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镜头中的周恩来:生动再现第一代领导人风采(选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镜头中的周恩来:生动再现第一代领导人风采(选载)-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婚姻的动人故事,在南开演出后受到好评,并应北京文艺界之邀,赴北京演出,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闻讯赶来,观看了演出,并与演员们进行了座谈。解放后,已是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与梅兰芳相见时,曾经高兴地回忆起这件往事。周恩来说:“30多年前,南开校庆,我们排演了话剧《一元钱》,北京文艺界曾邀我们来京演出。”说到这里,梅兰芳说:“我想起来了,您在《一元钱》里演一个女子。演过之后,好像我们还开了座谈会。”周恩来笑着说:“对。虽然那是青年时代的事,但我们可以说是同行。”
  走上职业革命家道路后,周恩来自己便不再登台演戏了,但他对话剧艺术、话剧团体仍给予极大的关注,即使是在如火如荼的抗战热潮中,也是如此。1937年10月,中国旅行剧团在汉口法租界天声舞台首演四幕抗日锄奸话剧《前夜》,该剧由阳翰笙编剧,由中国旅行剧团团长唐槐秋导演并主演。应阳翰笙之邀,周恩来前往观看演出,给剧本提意见并作指导。
  演出结束后,周恩来在阳翰笙的陪同下,来到后台看望演员,并微笑着和全体演职员一一握手。当与唐槐秋握手时,唐槐秋客气地说:“您好!请多指导。”周恩来更加客气地说:“我是来学习、受教育的。”在对演出加以肯定和鼓励之后,他还希望中国旅行剧团更多地创作演出这种振奋抗日精神,鼓舞抗日斗志的好戏。
  自此以后,凡是中国旅行剧团推出新剧,周恩来都来看。他每次到剧场,都有邓颖超陪同,另有秘书、警卫、司机等随员,连他夫妇共6人。每次演出结束,他都到后台看望演职员,祝贺演出成功。他们每次来看演出,都是照章购票,决不“看白戏”。一次,唐槐秋托田汉给周恩来送去6张戏票,请他来看戏。周恩来见了戏票,就问田汉:“戏票好多钱?”
  田汉说这是请他看戏。
  周恩来说:“那不行!”又郑重表示:“槐秋的剧团是职业剧团,全靠卖票维持生活和发展。我们怎么能‘看白戏’呢?”田汉只好说:“那票钱由我来付吧!”
  周恩来说:“不行,不行!你不也就那么几个钱吗?”
  结果,田汉拗不过他,还是收了他的6张票钱,才算了事。
  解放后,周恩来对话剧的兴趣有增无减,他天天看报纸,天天必看各剧场的节目预告。无论哪一天,你随便问周恩来:“今天吉祥剧院演什么戏?”周恩来肯定可以马上告诉你。

  情满西花厅(6)

  有一次秘书问:“总理,你看那些剧场节目预告干什么?”
  周恩来笑着叹口气,“看戏是享受,想戏也是一种享受呢。”
  秘书含笑作一个总结:“很少有总理没看过的戏,也很少有总理看完全场的戏。”
  周恩来听罢哈哈大笑,频频点头。因为他这一句话道出了实情。周恩来酷爱看戏,没有什么戏不想看,但他“身不由己”,想看也看不完,太忙了。或者晚到,看个尾巴,或者早到,看个开头就马上要赶去参加会议,有头有尾地看完一场戏实在太少,有数的几场而已。于是秘书们想出了个办法叫周恩来休息,其实这办法就是“假公济私”,“投其所好”。
  什么是“假公济私”?就是把休息和工作搞得界线不分。凡有新电影、新戏剧出来,秘书们总要找出各种理由,安排周恩来去审查新片新剧,并且尽量“上纲上线”,说这是对文艺工作者是否关心、重视、支持的大问题,说作者和演员如何如何已经准备听取周恩来的意见,如果不去看就会挫伤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甚至是不利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云云。
  这样一来,周恩来就不审查也得审查,不休息也得休息几个小时了。
  所谓“投其所好”,就是按照周恩来对休息的解释,满足他的那种“休息”。比如把作者、演员请到家里来,同周恩来一起吃顿饭,聊聊天;自然是聊戏,聊演员的生活。这样聚会一次,既解决了剧团的问题,也达到了让周恩来休息一下的目的。
  每次看话剧,周恩来都十分投入,十分认真。看完后他都能提出几条建议,供演职员们参考。
  1963年,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出了一部10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这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兼备的剧本,作者沈西蒙,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动人事迹为素材,表现了革命军人身居闹市,拒腐蚀、永不沾的高尚品德,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许。
  随即,前线话剧团奉命到北京汇报演出《霓虹灯下的哨兵》,陶玉玲在剧中扮演女主角春妮。周恩来到剧场观看演出后,十分高兴,休息时接见了作者和导演。演出结束后,又登上舞台和演职员一一握手。后来,邓颖超曾同陶玉玲说起过,周恩来看完戏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为了使这出戏得到提高,他先后看了6遍。
  周恩来不仅一次又一次地看戏,而且非常认真,几乎每一次都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如第二场赵大大捡到林乃娴的钱包没有马上还她,到第六场才还,周恩来指出:这样不妥,有损赵大大的形象。解放军拾金不昧。钱包应该马上交还。周恩来对演员如何塑造好角色也极为重视,要求演什么人就像什么人,既要符合人物身份,又不能概念化。例如女特务曲曼丽穿了一身考究的裙服,周恩来马上指出:“上海解放初期,这样的人是不会穿这种服装的,最好改穿工装裤,要朴素些。”导演遵照周恩来的意见,让演员换上了工装裤。不久,周恩来又来看戏,发现曲曼丽的裤腿改得又瘦又短,看上去像个阿飞,他马上又提出来,裤子要再改一改,既然要给她穿工装裤,就要像个工人,不能妖里妖气,不要一出场就让人看出她是个坏人,应该随着剧情的发展,矛盾的加深,逐步揭露出来,不然就看不出她的伪装。
  周恩来不仅亲自指导修改,还请来了文艺界老前辈田汉、夏衍、曹禺等和许多领导同志来看演出,并且亲自主持座谈会,让大家提意见。在一次座谈会上,周恩来对陶玉玲说:“春妮,你念的那封信写得好,念得也好,很使人感动。但是我来问问你:春妮是什么文化程度?”陶玉玲回答说:“小学文化程度。”周恩来笑了,说:“高小文化程度,能说出‘两小无猜’吗?”大家不由得笑了起来,他又说,“这句词也很不口语化,可以改一改嘛。”陶玉玲想了想,说:“那就改成‘从小在一块儿’,好吗?”周恩来马上给以肯定:“对,很好哇!”
  周恩来很喜欢《霓虹灯下的哨兵》这个话剧,可以说是百看不厌。在百忙之中他又来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观看由该厂演员剧团演出的这出话剧。
  听说周恩来要来观看这出话剧,全团上下一片欢腾。团长李力制止了大家热情的交谈,说:“今天各部门的工作都要做得认真些、扎实些、紧凑些,谁也不许出差错!”
  要求是谁也不许出差错,但还是出了一点小纰漏。
  当林媛媛和童阿男在南京路上准备去迎接解放军时,发现了特务老K潜入大楼里,童阿男叫林媛媛速去报告解放军,他留守在楼外监视特务的活动,林媛媛便带着这个任务紧急地跑下台去。当扮演林媛媛的演员师伟飞快地跑进侧幕条时,突然撞在了一个非常坚硬的东西上,“嗡”的一下头立时便蒙了过去。原来,她刚好撞在了扮演赵大大的李炎胸前佩挂的冲锋枪上。平常李炎都是站在幕条很远的地方候场,今天,他也是小心谨慎,提前来到了侧幕旁。边幕里黑糊糊的,师伟从台上跑下来又很快,什么也看不清,幸好她跑的时候是半张着嘴,冲锋枪撞在了她的门牙上,没有把嘴唇磕破,否则将是一个“新形象”的林媛媛了。她缓了缓气,硬着头皮带着解放军跑上场去,台词怎么说的也顾不上了,只是在该她说话的时候,指指画画地胡乱哼唧了几句,便跟着抬童阿男的担架下场了。
  一般人也许没有看出这个小纰漏,不过,周恩来还是觉得有点“问题”。戏演完后,周恩来走上台接见全体演出人员,并和大家一一握手,当他和师伟握手时,师伟非常难为情,觉得没有拿出最好的成绩向周恩来汇报。没想到周恩来却表扬了她:“这个戏你演得很好嘛!”“你是从上海来的?”师伟说:“是从上海电影制片厂调来的。”周恩来点了点头,接着说:“你在第一场里有句台词没有说清楚,以后应该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哪!”

  情满西花厅(7)

  师伟当然清楚周恩来说的是哪句台词,不过这种尴尬的场面,又怎么解释呢?事后回想起来,倒是禁不住地笑,这种纰漏也算是难得一遇呀!
  花开花落的海棠,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情谊,伴他度过了二十多年的美好时光,只有它最知道周恩来几多繁忙,几多快乐,几多忧愁。
  在文娱活动中,周恩来最喜欢的似乎还是要算跳舞。人们也喜欢让周恩来多跳舞。这项活动后来被称为“三结合”,不是“文化大革命”中的老中青三结合,而是文娱、体育、工作的三结合。
  跳舞本身既是娱乐活动,又能锻炼身体,这是无须解释就很明白的事。医生主张周恩来每天跳一场舞,活动活动身体各部的肌肉关节。但他太忙,做不到。
  周恩来跳舞极少去春耦斋,一般是在紫光阁和人民大会堂山东厅。50年代在北京饭店也常跳,到这些地方来跳舞的还有李先念、陈毅、余秋里、何长工、吕正操等国务院及各部领导。舞会8点开始,周恩来如果参加,常常10点左右到,跳几圈就提前走了。他舞姿潇洒,会跳三步、四步,能跳出花样,不像毛主席、朱老总那么单调地踩点走步。
  周恩来跳舞从不固定舞伴,他很理解文工团来的那些女演员,尽量勤换舞伴,满足尽可能多的女演员“陪周总理跳一圈”的愿望。
  周恩来参加舞会,首先是作为社交的场合与机会,不忘结交朋友,不忘调查研究,不忘讨论工作。
  每次跳舞,周恩来必要同国务院机关和各部委领导打招呼,通报情况。若是有大事复杂的事,就在舞会休息时将有关领导叫入舞厅旁的小屋里谈话。跳舞时,周恩来换舞伴勤,也包含有多认识人,多听一些情况的考虑。
  每次跳舞,对于新舞伴,周恩来必要问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对单位里的领导及工作有什么意见,等等。对于认识的老舞伴,他常提出一些文艺政策方面的问题,征求意见,或者将自己考虑中的有关文艺工作的内容讲出来听听群众意见。
  周恩来在跳舞中是怎样调查研究,怎样做工作的呢?随便举个例子。
  郑淑云是周恩来的保健护士。她第一次见周恩来,就是在北戴河的舞场上。谈话是在舞会休息时开始的。
  “你什么时候来北戴河的呀?”周恩来问过姓名、年龄及家庭情况后,放慢了讲话速度。
  “中央异地办公,从开始我就跟打前站的同志们一起过来了。”
  “这个地区的地方病是什么?”
  “哎呀,不知道……”
  “你是医务工作者,领导没给你介绍吗?”
  “光是从安全方面介绍一下,地方病可没说。”
  “没介绍你也没调查?这就是问题。安全也要以预防为主。到一个地方就要调查研究这个地方的状况,作为医务人员特别应该查清这个地方的发病情况,这样才好开展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你说对不对?”
  “对的。”
  “那么地图你看仔细了?”
  “看了,否则找不到首长。在杭州我给罗部长做蜡疗就迷了路,摸黑转了半天……”
  “哈哈哈,就是嘛!吃一堑长一智,这就提高了……”
  “哎呀,舞曲开始了。总理,你去跳舞吧。”
  “你会跳吗?”
  “我不会。”
  “一次没跳过?”
  “跳过两次,也是人家带着我……”
  “那好,这次我带你,我来教你跳。”
  “哎呀,我,我会踩你的。”
  “哈哈哈,”周恩来把头稍稍后仰,一边笑一边指郑淑云脚下,“不要紧嘛,你穿的是软胶鞋。”
  郑淑云脸红了,把手递给周恩来。跳出第一步时,仍在喃喃:“可是,可是,您带我跳会很累的。”
  周恩来放低了嗓门,小声说:“放心跳吧,累点正好运动。”
  除了喜爱跳舞之外,周恩来亦很喜欢赏花。海棠花的明艳,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等等,都为周恩来所喜爱。
  作为政府总理,一位伟大的外交家,周恩来陪同来访的外宾和出访时观花赏景机会自然很多,但这些毕竟属于公务,只能是走马看花,匆匆而过。
  海棠花鲜艳,漂亮,招人喜爱。它结的果实味美,又甜又酸,开白花的结红海棠,开红花的结黄海棠,果实累累,挂满枝头,真像花果山。海棠花开的季节,周恩来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几分钟散步观赏;夜间工作劳累了,有时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树前,总是抬着头看了又看,从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继续工作。
  花开花落的海棠,与周恩来结下了深厚情谊,伴他度过了二十多年的美好时光,只有它最知道周恩来几多繁忙,几多快乐,几多忧愁。
  在花里面还有人生的大道理。革命烈士之子彭伟光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当祖国处在困难时期,那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同政治无关的个人爱好问题了。”西花厅里有花园,有假山,还有水池,但是彭伟光却看到,花园里无花,鱼池里无水,也更没有鱼,假山不能喷泉。他曾好奇地问周恩来:鱼池里放点水,养点鱼,花园里种点花,植点草,既能新鲜空气,又能减少灰尘,该多好哇!
  周恩来说:“你这个人倒挺会享受的呀!我这地方有鱼池,可以放水养鱼,那么其他人可以不可以这样做呢?”
  彭伟光说:“不会的。”
  “你太不懂事了,你懂得上行下效吗?”
  “这个我听说过。”
  “如果我当总理的可以养鱼种花植草木,那么下面的部长也可以这么做,各省省长,省委书记,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