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第2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尚的门口。这个地方小偷很多,民风不好。到第二年这个信徒又去拜访杜顺和尚,看到那双鞋子还挂在那个地方,非常惊讶!他说:「老和尚这个地方小偷那么多,这双鞋子居然挂了一年没有人拿去?」老和尚说:「我生生世世不偷盗,所以我的一些财物摆在那里,也不会有人起偷盗的念头。」
  我们想想看,如果我们自己持不杀生的戒,持到什么程度?绝对没有一念伤害众生,念头都没有,哪里会有行为?我们遇到什么样的灾难,不会横死,为什么?别人不会伤害我们,果报如此。绝对没有偷盗别人的一个念头、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我们自己财物摆在那个地方,不会有人起心动念。然后这才明了我们东西被人偷了、被人抢了,是有前因的。他为什么不偷别人的偷我的?为什么不抢别人抢我的?我跟他有不善业,「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事情《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多看几遍,多读几遍,多想想你就明白了,种什么样的因一定得什么样的果报。
  我们以善心对一切众生,我们所得到的是一切众生以善心对我。即使是冤家,要知道过去生中结的怨,他对我不善,毁谤、侮辱、陷害,我欢喜接受,没有一丝毫怨恨心对他,这个帐结了、了了,再见面是好朋友,他不再会怨恨我了。我有困难的时候,他或者在明处、或者在暗处,他会帮助我,他不会伤害我。为什么不在明处帮助,在暗处帮助?要知道凡人有一个习气,好面子,面子拉不下来,但是他对你怨恨心没有了,暗中帮助你,果报是善的。所以今天在这个世间,我们遭遇逆境恶缘,一定要学菩萨,以善心回报,我们要以德报怨,才能化解往昔所造的种种不善业,将来我们在菩提道上修行,魔障就少了。魔障是我们造作种种不善业造成的,这个自己一定要知道。不能够事事把责任都推给别人,那是绝大的错误。一定要想,遇到不如意的事,遇到这些冤家对头,一定要想为什么?为什么造成的?不可以把这个过失推给别人,认真反省,过失决定在自己。先从自己这边消除过失,然后就能化解对方的敌意,这才是正确解决之道。
  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乃至於宗教国家,都要懂这个道理。希望全世界的众生都能和睦相处,都能欢喜对待,都能像诸佛菩萨一样舍己为人,谁不欢喜?一切众生厌恶的也就是我们自己厌恶的,厌恶的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招人厌恶。我要自私自利,别人当然也厌恶我,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所以菩萨赞颂里头,头一句『众生有垢咸净治』,这一句是对自己说的,我们自己这个身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叫众生。所以佛门的术语,古时候讲求,现在人也都忘记了。古时候的道场,修行的场所,内行的人会问「你这个道场住多少众?」不是说「你这个道场住多少人?」说「住多少众」,说「众」是提醒你,让你觉悟「是多少个众缘和合的身相」,众缘和合的身相!不是说住多少人。这个言语是觉悟的言语,一开口就提醒你,提醒自己、提醒别人。我们这个众缘和合的身相有染污,被自私自利染污了、被名闻利养染污了、被贪瞋痴慢染污了,这些东西用现在医学上的话,是最严重的病毒,佛讲贪瞋痴叫三毒,什么毒?病毒。这个病毒不但对你身体是严重的伤害,对你心性的伤害更大。为什么?你永远不会觉悟。菩萨在此地教我们「咸净治」,「咸」是统统,都要把它治好,恢复到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叫净治。我们六根不再有污垢,不再被染污,眼不为色所污染,耳不为声所污染,鼻不为香污染,舌不为味污染。这个污染就是起贪瞋痴慢、起七情五欲,知道贪瞋痴慢、七情五欲是尘垢、是染污。
  对内先要治自己的病,然后帮助众生,化解外面一切怨怼,『一切怨害等生慈』!这些冤家,不管用什么方法来伤害我们,我们要以平等的慈悲对待,没有一丝毫怨恨,这叫真修行,这叫真用功,这个学问叫实学,真实功德。『故得光照满虚空』,这是你自己如实修行,你所得到的果报,你的果报是智慧、德相、光明遍满虚空法界;换句话说,你必定得到诸佛护念、诸佛欢喜,龙天一切神灵的赞叹。连恶道的鬼神都赞叹你,都尊敬你,都不会伤害你。所以一定要以慈眼视众生,特别是造作罪业的众生,对自己毁谤、侮辱、陷害的众生,特别要对他慈悲。『普世河神见欢喜』,他修这个法门成功了,给我们做的示范,给我们做的榜样,我们要想学就得照他的方法学。第十首:
  【佛是福田功德海,能令一切离诸恶,乃至成就大菩提,此海光神之解脱。】
  前面我们曾经在长行里面讲过,这是圆满的修学。海德光明主河神,他的法门是「令一切众生入解脱海,恒受具足乐」,离苦得乐达到究竟处,究竟圆满,一定要帮助众生入解脱海。接著前面来说,就是自己的冤家仇敌,我们以慈眼看他、来对待他,善意对待他,这固然是好,这个「好」、这个「善」不圆满。怎样做得圆满?帮助他成佛,帮助他离开六道,帮助他离开十法界,帮助他得到究竟圆满的佛果,这才是真正的善意,才是究竟圆满的善意。如何能做到化敌为友?完全靠自己真诚心感化。
  古德教导我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还不能感动冤亲债主,是我们自己的智慧道德不够。修养自己智慧道德要学印光法师,印光法师用什么来勘验自己的德行?小动物。从前寺庙庵堂里面不杀生,但是蚊虫、苍蝇、蚂蚁、跳蚤、虱子这些东西总是有,一般寺庙里出家人都在所不免。但是出家人学佛慈悲不杀它,把它赶走。印光大师自己住的房间也有,他的侍者要把它赶走,他老人家告诉侍者:「不必,留著它在,警策自己,我的道德不够;如果我真的有德行,这些小动物自己会离开。」佛家讲「迁单」,就是我们一般人讲搬家。真有道德的人,感动这些小动物,它自动的搬家,它不会扰乱。这一点我们要学印光大师,房间里晚上有蚊子咬,不要把它赶走,自己生惭愧心:「我的道德不够。」果然没有错,印光大师七十岁以后,他住的房间这些小动物一个都找不到,这是示现给我们看,几十年修行成绩在此地。别人住这个房间有,他老人家一住就找不到、就搬家了。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连这些小动物都能感动,何况是人?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下真功夫。
  所以受人冤谤、受人陷害,千万不要自己一味把过失推给别人,一定要回头想想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符不符合道德?有没有冤枉别人?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四七卷)  2001/10/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47
  请看「世主妙严品」,主稼神长行第一句:
  【复次柔软胜味主稼神,得与一切众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解脱门。】
  主稼神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大概凡是与农事有关系,或者是与农业有关系,这一类的行业都是属於这个单元。他们所主的,也就是用现在话来说,对一切众生服务的项目是提供饮食,生活的必需。饮食里面最重要的是五谷杂粮,以这个例子我们就能够推想到与饮食相关的,全包括在这个单元当中。第一位,凡是一个大单元第一位是最重要的,通常讲是总说,最后一位是总结,这两个特别重要。菩萨的德号『柔软胜味』,我们从名号当中就能够体会到养生之道,究竟应该怎样修学,菩萨在此地跟我们指示,他所修学的法门是『与一切众生法滋味,令成就佛身』。我们从物质的滋味当中,要了解他甚深表法的义趣,这个义趣是法味。
  世间的滋味,古人常讲可以分为五大类,叫「五味」,酸、甜、苦、辣、咸。千百种的滋味都是这五种味的调和,看你会不会调。有人调和的这个味非常可口,「胜味」,殊胜的美味;有人不会调的,也是这五种东西,你就觉得很难吃。由此可知,这也是要智慧,要善巧方便。佛在此地用这个做比喻。世间人执著滋味,而且是严重的执著。无论是古今,无论是中外,可以说很少不贪色的,很少不贪吃的,一切物欲当中这两种所谓「食色性也」,是什么性?六道轮回的根性,这两样东西贪著,不能放下,六道轮回就不能出离。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要不要?不能不要。六道凡夫是绝对不能够避免的,但是一切都要有节度。圣人这个教诲重要,决定不能过分。过分,你就被迷了;要是不及,你这个身体养分缺乏,换句话说,妨碍你身体健康。一定要得其中道,我们才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好吃,过分了,也把自己的身体毁坏了,所以过分与不及对身体都产生伤害。一种是营养不良,一种是营养过剩,都是病态,我们要懂得适中。
  怎样才是适中?给诸位说,每一个人「中道」标准不相同。要从什么地方去衡量?从消耗能量。你消耗的能量多,你补充就要比别人多;你消耗的能量少,你补充也少。消耗少的补充太多,也出了问题;消耗多的补充不足,又成了问题。如何能补充到恰好?由此可知,我们每一个人能量是怎样消耗的。我们知道身体是个机器,精力充沛就是能量具足;能量缺乏,精神就萎靡,就得要补充,所以饮食是身体能量的补充,你要懂这个道理。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会贪图滋味了。
  滋味可以说是我们能量补充的一种艺术。不讲求滋味,专门讲求营养,这是外国人胜过中国人。中国古人确确实实那是最完美的,著重营养也著重调味,这当然是最完美的。外国人著重营养,不著重调味,当然他有偏,但是他有好处。中国人到了现代,只贪图滋味而疏忽了营养,这就错了,反而不如外国人。营养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以上,可以说达到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妄念太多了,一个接著一个,日夜都不停止,我们饮食的能量消耗在这个地方;真正劳心劳力消耗能量都不多。所以心地清净的人,他消耗能量就少了。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的僧团我们在佛经上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还得加上释迦牟尼佛一位。他们饮食是日中一食,饮食的来源是托钵,托钵就不讲究滋味了。凡夫讲究滋味,圣人不讲究滋味,为什么?圣人在这个地方修无分别心、无执著心。无分别就是修平等心,无执著就是修清净心。吃饭,他在那里修道!修清净平等觉,这就比我们高明了。我们想想,我们每天吃饭,在饮食里头有没有像诸佛菩萨修清净平等觉?果然修清净平等觉,你一定得到法滋味。「法滋味」是什么?清净的滋味、平等的滋味、正觉的滋味。所以古来有些大德常常喝斥我们:饭都不会吃!真的,我们不会吃饭。我们吃饭是什么?生烦恼、生贪瞋痴;他们吃饭生清净平等觉,会吃饭。哪一个法门不是成无上道?「令成就佛身」,成就佛的三身,《华严经》上讲的圆满十身佛。你们想想这个味道!
  经上我们读到的,阿罗汉的心清净,比我们一般修行人清净多了,他见思烦恼断了,一个星期出来托钵一次,一个星期吃一餐。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罗汉又要高,辟支佛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为什么?他能量消耗得少,就是说心愈清净,消耗愈少;心愈杂乱,消耗的就愈多,就这么个道理。修定的人饮食一定很少。近代我们看到《虚云老和尚年谱》,这是一个修禅定的人,《年谱》当中常常记载到老和尚在那里打坐入定,有的时候一个星期出定,有的时候两个星期出定。出定的时候精神饱满,他没有觉得「我一个星期没吃东西了」、「两个星期没有吃东西了,很害饿了」,没有!他在定中境界纵然是两个星期、二十多天,甚至於一个多月,他感觉得是很短的时间,感觉得是几分钟的事情。
  我读《年谱》有一个印象很深,是有一年过年的时候,老和尚在山上住茅篷,煮了一锅芋头。芋头下锅在煮的时候,还没有煮好,老和尚就在炉灶旁边打坐,这一打坐就入定了。年过去了,大概总有十几二十天,山下面寺庙里头住众觉得虚云老和尚很久没有看到他,不知道他最近怎么样,就到他小茅篷里面去访问。到小茅篷看到老和尚在打坐,於是他们就拿引磬在他耳朵面前敲。这一敲老和尚出定了,看到他们来了,「你们来得正好,我正煮著芋头,大概现在差不多煮好了,我们一起吃。」一揭开锅盖,芋头已经长毛了。老和尚说:「怎么回事情?」旁边人告诉他:「老和尚你入定了,已经十几天,年都过去了。」定中境界妄念停止,所以能量消耗减到最低的程度,不需要饮食。那我们要问:释迦牟尼佛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他为什么还要每天出去托钵?还要示现每天都要吃饭?这个我们要懂。这叫大慈大悲,为我们初学做的样子,教导我们初学佛,在摄取饮食要像他那个样子,摄取饮食的同时就是修觉正净的时候。
  「功德智慧,二种法味,资成佛身」,清凉大师在这里注解的。什么是功德?功是功夫,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克服自己的贪瞋痴慢,这是功夫;德是什么?得清净平等。我们饮食不是不知道味道,如果吃到口里不知道味道,那你的舌头变成麻木不仁。酸甜苦辣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没有贪著,这就是功夫,决定没有分别执著。没有分别,得的是平等心;没有执著,得的是清净心。修功真有德,就在饮食之间。一味贪著滋味,清净平等就没有了。清净平等心生智慧,这是真正的法味,这样才能帮助你成就佛身。
  我们从「柔软胜味」菩萨这个地方学到的,从今之后我会吃饭了,我会饮茶了。禅宗里面赵州和尚,赵州茶。赵州茶什么意思?你懂得这一句的意思,你就晓得赵州茶里头是什么含意,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饮食里面成就清净、平等、觉,道理在此地。我们读了,应该从今天起你就要落实,你就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