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河血-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作乡村建设实验,什么时候才算成功呢?直截了当地说,就是乡学村学真正发生组织作用,乡村多数人的注意力与活动力均行启发,新政治习惯培养成功而完成县自治,研究院实验县的大功就算告成。”

在梁漱溟的话音落下后,周围自然是一片称赞声,虽说山东的乡村建设运动去年才开始,但是作为北方三大乡村建设基地,这里在短短一年中所取得的成绩,同样也是有目共睹,农民的生活在过去的一年中得到改善,农民合作社的成立,使得农民免受高利贷利息盘剥,甚至在从周村火车站来邹平的路上,沿着那条组织农民冬闲时整修的夯土公路附近,还能看到不少农民正在翻盖着新居,尽管新居仍旧还是土坯房,但至少这一切都在表明——这里的百姓生活,正在发生着改变。在接下的参观之中,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梁漱溟则众人介绍着,乡村建设研究院如何培训乡村服务人员,以及乡建干部。

“招收的乡建干部和乡村服务人员,招收的对象是世代居乡、至今本人家在乡村的中学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年龄一般在20岁以上、35岁以下,主要课程有乡村建设理论、农业知识、农村自卫、精神陶炼、武术等科目……”

听取着梁漱溟的介绍,管明棠的心下却是有些疑惑。

“梁先生,为什么,在研究院不能教授乡村服务人员,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原料立足于乡村的农村工业知识,这样的话,可以利用农民可以利用农闲时,在作坊内工作,所获得的收入也可以贴补家用!”

因为曾充当下派干部的原因,对于农村管明棠有着自己的了解,在他看来,仅仅依靠农业种植远远不能解决农村问题,现在的农村衰败、而在后而则有农村崩溃一词,这种崩溃所指虽是农村社会,随着劳力外出留下的老妇幼空心村,所导致的社会崩溃,而导致农村社会崩溃的原因,就是农民在农村除土地外无法获得收入,解决农民在农村的工作问题,才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根本。

“哲勤,你是实业家,以你看来,中国欲富强,必须发展实业,所以,有了你今天的实业之举,而以梁某看来,从农业引发工业,更从工业推进农业,农业工业叠为推行,产业乃日进无疆,同时亦就是从生产力抬头而增进购买力,从购买力增进而更使生产力抬头;生产力购买力辗转递增,社会富力乃日进无疆。这是真的自力更生。”

梁漱溟的解释,果然是道不同,甚至于他还不客气的指出。

“世人发展工业,皆言需以工业对农业剪刀差,获得工业发展,但中国千百年来农民所受盘剥之苦,谁人又能体谅,在剪刀差盘剥农村,固然,短期内可获得的些许资金,但长期而言呢?与其以工业对农业剪刀差,尚不如充分发展农业,提升农民购买力……”

对于梁漱溟的见解,管明棠,也不知是对,还是错,在后世最熟悉的词语便是”剪刀差”,无非就是先牺牲农业,待工业获得发展后,再对农村加以反哺,而现在听到这个先发展农业,后发展工业,以发展农业为工业创造市场的理论,虽觉新鲜,但一时却又不知如何回答,心知这些人远比自己聪明的管明棠,连忙从桌上拿起一本农业书翻看起来,随意翻看之下,管明棠的眉头一皱。

“咦?这本书……”

“怎么了?这本书有什么不足之处?”

对管明棠皱眉疑状,梁漱溟到是有些诧异。

“梁先生,这农技一书固然编写极为认真,但,不知为何关于制肥的篇章这么少?”

论到做生意、做学问或许,管明棠或许还不及他人,但是关于农业,却了解颇多,毕竟一任下派干部,在乡村当过大队书记的缘故,对农业到也有些研究,那几年甚至还亲自下过地,至于制服,因为推广有机种植的缘故,专门受过制肥的培训,而这种《农技》一书中的制肥篇,在管明棠看来,只不过是简单提到农村传统沤肥,如果说有什么改变的话,无非就是提到肥料如何归堆,避开饮用水之类的卫生注意事项。

“嗯?你觉得这制肥有什么不足之处?”

梁漱溟诧异的问道,这《农技》可是汇齐十余位农业专家和数十名种田能手编写而成,他是会唱歌,会写词,也会作生意,难不成他还懂得农业?懂得制肥?

“俗话说,地好地劣全靠肥,肥好地劣又何妨,农业想丰收,就必须要先解决肥料的问题,如果使用化学肥料的话,自然可以获得丰收。”

“化肥肥料虽好,但是需要进口,而且农民亦没有那么多钱,购买大量化肥,现在全国也就是沿铁路两侧数十公里,有农民使用化肥,每亩不过数斤,一来贵,二来数量有限……”

“所以,化肥不足,就需要堆肥!”

“堆肥!”

如果说先前梁漱溟等人只是觉得有些诧异的话,现在恐怕就是好奇了,甚至就连同蒋梦麟等人,亦是觉得有惊讶非常,这管明棠难不成真懂农业?

众人不由互视一眼,这管明棠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们以惊讶,无论是那种子,还是现在他所提的堆肥,可众人却又有些不太相信,毕竟,这外国人使用化肥已有数十年历史,管明棠即便是在国外”所学颇杂”,也不见得就懂得所谓的”堆肥”,而且这堆肥,还要比《农技》一书上的效果更好。

“有笔吗?”

面对梁漱溟的疑惑,管明棠的脸上带着微笑,看着梁漱溟想着陈志潜那样的理想主义者,或许,自己可以帮助他们共同实现这些理想!

第一百三十二章业余人士亦惊人

第132章业余人士亦惊人

“堆肥起源很早,自古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就普遍将秸秆、落叶、野草、动物粪便及垫圈料等堆积在一起,进行发酵制成肥料的传统。像书中”踏肥”,即厩肥的生产和利用,还有”蒸粪法”,也就是简单的堆肥的积制利用方法;如”酿粪法”,即沤肥的积制利用方法……”

半闭着眼睛,管明棠回忆着自己所曾看过的有关堆肥的技术资料,如果说当年最骄傲的是什么,恐怕就是自己用一年半的时间,把那个小村子变成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而有机种植早关键的就是通过堆肥制取有机肥,当时除了买了许多技术资料外,甚至多次到农大请教一些教授,现在正好拿出来显摆。

“不过和火药一样,真正对堆肥技术进行科学化探索的还是西方人,1925年,英国人霍华德在印度发明了印朵儿法,它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堆体会像预言的一样可以发热,而且不会**。该方法的科学性表现在基质有了配方,另外有了操作的步骤描述。后来为了促进堆肥的好氧发酵,又提出了被盖洛尔法,即将固体废物和人粪肥分层交替堆积,并使翻堆由一二次改为多次翻堆,堆积时间是4至6个月……”

管明棠边说,边书写着堆肥科学步骤,而在他的书写中,梁漱溟的脸上疑色消失了,望着管明棠那脸上的认真之状,惊讶之色却更浓了。

“单是这么说,说不出来个头头道道来,梁先生,你这培训班,人这么多,厕所里的积肥应该不少吧,要不咱们现场试试!您给我派几个人给我搭个手就成!”

望着梁漱溟,不顾众人的诧异,管明棠笑问道。此时他整个人似乎又回到几年前,找回了那个浑身朝气、充满干劲的自己,那时即便是被扔到了”小城的西伯利亚”,自己出未曾心灰意冷。

“你……”

睁大眼睛,梁漱溟甚至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确定!”

那活,即便是一些农业专家,至多也就是在一旁指导,他的意思是搭手,这不是客气吧!

“堆肥场的选择,应该尽量远离饮用水源,……”

临到底拉粪便的活计还是没有轮到管明棠,虽说倒是不介意,而且下派时也曾干过那种活,可那活的确有点让人倒胃口,还是在一旁指导的好。

“堆肥的原料可以是人粪,也可以是家畜粪尿和垫圈材料,当然,这些都是传统肥料,如果培养酵素菌的话,还可以用酵素菌堆制发酵的农作物秸杆、树叶、杂草等,像现在这样的冬天,在北方适合采用半埋式堆肥……”

在管明棠讲解着”新式堆肥法”时,旁边早就站了一群研究院的农技人员,对于新式堆肥技术他们中的一些人到也有所耳闻,只不过一直不得其法,现在碰到这么一个懂得新式堆肥技术的,自然不愿意错过这个机会。

“酵素菌?管先生,什么是酵素菌?”

提问的是林志远,他在日本留学时学习的就是农技,也曾听闻过教授们在研究堆肥技术,不过堆肥大都是以人或牲口粪尿为主料,虽说在回国后曾尝试数次,但较果一直都不太理想,至于单纯使用秸杆却是闻所未闻。

“酵素菌就是由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几十种菌和酶组成的有益生物活性功能团,它不仅能分解农作物秸秆等各种有机质而且能分解土壤中残留的化肥、农药等化学成分,还能分解沸石、页岩等矿物质,它在分解发酵过程中能生成多种维生素、核酸、菌体蛋白发酵生成物,营养价值相当丰富……”

如果说先前还对管明棠有所怀疑的话,那么现在,从管明棠选择堆肥场、再到他介绍堆肥法,甚至还有所要求配比原料来看,梁漱溟完全被惊呆了,再听他说到秸杆堆肥的种种,心下早就认准眼前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农事专家,而且与他人长于理论不同,从他指挥农民干活时,不时帮手来看,而且还是一个极富操作经验的农事专家。

“梦雄,这样的人才你是从那里找来的?”

扭着看着蒋梦麟,梁漱溟有些惊喜的问道,这会他甚至忘记了对方的身份,还以为是蒋梦麟给自己送来的专家。

“那是我找来的,是他找的我啊!”

蒋梦麟同样也被管明棠的表现给惊呆了。

会拍电影、会谱曲、会写歌、会唱歌、会经商、懂工业、而且又懂农业,世间当真有这样的全能之才吗?之前,或许他不相信,而现在,他却不得不信。

别说是如同蒋梦麟这样的专家学者们惊呆了,就是连管明棠的身边的保镖亦被老板的表现给惊呆了,士农工商,甚至到练兵,没有什么是老板不会的,这老板脑子里藏着的东西也忒惊人了吧!

“……不过,利用酵菌素分解秸杆,涉及到生物工程培养酵菌素,技术相对复杂,所以,就短期来看,还是用人畜粪便堆肥,更符合中国的实际,而且还可以化害为宝……”

在管明棠讲解时,梁漱溟等人无不是点头表示赞同。

“一般堆积材料的多少,可以以农户家用土地面积为准,一般情况下,一亩地施用一吨生物堆肥即可使像麦、玉米、高梁这样的作物增加60%至100%……”

甚至还可以更高,瞧着人们脸上流露出来的惊讶,管明棠在心里如此想到,当年下派时,推广有机蔬菜的过程中,就碰到村民担心种有机蔬菜不能用化肥导致大量减产而不愿种植,正因如此,自己才会学习堆肥技术,事实证明堆肥的完全可以取代化肥,而且可以明显改善土质,尤其是过度施用化肥后所导致的土地板结之类的土地病害。

“增长一倍,那岂不是意味着小麦亩产量可以增加到三百斤!”

梁漱溟急忙问道,在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过程中,最让人心忧而无能为力的便是农作物亩产量太低,亩产少导致农民口粮不足,而更让人忧心如焚的却是从今年开始,中国农产品价格的急剧低落,是市场变动对农民利益的又一巨大冲击,今年小麦已由三年前的每担718元降至6上下,甚至还有下降趋势,而且其他粮食价格亦无不处于跌落之势。

而其中小麦的价格的下跌对农民生活影响最大,尽管小麦亩产量高于高梁、玉米,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小麦却是作为商品出售,小麦价格下跌,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生活,谷贱伤农正在于此。

而若是因堆肥得法,使得田作产量提高的话,不仅可以使得农民可以得到足够的口粮,而且还能使农民以同样的田地生产出更多的小麦出售。

“如果使用良种的话,而且保证每亩施用不少于一吨高温堆肥,亩产六百斤完全没有问题,甚至可能达到八百至一千斤……”

迎着梁漱溟的惊讶,暂停指导他人堆肥的管明棠极为自信的说道,施用堆肥不仅可以改善土质,甚至产量还有可能高出化肥,这是在乡下通过试验得出的结果,尽管只是一年的结果,但农学院的试验结果也表明,小麦使用堆肥产量高于一般施用化肥10%…20%,这些数据都是建立在科学试验上得出的数据。

“什么!”

先是一阵惊讶,随后似乎像明白什么似的,梁漱溟却又是叹口气说道。

“外国良种产量固然很高,但适应我国种植的品种却少之又少,省农业试验所现在正在进行良种驯化,想来过几年……”

“寿铭,这次哲勤来邹平,就是为了种子,至于这堆肥……”

见梁漱溟极为失落,蒋梦麟便笑着道出了这趟的来历。

“不过只是哲勤,顺便而为罢了!”

“种子?什么种子?”

梁漱溟诧异问道。

“嗯,种子是我在国外时,于一个农业研究所购得的试验种,而当地的气候、纬度与我国华北一带相似,亩产量极高,所以便倾其所有,将试验种悉数购回,”

脸上带着笑,可管明棠的心底却忍不住一阵肉痛,那可是一百多万可是真金白银的人民币,不过想着这个时代困苦的百姓,或许可以从中受益,生活得到改善,心情随之释然。

“产量极高?”

“对于施肥得当的试验田内,亩产可达近一千两百磅之高,”

“一千两百磅!”

在众人惊讶中,甚至梁漱溟都没能回过神来,反倒是李子仁那位农作专家惊呼道。

“种子吗?种子在那?”

在说话时,双眼盯视管明棠,瞧那目光,似乎管明棠就像麦种似的。

“一千两百磅!”

喃喃着,梁漱溟甚至说不出话来,在邹平试验县,推广良种使用即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而所接触的良种亩产至多不过两三百斤,实际上产量不过两百斤左右,若是按这一比例计算的话,管明棠口中的良种亩产600斤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