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第3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只有修道的人他明了、他懂得,决定不疏忽。每天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一定是把这三个关系都处得非常圆满。无论是言语的开示,身体的造作,身体的生活行持是示范,做给人看。使那些愚痴不相信的人,我们这样做,天天做,长年不断的在做,他感动了。长时间的薰陶,总有一天他恍然大悟,明白过来了,他觉悟了。悟后决定起修,他能把他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才是真正开悟一切愚暗众生。自己从这个法门证果,解脱就是证果,也帮助别人契入这个境界。
  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我们自己不能够时时刻刻做一切众生的好榜样,你决定不会有成就。一定要懂得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我为了化他要自行,我的自行目的是化化,自行化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把自行化他分作两桩事情,说老实话,你也度不了别人,你也度不了自己。真是这两桩事情合起来双美,离开了两边都错了。决定要做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菩萨的行持。佛菩萨存的是什么心,我跟佛菩萨存一样的心。记住经论上教导我们的,佛菩萨存的是菩提心。我们把菩提心,用最浅近的名词给诸位报告,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就叫菩提心。菩提心一定具足这五个意思,我说这五句,你有一句这五句必定具足,不可能说「这五句我有四句做到了,还有一句我做不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真的一句里面决定圆满具足一切句。
  我们要真干,要把这个心落实在生活里头、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常存这个心,一点虚伪都没有。真诚就是没有虚伪,清净就是没有染污,平等就是没有贡高我慢,在一切人的面前表现出来是谦卑。我过去在天主教里面讲过《玫瑰经》,《玫瑰经》「欢喜五端」里面头一条就是谦卑,谦卑是真正的平等心,《新旧约圣经》里头讲求。儒家教我们谦虚卑下,自卑而尊人,这是礼的基本精神。儒家学礼这是基本的精神,没有贡高我慢的,没有自以为是的。我们要不认真努力学怎么行?把这个心用在生活、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菩萨行。我的言语、我的行为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清净就是绝对不会被外面境界动摇,不会被外缘影响,自己能做得了主宰;平等就是谦虚卑下;正觉就是一丝毫不迷;慈悲是大爱,平等的大爱,无我无私的大爱,对九法界众生,对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存这个心,这样的行事,你就能帮助许许多多愚暗众生觉悟了。我们一生都存的这个心,都是行的这个事,表现出来快乐、自在,心里头没有一丝毫忧虑牵挂,万缘放得下。这个教学的效果达到了,我到世间来就干这个事情。
  《华严经》主城神长行第九句:
  【香幢庄严髻主城神,得破一切烦恼臭气,出生一切智性香气解脱门。】
  这一段经文,清凉大师注解的内容非常丰富。他告诉我们,「正使为臭物,残习为臭气」。『臭气』在此地是比喻见思烦恼,见烦恼有五条,思烦恼也有五条,合起来一共十条,经上称为「十使」,这个使是差使,人堕落三途,原因如是。见思烦恼好像是臭物、臭的东西,这个物确实没有了,断掉了,阿罗汉断见思烦恼,臭物去掉了,还有习气。习气是「臭气」,比喻『烦恼』的臭气、习气,烦恼虽然没有了,还有烦恼的习气,习气很难断。习气很难懂,古德讲经有个比喻,我们从比喻当中去体会。古人用酒瓶、或者用酒杯做比喻,酒杯就更好懂了。酒杯盛了酒,那个酒的气味很浓,现在把酒倒掉,把那个酒杯洗一洗,擦得很干净,确实里头一滴酒都没有了,闻一闻还有酒的气味,把这个比喻做习气。烦恼容易断,习气很难除,像酒瓶一样,你把那个酒倒掉很容易,瓶子里擦干净也很容易,那个习气没有办法。一定要有相当时间,它自然蒸发掉了,这个习气才会真的没有了。
  所以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还有习气在,到辟支佛习气断了,所以辟支佛的相貌跟阿罗汉就不一样。我们在寺院里面看到十八罗汉塑像,十八个不一样的样子。你看到奇奇怪怪的,相貌很古怪,但是仔细去看,他很慈悲,并不凶恶。辟支佛的造像就跟菩萨差不多,没有太大的差异,为什么?他没有习气了。诸位要晓得,人的相是从心变现的,相随心转。你还有贪瞋痴慢,从你相貌上就看出来了,从你表情上那就更容易看出来了,从你的一举一动非常明显。你修行断烦恼有多少功夫,哪里能瞒得过人?这个事情要真干。心平气和,相貌自自然然端庄,端正庄严。自己的心真诚清净慈悲,一切众生看到你,自然就生欢喜心。如果自己心里充满贪瞋痴慢,我们一般人讲这个人有杀气,小动物一看到你来了,赶快就跑掉。什么原因?你的磁场太可怕,气分不好,小动物要躲避。你心里有慈悲心、有清净心、有真诚心,小动物见到你欢喜,它不会跑,它慢慢的接近你。所以这些小动物也懂得观气,它也知道磁场。我们讲气讲磁场,都是余习,就是习气,这个地方讲的「臭气」。
  菩萨有能力教导众生把习气断掉,断掉之后『出生一切智性香气』,转烦恼为菩提。「智性」是香体,利益一切众生是「香气」,所以佛法修学目的是开智慧,佛法修的千万不要忘记。在我们现前这个境界里,我们主修的是什么?戒定慧三学。戒定慧三学是香体、真香,我们常常唱香赞里面「戒定真香」,戒定慧是真香。所以学佛要从哪里学起?我常常教初学的同学,从《了凡四训》学起,为什么?从这一本小册子里面培养一个善心。什么样的心才叫善心?真正明了因果的道理、因果的事实真相,从这个地方建立佛法,建立佛法的教学。你真的通达明了,你才乐意持戒。持戒很不好教,很难做到。什么原因?不晓得因果的道理与事实真相。如果真的晓得,你有畏惧心,你知道造作恶业果报太可怕、太恐怖,你不能不接受戒律。持戒熟了的时候,你就生欢喜心,心地清凉自在。最明显的一个效果是不做恶梦;持戒功夫不得力的时候,常常做恶梦,我们自己用这个来检点自己的功夫。我修行到底有没有功夫?还会做恶梦,没有功夫,也就是说明功夫不得力。一年偶尔做两三次恶梦,可以,算不错了。一年当中一个恶梦都没有,你功夫完全得力了。
  从这个地方测验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进步,到底走到哪一个阶段,这是初步得力。努力加功用行,希望得三昧,三昧是正受。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苦乐忧喜舍没有了,一切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在这里头完全显现出自己清净平等心,你得三昧,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你得定了。你在境界里面还有喜怒哀乐,还有忧喜苦乐,你没有定,都是测验自己的功夫。功夫要在平常做,天天做,念念不间断的做,绝对不随顺自己烦恼习气。我这个看不惯,看不惯学看惯,为什么看不惯?烦恼习气在作祟。我不要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一切随顺自然,什么时候自然而然你就得大自在。无论见什么境界,你都能生欢喜心,顺境善缘如是,逆境恶缘亦如是,那你是真有功夫。所以要知道,「香气」是「智性」生出来的。
  我们看到有一些修行人,早年我初到香港讲经,有一些同修告诉我,中国大陆刚刚解放的时候,虚云老和尚到香港住了一个多月,这边同修给他建一个精舍,希望他老人家长住在这个地方。虚老住了一个月之后,告诉人香港这个地方是花花世界,不适合修行,他回到中国去了。在这一段期间当中,他们真正体会到老和尚的德行。虚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所以你们如果看到他照片上头剃得光光的,那是过年的时候刚剃头。一般的时候你看到头发很长,胡须也很长,一年剃一次,洗一次澡。衣服从来不换洗的,所以领子油垢看起来很肮脏,可是怎么样?闻一闻有香味,他不是臭气,是香气,这就是此地讲的「智性香气」,老和尚身体放香气。我们一般人三天不洗澡,臭气就薰人,人家从旁边走过去,气味就很难闻。还有不少不仅是女孩子,男人也有,每天洗澡还要用香水,为什么?身体太臭,太难闻了,想借著香水把他那个臭气冲淡一点。所以香水生意我看很不错,那些香水都是化学做的,涂在身上都有副作用,暂时得一点香气,皮肤已经被它伤害了。
  真正的香气你要晓得,是你自己本性里头本来具足的,不需要靠外面,好好的修自己的性德。性德是什么?还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所以清凉大师注解里面,「慈悲是香气」,你常常存利益众生的念头,香气远播。这种清香是没有止尽的,这是我们在讲到修行功夫里面,也能够勘验。所以戒定慧三学,或者我们再加上「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香,自己成就了,才能够教化众生。我们后生小子,没有福报见到大善知识,民国初年这是教内外普遍受人尊敬的印光大师,我们没有见到,虚云老和尚也没有见到,我们的福报、缘分不足。但是他们的行谊我们在书上看到,听到长一辈的人常常提到,我们没有见过,听说,对於我们的修学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我初学佛的时候,我就读到《虚云老和尚年谱》,我读了非常感动。我把仅有一点点的积蓄,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一点钱,我去印这个书,好像是印了一千本跟大家结缘。对我学佛以后发心出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向虚老学习,他是我们真正的榜样。『香幢庄严髻』菩萨他修学这个法门,也以这个法门教化一切众生,我们应当要细心去体会,认真努力来学习。第十句:
  【宝峰光目主城神,得能以大光明破一切众生障碍山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二障五盖,重叠如山。非智光明,莫之能破。」这十六个字帮助我们明了『大光明破一切众生障碍山』的意思。障是二障,就是烦恼障跟所知障。「五盖」,这是五种。这个盖,盖覆了我们的本性,盖也是障碍。哪五种?第一个是贪欲,第二个是瞋恚,第三种睡眠。睡眠不是好事情,睡眠失念、昏沉,我们一般讲精神提不起来,没有法子精进。第四个是掉悔,掉是掉举,就是心里头定不下来,妄想杂念太多。我们真正在用功的时候特别容易觉察,像念佛的时候止静,止静十五分、二十分钟,这个时候发现自己妄想有这么多,平常没有发现。於是有不少同修来告诉我:「法师,我念佛念得妄想好多,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想,念佛的时候妄想怎么这么多?」我告诉他,你搞错了!你不念佛的时候妄想就这么多,没有发现;现在念佛叫你止静下来你才发现,不是念佛念出来的,念佛怎么会把妄想念出来?没有这个道理。你才发现妄想,这个时候怎么办?不要去理会它,念佛功夫深了,妄想自然就慢慢减少,从这个地方来看你的念佛功夫。
  念到一炷香,这是印光大师讲的,一炷香长香是一个半小时,一个妄念都没有,你的功夫是相当好了。印祖讲一般人念佛,是很用功的念佛人,一炷香里头还有两三次的妄想,大概要念多久?三年工夫,没有三年工夫,做不到!诸位要晓得,印祖讲那个三年,是在民国初年,差不多是一个世纪之前的事情。现在这个社会之乱,诱惑力量的强大,人烦恼习气之重,比一百年前不知道增长多少倍?我的估计不止十倍以上,那个时候三年可以念到,一炷香里头只起两三次的妄念;现在一炷香里头我看不会少过二三十次的妄念。怎么办?这是现前的事实真相,菩萨在此地教我们要用「大光明」破这个障碍。大光明是大智慧,我们回向偈里头有,「愿得智慧真明了」。智慧从哪里来的?智慧从禅定来的。我们现在禅定得不到,一炷香里头,在念佛堂里头妄念纷飞,不能得定。得定才有智慧,智慧才能转烦恼成菩提。
  「五盖」第五条是疑惑,这个疑惑专指对於圣教的怀疑,对佛菩萨怀疑,对於经典怀疑,对於修学的方法怀疑,那怎么能得到效果?不要说佛法,就连世间法成败关键都决定在信心。所有宗教教化众生,第一个科目就是「信」,基督教、天主教信上帝、信耶稣;《古兰经》我们展开,信真主、信阿拉,它后面还有一条,「信末日」,我们看到真是毛骨悚然。佛法里面信愿行,信愿行不但是在净土宗,不管是哪一宗、不管是哪一个法门都不能离信愿行,离信愿行不可能有成就。所以信是第一个条件,怀疑就不信,你怎么会有成就?所以我们要想成就,头一条怎样建立自己的信心,这个实实在在讲是善根福德因缘。修学最重要的,对老师要有信心,对老师有疑惑没有信心是最大的障碍。
  老师教的学生不是一个人,我在台中追随李老师,当时跟李老师学习的叫常随众,老师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我们真是一步都不离的,差不多有五十人。这些人到今天,老师已经往生十二年,我们学生当中有几个成就的?对老师有十分信心的就有十分成就,有五分信心的就有五分成就,有一分信心的只有一分成就,没有信心的就没有成就。老师往生之后这十二年我们看出来了,世出世法的成就,都是建立在信心的基础上。所以如果我们二障五盖要不用功下功夫去把它舍离,我们怎么可能有智慧?特别是在五盖下功夫,然后你才能破二障。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要舍贪心;你有贪心,你就有得失,你心里常常生起的念头患得患失。得到的时候你欢喜,失去的时候你苦恼,你的心恒为境转,恒常随著境界转,你心怎么能够安?不能安你怎么能得定?不能定你怎么能开慧?所以贪欲不能不舍。顺境要舍贪欲,逆境要舍瞋恚。顺境不生贪欲,这是你的功夫;逆境不生瞋恚,也是你的功夫,练功夫的地方。
  「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清凉大师对於这一大段经文一语概括,「历事练心」,这是真修行。真修行在哪里?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