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成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与子成说-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我若是真的撒手不管了,这么大个过失到底谁来背?就算他对我并不信任,甚至说是防备过甚,可这种关头上谁又敢为这种天大的事承担责任?
  事情闹大了,单单一个防患于未然的借口能让燕文寒秋欣然接受吗?
  况且,我是个皇后,一个燕文寒秋亲自授予了那面如同尚方宝剑般令牌的皇后,这说明什么,他怎么会不知道意义在何呢?
  半晌;他缓缓开了口“皇后的意思是如何,可否说出来让微臣受教一番……?”
  他肯松口我自然高兴,并不愿意与他计较,如果圣恩是流沙穿指那我何不把这欲留不住的青烟化成一道海市蜃楼般的彩虹一样呢?
  爱既然难保长久,我便让爱化成长长久久的信任与尊重,居这个位上的人能获得如此的对待也就算是功德圆满了,不是吗?
  “依尚书对于国内军事的了解觉得在收纳军队、列伍出征这一环节上可否有些改进?最好能与时俱进,兼而有之,一举两得……”
  他想了想,谨慎交待“军队的收编制度是从开国历朝沿袭下来的制度,都是按照按郡县的分配,根据当时县衙门在案记录的户籍来征兵的,服役年龄是十八至六十岁。
  应征充当兵的人,平日务农,农闲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 除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三年。一次在地方上,称“正卒”;一次在边疆或京城,称“戍卒””
  我点了点头,这实际上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证调服役的人,定期宿卫京师或戍边;战时出征,战事完毕, 即回到各自的郡县去回归原本的生活
  “《国策》上的: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就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尚书一愣,大概未曾想到我这个皇后竟也读得《国策》这么深奥的东西。
  “皇后娘娘说的正是……”
  “北邑国之前的状况外战内争的环境本宫已经听过皇上说过了,想来征兵一制也应该有所影响到的,不比当初的精练了。
  连着这次突如其来的洪灾一事,本宫突然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能与时俱进,兼而有之,一举两得,今天呢,就找到兵部尚书大人了解些情况,也好本宫思量下自己的念头有无漏缺,是否只是纸上谈兵之策也或者是个因地制宜之举也说不定……”
  他看了看我,略微点了点头。
  我知道他既不信任也没有看重我,可我如果想给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造一片盛世繁华的太平盛世,就要得到这些人的信任和支持,既然不是文家的盘根错节,这关系这人脉值得一搭……
  “连着户部尚书大人,丞相大人,太傅大人还有您,请到正殿一去,本宫有事情跟你们商量……”
  他点头应是,慢慢退了出去……
  我又仔细把计划在心里盘算了一遍,这属实是我的一己之见而已,我没有治理国家的实际经验,就算穿越过来之前看过类似的科教节目,也在来北邑之后又看了《国策》,可我心里丝毫没有一个确确实实的底……
  于此,我只能跟这些整天跟治国安邦的人商讨交流,不出意外的话,应该问题不大。
  而心下里有了计较的我更知道这次单独处理这么大一件事的意义在于什么 ,我能不能达成我的愿望,这就是关键的一个里程碑,想到这,下意识的把手覆在自己已经隆起的肚子上暗下决心,这一仗我一定要打得漂亮……
  我到大殿上时该来的人都来齐了,丞相杨志,太傅刘恒毅,兵部尚书沈基,户部尚书谭晓年。
  我小心翼翼走过去,在案前停下身,让李德胜把带来的资料呈在案上面摊开……
  “北邑开国的制度沿袭,国家上下一都,三省,六府,三十六郡,省以下的官员都是有吏部直接委派的,所实行的兵事制度就是根据户籍登记的形式按照每年农闲受训外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每次三年的章法来执行。
  这一点本宫甚为赞同,本宫对于选兵的这个环节有了自己的意见,而在现在这个闹灾的当口上,此法或许能可谓一举两得……”
  案前几个人你看我我看你,面面相觑不知所言。
  “据报,流民足有几万人不止 ,而对于这场灾害的后续工作显然更是重中之重,安流民等同于安天下民心,这个道理无需本宫多说,各位都是在朝的高官自然懂得其中意义,本宫要说的是如何去安排这么庞大的流民?
  如何把一个包袱转换成一个为己所用的动力和资源……”
  说到者丞相杨志看了看我“皇后请讲……”
  “那本宫先问你们,每年国库的收入安排支出几成,存留几成,预留又是几成?”
  丞相杨志想了想“按十成来算,五成支出 ,预留二成,存留不过三成而已……”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算把安置流民的支出都算在五成之内也未必就够用,况且人活着不可能只过一天两天,后续的生活如果不予安排,恐怕之后的动乱是早晚的事 ,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样一来,问题的根本并没有解决,却是治标不治本的白搭钱……”
  我用手指了指纸上的图“这是昨天户部送来的地图,我北邑幅员辽阔,可利用的疆土并不少,可目前为止已经利用了的资源却并不算多,究其原因,气候还有一直以来的布局问题……
  所以本宫觉得适当的分遣一些流民去扩更大的疆域,免税三年,每家只出一个壮丁例行兵事制度既可,而这些开耕出来的新地可收入临近的郡县或者相应的再立一个新郡统一管理都可行……”
  我话音刚落户部尚书谭晓年出声“我北邑国乃是久寒之地,春夏时日尚短,秋冬时日较长,这样一来,再往高一些的无人之地更是来不及完成一个完整的作物生长周期,怕是还没等农作物成熟,就已经被早来的寒冬大雪所覆盖,所有的作物都会被冻死……
  这种条件下很难长期生活,遣去的人熬不过一年就会逃难出来,这样一来,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见他这么一说,大家纷纷赞成谭晓年的说法,对我的想法表示反对……
  “本宫之前自然也想到了谭尚书所提的这一个棘手问题,所以,本宫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之后才提出这个分遣的办法来的……”
  我又摊开当初让工匠给我建造青园时的图纸,特意用朱砂色圈出院子里两道一人多高的矮墙来,开口道“这就是本宫的办法……”
  几个人把头探了过来,各个一脸莫名其妙的表情……
  “北邑偏远的无人荒地无法居住的问题在于气候,而不在于土壤的肥厚,本宫私下也找过一些资料,这种地方并非不能种植农作物,说明并非是土壤本身的问题。而这个气候的问题本宫就能解决,用的办法就是这些矮墙……”
  “矮墙?”
  我点点头“说来也再简单不过,要建个温室罢了……”
  所有人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知道我再说些什么……
  这个主意我想了很久,问题在于不能找到能够像塑料薄膜一样即挡风又透光质地的材料,可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北邑窗纸的材质几近塑料,虽说没有塑料薄膜那么透明,但透光效果也是相当不错的了。
  且在现在看来还算是结实的,可以一试……所以我才动了分遣流民这么个主意……
  我开始大致的跟他们讲述一下具体的理论“矮墙的作用是支撑和挡风,所以,矮墙建造一定要在背风处建造,用厚实的竹条编织出交叉但不要非常严密的竹条排,并固定在矮墙的一端,另一端固定在土里,形成一个半弧形的面……
  这个弧面要严密的糊上几近透明状的窗纸,就算完成了。春夏秋不冷不下雪的时节竹编的这半面可以单独拆卸掉,一旦天冷了,可以很容易的安装上,并在上面盖上厚草席,抵御严寒。
  这样很多作物都可以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吸收阳光,在晚上的时候在里面保暖不至于给冻死,这样一来很容易就解决了作物种植的问题,而究其制作方法既简便又实惠,用不上几个钱,特别贫困的家庭可以由国家来资助完成……”
  他们又开始研究大棚实用性的问题,理论上是成立了,心里都嘀咕着这法子到底能不能实行?
  北邑国再冷也就不过黑龙江那么冷,又不是南北极,这种程度说来,大棚的种植应该不会失败才对……
  “此外,这些被分遣的流民也要有相应的优待条件,可免税前三年,在这三年之中每家无论人口多少可以只出一个壮丁服兵役,其余家中男人可以留家恢复生产,三年之后一切本朝沿袭的各种制度都恢复如先……
  而更重要的是,划分的土地一并归开垦的人所有,三年宽限之后,赋税也制定的比平原这些地方要低三成……这是永久性的优待条件,就为了鼓励北迁的这些人……”
  “如此一来会有更多的人同意被分遣到无人之地嘛?”丞相杨志有些忧心的问我。
  “依老夫看来皇后的这个办法应该很有成效……”说话的是太傅大人,这个从小教育燕文寒秋的老人今年已近六十岁了。
  他抚着自己灰白的胡子缓缓道来“灾荒的年代本来就动荡不安,灾民的愿望自然是如何能生存得下去,赋税和土地,以及兵役都是很重要的问题……现下能有这样的宽限,他们自然会愿意,总饿死在逃荒的路上要好得多……”
  我轻轻笑了笑“太傅大人的意见和本宫正好巧同,在哪生活并不是大问题,问题是能不能生活得好……
  只要生活好了,哪不是一样?与其跟着逃荒的队伍朝不保夕不如分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样一来熬过开始的艰辛以后就是有自己土地的自由人了,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
  我又转眼看了看兵部尚书“三年之内需要履行服兵制度的壮丁必须按照时间按照规定进行训练以及执行该执行的所有任务,但军饷减半。
  让这一部分人充军,可减免了一部分军饷的开支,又扩充了国内兵源的不足,而且全家也只有一个壮丁服役,家里的条件都是受优待的,也免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大可好好的服役,免了家里其他人三年的兵役之苦,岂不是天大的便宜了?”
  兵部尚书沈基想了又想终于想清楚我的意思,喜上眉梢“皇后的意思是,把流民安置开垦新的疆土,免税三年鼓励开垦,土地按条件划分,然后每家只用出一个壮丁服役,拿半层军饷,可免家中其他人三年的兵役,这样一来,既安抚了流民,还把他们的后续生活都安排好,杜绝动乱,还扩充了兵源,且减少了军饷支出?”
  我点点头“本宫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办法果然是一举三得,真是良策,治国良策啊……”
  我自然高兴我的主意能得到其他人的赞成,可我还有担心的地方“户部尚书,你去仔细调查好允许耕种的区域且并非在已建城分郡的周边地区,圈画出来,回头拿给本宫看,需要仔细的分析可分遣的具体区域……
  此外,丞相尽快同吏部尚书商量商量,本宫初步打算新开六郡,新任郡守一事,您负责委派,要求就是熟悉耕种熟悉地形且有才能有责任心的官吏上任,上任后,管理的好者,官升一级加饷每年一百两……在职玩忽职守的,如若据报,就是死罪……”
  丞相点了点头“臣遵旨……”
  “至于兵书尚书,你等统计好各新建郡的户籍登记完毕之后,实名去集兵源,编排进正卒和戍卒的安排之中,半饷一事也要落实清楚明晰……”
  “臣遵旨……”
  “丞相大人,剩下的公文和先前的救济工作就请您多劳心劳力吧,安抚好了流民,切莫让局势动荡,待户部一调查完毕,这个事情就要立即施行。
  进夏有些时日了,今年的粮食就从国库里拨给他们,明年一开春就把种子半价卖给新郡的灾民,让他们种植作物……”
  丞相点头应是。
  “国库的支出应该由少府那里掌控,令牌在本宫手上,什么时候去掉派,本宫自然派人跟你去一趟就是……”
  我收回目光“这个计划大致就是这个大概,本宫还需要户部多去找一些民间编制贩卖竹制品的师傅,跟着去新郡那面教授编织技术,有功者回来统统有赏……
  如果都明白了,那么大家都请回吧,详细的列一份折子呈上来,回头本宫仔细看看……请各位抓紧时间……”
  几位大臣连连应是鱼贯而出,我也觉得我坐了许久,腰酸疼不堪,勉强手扶着椅子才能站起身来……
  “公主,您慢点,让小的来扶……”李德胜赶紧小跑过来搀扶我起身,边念叨“公主可真是让小的大开眼界,不曾想到您还会治理国家这么深奥的大道理,小的太佩服您了……”
  我瞭眼看过去,笑道“本公主不爱听马屁,你要是有什么好主意就算是驳了我的脸面我也爱听……”
  李德胜笑嘻嘻的跟我贫嘴“小的哪能跟公主相比啊,脑袋里都是跟搅粪池似得,啥也不懂……”
  我收了笑问他“李德胜如果你是流民逃灾,你看见这样的公文出来,会作何想法?觉得是福利还是空谈?”
  李德胜搀扶我的胳膊慢慢往外踱“有地就成,这年头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太难得了,就算偏远点也没啥,毕竟不用交租过日子了,有多少都是自己的,何况税也低,兵役也宽松,太值得了……”
  我总算叹了一口气喃喃道“是啊,有块地比什么都安心啊……”
  想到这不禁莞尔一笑“谁知到我这公主做的连地都会种,到头来我竟然比这些治理国家的人还懂得农耕,这是荒唐……”
  李德胜知道我又想起之前的事赶忙道“公主,别去想了,总会越来越好的……”
  我苦笑“是啊,有弊自然有利……”
  “对了,公主还没给皇上的来信回信呢……”
  我侧过头看他“谁说我要回他来着……”
  “不回?”李德胜不明我的意思……
  “不回……”我肯定的告诉他。
  我走出大殿的时候天色近晚,外面的姹紫嫣红染在我雪白的缎衣上变得流彩异常,我望着天边溢彩纷层的薄云阔天心理有说不出感慨。
  “果然极美的东西却是如此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