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河血- 第7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争取权力、平等之类的口号,变成了“打倒英帝国主义”、“革命万岁”、“印度**”之类的口号,而水兵们的口号吓坏了训练基地内的英国指挥官,在数千名水兵前往指挥部示威时,枪声响了起来,指挥官命令卫兵镇压“兵变”。

枪声!

托尔瓦尔海军通讯训练基地的枪声,恰如同十月革命时的炮声一般,将事件推向了新的**,初时手无寸铁的水兵吃了大亏,可片刻后,拿着武器的水兵赶到了指挥部,与保卫指挥部的卫兵激战起来。

李氏步枪、布伦轻机枪的射击声在空气中回荡着,不时的还会响起几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在水兵们没有任何组织的盲目进攻时,基地指挥官得已用未被破坏的电话线向上级作出汇报——训练基地发生“兵变”。

训练基地内的枪声响起时,在基地外的扎瓦德同样也听到了枪声,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基地内就有他的同志跑来向他作了汇报。

起义了!

托尔瓦尔海军通讯训练基地发生了起义!

作为劳动者同盟的成员扎瓦德除去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外,更是在第一时间,随同水兵进入基地,根据他的使命,他要领导这场难得的起义,领导水兵们为印度的自由而战。

半个小时后,当附近的部队赶到通讯训练基地时,他们恰好目睹了惊人的一幕,在军营前的街道上,数以万计的民众拥挤着,人们不断的欢呼声,似乎是在为水兵们呐喊,而在呐喊声中,英印殖民地旗被降下了,一面印度旗帜被升了起来,随着那面十二年前由印度国大党设计的旗帜的升起,赶来“镇压起义”的印度士兵,无不是用异样的眼光注视着那面在风中飘扬着的国旗,而基层印度军官的神情同样变得复杂起来,在这一刻,在1941年的1月27日,没有人知道,这意味什么,同样也不知道,这象征着什么,此时,对于孟买的两万余名水兵来说,这一天,只是一个起义日。

第1210章伦敦的愤怒

刚刚开始的1944年,是英国人的第五个紧缩年头。在战争时期,几乎所有消费品,诸如食品、燃料、酒类、电力、衣服,直至举世闻名的黑啤酒和板球,均需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某些报纸甚至刊载文章,建议采用幽默画家提出的回收手纸的方法。

“勒紧腰带,战胜德国”,这是为打败希特勒而喊出的口号,而这一口号的背后却是人民必须以顽强意志坚持着。在去年的圣诞节期间,每个五户中仅一户人家方可购买到一只火鸡。由于玩具的停产,不少孩子的鞋空空地摆放在壁炉前,至多他们只是得到一颗糖果。在商店的货架上和橱窗内,经常挂着“货物售完”的布告牌,人们买不到土豆、木材、煤炭、香烟和熏猪肉。

战争带来的物资匮乏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另一方面,英国人是富有的。他们手持一张蓝黄两色相间的英国护照,即可自由往来,周游列国,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的公民所不能享受的特权。由属地、殖民地、保护国和共管地组成的大英帝国,仍然疆域辽阔,完整无损,五亿六千三百万肤色各异、语言不同的人——泰米尔人、布须曼人、西南非洲的霍屯督人、达罗毗荼土著人、美拉尼西亚人、澳大利亚人、英格兰人、加拿大人等——的生死之权,至今依然取决于这些因无暖气而在伦敦冻得发抖、在物资匮乏中迎来新年的英国人。

这天清晨,一辆黑色奥斯汀公主牌轿车向市中心悄然驶去。汽车经过白金汉宫,然后驶入马尔大街。车里坐着一位乘客,神情沮丧地凝视着眼前一掠而过的帝国大道。此时此刻,他陷入对往事的遐想:曾几何时,大不列颠在这里庆祝其辉煌胜利。近半个世纪前,维多利亚女王处于鼎盛时期,乘坐金碧辉煌的四轮马车,于一**七年六月二十日穿过这条大道,前去参加庆祝其结婚五十周年举行的盛大典礼。当时,来自尼泊尔的廓尔喀人、旁遮普的锡克人、阿富汗边界的帕坦人、黄金海岸的豪萨人、肯尼亚的斯瓦希利人、以及苏丹人、牙买加人、马来西亚人、香港的中国人、婆罗洲人、澳大利亚人和加拿大人,相继前来朝觐祝贺,受到大英帝国春风得意的统治者们的热烈欢迎。他们为属于帝国一成员感到无限骄傲。由于大英帝国的建立,英国人曾经度过一段天方夜谭般的生活,而现在,大英帝国却在德国的挑战中摇摇欲坠,在这场战争中,已经花掉了最后一个铜板的英国人,甚至不得不依靠美国人来保卫英国免遭德国的入侵。

大英帝国时代即将结束,尽管不愿意面对,但是作为大英帝国的外交大臣,艾登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一明显的历史事实。

这辆黑色奥斯汀公主脾轿车孤影悄然地出现在马尔大街上。前不久,作为外交大臣的艾登还和丘吉尔首相一同在开普敦参加“巨头会议”,几天前刚刚飞回伦敦,而一回到伦敦之后,他又在第一时间飞往了华盛顿,。

汽车在唐宁街十门前停下。不言而喻,这是世界上被记者拍照得最多的大门。五年来,世界各国新闻界往往将这所官邸与人们所熟悉的形象联系起来:他头戴黑色礼帽,嘴上叼着一支粗大雪茄,一手拿着手杖,另一手高高举起,作出表示胜利的“v”的字样。

现在,温斯顿?丘吉尔这位英国的战时首相,依然如过去一样,仍然在这里继续进行着他的战役,战胜希特勒,保卫大英帝国。

但是现在,前者却已经化为了泡影,而对于丘吉尔以及伦敦政界而言,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只剩下了一个问题——如何保卫大英帝国免遭德国的入侵。

“美国人确定准备退出战争吗?”

丘吉尔有些不安地问道,尽管在开普敦,对罗斯福的建议,他既没有拒绝,也没有表示反对,但是在回到伦敦后,他仍然派艾登前往华盛顿,探询华盛顿方面的态度。

“在华盛顿,一些国会议员同样担心,中国是否会倒向德国,原子弹,不仅击败了日本,同样也让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艾登如实的回答道,在华盛顿,他听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与原子弹有关的问题,同样的,那些国会议员们,所担心的是原子弹会不会落在美国,毕竟,众所周知,中国根本就未向德国宣战,而在中国退出战争后,又不得不考虑,中国是否会同德国结盟。

“也正因如此,在许多国会议员看来,现在,如果能够通过谈判,结束与德国之间的战争,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当然,绝大多数国会议员认为,如果中国人能够用原子弹迫使德国人回到谈判桌上,可以避免美国人流血,他们……”

话声稍顿,艾登有些无奈的耸了下肩膀。

“在他们看来,如果希特勒愿意谈判,根本就没有必要再流血,那怕是为了英国。”

“这正是我担心的。”

丘吉尔有些无奈的回答说。

“请您想想,如果德国人同意回到谈判桌上,好吧,也许,英国的安全得到了保证,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什么呢?”

叼着雪茄烟,丘吉尔的神情中显得有些痛苦,为了击败德国,英国已经耗尽了最后一点家当,可是他从未曾想到,战争会以这种状态停战。

“我们所要面对的是一个控制着整个欧洲的德国,在未来,英国将不得不面对来自欧洲的挑战,不仅仅只是德国的挑战!”

这正是丘吉尔忧虑的,他的内心深处恐惧那个占领了整个欧洲的德国,那个德国,绝不是英国所能抗衡的,更不是英国所能挑战的。

“在这里,有许多人赞同停战,在他们看来,无论如何,英国的安全都有了保障,是的,至少暂时我们不需要考虑德国的入侵,而且,美国……”

脸上露出些许嘲色,丘吉尔看着艾登说道。

“罗斯福告诉我,美国将会对英国的安全负起责任,美国的军队不会因为停战,而撤回本土,他们会继续保卫英国,是的,美国在保卫英国,可是不列颠的骄傲呢?”

面对首相的不满,艾登大为惊愕,他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丘吉尔所考虑的是英国的骄傲,而不是现实的问题。

“可是首相阁下,英国是不可能独力击败德国的……”

艾登的话让丘吉尔的脸上再次流露出满面的忧愁之色,是啊,英国无法独自击败德国,在开普敦会议上,英国已经失去了许多东西,而又得到了什么?得到的只是中国人用高高在上的姿态给予的,所谓的“和平”,这就是英国所得到的。

“那么,美国方面的条件的是什么?发生变化了吗?”

“国会两党领袖均赞同罗斯福总统的建议,也就是德国必须从低地国家以及法国南部撤军!”

“艾登,你觉得德国人有可能接受吗?”

“我认为,如果条件恰当的话,希特勒也许会有条件的同意从法国南部以及低地国家撤出军队!”

艾登的回答让丘吉尔顿时怏怏不乐,他知道,艾登说的是实话,德国并不反对有条件的从西欧占领区撤军,如果中国出面的话,极有可能导致和谈成功,而他将不得不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担负起一件极为痛苦的差事时,正当丘吉尔满面郁郁之色的思索着如何面对这一切时,办公室的门却突然被推开了,走进来的是他的机要秘书。

“首相阁下,印度副王韦唯尔子爵发来紧急电报!”

印度?那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就在丘吉尔有些不解的时候,机要秘书却已经开始汇报了。

“本地时间六个小时前,孟买托尔瓦尔海军通讯训练基地发生了武装起义,”

什么?

原本正为对德和谈而郁郁寡欢的丘吉尔,被这个消息惊呆了,什么!印度发生了起义?这,这怎么可能呢?他清楚的记得,无论是甘地还是真纳,都曾向他保证——在战争结束前,绝不会谋求印度**,但现在,这是怎么回事?

“……在叛乱爆发时,仅局限于印度皇家海军内,孟买港内20艘军舰和市内陆上部队20000名士兵参加,后扩张到孟买全城,许多殖民地兵团士兵和警察亦卷入其中。起义水兵组织起义委员会……”

怎么会这样呢?

丘吉尔瞠目结舌的反问道,而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回应,可接下来的汇报,却让处于惊讶中他的心中顿时涌起了一团火。

“……叛乱士兵扯下英国国旗,走上街头,高呼“打倒英帝国主义”、“革命万岁”的口号。叛乱水兵组织所谓的起义委员会,统一指挥,并提出释放全部******、英**队撤出印度以及印度立即**等要求。起义迅速扩展到马德拉斯、卡拉奇等港口的水兵中。”

“是俄国人!一定是斯大林策划了这一切!”

几乎本能的丘吉尔喊出了一句话来,是俄国人!一定是经他的同意撤入印度的俄国人策动了这次叛乱!那些俄国人在失去了俄国之后,试图在印度建立一个“新政府”。

现在丘吉尔似乎看到了,他是如何为摧毁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光辉业绩而作出的惊人贡献。

第1211章加法

发生在南亚次大陆的起义,对于被世界屋脊另一端的中国而言,似乎没有太多的影响,此时的中国人已经慢慢的从日本投降的狂欢中恢复过来,狂热正在渐渐消散,当民众趋于冷静之后,慢慢的在过去多年间,一个被人有意无意忽视的事实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580+217!

在报纸上,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这个数字,虽说只是一个简单的加法,而得出的结果不足800,但他的单位却是以“万”为单位,而所指的就是中国、军队的数量,为什么要两数相加?其实答案再简单不过——这是中央部队与北方边防军的相加之数。

虽说前者近三倍于后者,但后者却更为现代化,拥有更多的重炮、更多的战车以及更多的飞机,甚至军舰吨位亦远多过后者,在战争时期,人们所看到的是一面军旗下奋勇作战的军队,他们的名称都是“中国”,是中国武装力量的一部分,而现在,当和平即将到来的时候,一个事实摆在了所有人的眼前,他们将何去何从。

“他们将何去何从!”

在北京大学的教室中,面对着教室里的学生们,朱自清指着黑板上的两个数字,一个星期前,当这两个数量第一次出现在《大公报》的时候,关于未来的讨论,便无法回避这一个现实了。

“南京与北平,表面上,北平服从南京,但是南京除去拥有中央之名,以及更多的人口、更多的军队之外,在经济上、在军事实力上,更是远逊于北平,我们都知道,管长官的部队拥有超过2。4万架飞机,拥有超过一万辆战车,这一切都是不是南京所能相比的!”

“教授,我认为还有缴获自日本的海军战舰,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第三舰队早已抵达日本本土,开始接收日舰,如果北平拒绝将日舰交于中央,中央在海上完全不是第三舰队的对手!”

可不是嘛!

过去,第三舰队的实力就强于第一、第二舰队,仅第一机动部队的实力就远超过后两者,更何况他们还拥有一支军舰更先进的第二机动部队,过去,第三舰队没有主力舰,但现在,日本联合舰队的“大和”、“武藏”以及其它多艘战舰皆为其所俘获,得益于缴获日舰,中国海军一夜之间,一跃成为世界第三海军强国。

但问题在于,这些军舰大都为北平所俘获,对于中央而言,并没有太多助力。

“那么,同学们,”

环视着教室内的同学,朱自清的眉宇中闪动着一丝忧虑。

“现在,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什么呢?是的,我们打败了日本人,我们把国旗插到了富士山,占领军在日本耀武扬威,但是,残酷的现实是,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在趋于分裂,一种军事上的、政治上的分裂,正在影响到国家的未来!未来,国家的未来在什么地方?”

朱自清的反问,使得教室中的学生们,无不是陷入沉默之中,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并不像邯彰地区的学生,同样也不像华北三省的学生一样,对公署持以百分百的信任,对管长官更是崇拜至极,相比于那些青年学生因崇拜而产生盲目的忠诚,他们更擅长于**思考问题。

国家,国家的未来在什么地方?

置身于**前的长安街上,穿着呢绒大衣的闻一多,却突然驻足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