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入门_苏菲的世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哲学入门_苏菲的世界-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的,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发生了,但是革命的理念是在很早之前就萌芽了。下面一个关键名词是理性主义。” 
   .“我还以为理性主义随着休姆消逝了。” 
   “休姆本人到一七七六年才逝世。那时孟德斯鸠已经死了大约二十年了。两年后,也就是一七七八年,伏尔泰和卢梭双双去世。可是他们三人都到过英国,非常熟悉洛克的哲学。你也许还记得洛克的经验主义理论前后并不一致。例如他相信人对上帝的信仰和若干道德规范是人的理性中所固有的。这个想法也是法国启蒙运动妁核心。 
   “你说过法国人总是比英国人更理性。” 
   “是的。这项民族性的差异可以回溯到中世纪。英国人通常会说‘这是常识’,但法国人却会说‘这很明显’。英国人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法国人却会说‘这是很明显的’,也就是说对于人的理性来说是很明显的。” 
   “原来如此。” 
   “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和苏格拉底及斯多葛学派这些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坚决相信人的理性,所以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时常被称为‘理性时代’。当时,新兴的自然科学已经证明自然是受理性所管辖的,于是哲学家们认为他们也有责任依据人不变的理性为道德、宗教、伦理奠定基础。启蒙运动因此而产生。” 
   “这是第三点,对不对?” 
   “他们想要‘启’发群众的‘蒙’昧,以建立更好的社会。他们认为人民之所以过着贫穷、备受压迫的生活,是由于他们无知、迷信所致。因此他们把重点放在教育儿童与一般大众上。所以,教育学这门学科创立于启蒙时代并非偶然。” 
   “这么说,学校制度开始于中世纪,而教育学则开始于启蒙时代。” 
   “可以这么说。启蒙时代最大的成就是出版了一套足以代表那个时代的大规模百科全书。这套书共有二十八册,在一七五一年到一七七二年间出版。当时所有知名的哲学家与文人都参与了编纂工作。他们打出的口号是‘你在这套书中可以查到所有的知识,上自铸造大炮的方法,下至制针的技术’。” 
   “下面你是不是要谈到文化上的乐观态度?” 
   “我说话时请你不要看那张明信片好吗?” 
   “喔,对不起。” 
   “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认为一旦人的理性发达、知识普及之后,人性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所有非理性的行为与无知的做法迟早都会被‘文明’的人性取代。这种想法后来成为西欧地区的主要思潮,一直到前几十年为止。今天我们已经不再相信所有的‘发展’都是好的。事实上,早在法国启蒙时期,就已经有哲学家对所谓的‘文明’提出批评。” 
   “也许我们早应该听他们的话。” 
   “当时有些人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但对于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而言,‘自然’几乎就代表‘理性’,因为人的理性乃是自然的赐予,而不是宗教或‘文明’的产物。他们的说法是:所谓的‘原始民族’常常比欧洲人要更健康、更快乐,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文明化’。 
   卢梭提出‘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的口号,因为自然是好的,所以人如果能处于‘自然’的状态就是好的,可惜他们却往往受到文明的败坏。卢梭并且相信大人应该让小孩子尽量停留在他们天真无邪的‘自然’状态里。所以我们可以说体认童年的价值的观念从启蒙时代开始。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童年只不过是为成年人的生活做准备而已。可是我们都是人,儿童跟大人一样,也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 
   “可不是嘛!” 
   “他们也认为宗教必须加以自然化。” 
   “怎么说呢?” 
   “他们的意思是,宗教也必须与‘自然’的理性和谐共存。当时有许多人为建立所谓的‘自然宗教’而奋斗。这就是我们要谈的第六点。当时有很多唯物论者不相信上帝,自称为无神论者。但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否认上帝存在是不合乎理性的,因为这个世界太有条理了,因此不可能没有上帝的存在。牛顿就持这样看法。同样的,这些启蒙时期的哲学家也认为相信灵魂不朽是合理的。他们和笛卡尔一样,认为人是否有一个不朽的灵魂不是信仰问题,而是理性的问题。” 
   “我觉得这种说法很奇怪。在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正在于你相不相信,而不在于你知不知道。” 
   “这是因为你没有生在十八世纪的缘故。据启蒙时期哲学家的看法,宗教上所有不合理的教条或教义都有必要去除。因为耶稣的教诲本来是很简单的,这些不合理的教条或教义都是在后来教会传教的过程才添加上去的。” 
   “原来如此。” 
   “所以后来有许多人宣称他们相信所谓的‘自然神论’。”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 
   “所谓‘自然神论’是指相信上帝在万古之前创造了世界,但从此以后就没有再现身。上帝成了一个‘至高的存在’,只透过大自然与自然法则向人类显现,绝不会透过任何‘超自然’妁方式现身。我们在亚理斯多德的著作中也可以发现类似这种‘哲学上帝’的说法。对他而言,上帝乃是‘目的因’或‘最初的推动者’。” 
   “我们只剩下人权这一点还没讲了。” 
   “但这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大致上来说,法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要比英国哲学家更注重实践。” 
   “你是说他们比较依照自己的哲学生活?” 
   “没错,法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对于一般人在社会的地位并不满意。他们积极争取所谓的‘自然权利’,并首先发起一项反对言论管制、争取新闻自由的运动。此外他们认为个人在宗教、道德与政治方面的思想与言论自由也有待争取。他们同时也积极提倡废除奴隶制度并以更合乎人性的方式对待罪犯。” 
   “他们大多数的观点我都赞同。” 
   “一七八九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与民权宣言’,确立了‘个人权利不可侵犯’的原则。挪威在一八一四年制定的宪法正是以这份宣言为基础。” 
   “可是目前世界上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些权利呀!” 
   “是的,这很不幸的。不过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希望能够确立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一些权利,这就是他们所谓‘自然权利’的意思。到现在我们仍然使用‘自然权利’的字眼来指一种可能会与国家法律发生冲突的权利。此外,也时常有人——甚至整个国家——在反抗专制、奴役和压迫时打着‘自然权利’的口号。” 
   “那妇女的权利呢?” 
   “一七八七年的法国革命确立了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的一些权利。但问题在于当时所谓‘公民’几乎都是指男人。尽管如此,女权运动还是在法国革命中萌芽了。” 
   “也该是时候了。” 
   “早在一七八七午时,启蒙运动的哲学家龚多塞(Condorcet)就发表了一篇有关女权的论文。他主张妇女也和男人一样有‘自然权利’。在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妇女们非常积极地反抗旧日的封建政权。举例来说,当时领导示威游行,迫使国王离开凡尔赛宫的就是一些女人。后来妇女团体陆续在巴黎成立。她们除了要求和男人享有一样的参政权之外,也要求修改婚姻法,并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结果她们得到和男人相同的权利了吗?” 
   “没有。女权问题只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一个工具而已。到了新政权上任,一切恢复正常之后,又恢复了昔日以男人为主的社会制度。这种情形后来也屡次发生。” 
   “每次都这样。” 
   “法国大革命期间争取女权最力的人士之一是德古日(OlympedeGouges)。她在革命结束两年后,也就是一七九一年,出版了一篇有关女权的宣言。在此之前,有关民权的宣言从来没有提到妇女的自然法权。而德古日在这篇宣言中却要求让妇女享有和男人完全相等的权利。” 
   “结果怎么样?” 
   “她在一七九三年被砍头,女权运动也从此被禁。” 
   “真可耻呀!” 
   “直到十九世纪女权运动才真正在法国和欧洲各地展开,并且逐渐开花结果。不过,以挪威为例,妇女直到一九一三年才享有投票权。而目前世界上仍有许多地区的妇女无法享有充分的人权,” 
   “我和她们站在同一条阵线上。” 
   艾伯特坐在那儿,目光越过湖面。一两分钟后他说:“关于启蒙运动我大致上就谈到这儿了。” 
   “你说大致上是什么意思?” 
   “我有一种感觉,以后不会再有了。” 
   他说完这话时,湖水开始起一些变化。有某种东西在湖心冒泡,仿佛湖底的水突然一下喷涌上来一般。 
   “是水怪! ”苏菲说。 
   那只黑色的怪物前后扭动了几下身子后,便潜入湖水中消失无踪。湖面又恢复了平静。 
   艾伯特转过身去。 
   “我们进屋去吧!”他说。 
   他们便双双起身走进小木屋。 
   苏菲站在那儿看着“柏克莱”和“柏客来”那两幅画。她指着“柏客来”那幅说:“我想席德大概住在里面的某个地方。” 
   今天那两幅画中间多了一幅刺绣作品。上面绣着:“自由、平等、博爱。” 
   苏菲转身对艾伯特说:“是你把它挂在那儿的吗?”他只是摇摇头,脸上有一种忧伤的表情。 
   然后苏菲在壁炉架上发现一个小小的信封,上面写着:“致席德与苏菲”。苏菲立刻知道是谁写的。他居然开始直接针对她了。 
   这倒是新鲜事。 
   她拆开信,大声念出来: 
   亲爱的苏菲和席德: 
   苏菲的哲学老师应该强调启蒙运动的意义在于它创立了联合国赖以成立的一些理想与原则。两百年前,“自由、平等、博爱”这个口号使得法国人民团结起来。今天,同样的字眼应该也可以使得全世界团结起来。全人类应该成为一个大家庭,如今这个目标已经比从前更加迫切。想想看,我们的子子孙孙会从我们这里继承什么样的世界呢? 
   席德听见妈妈在楼下喊说电视的侦探影集在十分钟内就要开演了,同时她也已经把比萨饼放进了烤箱。读了这么多东西后,席德觉得好累。她今天早上六点就起床了。 
   她决定今晚要好好和妈妈一起庆祝她的生日。不过现在她必须在百科全书里查一些东西。 
   Gouges……不,是DeGouges吗?还是不对。是O1ympedeGouges吗?还是查不到。这部百科全书中没有一个字提到那个因为献身自己的政治理念而被砍头的女人。这不是太烂了吗?她该不会是爸爸捏造出来的人物吧?席德跑到楼下,找一部比较大的百科全书。 
   “我必须查一些东西。”她对满脸讶异神色的妈妈说。 
   她在那一大套家庭百科全书中找出了FORV到GP那一册,然后便再次跑到楼上的房间。 
   Gouges……有了!德古日(Gouges,MarieOlympe,一七四八一一七九三年),法国作家,在法国革命期间出版了许多社会问题论述和若干剧本,因此成为革命中的知名人物。她是革命期间少数为妇女争取权利的人士之一,于一七九一年出版了《女权宣言》。一七九三年时因为胆敢为路易十六辩护、反抗罗伯斯庇尔被砍头。 
   (请参照一九oo年所出版的《当代女权运动的起源》)


康德 




   
   ……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过了午夜,少校才打电话回家祝席德生日快乐。 
   是妈妈接的电话。 
   “席德,是找你的。” 
   “喂?” 
   “我是爸爸。” 
   “你疯了吗?现在已经半夜了。” 
   “我只是想跟你说生日快乐……” 
   “你已经说了一整天了。” 
   “可是……在今天还没过完前,我不想打电话给你。” 
   “为什么?” 
   “你没收到我的礼物吗?” 
   “收到了。谢谢你。” 
   “那你就别卖关子了。你觉得怎么样?” 
   “很棒!我今天几乎一整天都没吃东西。” 
   “你要吃才行。” 
   “可是那本书太吸引人了。” 
   “告诉我你读到哪里了?” 
   “他们进去少校的小木屋了,因为你找了一只水怪来捉弄他们。” 
   “那你是读到启蒙时期那一章了。” 
   “还有德古日。” 
   “那么我并没有弄错。” 
   “弄错什么?” 
   “我想你还会再听到一次生日快乐。不过那次是用音乐来表现的。” 
   “那我想我最好在睡觉前再读一些。” 
   “那么你还没有放弃啰?” 
   “我今天学到的比……比从前都要多。我几乎不能相信现在距离苏菲放学回家发现第一封信时还不到二十四小时。” 
   “是呀,真奇怪,居然只花了这么一点时间。” 
   “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替她难过。” 
   “你是指妈妈吗?” 
   “不,我说的当然是苏菲。” 
   “为什么呢?” 
   “她完全被搞胡涂了,真可怜。” 
   “可是她只是……我的意思是……”.“你是不是想说她只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是的,可以这么说。” 
   “可是我认为苏菲和艾伯特真有其人。” 
   “等我回家时我们再谈好了。” 
   “好吧!” 
   “祝你有个美好的一天。” 
   “你说什么?” 
   “我是说晚安。” 
   “晚安。” 
   半小时后,席德上床了。此时天色仍然明亮,她可以看见外面的花园和更远处的小海湾。每年这个时节,天色从来不会变暗。 
   她脑海里想象着她置身于林间小木屋墙上那幅画的里面。她很好奇,不知道一个人是否可以从画中伸出头来向四周张望。 
   …入睡前,她又看了几页大讲义夹里的东西。 
   苏菲将席德的父亲写的信放回壁炉架上。 
   “有关联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