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001-1200集-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周到、很圆满,要靠协助,我们现在讲协调,众人的协调,这个活动成功,效果才能收到。佛法修学亦复如是,我们选择一门为主,然后还要有智慧选择助修的。主修的这一门始终不能变更,自始至终,助修的可以有时节因缘。我在初学一个阶段,我现在需要哪些,第二个阶段我又需要哪些;助修可以换的,主修不能换。都要用智慧去选择。
  「能净万行,故云梵智」,下方佛的德号梵智佛,梵是清净意思,能净万行。换句话说,你要得真正的清净心!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世界清净;世界清净,宇宙就清净,清净智慧。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清凉大师开示的第九段,我们把这个文念一遍。
  「九智首,佛之助道,虽无量门,智为上首」,前面我们读到这个地方。接著看「能净万行,故云梵智」,能净万行这一句非常重要。我们学佛,接受佛陀教诲,目的何在?无非是在一切行门当中得清净,这是我们的目标。清净得到了,我们知道清净里面一定有平等,为什么?不平等就不清净;清净里面一定有真诚,虚伪不清净;清净里面一定有正知、有正觉,迷惑不清净;清净的作用一定慈悲,一个得到,一切都得到。在什么地方得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起心动念无量无边,言语造作也是无量无边,所以叫万行。无一不清净,起心动念清净,决定没有染著,言语造作也没有丝毫染著,这个果德就是梵智佛,清净智慧现前。上首菩萨,智首,我们所成就的是清净智慧。
  「智净体净,犹若玻璃,明彻无染」,所以这个世界名玻璃色。诸位必须要知道,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玻璃没有发明,玻璃是很晚的时候才发明的。在中国古时候人用镜子,镜子不是玻璃做的,是铜做的,铜镜;用玻璃做镜子是清朝中叶以后,这个时间不过是两百多年而已。佛经上讲的玻璃是什么?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水晶。现在叫水晶,古时候就叫玻璃。水晶透明的,确实跟玻璃一样,特别是现在眼镜有水晶的镜片,天然水晶不是玻璃。水晶是凉性的,眼主火,所以戴水晶眼镜确实是保护眼睛的,这是常识,我们要懂得。
  经典这个七宝里面讲琉璃,琉璃就是现在我们讲的翡翠,绿色的玉,它也是透明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不是泥土,我们这个大地是泥土、石头,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地是琉璃。我们现在明了了,那个地方人心好,人心纯净纯善。人确确实实喜欢绿色的大地,我们这个世间绿色的大地只有青草,草随著季节有变化,秋天、冬天就枯掉了,大地变成黄色,不是绿色。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喜欢绿色,大地是翡翠,绿色的,绿色的玉。它不会变,永远是绿色的,而且是透明的,地底下面看得很清楚。经上讲「黄金为地」,那是铺的做路,道路也铺得很整齐,道路是黄金铺的。我们这个世间现在道路大多数是柏油铺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道路是黄金铺的,黄金太多了。从这一段我们就能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知道那边的因跟果。
  这个世界的地是玻璃的,就是水晶的,多么清净;智清净,体清净,智是能变,体是所变。这是讲大地之体,世界之体,所以它放光。「明彻无染」,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染污跟诸位说,不在物质,物质没有染污。尤其是《华严》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碍就是染著、障碍,理里头没有,事里头也没有。到底染污是什么?染污总不外妄想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你有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有染污。你妄想分别执著愈严重,你的染污就愈严重。诸位想想看,大乘经里头佛常常教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怎么会染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怎么会染著?不可能造成污染。污染确确实实是在自己心里头,迷了,迷了就污染了。迷了之后再起妄想,妄想里头又起分别,分别里头又起执著,一重一重深重的染污起来了,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麻烦。
  现在讲病,这个事情是心病,它不是身病。但是心病了,身也跟著生病,不但身跟著生病,你生活的环境也跟著生病。环境的生病就是今天我们讲环境污染,要知道那个病根是迷而不觉。治病,会治的、高明的大夫是从根本治。根本治没有别的,把心地里面的污染消除,心地污染并没有痕迹,就是念头要转,转迷为悟,污染就没有了,这叫从根本对治。怎样转?离不开说法,离不开正教。所以孔老夫子才会说不吃饭,不睡觉,在那里思惟,无益,不如学也。为什么?只有学才能真正帮你觉悟。如果要不觉悟,那就是什么好处都没有,什么利益都没有,全是假的,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能解决问题,觉悟。我们学习,甚至於说教学,目的就是破迷开悟,破迷开悟才能离苦得乐。
  最后一段第十段,上方,上首菩萨称「贤首」。「前佛后佛,一道清净,由自性善,故称曰贤」,贤首名号的表法。前佛是已经成佛的人,后佛是将来要成佛的人,说了个前后,当然自然包括著有中间,中间是现在诸佛;这就是讲的十方三世佛,一道清净。我们在这个经里面读过了,成佛之后,没有先后。没有成佛之前,说有先后,真正成了佛之后,没有先后,一道清净。为什么?究竟圆满的佛地,就叫做一道清净,所以他的境界叫一真法界。有前有后就不一了,不一就不是真的,一才是真的。这个「一」一定要知道,不是一二三四的一,你要把它解释成一二三四的一,这里面就有夹杂。虽然真怎么样?不纯,不是纯真,夹杂著有不真的意思在里头。
  这个一是不得已而说的,实实在在这个境界说不出来。所以就用一个一,你一定要晓得这个一是表法的,不是数目字,如同佛经大乘经里面许许多多地方讲「大」。我们这个经题上有「大方广」,这个大不是大小的大,也是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上假立一个名相,称它为大,不是大小的大。用这个来代表法性,代表法界,没有大小,没有先后,没有数量。数量不是真的,在佛法里面数量是不相应行法,不是真的。一道清净,这是纯净纯善。
  「由自性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是佛经难懂的地方,往往我们一看到一,就会想到一二三四,想到次第,那你就错了,你不懂它的意思。讲到善,我们就想到善恶了,人性本善,那个本善把它解作善恶的善,错了。在中国教童蒙念的课本《三字经》,开头说「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性相近,习相远」,善恶的善是习性。为什么?善恶是相对的,是二法。真性是不二法,所以它里面讲的善,那个善不是相对的,不是跟恶法对立的,这个意思很深。教童蒙,一进门第一堂课就把这个教给你,以后你一生所学的都离不开这个,这是根本。就如同佛法一样,你入佛门里面来,第一堂课教你什么?三皈依。
  三皈依是圆满的性德,我们要用《坛经》里面的讲法就很清楚,很容易懂,不至於起误会。《坛经》里面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能大师接著给我们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所以叫我们皈依的是觉正净,这叫三宝。觉正净是性德,「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法入门第一堂课是教你这个。往后你这一生的修学,修的是什么?法门无量无边,无论你学习哪一个法门,那只是方法、门径。修什么?修觉正净。离觉正净就不是佛法,觉正净是佛法。圣人教化众生,头一堂课就把教学总纲领、总原则、总的方向传授给你,这个跟世间一般教学不一样。所以由自性善,故称为贤,贤首。
  「能知此贤,是观察力」。上方佛号,观察智佛。观察智是后得智,无所不知,他在十法界里头依正庄严、贤愚不肖,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他眼目当中「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有自性,自性善。自性善就是《三字经》上讲的本性善,这个善就是佛,就是法身菩萨,你证得圆满了。所谓圆满,是你不善的习气淘汰尽了,显露出来的是纯净纯善,我们称你作佛陀,称你作如来。你把你不善的习气淘汰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没有到纯净,我们称你作菩萨。你是在真干!於法能行,信解行证。
  即使是三途六道凡夫,你迷得很深,现在完全不觉,但是你的本性在,你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智慧德相一丝毫没损失。佛在经上常讲,这桩事情「在凡不减」,没有减少一分,「在圣不增」,即使你证到究竟圆满的佛果,你自性里面智慧德相并没有增加一分。迷的时候没有减少,证得没有增加,不增不减。他对於芸芸众生,他怎么会不恭敬!礼敬诸佛,广修供养,他真正做得彻底究竟圆满,佛与法身菩萨!凡夫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在哪里?迷而不觉。不知道一切众生跟我、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刹土众生是一个自己,这不知道。所以他对於一切人事物,他有分别、他有执著。一起分别执著,他的心量就小了,纵然修功德,功德不大。
  功德的大小,完全跟心量成正比例,决不是在物象上,不是。譬如今天修布施,菩萨布施一块钱,那一个人布施一百万,哪个功德大?凡夫说:那当然是一百万,这个要得到政府的奖励,布施一、两块没人理你。这是凡情。实际上怎么样?如果菩萨布施这一块钱,他的心清净,他的心量跟虚空法界一样,他的一块钱的功德等虚空法界,你看多大!为什么?清净。那个布施一百万的,他还有妄想分别执著,钱虽多,功德很少。甚至於怎么样?没有功德,他有福德,没有功德。这桩事情,我们看到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跟梁武帝的一番谈话就明白了。
  梁武帝是佛门大护法,福报大,帝王!替佛教真的做了不少事。以他的权力,以国家的财富,为佛教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够多的了,照顾几十万出家人,他是个总护法。达摩祖师来的时候,他把他做的这些事情,这个成绩展现给达摩祖师看,问达摩祖师: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是个修行人,实话实说,没有妄语,跟他老实讲:并无功德!这一句话梁武帝不爱听,心里面就起反感了,达摩祖师离开之后,再也不见他。为什么?功德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破迷开悟,是功德。梁武帝所修的是福德,出不了六道轮回,人天福报而已。
  达摩祖师的话说得不错,可惜梁武帝不会听,果然会的话,这一句话能提醒他,他能够把福德转变成功德。他不会,他的情执很深,所以达摩祖师跟他在一起话不投机,梁武帝也不护持他,他跑到嵩山少林寺去面壁。在少林寺,人家也不尊重他,把他当个普通和尚看待,等了九年才等到一个慧可传他的法。这是给我们很好的教训,凡是能够帮助你断烦恼,帮助你得清净心的,功德。怎么样转福德为功德?不著相就是功德,《般若经》讲的三轮体空,福德就变成功德了。著相,著相修,所修的全是福德,与功德不相干。
  功德要是遇到三毒,你的功德立刻就毁掉了。经上常讲「火烧功德林」。三毒里面取一个瞋恚,你修得再多的功德,一发脾气功德就没有了。你修了一辈子,临命终时有一点瞋恚心,不高兴,你这一辈子的功德都没有了,烧得干干净净。火会烧,水会漂,风会把你吹走;贪是水,瞋恚是火,愚痴是风,所以叫三灾。功德就怕这三灾,三灾来了,功德就没有了。功德是什么?最普通的说法是戒定慧、觉正净,这是功德。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开慧是德,智慧开了是德,所以戒定慧、觉正净是功德。你们想想看,如果你还有贪心,你有没有戒定慧?你有没有觉正净?你还有瞋恚心,你还有愚痴心,没有了。
  自性里头虽然具足一切功德,一切功德的总纲领,就是三学,就是三宝。三学是戒定慧,三宝是觉正净,你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现在为什么失掉?失掉就是因为你迷了,迷邪染失掉的。虽然修,修得不错了,但是迷邪染又起现行了,它又没了。没有了,从头再来。经上讲的没错,你看诸佛成佛,始成正觉,修行人对於功德,始成功德。六度,六波罗蜜,五度能修功德,忍一度,忍辱能保持功德。人能够忍,顺境不贪不痴,逆境不瞋恚,你的功德就保全了,你能保得住。你在顺境里面起贪心、起痴心,逆境里头生瞋恚心,你什么功德都没有。
  这个观察智,是妙观察智。你看下面说,「观察本性,常平等故」,这一句话重要,这是真正观察智。常平等,永恒不变,平等是性德;不平,不平就是违背了性德。我们希望自己的性德时时能够现前,时时能够起作用,这是大乘佛法里头修学最高的法门。为什么?平等性是佛心,人要常常存佛心,他这一生怎么会不作佛,当然成佛!人要常常存六度四摄心,这个人肯定成菩萨。常存平等,常常观察平等,观察平等就是看一切有情众生的佛性平等的,无情众生的法性平等的,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这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圆成佛道。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明白了,你要是日常生活当中,常常起贪心,饿鬼道;常常有瞋恚心、有嫉妒心,地狱道;有贡高我慢心,好胜心,轻慢众生心,总觉得人不如我,修罗道;愚痴心,那是对於一切事理现象搞不清楚、搞不明白,糊里糊涂过一辈子,畜生道。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心,你就晓得你跟哪一道相应。
  我们念佛,念阿弥陀佛,好!念阿弥陀佛,要念阿弥陀佛的心!阿弥陀佛心是什么?平等!阿弥陀佛平等里头还有一个慈悲,普度众生。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里头,清净、平等、慈悲,有没有?如果声声佛号里头有清净、平等、慈悲,你是真念佛!否则的话,口里头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平等、没有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