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官悟语》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芝麻官悟语-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世上没有永远的平衡。平衡应当理解为一个动态概念。比如人的吃饭,应饥饱平衡,吃饱了,但经过四五个小时的消耗又饿了,出现了不平衡,这时又需要进食。夫妻关系不错,恩恩爱爱,是一种平衡,但某一天闹别扭,谁也不理谁了,出现了不平衡,过几天和好了,又归于平衡。所以说,平衡是动态的,永远的平衡是不存在的。
  一个领导者,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要善于把握大的方面的动态平衡。不要担心局部小的方面的不平衡或者大的方面的暂时不平衡,关键是要有能力控制局面,使工作保持大体上的动态平衡。以提干和奖惩为例,一个单位新提拔一个领导,总会出现暂时的不平衡,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说法。但过一段时间,新提任的领导工作搞好了,大家认可了,就又出现了平衡。一个单位如果不是奖惩分明,必然会使懒人更懒,勤快者也不再勤快,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好的人心里一定不平衡。奖勤罚懒的措施会使懒人一时感到难堪,好像失去平衡,但这恰恰是整体需要的动态平衡。由此可见,平衡不是抹平,平衡不是平均。
  平衡常常会被打破,在不平衡中求平衡,事物才能发展。这就像人站立不动时身体是平衡的,但如果要跑起来,必须先使身体前倾,造成不平衡。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政策也是同理,先打破平衡,有了差别,才会形成你追我赶的新局面,在竞争中求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反复交替过程中发展的。
  一个领导者,在处理与上级、下级和同级之间的关系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必然导致原有关系的不平衡。领导者平衡关系的艺术,就集中体现为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重新建立起和谐的平衡关系。“中庸”是什么?“中庸者,用中也。”“执其两端用其中”,这正是最好、最有效的平衡。关系平衡了,领导者工作起来,就会减少各种阻力,拥有更多的支持者。这样,领导者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顺利开展工作。
  把握适度
  干什么事情都得有个“度”,达不到这个“度”不行,超过这个“度”也不行,过与不及,都是偏差。适度,是一种追求、一种水平、一种境界。领导者的本事就体现在做人做事能把握“度”,做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不偏不倚。
  适度就是恰到好处
  做饭讲火候,是用急火炒、中火烧还是慢火炖,要因“食”制宜。火候太大或太小,要么烧焦煮糊,面目全非;要么不熟不烂,出不来应有的色香味。眼科医生给病人做白内障手术,下刀深浅要适度。下刀过浅割不透白内障,下刀过深就可能损坏眼球。同样,领导工作要求恰到好处的地方很多,比如,制定目标打算、评价功过是非、解决复杂问题等,都要恰到好处。
  领导者制定目标打算要恰到好处。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太大,贪大求洋、好高骛远,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实际,超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你如何描绘、如何宣传,群众的热情也不会被点燃,目标实施势必受阻;相反,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太小,过分地强调困难和问题,致使目标一般化、平庸化,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必然受到影响。“跳起来摘桃子”的目标才是适中的。这样一个目标,既是可以充分调动人们“欲望”的目标,又是必须付出努力方可实现的目标;既不至于因目标太高、手段难及而失去信心,又不至于因目标太低、唾手可得而失去“胃口”。另外,推进工作、落实进度要恰到好处。宏伟的目标,要通过一步步的具体工作来落实。过分仔细,四平八稳,影响进度;过分草率,漫不经心,又影响效果;过分保守,缩手缩脚,缺乏力度;过分激进,急于求成,往往欲速则不达。

为官“三把握”(6)
  领导者评价功过是非要恰到好处。表扬或批评是领导者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进目标实现的常用手段。作为领导,重要的是要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把握分寸,该肯定表扬的时候,不能没有态度;该严厉批评的时候,不能“隔靴搔痒”;该是非分明的时候,不能含糊其辞。同时,切忌表扬时夸大成绩、一叶障目;批评时过分强调缺点、以偏概全。更不能凭亲疏论奖惩,以远近分优劣。不能因表扬不当,让被表扬者沾沾自喜,或居功自傲;也不能因批评不当,使被批评者背上包袱,或产生怨恨。在领导工作中,要说最难的,就是对人的评价,稍有不妥,就会失之偏颇,甚至事与愿违,所以要慎之又慎。
  领导者处理复杂问题要恰到好处。领导者处理问题尤其是涉及社会上的一些错综复杂问题时,必须把握时机、掌握分寸,不可轻率盲动、随意决断。对复杂棘手问题,既不能处理过早,又不能处理过迟。处理过早,因事情还处于朦胧状态,来龙去脉还不甚清晰,此时,贸然出击,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还会把问题搞糟。处理过迟,因矛盾已经蔓延开来,甚至进入恶化阶段,再控制就要付出更大努力,势必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另外,处理复杂问题,手段既不能过硬,又不能过软。手段过硬,常常会激化矛盾,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手段过软,往往触及不到问题的要害,这样,问题就得不到彻底解决,会留下后遗症。所以,处理一些棘手问题时,要从大局出发,科学决策,稳步实施。该当机立断的时候,不能瞻前顾后;该稳妥处置的时候,不能毛糙急躁;该无情打击的时候,不能心慈手软;该和风细雨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要做到有理、有利、有度、有节,恰如其分。
  适度就是适可而止
  印度有个寓言,说的是一个愚人在别人家吃饭,开始觉得菜有点淡,主人加了点盐后他觉得很可口,于是,自己又加了许多盐,结果弄得苦咸难咽。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勿待兴尽,用力勿至极限。孔夫子说得好:“过犹不及。”当领导的,与普通百姓比起来,在待遇追求、享乐欲望、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更多的选择。创造生活是我们的义务,享受生活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可以尽情地品味生活的乐趣,但决不能放纵自己,在各种诱惑面前要头脑清醒,筑起道德的堤坝,切记把握适度,适可而止。
  领导者的待遇追求应适可而止。领导干部,党和人民给的待遇很厚,待遇随着职位走,职位愈高,待遇愈厚。在规定之内,任何待遇都可以享受。但如果超出规定,随意追求或享受不切实际的待遇,就是“出格”行为,就是为政不廉,就是以权谋私。比如,有些干部超标准享受住房,为官一任,兴房一处;有的不光自己享受好几套,连亲戚朋友也跟着沾光。有的领导不管本地财力如何紧张,首先把自己的办公室装潢得富丽堂皇,什么先进买什么,什么时尚换什么。再比如,有的领导对坐车情有独钟,能坐奥迪就不坐桑塔纳,有了奥迪还想着奔驰,在任不几年,光车就换了好几档,被群众视为“摆在马路上的腐败”。如此奢侈追求,严重脱离群众,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领导者的享乐欲望要适可而止。吃喝玩乐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人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但聪明人应当知足常乐,见好就收。民以食为天,但碰到好吃的,不要过分贪嘴,肥甘油腻,膏粱厚味,吃得过多,营养过剩,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病接踵而至,贪吃会吃出一身病来。俗话说“花要半开,酒要半醉”,适可而止地饮酒,才能享受到美酒的甘甜,如喝得烂醉如泥,就无乐趣可言。工作之余打打扑克,玩玩麻将,可起到舒缓情绪、调节脑筋的作用,但如玩起来没完没了,通宵达旦,或加入赌博内容,那就过度了。业余时间唱歌跳舞,放松身心是可以的,但如沉溺其中,歌厅出来舞厅进去,就是不务正业。古人云:福生于无为,祸源于多欲。人的正常欲望应该努力得以满足,但是切勿让私欲无限膨胀。许多贪官的悲剧就在于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他们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等错误的人生信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顶不住各种诱惑而失态,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领导者的社会交往要适可而止。人不可能不交际,领导者交际要更多一些,宾朋往来、业务洽谈、赴宴坐席也是工作的需要。但是,交际、交往必须注意范围、场合和途径。进山要找出山路。下手做事,就应该想到收场的结果。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就是“上贼船”,就是“与魔鬼打交道”,迟早要栽跟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就是来路要明,不是自己的钱财决不能要;否则,横财易得,灾祸难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不能为了美色而不要尊严;否则,贪图色欲,人财两丢。我们决不能像一些领导那样,在社交场合上什么人都敢交,什么饭都敢吃,什么礼都敢收,什么钱都敢要,什么床都敢上。在“远华”大案中,厦门海关关长杨前线对赖昌星送的几十万元的轿车、几十万元的豪宅甚至美女,都来者不拒,统通“笑纳”,也因而成为走私者的后台和帮凶,成为人民的罪人。这样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要引以为戒。

为官“三把握”(7)
  适度就是不偏不倚
  战国时代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了这样一个美女,说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著粉则太白”。这段描述给我们以启示:任何事情都有个标准,达不到标准或超过标准都不好,不偏不倚才是适度,也就是把握好分寸。“正好”,应当成为领导工作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领导者贯彻路线、方针、政策要不偏不倚。我党历史上的几次路线斗争,最终都以马克思主义的胜利和“左”倾或右倾思想的失败而告结束。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谈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时指出: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不右不“左”,不偏不倚,才能保证航向的正确和大局的稳定。各级领导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折不扣”就是不偏不倚。“歪嘴和尚念歪经”、凭对政策的一知半解就胡乱执行以及“实用主义”式的执行政策,势必造成偏差和错误。要吃透政策,领会其精神实质,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就应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是准确的而不是模糊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在具体工作中,既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注意正确引导,把握方向,减少随意性,维护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领导者把握全局要做到不偏不倚。作为一个地区的主要领导,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有的地区重工业、轻农业,重发展、轻环保,重物质文明、轻精神文明等等,就是畸重畸轻、顾此失彼、失之偏颇。中央强调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就是不偏不倚,强调“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偏不倚,强调“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就是不偏不倚,等等。我们知道,最软的一个铁环,决定整条铁链的强度;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整个木桶的水平。所以,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工作一定要整体上水平,这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保证宏伟蓝图的最终实现。
  领导者履行职责要做到不偏不倚。对于一个地区的党政领导来讲,既要善于谋划决策,又要善于组织落实;宏观决策要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微观调研和具体落实要认真细致、一丝不苟,这就是不偏不倚。一把手,如果事无巨细都去管,眉毛胡子一把抓,整天被一些婆婆妈妈的事务缠身,到头来,不但自己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而且还不利于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反过来讲,如果宏观号召有余,微观指导不足,只顾发号施令,不抓具体工作,作风必然漂浮,工作必然不实,势必造成说与做、决策与落实的“两张皮”。履行职责不偏不倚,还要求做到职责到位,防止“错位”和“越位”。一般来讲,正职领导全面管理,副职领导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工作。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正职“胳膊长、插手深”,去管副职职责范围内的事情;有的副职也常常有该请示正职的事而不去请示,擅自作主;有的甚至插手到其他副职的管辖范围,过问和处理一些不该自己管的事情,制造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这些都违背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
  规律、平衡、适度是做人为官需要把握好的三个重要问题。如果不能把握规律,就会违背规律,干不好工作,并受到规律的惩罚,给党的事业造成较大损失;如果人际关系不能把握平衡,就会顾此失彼,使矛盾激化,按下葫芦起来瓢,一波未平一波起;如果做人做事不能把握适度,过度地追求私利,欲望就会变成无情的地狱之火,把自己烧毁。所以说,规律、平衡、适度是每个领导者时时都应把握的问题,如果把握得好,你就能得心应手干好工作,成就事业,就能做一个好人,当一名好官。

为官“三难得”(1)
  一个领导者容易被官场上的阿谀奉承、阳奉阴违所蒙蔽而听不到真话;容易被已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所陶醉,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而丢掉人心;容易受外界各种干扰和自身的一些弱点、不足的影响而得不到贤才。正因为如此,一个领导者最难得到的就是真话、人心、人才。
  ○真话难得
  ○人心难得
  ○人才难得
  真话难得
  真话难得,对当官者来说,自古如此。翻开《战国策》,且看《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国人邹忌身高八尺,仪表堂堂。有一天,他想知道自己和城北徐公究竟谁美?连问妻、妾、客,得到的回答都是:您比徐公美多了。可是第二天见到徐公一比,他觉得自己比徐公差远了。为什么妻、妾、客都没有说真话?原来是妻子偏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