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官悟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芝麻官悟语-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干部“下”的途径,才能真正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重茬庄稼不长”与干部交流
  我们知道,土壤中所含的可溶性矿物质又叫无机元素,消耗以后难以很快恢复。在种过一茬对某种元素需要量大的作物后,土壤所含的这种元素会明显减少,影响第二茬作物生长。此外,种过一茬作物后,土壤中含有本作物根系,根系中携带大量病毒,这也是抑制二茬作物生长发育的原因。领导干部的成长也包含着这样的道理。一任领导在一个地方工作时间长了,会产生许多弊端:一是从自身条件看,一个干部长期固守一地,逐步会产生惰性,工作热情和兴趣相对减弱,工作劲头与创新意识渐显不足,自身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然对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二是从所处环境看,由于在一个地方工作多年,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很难摆脱亲朋故旧的人际关系束缚,易被各种复杂因素困扰,处理事情往往优柔寡断,难以超脱地工作,久而久之会导致政绩平平。
  干部在一个地方工作的政绩,群众的公认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在坐标上可描绘出这样四条几何线:一是始终平平的;二是一直走下坡路的;三是一直是上升的。这三类都是少数,多数是呈一条抛物线,即随着工作推移,逐渐政绩显露,民意看好,但到一定程度,就开始走下坡路,形成一个波峰。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时间长了,人际关系复杂和自身的惰性影响而致。
  长期在一地工作,不利于领导干部成长。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尽管你有能力、有本事,也往往只能论资排辈。这样熬来熬去,自身的活力必然会减退。
  一个领导干部交流到外地工作,明显有四大好处:一是领导干部新到一地工作有重塑形象的强烈愿望。要树起自己的形象,就必须卖力干几件漂亮事,这样,新的活力、新的干劲随之产生。二是“一张白纸好画画”。新到一地工作,矛盾相对较少,不需要瞻前顾后,怕这怕那,能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三是新班子新成员没看法、没成见。这样工作起来顺心、称心。能冷静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哪些是长处就继续发扬,哪些是短处就引起注意。这样,更有利于与人和谐相处。四是减少了许多麻烦事。新到一地,亲戚朋友少了,尤其是老乡少了,这样闲事就少了。不仅落个清静,而且能集中精力干好工作。

从“新陈代谢”谈干部能下机制(2)
  综上所述,一个主要领导干部,在一地工作最好三至五年,不宜时间过长。干部经常易地交流,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工作都有好处。人常说,“树挪死,人挪活”,这话是有道理的。
   “伯乐相马”与用人原则
  “伯乐相马”的故事,说的是春秋秦穆公时,有个名叫孙阳的人,对马很有研究,马的好坏优劣,一眼就能看出来,被他相中的马,价格极高。因此,人们以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伯乐来称呼他。有一次,伯乐看到有一匹马正在吃力地拉着盐车,由于车重坡陡,马累得浑身是汗,直喘粗气。伯乐走近盐车,那马引颈长鸣,发出金玉之声,伯乐一眼看出这是一匹千里马。让这样的宝马良驹精疲力尽地拉盐车,不能在战场上驰骋,伯乐感到十分可惜,于是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马身上。从此,这匹千里马得到了赏识和重用。韩愈在《马说》一文中关于伯乐与千里马的论述,以及古诗中“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都是在强调“伯乐”的重要性。作为领导者,要善于识别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在用人问题上应坚持以下原则:
  用人贵在气度。只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才会“大业能成,成常人难成之举”。作为领导者,必须豁达大度,能容难容之事,能听难听之话,能吃难吃之亏。具体讲:一是容言。正反两方面的话都要听得进去。不能听到好话就笑,听到恶话就跳。二是容过。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作为领导者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少看别人的短处,多看长处会愈看愈顺,多看短处会愈看愈厌。三是容人。特别是能容与自己意见相左甚至竭力反对自己的人,不以个人好恶论亲疏,不以个人恩怨定去留。四是容超。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敢于让别人超过自己。要像教师对待学生那样,唯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把学生超过自己当作无尚荣光之事。
  用人敢于破格。古人云:夫治国犹如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善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身求生,举贤求高。何谓贤者?德才兼备者也。选择、使用德才兼备者,要敢于破格,大胆启用。什么是“格”呢?“格”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常规、惯例。身份、年龄、学历、经历、党派都可能成为制约某些人才的“格”。因此,破格,就是要打破常规、惯例,注重人才素质方面的综合考察,使人才特别是有觉悟的能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破格,就是要建立不比职级比政绩,不比资历比能力,不比文凭比水平的用人机制。
  用人不必求全。从人才学的角度看,由于人的经历、学识、性格、行为、能力及兴趣爱好等诸方面的差异,人才就有所谓帅才、将才、相才之分,有所谓能才和专才之别。我们在选拔和使用人才时,要知人善任,量才使用,求贤不求全。选才要坚持德才兼备,但并非求全责备,不能因瑕弃瑜。我们是求能人而不是去求完人,要重人才但不能苛求全才。追求完人在理论上是形而上学的,在实践中是机械教条的。古人有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寻求完人自己可能成为孤家寡人。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在《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倘若所有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所谓样样都是,必然一无是处,才能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可能越明显。有高峰必有深谷,谁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因此,正确地使用人才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大才大用,中才中用,小才小用。这样,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尽量做到:对有争议的人辩证看,对有失误的人全面看,对有棱角的人从本质看,对资历浅的人从发展看。这才是科学的用人之道。
  用人要看实绩。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说过:功盛者赏显,罪多者罚重。不能致功,虽有贤名,不予之赏。这表明古代有识之士是非常重视官吏的政绩考核的。现在,考核任用干部仍然要重实绩。实绩就是用实干精神和实际本领创造出来的工作业绩。这些业绩能看得见、摸得着,能给老百姓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能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凭实绩用干部,而不能片面强调年龄、强调文凭、强调考试成绩。
  用人要听公论。公论即群众公认,就是为大多数群众所认可和拥护。干部的评价主体是与其朝夕相处的群众,他们对干部的工作了解最多,成绩和问题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坚持群众公认,就是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扩大民主,落实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凡是多数群众不拥护、不赞成、不认可的,不能提拔任用。要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认真听取群众对干部德、能、勤、绩、廉方面的综合评价,对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要委以重任;对德才平庸、力不胜任的,要坚决调整下来。
  用人注重考核。要建立一整套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形成制度的用人,才是规范的用人。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一要突出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制度相结合。定期考核有半年考核、年终考核及届中考核、届满考核;不定期考核是根据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完成情况,随机考核。二要突出硬性考核与软性考核相结合。硬性考核是指按照工作实绩的具体指标逐一考核,打分排队,确定名次;软性考核就是要到群众中去,听取意见,侧面了解,作出评价。三要突出考核奖励与考核惩罚相结合。根据考核结果,该奖则奖,该罚则罚,该升则升,该降则降,真正形成用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从“高速路”看用人制度改革(1)
  高速路行车给我们使用干部以深刻的启迪。高速路可有效发挥好车的优势,使其快速行驶。而三级公路经常发生堵车现象,好车和劣车只能是一样的速度,你堵我,我堵你,谁也走不动。在使用干部上,现在仍然存在“三级路”拥堵现象。要让那些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就必须建立“高速路用人机制”。
  ○从“三级路”到“高速路”
  ○“三级路用人制度”的弊端
  ○构建“高速路用人机制”
  从“三级路”到“高速路”
  在基层工作过的同志,经常在三级路上行车,一定受够了堵车的憋气和无奈。三级路属于低级路,行车道最多六、七米宽,两车相遇必须减速慢行才能通过。三级路一般是依山傍沟,路窄,坡陡,弯急,大多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安全系数小,你想跑也跑不起来。各种车辆,如奥迪、桑塔纳,又如农用三轮车、摩托车乃至自行车,全都拥在一条路上,这样拥着,堵着,上行一条线,下行一长串,一辆跟着一辆,排着长队,只能以一样的速度行驶。即使你开的是一辆奔驰,如跟在一辆牛车后面,也只能耐着性子跟在后面慢慢向前挪动。能不能加大马力超过去,多数情况下,不能也不敢,因为路就那么宽,没有超车道。能不能超车不在于你车的档次、车的速度,而是谁有空档谁就可以超车,三轮车可以和桑塔纳抢道,摩托车也可以横插在奥迪的前面。如果有哪辆车强行超车堵住了道路,或哪辆早该报废的老爷车“瘫”在路上,就会形成堵车,你堵我,我堵你,最后谁也走不动,一堵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甚至要堵上几天几夜。当你被困在这缓慢蠕动的“车水马龙”之中,即使你的车档次很高、马力很大、车况很好,你也无可奈何,只能唉声叹气,被迫等待。
  但是,当你在高速路上驾车行驶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高速路行车道至少在14米以上,最宽可达到30米以上;车道一般为4车道,有的达到8车道。高速路遇弯取直,遇坡取平,其坡度和弯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如爬坡道在100米内提升不得超过5米,而且还要加宽。高速路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那些农用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以及超宽、超高、超重车都被挡在路外,只有那些符合标准的车辆才允许进入。高速路中央由隔离带隔开,分双向行驶,同一方向车道又分为主车道和超车道,没有红绿灯,不设交通岗,过一段距离就设一处加油站或服务点为你提供周到的服务。公路上空的巨幅标语和路旁的交通标志及警示牌不时映入眼帘,告知你路途情况,提醒你遵守规则注意安全。严格的行车规则构成良好的行车环境。任何车辆不准长期占用超车道,不准跨行车道、蛇行、回转、倒车或逆向行驶,不准骤然减速或在车道中临时停车。如果有哪辆车出了故障“死”在路上,马上会有清障车来把它拖走,决不会形成长时间堵车。
  汽车驶入这宽阔、平坦、笔直的高速路,不管何种档次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可以开足马力、加大油门向前飞驶。你开的是中、低档车,你就按80迈左右的速度在主车道里匀速行驶;你开的是高档车、名牌车,就可以把车速提高到160迈左右加速前进;谁的车比你慢,就可以超过去。高速路上超车不看坐车人的身份有何特殊,也不看车的牌照有何特别,只看你车的档次、车的马力、车的速度如何。你开的奥迪超过他的桑塔纳,人家开的宝马又超过了你的奥迪。各尽所能,公平竞争,天经地义,谁都服气。离开三级路,在高速路上行车,你会别有一番感受。远看青山环绕,近看绿树成荫,大路朝前,各走一边,你追我赶,秩序井然,开的放心,坐的舒心,你就会由衷地赞美高速路。
   “三级路用人制度”的弊端
  八十年代初,几乎妇孺皆知:要想富,先修路。现在,人们又清楚地看到,当初修建的那些三级公路已不适应形势需求,甚至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于是纷纷投资拓宽路面,建设高等级公路。由此想到,现在一些地方选用干部,视野不宽,渠道不畅,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尤其凭个人亲疏、好恶来暗箱操作。这种“三级路用人制度”弊端很多:
  一是优秀干部难以脱颖而出。车的档次有高、中、低之分,人的素质有好、中、差之别。高档车具有超越低档车而快速行驶的优势和能量,然而在三级路上却没有纵横驰骋的天地;优秀干部具有超越一般干部而脱颖而出的能力和水平,然而在“三级路用人制度”下,却没有大显身手的舞台。原因是各种陈旧的、传统的用人框框所限:一论年龄大小,年龄就是资本;二论先来后到,先来就是“老大”;三论文凭高低,文凭就是水平;四论资历长短,资历就是能力;五论身份贵贱,公务员就高人一等。在这种僵化的、不适时宜的、与市场经济发展格格不入的用人制度下,使许多优秀人才埋没在基层,埋没在芸芸众生中,他们虽有济世补天之才,但无施展才华天地;虽有创业报国之志,但无提拔重用机会,只能默默无闻,陷于庸常,青丝变白发,白白浪费掉他们大好的精力和年华。
  二是人才源泉难以充分涌流。三级路不仅好车跑不起来,而且中、低档车也不能尽显其能。“三级路用人制度”,不仅阻挡了优秀干部快速成长的道路,而且堵塞了人才自由流动的渠道。在这种用人机制下,工作好坏与干部升迁无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平庸者虽居落后,但也衣食无忧,于是整天搬弄是非,谋人不谋事;优秀者不甘寂寞,但报国无门,于是渐渐地磨平了棱角,消减了锐气,“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