过才行。
  他用指甲刮了刮土锈,确实如一般认为的真品那样刮不掉,再仔细观察土锈,却让他觉得这土锈总有一些怪异的感觉,这不禁让他皱起了眉头,要知道,他的身体经过异能的改造之后,感觉已经越发的敏锐了,突然出现怪异的感觉,让他瞬间就觉得有一种不好的预感。
  于是他连忙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泌,却清楚看到釉泡有大量沁土,而且和自然形成的沁土很不一样,看到这里,他知道,这只碗很可能是件赝品。
  土锈和土泌是假的,碗却看起来是真的,这让楚琛多少有些奇怪,于是他干脆的就使用上了灵宝眼,而异能的结果却让他非常吃惊。
  于是他连忙重新对此碗仔细观察,马上就根据灵宝眼指出的地方,发现了一丝蛛丝马迹,这让他心惊之余,也不由感叹作伪者的手艺之高。
  “楚先生,我这只碗你觉得怎么样?”见楚琛把小碗放回盒子之后,冯正坚就问了一句。
  “这东西,我看不准!”楚琛摇头道。
  “什么!怎么可能不准啊!”冯正坚满脸惊讶的说道:“我这只碗可是正宗的宋代的耀州窑真品啊!你看看这釉,这胎,它哪点像是赝品?”
  楚琛连忙说道:“冯老板,您先别急!东西对不对,我指几处地方,您就知道了。”
  说着,他把小碗拿重新拿到手中,打开强光手电,对着碗内壁的一处地方照了过去:“冯老板,您看这里!”
  冯老板顺着手电看了过去,马上脸色发白,在强光手电的映射下,那处地方可以隐约的到看到一条痕迹,而经验丰富的他,当即就明白,自己的这只碗,应该是老胎新接了。
  冯正坚呆愣了半响,才摇着头苦笑道:“没想到啊,我一直以来引以为豪的一次捡漏,却不过是又打了一次眼而已。要不是今天把它拿出来,我还一直被蒙在鼓里,楚先生,这次真是谢谢您了!”
  说来冯正坚这次也是突发其想,他本来是准备拿一件高仿来试试楚琛的眼力,不过他突然想到,或许可以用人们的思维误区,打一个措手不及,这样,他就换上了他一直以为是真品的这只耀州窑青釉碗,而结果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不用,不用!”楚琛摆了摆手说道:“这只碗其实也让我开了一次眼界,说实在的,一开始我也以为这只碗是件真品,最后还是看到上面的土锈和土沁,我才反应过来这只碗有问题。”
  “土锈和土沁?”冯正坚闻言有些疑惑的把碗上的土锈和土沁,重新打量了一遍,说道:“这土锈和土沁不是对的吗?哪里有问题?”
  “这并不是真的土锈和土沁,而是人为添加上去的。”楚琛解释道:“一般人认为出土瓷器只要是真品,那上面的土锈肯定非常坚硬,清除不掉,还有沁土会渗入釉泡里面,甚至深入胎骨,用高倍放大镜可以非常容易的观察到。”
  “其实,这种现象虽然也有,但是并不多见,而市面上许多有这两种现象的所谓出土瓷器,其实都是伪造的。”
  “怎么说?”冯正坚开口问道。
  “咱们先说土锈。”楚琛说道:“想必冯老板你也知道,现代的一些强力胶的粘力是非常强的,即使用热水蒸煮、刀具削刮也很难清除掉,而那些作伪者,就把黄土和色料掺和着强力胶,附着在器物表面,从而形成了土锈。”
  “而土沁,则是采用强酸兼用高强压力,把色颜渗透进去所造成的,它的原理和翡翠c货中的炝色手段非常相似,您想啊,连翡翠都可以渗透进去,何况是硬度比翡翠低的多的瓷器呢?这两种伪造“出土瓷器”的手段也并非出现了没多久,最迟六七年前就有了,而且上当的人并不少,即使许多专家都在上面打了眼。”(未完待续。。)


第三百零八章 谷仓罐

  楚琛接着说道:“其实吧,如果是真品的出土瓷器,其中很大一部分,土锈是很容易就去除的,而“沁土跑进釉泡”这种现象,也并不多见,因此咱们平时不但不能以此为判断真出土器的根据,反而可以作为赝品的嫌疑之一。”
  “当然,我们对此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过假的就是假的,就以这只碗上的土锈和土沁来说,虽然做的很像,但咱们仔细观察,还是可以看出和自然形成的有所不同的。”
  听到这里,冯正坚连忙拿起放大镜重新观察了一番,有了楚琛的提醒,他果然发现上面的土锈、土沁和自然形成的并不一样。
  冯正坚把手中的东西放了下来,感叹道:“现在的伪造手法实在太厉害了,稍不注意就打眼了,真是防不胜防啊!”
  “是啊!”楚琛叹道:“如果不是那人画蛇添足的在碗上面加了土锈和土沁,我也差点认为这碗是真品了。”
  “这次还真是谢谢楚先生了!”冯正坚作揖道:“不然等我出售时,被别人发现是件赝品,那我的脸可就丢大了,到时如果搞的满城皆知,那我这小店就不用做生意了。”
  “不用不用!”楚琛摆了摆手道:“咱们也是相互学习嘛,……”
  “老板,您这可以帮忙鉴定吗?”
  还没等楚琛把话说完,就看到一对中年夫妇,抱着一只估计有五十公分的大罐子走了进来。
  “可以的。”冯正坚回答道:“不过光鉴定的话,可是要付费的,一件一百块。”
  中年男子点头道:“行。不过可以开鉴证证书吗?”
  冯正坚笑道:“呵呵,我这鉴定证书开不出来。只能开鉴定意见书,毕竟我这不是什么国家权威机构。”
  中年男子闻言有些不乐意。不过他老婆瞪了他一眼,于是只能说道:“那就鉴定意见书吧,不过您得给我把东西估个价。”
  “可以。”
  “那您给看看吧!”说着,中年男子把罐子放到地上。
  冯正坚招呼了楚琛一声,而后两人一起走到罐子之前,仔细打量起这只罐子的特征来。
  其实刚才中年夫妇进来的时候,楚琛已经看出眼前这东西就是一只谷仓罐。
  谷仓罐的正式名称叫做魂瓶,又称为堆塑罐,是一种明器。它是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是咱们国家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国两晋时期墓葬中特有的随葬品。
  眼前这只谷仓罐,是一件典型的越窑青釉的作品,器身为一长形罐,鼓腹,平底,施青釉不及底。
  顶部口沿下置四只小罐,间塑五十二只飞鸟,上部正面镂雕崇楼飞檐,楼下立双阙门。阙门两旁塑九个坐俑和狗、羊等走兽,下部罐肩一周贴塑龟、鱼、蟹。
  谷仓罐上面所塑之物,往往象征着死者生前的社会待遇和家庭状况,并且希望死后到达所谓的“冥界”依然能够享用。如果魂瓶上堆宿繁多。则可能是社会等级较高或非常富裕的墓主人。堆塑相对简略鲜少,则相对地较低,也有毫无实物的管瓶。
  这只谷仓罐虽然制作的还算精细。堆塑也算是错落有致,主次分明。不过它上面的堆塑只不过是一些平常之物,说明墓主人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也不会太高,再加上这只谷仓罐还有一些损坏,因此,这只谷仓罐的价值最多也不过一两千而已。
  冯正坚把东西仔细看完之后,就对中年男子开口问道:“这位先生,冒昧的问一句,不知道这件东西您是怎么得到的啊?”
  中年男子脸满得意的说道:“还能怎么得到的,祖传的呗!”
  听到这里,楚琛差点笑出声来,谁家的祖宗会留个不值钱的明器给后辈啊!难道不兼晦气吗?
  “真的是祖传的?”冯正坚哭笑不得的问了一句。
  “那还能有假!”中年男子闻言有些不乐意的说道:“我跟你们说,我家以前可是唐朝的御前带刀侍卫,这东西就是从皇宫里偷偷带出来的,以前动乱年间,还特意用东西包好了,然后埋到院子里,如果这次不是家里有事,也不会把它挖出来的。”
  这故事真是编的离谱,整个一胡说八道,就说唐朝有御前侍卫吗?御前侍卫是清太祖时期初时才建起了侍卫制度好不好?不过既然对方出了钱,冯正坚也只能认真的听着,还得必须表现出一副浓厚的兴趣来。
  之后中年男子又是一阵天花乱坠,把这东西夸的是天下少有,地上无双的稀有物件,说的好像就是传国玉玺在这东西面前,都得黯然失色,听的两人是啼笑皆非。
  “老板,我这宝贝不错吧!”中年男子得意洋洋的问道。
  中年男子这句话,让冯正坚都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好,他还真怕对方知道了真相之后,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不过有道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他也只能把事实说出来:
  “这位先生,您可能觉得您祖辈给您留下了个好东西,不过,怎么说呢?这东西啊,就是一件明器。”
  “明器?什么是明器?”中年男子有些疑惑的说道。
  冯正坚解释道:“简单的说就是古代的随葬品,给死人用的。这种东西在南方出土的比较多,不相信的话,你们找点杂志看看就知道了。”
  “什么!给死人用的?!”话音刚落,中年男子的老婆就叫出声来:“你个死鬼,我说最近怎么这么倒霉呢,原来家里多了个死人用的东西!你还成天把它当祖宗供着,简直是晦气死啦!”
  冯正坚连忙劝说道:“大嫂您先别急,东西也许是以前的老人家偶然之间得到的,把它当作是宝贝了呢?”
  那大嫂跳脚骂道:“什么老人家啊,这东西是他这个死鬼,前一段时间花了十万块钱从别人手里买来的,买回来后,还一个劲的跟我说什么“发财了”,还眼我说,以前的主人说这东西可以轻松卖个五十万,上拍卖会可以过百万。”
  “我一想不对啊,既然是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以前的主人不卖,还把东西转手卖给我家这个死鬼,这不,今天我就逼着他过来鉴定一下,没想到这东西居然是个死人用的东西,真是晦气死啦!”
  “这个……”冯正坚说道:“大嫂,咱们都是唯物主文者,您也不用害怕,咱们古玩行里明器也不少,就说那大名鼎鼎的唐三彩就是明器,别人不还是争着抢着买嘛!”
  听到自己女人把故事给穿帮了,中年男子是满脸的尴尬,不过他听到唐三彩,顿时眼神一亮,马上说道:“老板,卖我这个罐子的人,说这东西就是唐朝的,既然唐三彩那么值钱,这东西应该也不差吧!”
  “这东西它不是唐朝的。”冯正坚摇头道:“唐朝的不是这种风格,这是一座西晋越窑青釉谷仓罐。”
  “西晋是什么时候?”中年男子问道。
  冯正坚解释道:“西晋比唐朝要早上三百年。”
  “啊!”中年夫妇闻言脸上一阵喜色:“那也就是说,这东西要比唐朝的值钱喽?”在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