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许多同修问我,「我很想回头,我回不了头怎么办?」很想回头这个「想」就不错了,这个「想」在佛法里面叫什么?叫「始觉」,你已经开始觉悟了;就怕你不想,想好!为什么回不了头来?这个我们在讲席里讲得太多了,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一个是什么?对於佛所讲的这些道理,知道得不够透彻。佛教给我们深入经藏,我们入得不够深,知道得太少、知道得太浅,所以虽然是想,想构不成一个力量。然后我们才体会到,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你想想这是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点一点不就可以了吗?就可以走了吗?为什么还要天天讲,讲四十九年?帮助你深入,你入得不够深,解虽然解,没有解力。第二个烦恼习气太重,日常生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烦恼作主,这个事情麻烦。所以佛教导我们修行,修行是修正错误的思想行为。要怎么做?解行并重,不能偏在一边。
  清凉在《华严》注解里面说得好,「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可见得偏在一边都不行,决定要解行并重。解行并重是我了解多少我做多少,不做不行。你能做到了,你的悟性就又升一级。行帮助解,解帮助行。如果只解不行,不论你读多少经,你在经教上下多少功夫,你不能够依教奉行,智慧不开。你只是读得多、记得多,你也会说,不是你自己的真智慧;换句话说,你所说的都是别人的。经典是释迦牟尼佛的,注解是祖师大德的,没有一句是自己的。你要有行,那就有自己的。从自己内心心性里面流出真智慧,真智慧展开经教,我想的跟佛说的一样。确实是一样,为什么?佛所说的是从自性本具般若里头流露出来的,我自己自性本具般若也流露出来了,跟佛菩萨讲的没有两样,这叫「佛佛道同」,我们同一个自性。不做怎么行?做,克服烦恼。
  大家每天念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四句大家念得很熟,回归到自性,知道的人就不多,就没那么普遍了。但是老同修也都知道,「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回归到自性。这四句是度自己的,前面四句是广度众生。自己没有得度,怎么能度众生?要度众生,先度自性,这个道理不能不懂。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无量法门没有一个是例外的,净土法门也不例外。
  我讲《无量寿经》讲过很多遍、讲过很多次,提醒同修们,我讲往生西方世界的品位跟古大德讲的不一样,我讲的好懂。我是这样说的:《无量寿经》上讲的道理、讲的方法,你能够百分之百的理解,百分之百的做到,你往生是上上品往生;如果你只能够理解、做到百分之九十,你是上中品的往生;这样九品一直减到最后,至少你要能理解、做到百分之二十,你才有个下下品往生;换句话说,两成做不到,往生就没有把握了,这是真的。念佛人多,往生人少,什么原因?没有落实,没有搞清楚。真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经教不能不读,不能不深入研究,一定要认真努力去学习。
  根性利的人念头转过来了,从哪里转?凡夫的念头为自己,我活在这个世间干什么的?为自己。菩萨的心念跟我们恰恰相反,菩萨活在这个世间为众生,不是为自己,生死与自己毫不相关。众生有缘,这个身体多住几天;众生没有缘,少住几天;他是为众生活的,不是为自己活的。这个念头转过来了,转过来就相应,转不过来怎么搞都不会相应。我们学佛不能够契入佛的境界,头一个关口,这个关口不能突破,难!永远不能契入佛境界。起心动念,我,我执。见思烦恼里头,见惑第一条是「身见」,这是经教里面所讲的颠倒迷惑的大根大本。《金刚般若》大家念得多,一开端佛就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破我执,破见惑、破思惑。「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破所知障;「无我相」是破烦恼障。偏偏执著有个「我」,那怎么办?烦恼不能断,所知障也除不掉。两种障碍障碍了我们自性,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都不能现前,这是很值得惋惜的,真的是大错了。
  佛法的修行,宗门教下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念头。你能把念头转过来,这是从根本修,三业里头从意业下手。念头转过来了,无有不善,佛教给我们「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才真能做得到;念头转不过来,决定夹杂。我做好事,好事里头还有自私自利在里头,做多少好事没有把自己那一分舍掉,总有自己一分在。请大家吃饭,我也有一分,没有把这一分丢掉,这叫根本烦恼,这就叫夹杂。能把这一分舍掉了,这才能入境界,清净心现前。心净则佛土净,极乐世界你就见到了,华藏世界你也见到了。
  不舍怎么行?佛家的术语叫「舍得」,你舍了,你才得到。得什么?得诸佛的境界,得诸佛的知见,入佛知见,入佛境界。这样才知道舍是大利,什么样的利益都不能跟它相比。你舍得愈多,得的愈大。我们晓得圆教初住菩萨舍了,见思烦恼舍了,尘沙烦恼也舍了,无明舍了一品,他入佛境界、入佛知见,华严会上的法身大士,无明舍了一品;再舍一品,他就是二住菩萨。佛跟我们说,无明有四十一品。一真法界里面的众生,他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也是众生,地位也有高下不一样。这个高下不一样是他无明头数不相等,舍得愈多,那个地位就愈高。四十一品无明统统舍尽了,圆满的佛果,佛法里面称为圆教佛。
  我们也听,听了为什么会忘掉?听的遍数不够多。现在有同修要提倡,我们讲经说法要精简,不要重复。释迦牟尼佛就重复,佛经里面最大的一部经,《大般若经》,六百卷,里面重要的话重复上万遍。古人也做了精简工作,为什么?重复得太多了,把它编成一部《般若纲要》。这个过去我们印过很多,都送给大家了。六百卷《大般若》的纲要,把六百卷浓缩成十卷,浓缩得很好。浓缩里面还是不断在重复,这个重复是必要的,不重复一个众生都度不了。哪一个众生听一遍,他就觉悟了?他的念头就转过来了?不可能。
  我们自己经验告诉我们,我在讲台上讲经,几乎每天都不中断,每天至少讲两个小时,讲了四十一年,念头才转过来,不简单。十年、二十年转不过来,什么原因?习气太重。如果不是天天在讲,讲什么?劝自己,天天拿著经本来劝自己,在五欲六尘当中才没有被埋没。如果有三个月、半年不讲,我自己也保不住,能禁得起五欲六尘的诱惑吗?难怪古人所谓的,三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什么叫面目全非?贪瞋痴慢都起来了。读经、研教、讲经是压伏自己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太重了,时间太久了,无始劫以来的累积,哪有那么简单克服?所以自己要认真努力,不能一天不干。我现在每天读书的时间至少有三个小时,三个小时到四个小时,不能松懈,圣贤书不可以不读。
  世间这些东西必须远离,为什么?对我们没有好处,只有害处,染污我们的身心。但是你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你愚痴,你没有智慧;知道而不染污,知道绝不把它放在心上;也不必去刻求知道,随缘就行了。但是对於佛法必须要深入,深入之后,我们自己才找到一个立身之处。立身之处在哪里?这里说得好,『安住法界』,这是我们立身之处。「法界」是什么?法界就是自性,法界就是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很难懂,很难体会,很难讲,当然也很难明了。我们就事相上来说,从真心作用上来讲,大家好体会、好懂。我们把它归纳为十个字,我们的自性、我们的真心就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大家好懂。决定没有虚伪,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为什么有事情不敢告诉人?我执,有自私自利。你要无我了,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告诉人?现在外国社会,法律上定的有隐私权,这是误导众生。隐私是什么?永远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你的心永远有黑暗的那一面,不能曝光。世出世间圣贤教诲里头,你们仔细去读,你仔细去查,决定没有教你隐私的,正大光明,「事无不可告人言」。
  真诚,别人不真诚,我知道他搞六道轮回,我要真诚,我不再搞六道轮回,我现在真的明白了。诸佛菩萨是坦诚的,决定没有一丝毫虚伪,我学佛菩萨,我跟他走这一条路。我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坦诚,我跟佛菩萨同一条道路。念念为众生,不为自己,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不可告人是为自己,不是为众生,依旧停留在我执、法执里头,妄想分别执著在作祟,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清净心是自性,我们要安住在清净,清净是决定不污染。什么叫不污染?决定不会叫外面境界让我们起心动念。诸位要知道,起心动念就被污染了,就不清净了。
  昨天我跟同修们说,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是表法的。供具里面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香花、其他没有都没有关系,最简单的、最重要的供一杯水。水代表什么?清净、平等。我们看到这杯水,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决定没有污染;要像水一样平等,决定不动摇、不起波浪,供水意思在这里。天天供水,不晓得什么意思,以为佛菩萨要喝水,你是错了。还有人说,供水这水少了一点,佛菩萨真的吃了。少什么?天太热了,蒸发掉了。佛家这都是教学,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供佛像我要跟他学,念念不忘他,我走佛道,十法界我走佛法界,是这个意思。
  佛对於十法界一切众生坦诚,没有一丝毫隐瞒,我们还要处处隐瞒人,这怎么行?这跟他的道路不一样。学佛从这里学,学清净,决定不污染。心要清净,没有自私自利,没有贪瞋痴慢,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心就清净了。夹杂这些东西在里头,怎么会清净得了?我们要做好事,帮助一切苦难众生,随缘不攀缘。为什么?攀缘,心就不清净了。我想要怎样怎样做,要想怎样怎样帮助人,你的心不清净,你心也不平等。随缘而不攀缘,有缘我们做;做,心还是清净的。没有缘不做;不做,心依旧是清净的,永远保持著清净、平等。平等很重要,没有高下。佛跟佛平等,佛跟菩萨平等,佛跟众生平等,佛跟饿鬼、地狱、畜生都平等。不但跟有情众生平等,佛跟树木花草也平等。为什么?《华严经》上说得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就平等了。平等决定不生高下心,「我高你下、你高我下」,这个念头没有了,这真平等。
  平等才能和睦相处。我们这个世间一切有情众生,哪一个不求和平?求了几千年、几万年,和平没有求到,什么原因?不平等。只要不平等,就没有真正的和平,就没有永久的和平。所以佛法界里面、菩萨法界里面,有永久和平。为什么?他们知道平等,知道所有一切诸法都是唯心所现,一个心现的。能现是一,所现哪有不平的道理?平等。平等是事实真相,现在科学家懂得这个道理。大家珍惜的金钢钻跟地下的泥沙平等,科学家晓得,在化学里头一分析,分析到最后都是原子、电子、粒子,完全一样的,只是它们排列组织的方式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从这里看出真平等。众生愚痴迷惑,金钢钻看到是宝贵得不得了,泥沙一文不值,不知道它是平等的。你要晓得是平等的,你看金钢钻跟看泥土没有两样,你把它画成等号,你决定不会起贪爱的心。我们从这个地方生平等心,上跟诸佛平等,下跟树木花草、跟泥土都平等。平等性现前,距离佛就近了。佛跟我们讲十法界的业因,佛的业因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六度心是菩萨。我们今天修学,依佛心行菩萨道,过这个生活,你说多自在!
  正觉心,「正」字重要,不偏不邪,这叫正,正中。心稍稍有一点偏,不正;稍稍有一点偏,邪了。什么叫正?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心就正。所以佛在《金刚般若》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为什么?他心邪了、心偏了,不正,不是菩萨,菩萨的心正。心正,行当然正。行是什么?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是行。心不正,这四句做不到,必须要心正。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不能有丝毫偏邪。为什么会偏邪?归根结柢是自私自利,我们就被这个害了。
  无量劫来,过去不是没有遇过佛法,佛在大经跟我们大家普遍授记,《无量寿经》上就授记。我们在经上看到,阿闍王子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我们跟阿闍王子相比不输给他。我们过去生中供佛,在我想像当中不只四百亿,为什么?供养四百亿佛,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生欢喜心,还动不了求生净土的念头,这个念头没起来;你们今天听到的时候,「想极乐世界好,我要求生」,你比他超过。他供养四百亿佛,你可能供养五百亿。为什么没能去得了?被自私自利害了,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害了,这个东西在诱惑,你禁不起诱惑,这就没能去得了。这一生当中看看,你能不能禁得起诱惑?这个诱惑在佛法里叫魔障,魔在哪里?我们四周围全是魔。财色名食睡都是魔,地狱五条根,大魔。你要禁不起诱惑,在这里起心动念,堕落了。五条根有一条根,你就出不了地狱,五条根都具足就完了。这一生闻法修行,阿赖耶里头种一点善根,不起作用。如果要在这一生成就,要克服,要舍弃,要舍得干干净净。
  我常常感叹,上一次在香港讲经还提到,年轻人发心出家好事,很难得。出家稍有成就,就被居士害了,害他堕落,又把他拉到地狱去了。为什么?供养他。五欲六尘的供养,这一供养,他糊涂了,立刻就堕落,把这些人害死了。他们没有智慧,稍有智慧,供养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