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乞丐到元首下_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乞丐到元首下_2-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过3海里的业余水手等。这就是所谓的“戴纳摩行动”,即在两天内撤走4.5万人。这个
小小的数字由于希特勒对民主国家之行动的轻视,并未加以考虑。这支由业余和专业航海人
员组成的援救队,像搞体育活动似的,英勇地、有效地撤退英军一举,令希特勒万分惊奇。
至5月30日,126606名英军已被撤回英格兰——每小时还有人被运回来。
    希特勒的将领们并不比他更有远见。哈尔德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被包围的敌军正在瓦
解。他承认,有些人“靠凡能漂浮的东西”逃回英国,但他以轻蔑的态度将此比作另一次”
溃败”——这是佐拉写的关于普法战争中法军溃败的小说。然而到了中午,德军最高统帅部
终于了解到了英军撤退的规模,于是便加强了轰炸。然而大雾救了英国人。大雾不但笼罩着
敦刻尔克,连德国的所有空军机场都被浓雾吞噬——那里停着3000架轰炸机!与此同时
,很奇怪,德国第八航空兵团的“斯图卡”轰炸机对这支由小舰只组成的舰队所造成的损失
微乎其微,而投有滩头上的炸弹又深陷沙土后才爆炸,造成的伤亡也很小。
    同样令人惊奇的是英国的“喷火式”新型战斗机给戈林的战斗机群造成重大损失。待大
雾慢慢散去,轰炸机起飞后,这些小小的“喷火式”又给它们以致命的打击。
    奇怪的是对英军的不停后撤,希特勒竟然无动于衷,似乎这根本不是他的事。当勃劳希
契和哈尔德拚命设法阻止英军像流水似地撤回英国时,希特勒的反应是优柔寡断的,甚至是
懒散的。在这些日子里,在会议上挥舞拳头的是军事将领,而不是他。与纳尔维克危机形成
鲜明对比的是,元首没有拍桌子,没有威胁恫吓,也未采取疯狂的措施去阻止英军蜂拥逃回
英国。他竟让下级去挑作出决策这份重担。
    敦刻尔克的防线之守军力量虽然薄弱,却也坚守至6月4日才告陷落,但是,至此时,
338,226名英军和盟军已被运回英国,以备来日再战。关于希特勒的变态行为,此时
海峡两岸纷纷进行猜测。一方面,他批准戈林去轰炸被围的敌军,另方面却又不采取强有力
的行动——显然是帮助他们脱逃——这是为什么?他自己的解释令人越听越糊涂。他对海军
副官说,他原以为英国远征军会像在他的战争中表现的那样打到最后一兵一卒的;他希望将
他们团团围困,待他们弹尽粮绝时,大批俘虏他们,供和谈时使用。但是,当此计——就算
是他的计谋吧——不成,几乎未俘获什么英军时,他并未发怒,甚至都未发急。
    还有另一种说法。这是在他视察被打得斑斑驳驳到处是被扔下的书籍、照片、破鞋、枪
枝、自行车以及其它物品的敦刻尔克海滩时对林格说的:“让败军回家,给老百姓看看他们
挨了多重的一顿打,这历来都是不错的。”他也对鲍曼说过,他是故意饶恕英国人的。他抱
怨说,“丘吉尔并不理解我的积极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国和我们之间制造一条无法修补的鸿
沟。”
    有人认为,元首的动机系出自政治或人道上的考虑。军方人士,包括副官们在内,对此
说均一笑了之。“希特勒故意让英国人脱逃之说,是属于寓言范畴的”,普特卡默说。能同
样接近希特勒的人们也确信,是他对英国人的爱使他怜惜他们的。“作为一个个的英国人,
他们的鲜血是宝贵的,不能让它流”,他对特鲁斯特太太说。“无论是在种族上还是在传统
上,我们两个民族都相同。即使我的将领不明白这一道理,这历来是,现在仍然是我的目标
。”有能耐的外国观察家相信这一理论。例如,弗朗斯瓦·本塞就认为,希特勒从不愿与英
国开战——只想让他们中立。
    他曾证明过这点:不久前,他用专列经苏黎世将尤妮提送回英国。他对恩格尔说过,他
为她的命运深表遗憾。“就在我首次能真正使用她时,她却失去了勇气。”她要回去的地方
是敌对的英国。在希特勒入侵比利时后3天,她姐夫奥斯瓦尔德·莫斯雷爵士以及英国法西
斯同盟的其他领袖,便被监禁——没有审判——目的是不让他进行和平宣传。在此之前,莫
斯雷就曾忠告其黑衣党徒务必忠于祖国,他的态度是:“为阻止战争,为使英德两国仍亲如
朋友,我愿战斗到最后一息。
    然而,一旦战争爆发,我便为我的祖国而战。”不久,仍在哺育只有11个星期的儿子
的狄阿娜·莫斯雷夫人,也跟着丈夫入狱——入狱令是她的亲戚首相下的。当局准许她将婴
儿带进好莱威监狱,却不准她的19个月的儿子一同进来。按规矩,一个母亲只能带一个婴
儿,而她决定两个都不带,省得让他们手足分离。幸好她的牢房内(地板泡在水中)没有床
,只有一张席子。3年后,莫斯雷染重病,夫妇二人于是获释。众人哗然,肖伯纳却对此加
以取笑。“我觉得,这次的莫斯雷恐惧是可耻的”,他对一女记者说。“一个人便能把他们
吓得魂飞魄散,这些都是什么人?即使莫斯雷龙体欠安,现在也是该释放他的时候了,而且
还要向他赔不是,因为竟让他把我们吓得连忙向《人与保护法案》求救……我们仍不敢让莫
斯雷为自己辩护,还造出如此荒唐可笑的情况来,说是说,在英国任何一家书店里都能买到
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而莫斯雷的作品却连十行都买不到。这件事被弄得荒唐到无法用语
言表达。晚安!”
    尤妮提回家后,子弹仍留在头中。她既忧愁又苦恼,无法自己进食。8年后,由于子弹
的移动,她死于非命。

(8)
    在敦刻尔克陷落的前夕,希特勒离开了“岩巢”。在离开前,他指示要将“岩巢”完整
保存,作为“全国的纪念碑”。“岩巢”里的每间房子都得按原样保存,每个名牌都得留在
地板上。元首司令部被迁至比利时的一个小村内。这个小村名叫布鲁里德贝希,靠近法国边
境。当希特勒抵达那里时,村子已空无一人,村民已全部撤走。村里已建了个花园,还用沙
子铺了几条路,但元首的地下碉堡里的水泥地仍是湿漉漉的。他给这个和平的景象取了个好
战的名字“狼谷”——是根据他早年在党内活动时的绰号取的。
    至此时,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不但让比利时投降,且拒绝流亡。“我决定留下”,他对
首相说。“盟国的事业已失败了。”这看来确凿无疑了:6月5日,德军以143个师的兵
力转而进攻法军的残部65个师。守卫者的坦克为数甚少,且几乎没有空军掩护,而德军又
在沿着长达400英里的战线向前推进。在巴黎,绝望的雷诺向罗斯福呼吁,让他派“足以
遮天蔽日的机群来”——之后,他便卷铺盖走了。
    对希特勒这边而言,这正是参战的良辰吉日,墨索里尼表示愿意参战,但他的盟友却劝
他等一等,待德国空军将法国空军消灭后再说。意大利总理无奈,只好耐住性子,等到6月
10日。他的解释信充满了高度信心,却惹得希特勒讽刺挖苦。“过去,我常常不明白他何
以如此幼稚”,元首对其将领说。“这封信证明,在政治问题上我将来必须对意大利人多加
小心。很明显,墨索里尼把此事看作是在罗马大街上散步一般。”意大利人会感到吃惊。”
开始时,他们胆小如鼠,不敢参战;现在呢,他们却迫不及待,想分享战利品来了。”
    拂晓,意大利以32个师的兵力进攻法国南部。法国守军只有6个师。但意军作战不力
,前进的速度只能以英尺计。至此,法国北部战线的两端均已崩溃。德军于14日上午开始
进入巴黎。德军B集团军司令冯·包克将军,乘坐联络飞机来到巴黎的凯旋门,刚好赶上接
受首批尖兵的敬礼。在现代战争史上,战役的指挥官赶在部队前头,先行抵达目的地的情形
不多,包克便是其中之一。德军进入巴黎,说是战斗不如说是游行。包克竟有空去拜谒拿破
仑墓。在里茨吃完午饭后,他还去商店买了点东西。
    在“狼谷”,戈林正在劝说希特勒对英国轰炸德国居民区进行报复。他们在村子的广场
谈话时,瓦尔利蒙上校偶然听到戈林宣布,他无法再容忍英国人的这些暴行,要“用十颗炸
弹回敬英国的一颗。”然而,希特勒却纹丝不动。据瓦尔利蒙回忆,他当时说,“很可能,
敦刻尔克一役将英国政府吓破了胆,使它暂时昏了头脑。英国轰炸平民的另一个原因是,英
国轰炸机的瞄准器不准,又由未受过训练的机组驾驶。不管属何种情况,我认为应先等待,
然后再采取反措施。”
    元首此时的心情是想进行谈判。他利用巴黎的陷落带来的兴奋情绪,通过与赫斯特报纸
的记者卡尔·冯·维冈会见,向西方发表声明。他宣称,只要巴黎敞开,他原并无心攻打”
美丽的法国首都”。接着,他便强烈地否认说,他无意消灭大英帝国,也无此目标。他对美
国的要求不外乎是局部的“门罗主义”:美洲归美洲人,欧洲归欧洲人。
    正当德国军队继续长驱直入时,南方的意大利军队拟乎在原地踏步。墨索里尼有幸的是
,法国北部战事的发展。排除了在南方采取任何行动的必要性。至16日晚,德军几乎可以
随意越过法军松散的防线。次日上午快到中午时,希特勒正与其军事顾问们在“狼谷”商讨
战局,忽然有消息说,法国希望停战。听到这个消息,希特勒顾不上尊严不尊严,一拍大腿
,高兴得把腿一收,支起了膝部。西方的纪录片将这一短镜头变成了长镜头。据罗伦士·斯
达林斯说,这部纪录片是由当时在加拿大陆军搞宣传工作的制片人约翰·格里埃森剪接的。
他利用把胶片“绕圈”的办法,把希特勒的姿势变成一系列可笑的“趾尖旋转”。希特勒的
官方摄影师瓦尔特·弗朗茨将这一情景拍进了镜头。他坚持说,他只拍了8格,并把这些胶
片交给了元首。“他欣喜若狂”,施洛德小姐回忆道。人们张口结舌,凯特尔却乘机拍马。
“我的元首”他笨拙地说,“您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指挥官!”
    法国的投降使英国受到沉重打击。即使如此,丘吉尔仍在侃侃谈论英国之“最好的时刻
”,使英国人的勇气得到恢复。
    从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中又传来另一个抗战的声音——专门对法国广播。“法国抗战的
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戴高乐将军在第二广播室广播说,“永远不会熄灭!”法国,他说,
只是在一次战斗中失利。“她并未输掉战争。”人们并未注意到,那天是6月18日,是滑
铁卢战役125周年纪念日,而那次战役的较量最终是由勃吕查的德军决定胜负的。
    中午,希特勒与墨索里尼在元首室会晤。这正是希特勒1938年赢得慕尼黑会议历史
性胜利的地方。这一次,意大利独裁者明显地屈服了。他的宣战,在军事上是个欺骗,在政
治上是个赌博。希特勒不靠他人帮助,单枪匹马出征,取得了胜利;不用说,今天该是他说
了算。墨索里尼和齐亚诺两人,发现元首居然宽宏大量寻求和平,都大吃一惊。希特勒“对
消灭大英帝国是否可取的问题,作了许多保留。他认为,即使在今天,这对保持世界均势仍
是个重要因素。”接着,希特勒坚定不移地支持里宾特洛甫以宽大的条款与法国议和的建议
,尽管墨索里尼一再反对。“现在,希特勒是个赢了大钱的赌徒。他起身离桌不想再冒险了
”,齐亚诺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他话中带有保留,还有机敏。在取得这样一个大胜利后
,这真令人吃惊。人们不能指责我对他过于温柔,不过呢,今天我确实佩服他。”
    这两个独裁者,还费时在明信片上签名。作为此次会晤的留念。在一张明信片上,墨索
里尼以刚劲的笔触写道:“英雄造时势!”下边,是希特勒秀气的题词:“时势造英雄!”
墨索里尼回罗马时精神沮丧。“实际上”,齐亚诺当晚写道,“总理怕的是,随着和平的时
刻日近,他生平无法实现的梦想,即在战场上显神威,也渐渐消逝了。”
    3天后,即夏季的第一天,希特勒乘车前往贡比涅附近的林子,即凯撒的代表曾在那里
投降的那个林子。这是个报仇雪恨的行为,也是个有历史意义的选择。铁路上等待着的是那
辆凯撒的代表投降时使用过的著名的木制餐车。人们将它从博物馆里吊起,通过倒塌的墙壁
,放在原处。下午3时15分,元首的车队抵达了。希特勒面孔严肃,举动庄重,迈着轻快
的步伐,朝餐车走去。他在一块花岗石前停住了脚步,那上面写道:
    1918年11月11日,日耳曼帝国被它试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摧毁,其罪恶之骄傲在
此地屈服。
    威廉·夏伊勒用双筒望远镜注视着希特勒的表情。“在他生平的许多重大的时刻,我都
看到过那张面孔。但在今天,它冒着鄙视、慷慨、仇恨、复仇和凯旋的烈火。”林格回忆说
,当时,希特勒口中念念有词,听来像是“我们必将把能引起人们回忆起1918年那个耻
辱的日子的一切东西全部毁灭。”
    在那辆破旧的餐车里,早已摆好了一张长台,两边各放了五六张椅子,供双方代表团就
座。施密特站在上首,以便听到双方的谈话。元首在他的译员身旁就座后,戈林、雷德尔、
勃劳希契、里宾特洛甫和赫斯分别就座。几分钟后,查理·亨茨格将军带领法国代表团进来
了。法国代表团由一名海军上将、一名空军将军、一名前大使组成。他们的脸上还挂着听到
谈判将在何处举行时出现的惊愕的表情。
    希特勒和他的同僚们起立。一句话也未说。双方相对鞠躬后使各自坐下。首先由凯特尔
宣读希特勒起草的停战协定的前言。凯特尔说着元首的话时,施密特想,法国人和德国人就
像蜡人一样,面无表情,互相对视。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