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官悟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芝麻官悟语-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是情况不熟,难以选才。有的领导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或有的领导高高在上,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连干部的基本情况、来龙去脉都搞不清楚,选任干部只能人云亦云,轻率决策。
  二是世俗观念影响,难以选才。时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一些领导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观念上,使用干部没有胆识,求稳怕乱,仍用过时的用人惯例,一味地考虑论资排辈。
  三是人情关系干扰,难以选才。一有人事变动,各种关系网、说情者便会闻风而动,老上级、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七大姑、八大姨打电话,送纸条,托人说情,往往是把一些不合格的人选甚至是不学无术的庸才、蠢才推到你的面前,干扰人才的选拔任用。
  四是私心杂念作怪,难以选才。有些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力,任人唯亲,拉帮结派,买官卖官,吃了人家的,拿了人家的,只能顺水推舟,昧着良心把不合格的人选安置到重要岗位上。
  五是心胸狭窄,难以选才。有些领导自身素质不高,或昏庸无能,或刚愎自用,或鼠肚鸡肠。他们不忘过去的一些恩恩怨怨,对一些能干的人才抱有成见,认为不是自己的人,以种种理由不愿放到重要岗位。
  六是求全责备,难以选才。有的人优点突出,缺点也突出;有的人本质很好,但在枝节上有些小毛病;有的人才华横溢,但同时也锋芒毕露,不时会顶撞领导。把这些人放在某种岗位上,可以扬长避短,发挥其才能和作用,但由于个别领导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而得不到重用。
  七是搞平衡照顾,难以选才。有些领导提拔干部往往是这个部门提几个,那个部门也得提几个;你的部下上几个,我的部下也得上几个,搞相对平衡,求相安无事,而不是从工作出发,选贤任能。
  要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得到重用,首先必须有一种好的选人和用人机制,其次,领导者必须做一名“伯乐”,会相马,善选才。为此,应该做到:
  一是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决破除传统观念和世俗的束缚,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拘一格,启用人才。
  二是出以公心,任人唯贤。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不可掺杂个人的私心杂念,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
  三是公道正派,排除干扰。要行得正,站得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决顶住各种关系网和说情风,用好的作风选出作风好的人,规范选人用人行为,以一身正气消除在用人上存在的最大腐败。
  四是依靠群众,民主推荐。解决用人方面存在的弊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阳光作业”。通过民主测评、民主推荐、民主选举的方式,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规范干部选用程序,增加透明度,加大监督力度,力争把各类优秀的人才最大限度地选拔出来。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成就伟大的事业,成就伟大的事业,需要造就和选拔千百万优秀人才。如果你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真心实意广纳群贤,就一定不会再感叹人才难得了。

为官底线
  排球、网球、篮球等体育项目比赛,球场上都有底线。球出了底线,就会丢分。领导者做事也有许多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原则。如果我们做事出了原则底线,同样也会丢分,这个“分”就是人品,就是党性。
  ○交往底线
  ○用人底线
  ○办事底线
  交往底线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谁都需要与他人交往。领导干部也是这样,由于其身份的特殊,与四面八方的交往自然比普通人要多。但领导者在交往中如果交了不该交的人,伸了不该伸的手,到头来只能自食苦果,自受其害,追悔莫及。所以,领导者交往应守住最基本的底线。
  交往,不能认错人。交往首先要看对象。与一个好朋友交往等于多了一个参谋,多了一个同伴。成功的时候,可以和朋友共享;痛苦的时候可以与朋友分担;疑惑的时候,可以向朋友求教;困难的时候,可以找朋友帮助。真正的交往,同声相应,志趣相投,真诚相待。领导干部就应多与诚实善良、品行端正、经验丰富的人交往,并把他们当作良师益友,从中受益。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国著名记者穆青和许多劳动模范都有很深的交往,他和铁人王进喜、植棉能手潘从正、红旗渠排险队长任羊成都在交往中成为好朋友,正是凭着这种真情的交往,穆青从他们身上受到陶冶和启发,才写出那么多的好文章,受到了众人的敬仰。而我们有些领导则不注意交往的对象,结交不少“酒肉”朋友、“大款”朋友,与这些人接触交往时间一长,铜臭味就多了,党性原则就少了。胡长清的垮台,与他交往了一个自以为是“要好朋友”的周雪华有关,仅此人就向胡长清行贿200余万元。许多领导干部犯错误,都是在与一些不善不廉者交往中不能自拔,一步步地滑向犯罪深渊的。
  交往,不能伸错手。正常的交往,可以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发展友谊,方便工作。上下级、同事之间逢年过节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都不为过。在交往过程中,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应尽量婉言谢收,更不能伸手去要。要知道那些利益的给予者们,看中的是领导手中的权力,谋算的是利益交换和回报,他们准备了种种好处,千方百计地等着掌权的人伸手。为此,要特别注意三种现象。一是变相伸手。你说一句他的手机好,他马上就弄个新手机送给你;你想到外国看看,他立即拿钱陪你去。二是幕后伸手。有些送礼的人并不是直接和你交往,而是通过你的亲属、子女以及身边工作人员间接活动。三是直接伸手。有些人认为与你的交往非常密切了,于是直接提出他的利益要求,并等待你伸手索要。事实上,领导伸手要的过程,就是别人把你拉下水的过程,也是犯错误的过程。“伸手必被捉”,伸手就已经越过了底线。
  许多事例说明,人一旦越过了交往的底线,就会变得无所顾忌,就收不住堕落的脚步,也就不会有好的下场。
  用人底线
  领导者用人的能力,最能反映领导者的素质和水平。用好一人,小则兴一处旺一方,大则富民安邦;用错一人,小则败一处毁一方,大则祸国殃民。故兴业之本,在于用人。领导者只有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才能把住用人底线。
  品行不端者不能用。我们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某些有能力而道德品质不好的人,一开始为了骗取信任,往往收敛其劣行,不露马脚,一旦得到任用,“事业小成”,即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贪污受贿,阳奉阴违,劣迹斑斑。古人云,取士有道,当以德为先。古今的领导者,都难免有用错人的时候。一向用人谨慎的元世祖忽必烈,也犯过一次用人的错误。他在统一全国后,启用了善理财政但心术不正的阿合马、桑哥二人总理财政。用这二人理财,为元朝经济发展聚敛了许多财富。但此二人由于品行不端,很快就结党营私,谗良陷忠,横行霸道,引起朝廷内部派系纷争,最终导致元朝大乱。忽必烈用人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忽视了用人的道德底线。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也曾说过:“一个知识不足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可见,“德”在用人标准上是摆在首位的,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前门”推荐来的人,还是“后门”介绍来的人,品行端正是第一条件,否则绝不可用。有人曾形象地比喻: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才无德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我们每个领导者都应当把握好品德为本的底线。
  能力不强者不能用。某一古县衙门上有副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楹联揭示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地方全靠有能力官员做事的深刻道理。我们在用人上,还应把有能力办事作为一条底线。有些人虽然品行端正,但缺乏谋事的胆略和干事的本领,只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成不了大事,也惹不下大祸。用这种干不成事的人,其实是领导资源的一大浪费,一大损失。用人就要用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通过这些人的苦干、实干、会干,真正为民干出实惠、干出成绩。做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总之,德才兼备是用人的底线,是用人的标准。选好人、用对人,是领导者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领导者只要用好干部,就完成了自己工作的百分之六十。领导者在用人上如果出现失误,那将是最大的失误。
  办事底线
  领导者的素质不仅体现在肯办事、能办事、办成事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会办事、不惹事,办事十分注意掌握分寸上,哪些事能办,哪些事不能办,都心中有底。能办的事就积极地办,大胆地办;不能办的事就不答应、不迁就、不冒险。领导者办事一定要坚守为民办事和依法办事的底线。
  办事,要为民办事,不能为个人、少数人谋取私利。领导者手中掌有权力,为个人、少数人谋取私利极其方便,如果自己把握不住自己,很容易犯错误。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就应该一心一意为人民做事,真心诚意为人民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我们做事的标准、办事的底线。当然,领导干部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社会中人,一点都不为个人考虑,不为身边人考虑,也不合乎情理,但万万不可过分,不能超越让多数人不能接受的底线,更不得损害多数人的利益。在日常工作中,常有一些领导干部不顾社会影响,为个人和少数人谋取私利,比如违规提干,违规安排子女就业,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利用公款吃喝玩乐等等,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办事,要依法办事,不能违反政策、法律。不管什么时候,领导者办事都不能忘乎所以,要时刻小心谨慎,提醒自己办事有底线,碰到底线应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因为这个底线,犹如“高压线”不能触动,一触动,轻者烧伤,重者死亡。政策底线不能触动,触动就要犯错。比如社保资金、救灾资金,都是老百姓的救命钱,要专款专用,不允许挤占挪用;再如土地出让,国家政策有明文规定,凡属于工业项目和经营性商业项目,都必须走公开、公平竞争出让的程序,如果暗箱操作,私下交易,势必触动政策底线。法律底线不敢触动,触动就要犯罪。曾被称作“共和国第一贪”的刘青山、张子善大案,刘、张二犯在建国初期担任天津地委领导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挪用大量国家防汛水利专款、救灾粮专款、民工供应补助粮专款等等,用来从事非法经营,在获取暴利和大量贪污之后,任意挥霍,过着极度腐化的生活,由于严重触犯了法律底线,他们由人民的功臣变为人民的罪人,1952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召开公审大会,二犯被判处死刑,最终走向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总之,领导干部办事,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为民办事和依法办事的原则,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超越这条底线,这样,办任何事就不会犯错误。

为官天职(1)
  负责是为官的天职。负责任的领导光怕事情办不了,见办不了就着急;负责任的领导光怕事情办不好,见办不好就生气;负责任的领导光怕事情办错了,见办错就自责。尤其是,负责任的领导不能见不负责任的领导,见了就要对其进行问责。
  ○ 什么是责任
  ○ 负责的五种表现
  ○ 要想负责必须问责
  什么是责任
  什么是责任?责任是人的本性之一,一个人长大成人后,对自己对社会就有了一定责任。责任是份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应承之使命,履应履之天职,尽应尽之义务。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司机安全行车,工人守岗敬业,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
  责任有不同的范畴,如家庭责任、职业责任、社会责任、领导责任,等等。这些不同范畴的责任,有普遍性的要求,也有特殊性的要求。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存废之别。
  责任是一种需要。它既是一种客观要求,也是一种主观追求;是自律,也是他律。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付诸自己的行动。无论是道德责任,还是法定责任,都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责任是一种权利。没有无责任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责任。权利是履行责任的载体,责任是拥有权利的体现。一个人的权利,往往伴随着对他人的责任;一个人的责任,往往是他人拥有的权利。享受一定的权利,必须尽到相应的责任;尽到一定的责任,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
  责任是一种品德。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是责任。官德、师德、医德、商德、艺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以责任为基础,为前提。有责任感的人,严以律己,忠于操守,受人尊敬,招人喜爱,让人放心;无责任感的人,私字当头,利令智昏,无德无行,难以信任。
  责任是一种素质。成就事业要靠责任。责任出勇气,出智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