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猪业实录 作者:南方农村报-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国养猪业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在过去十几年,从不同渠道进行种猪选育,从育种比较好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丹麦、瑞典,引进了不少新的品种。〃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丘初集说。在当时,有一些疾病没有办法及时检测出来,所以,从国外引回优良品种的同时,把国外的疾病也带了回来。据了解,目前影响养猪业的多种疾病当中,就有不少是外来疾病,如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这些疾病自从被发现后,一直困扰着我国养猪业。
  疫苗越用越多
  〃新种猪反复引进后,疾病复杂起来,防治这些病的疫苗也越用越多。〃丘初集说,以前我国给猪打的疫苗很少,就猪瘟、口蹄疫等几种,现在可以数一数,要打的疫苗种类多得多。除了要预防的疾病多之外,同一种病的疫苗也有几种。有些猪场种猪来源不单一,不是同一个品系的,用的疫苗种类繁杂,问题自然就越复杂。事实上,很多养猪户用疫苗很复杂,甚至是一塌糊涂,疫苗不好,换一家,不好再换一家。我国养猪业较之以前是发展了很多,但生物制品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相关的科研研究远远没有跟上。对此,丘初集认为政府要对猪疾病防治方面,特别是生物制品的监控,做更多的工作。
  制定相关的政策,如果哪个厂家的疫苗没有通过真正安全检测,不确切有效的,哪个疫苗投放市场发现问题的,要对这些企业或者单位给予重罚,否则养猪业要被害死,无法翻身。另外,除了农业部认可的一些生物制品厂家,现在还有很多所谓退休专家、退休教授在搞生物制品,政府无法进行监控,因为有市场需求,老百姓养猪出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但他们不知道哪个疫苗是最好的、安全有效的,他们没有办法得到这些信息,那就只能靠碰运气了。所以,才会出现疫苗用的种类越多,问题就越多。
  规模越大越好?
  〃养猪业要结合国情。〃丘初集认为养猪业的发展不能跟着国外邯郸学步。他说,有些专家从国外考察回来,认为要推行国外的方式大规模、产业化养猪,搞一个猪场,动辄年出栏几十万头、上百万头。但是,中国的国情,不一定适合像美国、加拿大那些国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丘陵地带多,沿海地区地少人多,不像美国、加拿大,一马平川。他们已经形成大规模、机械化养猪,数量很大时,排污问题就用机械化,把猪粪直接灌到周围玉米地、田地里,他们实施了真正的机械化养猪。〃而在中国,很少地区适合搞一个年出栏几十万头的猪场,一旦搞起来,排污技术不行,猪粪等废物也消化不了。〃他表示,我国的养猪业,还是结合国情去走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中小养猪户,这是过去几十年一直存在的,将来一段时间内仍将长期存在,也有它存在的理由。太大规模的猪场,会造成集中污染,而把这污染分散到中小型养殖户,一个猪场存栏一百几十头,选择在农田、果林周围,进行清洁循环养猪,就比较好解决。
  最后,丘初集说我国规模猪场所出栏的猪只占出栏猪总量的30%左右,其他70%的肉猪都由中小型猪场生产,这是一个很大的数据。打压这些猪场,怎么来稳定猪市呢?政府要适当地对中小型猪场进行扶持,搞产业化、求大,不是唯一的出路。
  (记者:林礼广 徐靖 谭翊飞 实习生:王玫 《南方农村报》 2007年8月9日)
  产业自救路在何方?
  在绝大多数参会代表眼中,养猪产业中暴露的问题虽然还只是冰山中的一角,但足以令关心它的人们触目惊心。疫病的流行终究会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但如何根治产业自身的顽疾,找到产业健康发展之路,引起与会代表的普遍关心。
  正如海南罗牛山种猪育种公司副总经理杨起银所说,政府的扶持政策就好像撒胡椒面,养殖户得不到实惠。产业自救已经成为行业走出困境的有效期望途径之一。
  产业还有哪些顽疾?究竟如何自救?是依靠走〃公司+农户〃的发展之路,还是成立养猪合作社,走合作养殖之路?
  讨论会上,与会代表热议的结果并没有在发展思路上达成一致。
  徐伟光(化州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尽快对兽医防疫体制进行改革,原来那种由兽医站人员走家串户为农民传统散养的猪只进行免疫注射的兽医防疫体系已经不适应。现在规模化养殖场已有能力自己去做好防疫工作,防疫职能部门的职能应是做好对养殖场的防疫指导、检查、监督,而防疫费的收取,按省府文件规定,是有偿服务收费,不提供服务是不应收取防疫费的。商品流通顺畅,直接关系到养猪生产者利益问题,很多地方猪价受猪贩的控制和食品部门〃一把刀〃的政策影响,没有多渠道竞争。建议政府考虑允许养猪合作组织成员的猪只进入定点屠宰场屠宰后自行批发,以及允许协会、合作社可从事生猪贮运业务。
  黄世浪(阳春养猪协会秘书长):养猪协会经济上很困难。协会从去年开始到现在,其他的政府部门没有给过一分钱,都是我们自己借会员的钱。化州的养猪行业协会搞得这么好,出了这么大力气,为什么政府一点扶持都没有?
  张金麟(五华华阳养猪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实践中体会到,在国家提供比较宽松的生产情况的环境下,我们合作社要生产、要发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长期以来都要靠政府。现在政府有提供一些措施,带动农户怎么样逐步地发展壮大。
  魏荣展(东莞市银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及市场总监):以合作取代竞争,养猪目的就是为了赚钱,产业内不要各自为政,否则很快就会被其他行业侵占或者打死,因为他们很轻松地赚很多钱,我们很辛苦才能赚钱。
  张景华(阳春市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出于产业自救的目的,我还是要求政府的职能部门不要误导养猪户,比如在新蓝耳病疫苗使用问题上,效果到底好不好?畜牧部门的指定收费,我们很反感。每到卖猪的时候,没有人通知他,他的小车就开过来了,收费、开票。开了票,收了费就证明猪是合格的。对于我们现在的职能部门,我很反感,他不考虑你的苦衷,只是收你的钱。
  吴珍芳(广东华农温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作用中,龙头企业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通过龙头企业可以真正带动农民致富。只要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合机制,〃公司+农户〃模式就能够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迅速提升产业规模。今天我没有在共识上签名,我觉得上面对〃公司+农户〃的表述不是很准确,它只是一种经营模式而已,任何一种经营模式都有成功和失败。
  今年养殖行业好转,我们全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在上半年我们结算的833户中间,有1。64%的农户是亏损的,但是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现在规模化养殖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养猪产业也需要走规模化养殖的道路。我们认为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是推进规模化养殖的重要途径之一。
  (记者:赵威 胡亚柱 彭进 实习生:李子君 《南方农村报》 2007年8月9日)
  〃猪论〃是〃民生论〃
  近来的公众生活中,一只猪竟成了热点话题。8月8日,广东一主流媒体主办了一场名称为〃猪价真相与普遍民生〃的研讨会,邀请了广东省内外家庭养殖户、养猪企业、养猪协会、动保企业负责人、基层兽医及农业专家、经济学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官员、普通市民共100多人就猪价与民生问题进行探索,各抒己见。《南方农村报》刊出了10个专版。针对一个关于猪的问题,如此敢于直面,如此不惜版面,恐怕在全国也是罕见。
  我们却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面对猪肉不断涨价的问题,一些官员缄口不言,一些媒体则刻意回避。个中之因,恐怕也是不言而明:担心在猪问题上表错态或担心报道评论把握不准说错话。其实,解决因猪肉价格而生出的诸多〃民生问题〃,今年以来,温总理已率先进行探索。温总理几度下基层调研养猪问题和猪肉市场供应问题,在8月4日,温总理考察北京市农产品市场时强调,保持价格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关系全局。可见,温总理〃论猪〃着眼点是民生。
  笔者看到,广州这场〃猪价真相与普遍民生〃研究会在集体通过的〃共识〃中,开头有那么几句掷地有声之言:一猪一粮关乎民生,关乎国家大局稳定,政府百姓,未敢以小事视之。这是理性之言。今年以来,围绕生猪市场问题,政府官员与养猪户,生产者与消费者,管生产、管市场与管技术指导的人们焦虑与〃共舞〃不是印证了此观点吗?难得的是,这个研讨会是探求〃猪价真相〃之会,也就是敢讲真话的会。笔者不敢说这个〃猪价真相与普遍民生〃研讨会具有很大的效应,但是,引导公众在热点问题中集思广益搜寻答案,却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论猪〃就须公开。猪产业危机中的问题只有让广大公众讨论,才能使大家明白个中真正的原因,才能明晰在解决这个民生问题中各方面的责任。重要的是,公开〃论猪〃能吸纳方方面面的〃治猪〃智慧。
  诚然,解决民生问题归根到底要依靠政府。但是,也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支持。围绕一个民生问题,联结官员、学者、生产者、消费者的责任,使大家良性互动共舞,而不是相互指责。可见,面对社会热点问题不必过分敏感,更不必刻意回避,而应抱着求实积极的态度,把问题诉诸公众,这样,〃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亦菲《南方农村报》2007年8月11日)
  第二部分 肉食者之民生
  食品安全:民意大如
  天产业信誉:制度需重建
  吃得安全有多重要?
  从身体的角度,关乎性命;从法律的角度,关乎人权;从社会的角度,关乎安定。总之,题旨关乎民生,相信没有一个人敢以小事视之。
  我们每天用以果腹的米、菜、鱼、肉、蛋、果、茶,有哪一样没有出过食品安全卫生方面的负面新闻?那么,谁能告诉我们,吃什么、怎么吃才是安全的?一段时间以来,老百姓对于食品安全从担忧、焦虑、无奈,进而累积怨愤,相信这已经不是个别人的感受。
  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排在所有五个递进需求层次的头两位,而对食物安全的要求正好集合了生理与安全的需求,可见食品安全之于民生关系重大,解决食品安全危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怎么样表述都不为过,而当下食品安全问题民意沸腾亦在情理之中。
  因为问题不断暴露,部分公众的怨愤极可能直接指向农产业,以及农业生产者群体。长此以往,有可能激发新的社会矛盾,产生城乡对立的情绪。这不但对实现城乡均衡发展造成不利,对农产业健康发展不利,对农民增收不利,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推进,而且对大多数农业从业者来说,也是很不公平的。
  我们无意掩盖初级产品生产领域很典型亦很突出的问题。除了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重金属残留,生产小而分散,产业层次低等客观因素,农业投入品的人为非安全因素很多,如使用违禁药物、超剂量用药等等,确是人为且客观存在,有的甚至成为一种不足为外人道的行业性集体违规,上演〃劣币驱逐良币〃的现实游戏。食品安全监管掺杂了部门权力分割与地方保护的制度困境,使问题愈加复杂化。同时,农产业的〃失信〃,对于整个社会以及行业道德构建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尽管人们面对食物仍然忐忑不安,但权威数据表明,中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在延长,这是生活质量包括营养质量提高的综合结果。而对问题的直视与揭露,与任何〃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作派无关。
  在众多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有一个群体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循规蹈矩进行生产经营的农民,他们比普通群众所受的伤害更深,也更为直接。农产业的脆弱,除了天灾,现在还加上了潜规则的〃人祸〃,更多的时候,农民只能强忍愤怒与冤屈,以一年甚至数年的辛苦为此埋单。没有人注意到他们,更没有人可怜他们,因为话语权通常掌握在主流人群手中,农民的声音太过微弱,他们的利益已经习惯被轻视。一个秩序良好的生产环境,对于他们,系于生计,也是性命攸关。
  在前所未有的不安面前,老百姓把热切等待救赎的目光投向政府,在他们失望地看到〃十个大盖帽管不好一个碗〃的现实之时,愈发茫然不知所措。偏偏有类似娱乐新闻的〃食物致癌〃论甚嚣尘上,某些论调缺乏专业常识与理性态度,只为追求悲剧感与强烈的精神刺激。负责任地披露现实真相,一方面是对某些信息偏差进行纠正,另一方面也希望促进某种改善,给老百姓,给产业中人带来真正的安全。
  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在当今中国无疑具有普世价值。这个层面的完善和整个社会的自律,看似和精神无关,但确是当下我们社会需要复兴以及追求和谐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方面之一。
  食之安全,产业链的安全,说到底,是如天大的民意。
  (《南方农村报》2007年1月9日)
  2006年,我们张不开嘴
  当信任危机出现在〃盘中餐〃上,出现在所有人的嘴里、肚子里、血液里,它的影响比一切公共难题都要直接都要普遍。
  2006年,对我们的嘴来说,是食不知味的一年,是张口结舌的一年。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让无论是喜欢咀嚼品味的食客,还是习惯狼吞虎咽的凡人,看着眼前满桌的佳肴,总有些提心吊胆,不敢从容下筷。
  有太多的人,被筷子送到嘴里的〃美味〃所伤害。
  有的人死了;有的人患重病了;而有的人,由于记忆中曾经的某几次进餐,陷入了永无休止的担忧焦虑之中……
  3月1日,东莞黄江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