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301-600集- 第2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没有压力,他就不容易衰老。他的生活必定与自然相应,这个「自然」是什么?佛经里面讲的法性,与性德相应。凡是与性德相应,必然的现象是不老、不病、不死,这是必然的现象。众生何以有老病死?现在我们明白了,他有忧患、他有烦恼。我们用最通俗的话来讲,他自私自利,他有名闻利养,他要贪图五欲六尘享受,他常常起贪瞋痴慢,所以他有生老病死,这是生老病死真正的业因。
  佛跟我们讲八苦,八苦最后一条「五阴炽盛苦」,五阴炽盛就是这个意思。心里头烦,心里面忧虑,心有牵挂,都是属於五阴炽盛。佛那「炽盛」两个字相容得好,所以他有前面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他有这些苦。什么时候觉悟了,像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他苦都没有了,生老病死没有了。照见五蕴皆空,生老病死就没有了,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学佛,经典是佛陀的教科书,这些课本我们要细读深思、深解义趣、依教奉行,那我们就得利益,殊胜的功德利益分分自得。
  这个法门从哪里下手?菩萨在此地教我们『修行具足施』,「具足」是圆满没有欠缺,样样都要布施。千万不要有个错误的思想,「我现在福报很小,财物不多,等我将来发了财再来布施、等我将来有福报才来布施。」你永远不会发财,你也永远没有福报。真正觉悟的人,现在就干!我有一块钱,我这一块钱就布施掉,佛说这个功德是圆满的,为什么?你全部的财产都拿出来了,你得的福报是圆满的。我现在对於世出世间法只懂这么一点点,我就把这一点点诚诚恳恳、热心去教导别人,这是法布施。千万不要认为我现在还不行,让我多学一点,等我学到能够教别人了,我一定去干。你这一生没指望了,为什么?学无止境,你到哪一天才觉得我可以把佛法介绍给别人?所以你就变成吝法,你不懂得修法布施,你的智慧不开。
  世间人所希求的财富,财富的因是财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不能起贪心。如果这个财多了,你就起贪心,那就错了,你就堕落了。不管我财富多少,统统拿来布施,自己心地毫无牵挂,干净俐落。少,我少点布施,多,多点布施;没有财,我当然没有财力布施,看到别人修财布施,欢喜赞叹,也等於是自己布施。佛法我懂一句,我就把这一句告诉人;什么都不懂,我会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我就把这一句布施给一切众生,见到一切人我合掌:「阿弥陀佛」,法布施!诚诚恳恳、恭恭敬敬,这个人将来开智慧,法布施的果报是智慧。
  看到需要帮助的人,赶快尽心尽力去帮助他,这叫无畏布施。尤其是老人、生病的人、身体不健康的人,我们随时随地会遇到。尤其住在都市,常常过马路,看到人行动不方便,扶他一把,这叫无畏布施。如果自己有能力,看到很多穷苦的病人,我们帮助他一点医药费,帮他治病,希望他早一天恢复健康,这是属於无畏布施。当然,你要更能契入,你会发心选择素食,为什么?不食众生肉,不跟众生结恶缘,这是属於无畏布施,果报是健康长寿。我不再伤害众生,不仅仅是养自己的慈悲心,而得健康长寿的果报。
  这三种施,在一切时一切处,遇到了赶紧要做,没有一丝毫犹豫,尽心尽力去做,你得的果报就是圆满的。三种施里面,特别是法布施,佛在一切经里面讲得太多太多了,诸位常常念的《金刚经》、《普贤行愿品》,经里面讲得很明显,大千世界七宝布施,这是讲财布施,都比不上为人说四句偈的功德,佛用这种方式突显法布施的功德无量无边。法布施是把佛法介绍给大众,这个介绍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诚意,至诚感通。你没有真诚的心,这个功德做得不圆满。如果掺杂著有私心在里头、不善的心,什么是不善的心?为名,我讲经说法我知名度高;为利,供养多,听众给我供养;为求恭敬,大家对我恭敬,尊重我。有这一点点意思在里头,就把你自己修学的功德破坏了,你得到的福报、你得到的智慧很浅很少。
  修这三种布施一无所求,绝不希求果报,但是果报自然会来,为什么?你种因,因哪有不结果的道理?所以果报一定会来。果报来了之后要记住,决定不可以贪著,一贪著就变成病,那个果报就害了你。果报现前来干什么?是来帮助你、扩大你行善,不是别的,不是叫你享受的,是叫你帮助一些苦难的人,帮助的面更广,帮助的时间更长,真正的义趣在此地。决不是让你有好的果报的享受,你要这么想,不能说不对,不能说全对。这些道理、事实真相总得要懂,总得要明了。
  菩萨行门要是总归纳用一个字来说明,就是「施」。佛教菩萨的修学纲领就是六度、四摄。六度头一条,「布施」,四摄法头一句也是「布施」,所以布施是菩萨行的总纲领。这一个总纲领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大家能够很容易体会到的,为一切众生服务,全心全力。我活在这个世间是为什么?为一切众生服务。务必要尽心尽力、毫无保留,这个人就是菩萨;做到圆满,这个人我们就称他作佛陀。由此可知,凡跟圣的差别在哪里?「圣」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凡」是为自己利益的,於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情他不做。圣人恰恰相反,於自己有利益的事情他不做,於众生有利益的事情他拼命去做,凡跟圣的差别就在此地。圣人的果报是一真法界、四圣法界;凡夫的果报是六道三途,一切都是为自私自利,六道三途!这些道理在《华严经》里面要重复无数遍,让我们有非常深刻的概念。概念深了,你自自然然会很认真的去思考,「佛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说得这么多?」再仔细观察佛菩萨的行持,慢慢自己就体会到了、就觉悟了。你也会发心效法佛菩萨,远离自私自利,真正肯为一切众生服务,而不求任何回报。这样『令一切众生永离悭著』,「悭」是贪悭,自己有的舍不得给别人,「著」是执著,这是根本烦恼,贪瞋痴。第八句:
  【广德胜幢主河神,得作一切欢喜福田解脱门。】
  菩萨的德号是『广德胜幢』,我们要想积累大功大德,那你就得好好的向菩萨学习。「胜」是殊胜,「幢」是高显的意思,他殊胜的功德太高、太大、太明显了,这两个字是形容大德、广德。他修的是什么?这个「修」,我们换个话说,他为一切众生服务的项目是什么?在这个世间从事於种种行业,那都是手段,是方法、是手段,用种种方法手段把他服务的项目做得圆圆满满,他服务的项目是『作一切欢喜福田』,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欢喜。众生怎么样欢喜?众生得福就欢喜,众生要得灾祸就忧愁了。像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自从九月十一号纽约世贸大厦被恐怖分子炸毁这一天开始,可以说举世之人都人心惶惶,特别是美国跟加拿大的居民,他们非常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又有意外的灾难降临,身心都不安稳,生活在恐怖当中,他哪有欢喜?
  由此可知,「令一切众生欢喜」我们要怎么做?要修福。要修福,头一个条件就要认识福田,真正的福田在哪里?佛在经上为我们略说三种福田,第一个是「恩田」,儒佛都教导我们知恩报恩。对我们有恩惠的人,那是我们种福之田,父母是恩田,老师教导我们,是我们的恩人,老师是恩田。再其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我们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一些亲戚朋友、同学同事,或者是长官帮助我们,这些人对我们也是有恩德。然后我们想到我们天天念的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才真正体会到一切众生於我都有恩德。所以你要不知道恩德,你就找不到恩田在哪里。我们怎样去报答?你报答就是种福,种的福看你的心行,你的心量大、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清净平等,那你种的福无量无边,诸佛如来都称赞不尽,你种的福太大了。如果你心量很小,眼光短浅,你就是修再大的福,你得的果报少。像这些道理,希望诸位多读《了凡四训》,你就能够深深体会到怎样去种福。
  第二种「敬田」,敬是恭敬,专指三宝。三宝住世教化众生,能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转凡成圣,这个功德无量无边。我们对三宝要恭敬,所以这叫敬田。第三种叫「悲田」,悲田是对一切苦难众生,鳏寡孤独,也包括一些残障人士,我们要有慈悲心对待他、怜悯心对待他,全心全力去照顾他、去帮助他。这是福田,三种福田。我们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去种无量无边的大福。这个大福不是自己享受,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祈求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居住在地球上的这些众生,包括一切动物植物,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我们要朝这个方向去学习,认真努力去做。
  清凉大师的注解注得好,「行福契实」,修福要真实,这个「实」是真实的道理,真实的思想,决定没有虚伪,「故见无不欣」,也就是人家见到,他真正能生欢喜心,这就叫『广德』。
  第九句:
  【光照普世主河神,得能令一切众生杂染者清净,瞋毒者欢喜解脱门。】
  这个法门,我们今天读到,深深感到确实是我们现前迫切需要的法门。今天世间为什么会有恐怖分子?我们知道他们有严重的瞋毒。而这个瞋毒又是如何造成的?就是经典里面所讲的杂染,真正是把今天社会动乱的根源给我们说出来了。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样把杂染变成清净,把瞋毒化成欢喜,这是大学问、这是大功德。化解的方法就是菩萨的德号『光照普世』,「光」是智慧之光,所以解决现前种种混乱不安要靠什么?靠真实智慧。智慧跟世间的聪明不相同,我们要有能力辨别。世间人有世智辩聪而没有智慧。智慧跟聪明差别在什么地方?佛在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智慧是从定生的,整个佛法就是智慧的教学。佛教给我们「因戒得定,因定生慧」,从戒定生起的那种聪明就叫智慧,真实智慧;没有戒定做基础的这种聪明,佛叫它做世智辩聪,这个聪明的根不一样,这是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的。
  真实的智慧是无私的、是无我的;世智辩聪是有私心的,是自私自利的,差别就在此地。所以具足智慧的人必定有大慈悲心,必定是想帮助这个世间所有苦难众生,这个人是有真智慧、有真慈悲。而世智辩聪,他只求自利,与他有利害关系的人,他也可以帮助一部分人,他没有平等心,他不能够无条件的帮助一切苦难众生。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是无条件的去帮助一切苦难众生,我们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去观察。「光照普世」,「普」里面就包括真诚、清净、平等,才能做到普;「世」是世间,这个范围大。世间包括佛经上所讲的三种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这三种世间就是佛在经上讲的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统称三种世间。
  佛菩萨的智慧光明平等普照,我们常讲的「佛光普照」。怎么个照法?如何落实?这是我们现前迫切需要知道的,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讲的教育的问题,「光照世间」是要用真实智慧教化世间众生。这个范围刚才说过了,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佛菩萨教化的对象。教化的目的锁定在令十法界一切众生,杂染的回归到清净,瞋毒的回归到欢喜。在这里我们要了解,这是个纲领,杂染、瞋毒是违背性德,清净、欢喜是相应性德,这就是教我们在现前的社会,我们要以哪一个科目为第一优先?佛在这部经上跟我们说出来了,这事要第一优先,现在赶快去做,务必使这个教育落实在家庭、学校、社会、宗教,我们常讲的四种教育。总的来说,这个教育是圣贤的教诲,为什么?只有圣贤才具足真实智慧,他才是「光照普世」,他没有私心,他只有爱心,他的心是真诚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是正觉的、是慈悲的。我们要选择老师,要选择这样的老师。我们要选择教材,要这样的老师为我们编出来的教材,这个教材必然也是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才能够化杂染为清净,才能够化瞋毒为欢喜。这种教育要从儿童开始,家庭教育。教材是什么?最高指导原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这是总方向、总纲领。掌握到这个总纲领,然后再按照学生的程度、当前的需要,再去分科目。我们知道《华严》是总纲,三藏十二分教就是科目,这里面有大单元、有小单元。目前我们迫切需要的,我们要选择哪一个单元?
  我在早年的时候追随李炳南老师,他老人家教导我们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是我跟他学的第一部佛经,这是小乘经,经文不长,我这五十年中深深的体会到,这一部经应当是我们入门第一个单元,最初要学习的。而近代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所提倡的,值得我们留意。这是近代人,许多同修都知道,他是西方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来拯救我们今天的劫难。他教我们什么?第一个《了凡四训》,第二部《感应篇汇编》,第三部《安士全书》,老法师一生极力提倡。我是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那个时候圣怀法师、谢道莲居士他们两个人邀请的,我在香港住了四个月讲《大佛顶首楞严经》。前面两个月在九龙界限街「中华佛教图书馆」讲的,讲两个月,后面两个月在香港蓝塘道「光明讲堂」,寿冶老和尚道场讲的,跟香港这里结了法缘。在中华图书馆,我有机会见到图书馆收藏苏州「弘化社」出版的经论善书。
  弘化社是印光大师办的,他老人家一生接受四众的供养,全部拿出来做为弘化社的基金,专门印经布施,专门做法布施。印经需要钱,钱是财布施,众生读这些经书善书得利益,知道回头、知道断恶向善,是无畏布施,他老人家这个方法把三种布施圆圆满满的教给我们,於是我也学会了。他印的书虽然多,但是数量上这三种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我看版权页,每一版至少两万册,多的有十万册,印了多少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