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正说清朝十二臣-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一,当时国内最精锐的军队北洋六镇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各镇军官都是袁世凯提拔起来的旧部,他们一向“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尽管袁世凯被罢黜回籍,但是他的影响力一点也没有降低。    
    第二,袁世凯多年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后来又调任外务部尚书,长期掌握清朝的外交事务,和西方列强有着密切的关系。他的对外态度和精明干练也深受西方列强的器重,称他为“强有力”的人物。武昌起义爆发后,为了维护在华的侵略权益,列强各国急需物色一个既能扑灭革命又能替代清政府的人物,认为最适合的人选就是袁世凯,使馆区便发出了一片“非袁不能收拾”的呼声,并通过各种渠道向清廷施加影响。英、美、俄公使还直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催促起用袁世凯。    
    第三,袁世凯同立宪派也有很多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在直隶总督任内推行的新政。他同立宪派领袖张謇的关系尤为密切。    
    1911年11月13日,袁世凯到达北京。两天后,英国政府致电驻北京公使朱尔典说:“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很友好的感情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并维持内部秩序和有利条件,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第十二部分:袁世凯袁世凯与辛亥革命 下

    此时,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企图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逐步窃取全国政权。他的办法就是,一方面不让清廷立刻垮台,一方面又防止革命势力立刻取得全胜。他用革命来恐吓清廷:如果不让位给我,那么我袁某也无法收拾这局面;又用清廷来恐吓革命派:如果革命派不向我袁世凯妥协,那么我就要支持清朝和你打到底。    
    之前,袁世凯主要是借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给清朝施加压力。在他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后,就进一步对革命党人施加压力。11月27日,北洋军队攻陷汉阳,武昌危急。他暗令北洋军停止进攻。他与英国公使朱尔典密谋后,请汉口英领事出面,提议南北双方停战议和。湖北军政府中的旧官僚和立宪派立即响应,签署了停战协议。12月18日,双方在上海开始正式谈判。    
    在谈判期间,英、美、日、俄、德、法六国驻沪总领事即向议和代表提出照会,要他们“有必要尽速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冲突归于停止”,逼迫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同时,还从经济上切断临时政府的财政来源。    
    当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袁世凯极为恼怒,决定采取武力威胁。他指使北洋将领群起发出反对共和政体、誓死抵抗的通电。段祺瑞在汉口发出通电,要求立即实行君主立宪,并声称如采用共和政体,当战斗到底。冯国璋等人在北京大叫要以武力解决政体问题。他们还叫嚣要与民军开战。武昌、汉阳的北洋军违背停战协定,炮轰武昌。    
    在各种力量的压迫下,革命党人被迫同意在清帝退位和袁世凯赞成共和的条件下,把政权让给袁世凯。当革命党人答应袁世凯的条件后,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50人联名奏请清廷立定共和政体,接着又发表通电声称:“共和国体,原以致君于尧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迭次阻挠,以至恩旨不颁,万民受困。……瑞等不忍宇内有此败类也,……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言外之意,如果再不退位的话,北洋军就要攻打北京了。这样,清皇室内部就没有人敢坚持反对退位了。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寿终正寝。第二天,袁世凯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15日,临时参议院一致通过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为了约束袁世凯以确保革命成果,孙中山在辞职时提出了定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项条件。孙中山还派专使北上迎袁南下。袁世凯表面上盛情欢迎专使,暗中却指使其亲信部队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制造兵变。孙中山被迫再次退让,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职。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在清帝退位诏书发表时,袁世凯擅自添加了“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一句,意在表示他的政权是受自清政府,而与南京临时政府毫无关系。孙中山对此非常愤慨,袁世凯却表示这篇诏书为退位之文,等于遗言,“无再起死回生而使之更改之理”。孙中山对此也无可奈何。    
    袁世凯对象征是清王朝臣民的辫子,也并不是随着清王朝的退位就立即剪去。1912年2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资深驻华记者莫里循在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信中说,他刚与袁世凯的亲信蔡某见面,蔡某谈到下午见到袁世凯的情形。蔡说:“袁世凯讨厌至极,他连辫子都不肯剪掉。”两天以后,蔡某又告诉莫里循说袁世凯把辫子剪了,还说在剪辫子的时候袁世凯哈哈大笑不停,谈话中显出异乎寻常的高兴。    
    “袁宫保剪辫子”还成为当时北京城上层的轰动新闻。袁世凯为什么选在2月16日剪辫子呢?原来,2月14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并举荐袁世凯以代之。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通过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天,孙中山亲自致电袁世凯:“民国大定,选举得人。”这样,在尘埃落定之后的第二天,即2月16日,这位袁宫保才剪掉了辫子。    
    在袁世凯复辟时,京城一位名叫崔启勋的警官这样评价袁世凯:    
    匹夫创共和,孙中山不愧中华先觉;    
    总统做皇帝,袁项城真乃民国罪人。    
    虽然崔启勋被袁世凯处决了,但这副对联却真实地勾画了袁世凯这位“共和英雄”的本来面目。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袁世凯: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之后,大杀党人,从袁世凯那方面看来,是一点没有杀错的,因为他正是一个假革命的反革命者。    
    错的是革命者受了骗,以为他真是一个筋斗,从北洋大臣变了革命家了,于是引为同调,流了大家的血,将他浮上总统的宝位去。到二次革命时,表面上好像他又是一个筋斗,从“国民公仆”变成了吸血魔王似的。其实不然,他不过又显了本相。    
    于是杀,杀,杀。北京城里,连饭店客栈中,都满布了侦探;还有“军政执法处”,只见受了嫌疑而被捕的青年送进去,却从不见他们活着出来……    
    不久就证明了袁世凯杀人的没有杀错,他要做皇帝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