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在这个社会所谓是黄色、黑色的东西,他那里面全部没有,电影里头不播这些东西。他里面也有小型的电影院,播什么?播宗教节目。所以他现在非常欢迎我们提供他,因为我们这边每一个星期天,各个宗教在这里讲经说法,我们要把这一些录像带提供给他。他标榜的三条,住在他的山庄,他提供最新鲜的空气、最清洁的水、最健康的饮食,素食,他的蔬菜全是自己种的;我上去之后,再给他加一条:最清净的心。这个山庄是菩萨道场,到这里面住,无论时间长短,都受到「思无邪」的薰修。长期在这个地方居住,接受这个薰陶,那就像清凉所说的,「终得涅盘,无尽安乐」,从无上的法喜,你会得到永恒的安乐。「涅盘」是梵语,通常翻作「灭」,灭烦恼,我们讲妄想分别执著灭尽了,叫做涅盘。再看第三位:
  【种种庄严紧那罗王,得一切功德满足广大清净信解藏解脱门。】
  这一句在中国古人非常重视,所谓是「人无信则不立」,中国几千年的教学,这个字看得很重。人与人往来,一定要讲信用,要守信。庄严王『得一切功德满足广大清净信解藏』,这句话怎么讲?「得一切功德」,这一句是总说。「一切功德」是圆满功德,圆满功德是谁得到?如来果地上才圆满,等觉菩萨还欠缺一分,还不能叫圆满,「一切」是一个都不漏,圆满功德。圆满功德从哪个地方得来的?从「清净信解」,我们今天要学。我们学习里面最大的障碍,我们对佛法、对圣贤教诲信不信?不能说不信,但是信心不清净,有疑惑。解不解?不能说不了解,解得不透彻,所以不能够落实,实在说也不懂得怎样落实,这里头就有障碍,疑虑重重。
  这问题怎么解决?学得不够,所以佛菩萨教导我们,广学多闻,多闻去疑。我们要不能够广学多闻,那怎么行?广学多闻有两个意思,对初学的人来说一门深入,扎根。我们今天颠倒了,我们今天所学的,这个世间有些人说,做学问要像金字塔,金字塔怎么样?底大,慢慢慢慢再小。我的看法,死的,为什么?到尖端不能再向上了,死的。在中国古圣先贤、佛菩萨的教育,像一棵树一样,活的,它不是死的。它是先从根,慢慢再博大,跟这个恰恰相反。首先教你一门深入,这个教学教了几千年,在中国发挥了无比的大用。
  我常常想中国从汉武帝制定教育政策,两千多年来改朝换代,唯独教育政策始终不变。蒙古人入主中国没有改变,满清人入主中国也不改变,你们想想这是什么道理?为什么许许多多制度都随著朝代的转移来改变,唯独教育政策不变?圣贤之道,超越时空。所以英国汤恩比博士说,二十一世纪的问题麻烦,解决之道,他说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所以现在英国学校教科书有佛经,从小学、中学、大学课程里头有佛经,这是受汤恩比博士的影响。真正有学问的人,他明白、他懂得,这人有认识了。
  我们学的人要怎样才能学得成功?自古以来,古人遗留下来的教诲,四个字:「尊师重道」,你才能够契入。印光大师在《文钞》里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成就大小,关键的因素决定在我们自己对尊师重道的成分,我们能有几分,就能有几分成就。这个道理要懂得,绝对不是老师要求你尊敬;老师要求学生尊敬,这个老师不是好老师。这里头有大道理,所谓是「诚於中而形於外」,唯有诚敬才能接受大法,你内心诚敬,外面一定有所表现。所以老师观察学生,这个学生恭敬,对老师恭敬,对同学恭敬,对一切办事他都很认真、都很恭敬,这是个法器,这在传道里面是被选择的对象。对老师、对同学、对一般大众毫无恭敬心,做事情不认真、不负责,这不是传法对象。
  古时候教学,教尊师重道是父母,父母天天教导,父母做出榜样给你看。现在没有了,现在的小朋友看不到了。我这个年龄上过私塾,我上私塾大概只有两、三个月,看到这种表演。七岁的时候,也记得事了,私塾设立在祠堂里面,当地的一个祠堂,老师带了十几个学生,学生不多,我父亲带我去上学,在殿堂里面见面。这个祠堂有一个大堂,大堂通常是祭祖的时候用的,这个时候大堂里面供一个大牌位,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神位,首先向孔夫子的牌位行最敬礼,那个时候的礼节是三跪九叩首,要行大礼;我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头。拜完孔老夫子牌位之后,请老师上座,我父亲带著我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礼,我们作小朋友看到父母对老师这样,我们怎么敢不尊敬?再送上礼物给老师,那个时候没有学费的,上学不需要缴学费的,家长送礼物给老师。看你家境的环境,你家境富裕礼物多送一点,家境清寒少送一点。所以老师绝对不会说是有收学费的,没有这个道理!因为这不是买卖,这是传道。这样尊重!
  过去我们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学了也有几年,我也出家,也在外面讲经,佛学院教学了。有一年「台中莲社」跟「慈光图书馆」合办了一个佛学研究班,它叫「内典研究班」,修学期间四年,跟研究所一样,学生大学毕业。对於佛学很有兴趣,大学毕业,专门在这里学四年。这个班经费是美国沈家桢居士支持的,在当时开这个班经费总共台币四百万,沈家桢居士拿三百万,台中莲社一百万,每一年的开销是一百万,四年,只办一届。老师设定一些课程,同时请了六个老师。六个老师,除李老师自己之外,其他的五个都是他的学生,也包括我在内。开学的那一天,因为这是佛学班,先拜本师释迦牟尼佛,拜完佛之后,请老师上座,李炳南老居士代表学生家长,让我们五个人坐在上面,李老师带著这一群学生在下面顶礼三拜。诸位想想,我们要不认真努力教学,怎么对得起老师?这是古礼,表演、教导我们要懂得尊师重道。实在讲这是给老师的压力,你要不认真、不努力教学,你对不起学生家长,你对不起学生。如果他对於道业不太尊重,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大家混日子就好了,可以不认真。所以师道在这个时代已经亡了,没有了。孝道没有了,师道哪里会存在?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
  过去有很多人问我,佛法怎样推动?首先推动孝道。早年有一些法师到美国去弘法,有些跟我很熟,来问我如何在外国推动佛法,我跟他讲不要建庙,建祠堂,首先推动孝道,孝亲而后知道尊师,人不孝父母怎么可能尊重老师?没有这个道理的。不孝父母而去巴结老师,那他一定别有作用,居心不良,不正常。今天我们看这个社会,中国、外国,孝道没有了,师道没有了,天下焉能不乱?社会怎么可能有秩序?古时候作官贪污是耻辱,现在作官贪污是荣耀,显出自己有本事,「你们都没有我贪得多」,社会大众普遍赞扬,这还得了吗?广大社会,大众传播的教学鼓励人贪,还说「贪婪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换句话,人要不贪,社会就没有进步,鼓励大家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每一个人都贪,就会发生冲突,冲突到最后就导致天灾人祸。
  灾难的根源,从贪、瞋、痴来的,佛说这叫「三毒烦恼」。哪有贪瞋痴会带给一切众生快乐,会带给众生幸福?没有这个道理。他带给你那些,那就是佛经里面所说的「刀头舐蜜」,甜头有一点,后面的损失太大了。利刀锋刃上涂一点蜂蜜,你用舌头去舔,甜头是尝到了,舌头没有了,被割掉了。由此可知,贪瞋痴推动社会,就是刀头舐蜜。后果是什么?许许多多预言里面所讲的世界末日。推动这个教学,推动这桩事,佛在经上早就说得很清楚,三千年前就讲了,「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哪是邪师?凡是推动这样教学、传播这种教学,都属於邪师,太多太多了,所以佛说如恒河沙。於是他对这个产生信心,圣贤之道没人讲,讲了也没用,没有人相信。
  今天人为什么信邪不信正、听骗不听劝?为什么导致这样的现象?教育的问题,没有人教。我们今天能在这个地方展开经卷,我们还能说说,很不容易!你走遍全世界,像我们这样一个小道场,你能找到几个?今天不是一个地区、不是一个国家,走遍全世界,你能找到几个道场?然后你才知道这个问题严重。我们今天是极力的希望,正法道场能够在社会上多几处,可是问题正如古德所说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谁去讲?谁肯发心去讲?讲的人要具备什么条件?舍己为人。今天社会人之所好,我能够不好,人所不好的,我能够好,这才行。烦恼习气不能放下,纵然讲,效果不大,但是讲总比不讲好。要能产生效果,这个效果第一个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自己得度而后才能度人,这一定的道理。自己要得度,常讲是一个好方法,为什么常讲?每天亲近佛菩萨,你展开经卷,你看佛菩萨的思想、佛菩萨的言论、佛菩萨的行持。天天不离开,天天在学习,果然长时薰修,它就产生效果,就自己不知不觉,所谓的是「潜移默化」,会契入佳境。这个道理是从前章嘉大师传给我的。
  自己是个业障深重凡夫不怕!怕的是不好学;只要好学,都能有补助。我算是比较幸运,小时候的基础太薄了,我的增上缘也不错,生活在苦难之中,生活非常艰难,痛苦不堪,所以在这个世间没有人帮助,一定要靠自己独立,那就不学不行。生活环境告诉我,必须要认真努力学习,我们在这个世间才能活得下去,所以这是属於逆增上缘。如果年轻生活过得很富裕,对这个没兴趣,佛家常讲「富贵学道难」,不会认真努力去修学了。
  中国大陆有一些同修到此地来参访,看到我们这边的生活,他们都很叹息!他说:这样的生活能有成就吗?生活过得太好了。也来跟我谈过,我说:我不管生活,我只管教学,生活是李木源居士的事情,你们去跟他谈去。像这些地方实实在在的,与我们道业成败有密切关系,最要紧的我们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觉,确确实实要能够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如果烦恼习气不能克服,淘汰的比率很大。在这个世间,我知道有真正好学、苦学之人,不在此地,所以我们用网路来传播,用录像、用VCD来传播。因此这个讲堂虽然小,听众不少。听众,外头人估计告诉我,至少也是在百万以上。我相信这么多人当中,决定会有真正好学、真正克服自己烦恼、真正有成就的人。所以我们在今天这个小道场,还是非常认真努力在讲解,不是看眼前这些,眼睛看不到的,这不是鬼神,这是许许多多在那里修学的众生,他们在网路上、在VCD上所看到的。利用现在科技的方便,传达我们修学的讯息,希望人人都能得「一切功德」,都能够「满足广大清净信」。
  「信解」后面加个「藏」,这个意思更深。清净信心,大开圆解,这才能称为「藏」,藏是像仓库一样。这个仓库里藏的什么东西?藏的清净信心,藏的清净圆解,它起作用的时候就是「一切功德」。所以我们的修学关键在「信解」,在现前首先第一对於经典要有信心。前天有一位同修送一篇文字给我看,是郑松音居士写的。郑松音居士我跟他见过两次面,在上海,他写的是关於夏莲居会集本的看法,写得很好,说明如果有人说经本不可以会集,他说这个没有理论根据,说这个话没有理论根据。他说,会集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必须通宗通教,真正有修为的人才能做得到,一般人做不到。印光大师对从前会集本的批评,不是批评不能会集,是批评会集的人改动了经本的原文,他是批评这个。夏莲居居士这个本子,没有改动原文一个字,那这就值得赞叹,他这个说法很正确。这一篇文章确确实实能够帮助许许多多听信一些批评的人,心地动摇,会有一个安定的帮助。我不知道我们这一次的《佛陀教育杂志》里头,有没有刊登这一篇,如果这一期没有的话,希望下一期能把这篇文字刊登出来。
  第一个要相信法,释迦牟尼佛示现入灭之前,传给后人的四依法,头一条就是「依法不依人」。我们对於佛的经典要具足清净信心,对於翻译经典的人决定没有疑惑,我们才能得到利益。经典里面很深的部分,自己一定要认知,是我们自己理解力不够,不能深入,决不是翻译有问题。佛经,我们常说字字句句含无量义,我们能不能契入就在清净信解。具足清净信解之后,最重要的是落实,要把它做到,要把它落实在自己生活上,落实在自己工作上,处事待人接物上,这叫行。信解后头要行,我们才得受用。如果我相信,我也理解,我不肯做,那有什么用处?你的清净信解都等於白费,生活依旧随顺烦恼习气,那有什么用?还是继续不断去搞生死轮回,这叫白学了。
  古人勉励我们,「解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你解得再多,总不如老老实实修行的人,这个事实非常明显。讲经说法的法师,信解具足,很多人不能往生,继续搞轮回,不如乡下这些老阿公、老太婆,一句「阿弥陀佛」,一天到晚都不放松,他往生的时候瑞相希有,那就是人家「行得一寸」;讲经法师讲得天花乱坠,没有用,无济於事。所以解贵在解行相应,要跟行相应,解在行中,你才得利益;行在解中,解行不二,这样才能够契入佛菩萨的境界。
  佛菩萨的境界就是此地讲的『解脱门』,「解」的什么?解六道十法界里面的妄想分别执著,把这个解除;「脱」,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这叫「解脱」;「门」是方法、是门径,庄严王提供我们这个方法,「广大清净信解」,提供这个方法,希望我们也能够从「广大清净信解」里面获得解脱。那获得解脱,你要不落实,这是决定办不到的。落实一定要做出来,做出来不但自利,实在讲是度化许许多多众生。就是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