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思考中医-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已经有明确的规定,其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而河图的五行次第亦与此相同。故河图云: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次第呢?为什么要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而不能一曰木,二曰火,三曰水呢?这是很关键的问题。因为五行的这个次第向我们揭示了地球上诸物质的起源次第,地球上诸物种的生起次第,这对于我们研究地球,研究人类,无疑是很重要的一条线索。 

  五行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的这样一个次第说明什么问题呢?它说明我们这个地球首先出现的第一个东西就是水,水是一切生命的基础,也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的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在水之后出现的便是火。为什么水火首先出现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故水火出现了,就意味着阴阳出现了。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水火出现以后,便能很自然的化生五行,化生万物。因此,地球上的生命在水火之后,就得以逐渐地诞生。当然,这个生命的诞生是先有植物生命后有动物生命的。植物生命的代表是木,动物生命的代表是土。故五行在水火之后首先有木,最后才是土。 

  另外,单就动物生命而言,五行次第也能很好地揭示它的进化情况。所以,从五行里我们就知道,这个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动物是水生动物,然后渐渐地发展为水陆两栖动物,最后才是陆生动物。因此,五行是始于水而终于土的。前面我们曾经谈过,五行与动物的关系是水为鳞虫,火为羽虫,木为毛虫,金为介虫,土为倮虫。所以,动物生命里首先诞生的是鳞虫,鳞虫也就是水生族动物,其次是羽虫,其次是毛虫,其次是介虫,最后是倮虫。什么是倮虫呢?人就是最有资格的倮虫!由此可见,人类是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的动物生命中,最后进化的一个动物生命。这与现代科学所研究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面对这样一个结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古代的这个理论呢?应该刮目相看才是,应该肃然起敬才是! 

  ③木生火义可持续发展问题。 
  前面我们谈到的风木,主要还是从医的角度谈。现在我们不妨把眼界放宽一些,来看看木及其五行的相生关系在其他方面,如在社会、环境,乃至整个地球方面有什么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水生木、木生火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觉得它最大的一个意义就是与现在最热门的一个话题…可持续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木生火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环节。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一个什么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能源问题。如果能源能持续,那么,这样一个发展就是可持续发展。如果能源不能再生,不能持续,那还有什么可持续发展可言呢? 


  由牛扑webnop搜集整理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思考中医》 第90节 易读    
      
    由牛扑webnop搜集整理    
  
  
  《思考中医》    第90节 
作者: 刘力红 
         
  能源虽然包括许多的方面,但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最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燃料。燃料从五行来划分,它属于火。五行的火是由什么产生呢?是由木生。所以,在古代,我们的先人是用木来做燃料的。用木做燃料,这就是五行的相生法,这样的相生非常合乎自然。合乎自然,当然就可以持续。过去在农村呆过的人,对这一点就会有很深的感受。以前,农村做饭都烧柴,柴是自己到山里打的,今年打过了,明年又会长出来,年复一年,没有穷尽。一个村庄几十户人,就那么几座山,多少千年前就开始在这儿打柴,可是打到现在还是那么多。为什么呢?因为木是可以再生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对可持续发展规定了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你所利用的能源能够再生;其二是利用过以后能够降解。而以木为能源,以木来生火,就很符合上述这两个条件。所以,以木为燃料的发展方式,就是很完全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让我们回到现代,现代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什么模式呢?我们现在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石油和煤,石油与煤在前面的讨论中已经给它定过性,即都属于水类。所以,我们现在的模式实际上是直接用〃水〃来生火。水为什么可以生火呢?因为水中有真阳,水中有龙火。所以,我们现在所燃烧的实际就是坎中的真阳。坎中的这个真阳,前面我们已经强调过,它是用以温养地球生气的,地球的命根就要靠它来生养。现在我们把它开采出来做寻常的火用,这样一个真阳能不能再生呢?它不能再生!它不能像木那样,今年割了,明年又会长出来。所以,开采一点,用一点,它就少一点。开采得差不多了,坎中没有真阳了,地球的命根便没有了生养的来源。这个时候地球便真正地进入衰老,而生存于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便面临着灭亡。 

  传统以木来生火,现代直取水以生火。木生火,说明在过去木是一个主要的能源,而作为主要能源的木又是由何而生呢?由水而生。是水生木,而木生火也。由这个角度看,水最终还是能源的源泉。为什么五行的次第要以水为始呢?恐怕与这个问题是有关联的。既然水是最终的能源源泉,那么,上述两种取火的方式有什么区别呢?很重要的一个区别是,木生火的过程是一个大自然完全能够控制和把握的过程。为什么说这是自然可控可把握的过程呢?我们来看水生木,木生火的这个过程。我们采木来生火,采木来做燃料,这个过程完全是人为的,自然没有办法把握,你想割多少,你想砍多少,完全听凭人意。可是这个木的量却完全是由自然来把握的,水能生出多少木,以及木的再生速度,这个人没有办法主宰,完全要由水说了算,完全要由自然说了算。你砍多了,我不长出来,你人类还有什么招呢?只好封山育林了事。因此,大家仔细去琢磨这个水生木,木生火的过程,就能感受到它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过程。 

  而我们直接取水生火,以坎中的真阳为火,这个过程就完全不同了。这个过程自然根本没有办法把握,完全由我人类说了算,完全由欧佩克说了算。建议欧佩克官员们读一读中医。我想一天开采几万桶就开采几万桶,我只管每桶原油的价格,而不管你水中还有多少真阳。所以,这个过程就成为自然完全没有办法控制和把握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怎么可以持续呢?前面我们曾列举了联合国环境保护组织对可持续发展规定的两个基本条件,以我看来,这两个条件说得还不是很究竟。最根本、最究竟的应该是,凡是符合自然,以及自然可控的这个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反之,凡是不符合自然,以及自然不能控制和把握的这个发展,即为不可持续发展。老子为什么要将〃道法自然〃放在最高的一个境界来讨论呢?一方面是老子看到了人性有脱离自然,为所欲为的一面;另一方面则告诉我们只有法自然的道,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二、厥阴病提纲 

  有关厥阴病提纲,我们主要以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的内容来展开。326条是厥阴病的提纲条文,亦即厥阴病的病机条文,也是六经提纲条文中最长的一条。下面拟就条文所述诸证,分别讨论之。 

1。消渴 

  (1)消渴泛义 
  厥阴提纲条文第一个讲述的证就是消渴,消渴是什么意思呢?渴就是口渴,这个大家都应该很清楚。但是,有的人口渴并不一定想喝水,或者喝一点点润润口就行了,所以,就有口渴不欲饮之证。这样的渴就是渴而不消。那么,消渴呢?当然是既渴而又能饮水,而且饮后即消,口又很快地渴起来。这是消渴的一个大概意思。 
  厥阴病为什么会导致消渴呢?历代的很多医家都认为是肝胃之热耗伤津液所致,包括现代通用的教材都是这个说法。但是,我们细细地来思考这个问题,就感到以热伤津液来解释厥阴的口渴未必恰当。厥阴的这个渴应该有它很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清楚,如果以热盛伤津来解释消渴,那厥阴的这个热怎么能跟阳明的大热相比?阳明的白虎人参汤证是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所以,要讲热盛伤津,那么这个消渴理应放在阳明篇中。应该将阳明的提纲条文改为:〃阳明之为病,消渴,胃家实。〃而张仲景没有这样,反而将消渴置于厥阴提纲证之首,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厥阴之渴是另有所因的。 

  口渴虽是极普通和极常见的一个证候,但是,我们回看六经提纲条文,却只有厥阴提纲言及渴,这便提示我们消渴是厥阴病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证,也是厥阴病最重要的一个证。因此,消渴对于厥阴病的诊断而言,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2)厥阴何以渴 
  消渴为什么是厥阴病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厥阴病为什么最容易致渴?我们首先可以来感受一下口渴的过程,人之所以口渴,是因为口舌没有津液了,口舌干燥了。所以,阳明病在描述口渴的时候,多用舌上干燥。因此,口渴这个过程的感受器官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口与舌。而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所以,我们讲口舌,实际上就是讲了心脾,讲了火土。渴必由口舌,必由心脾,必由火土,这说明厥阴是最容易影响口舌、心脾、火土的因素,此亦为厥阴病渴的一个重要前提。 

  渴与旱实际上是很相类似的,在天地则曰旱,在人则曰渴,都是缺少水来滋润的缘故。如前所云,水在江河湖海,其性本静,故水不能自润万物,必须借助其他中介的作用,方能滋润万物。那这个中介是什么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中介就是厥阴,就是木。因为木为水所生,是水之子,所以,在五行中,离水最近的应非木莫属。故前人将这样一个关系形容为〃乙癸同源〃。乙癸同源,实际上就是水木同源,既然是同源的关系,那当然最容易得到它。而心作为五行中的火,又为木之子,由木所生。因此,心的苗窍…舌要想得到滋润,就必须靠木吸水以上养,就必须靠木的中介作用。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木土的关系,木为什么能使土保持湿润,或者说厥阴为什么能够保证脾的口窍滋润呢?这一点我们看一看自然就会很清楚。在自然界,植物较多的地方,它的保湿性往往比较好,特别在原始森林里,不管春夏秋冬,它的土质都是湿润的。而在没有植被的地方,在黄土高坡,在沙漠里,这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土质往往都很干燥。可见太阴虽称湿土,如果没有木,这个土是湿不了的。前面我们曾经谈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是兴云布雨的东西,当然也就是保持天地不旱的重要因素。而龙属东方,龙归于木。这便彻证了木在滋润万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厥阴能使心脾的苗窍…口舌保持充分的滋润,从而无有渴生。而一旦厥阴发生病变,心脾的苗窍便无法得到滋润,消渴便很自然的发生了。 

  (3)六经辨渴 

  由牛扑webnop搜集整理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思考中医》 第91节 易读    
      
    由牛扑webnop搜集整理    
  
  
  《思考中医》    第91节 
作者: 刘力红 
         
  上面我们谈到了厥阴与渴的特殊关系,厥阴病虽很容易致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不是惟一的因素。所以,六经病中除太阴不言渴以外,其余各经皆有渴,这就有必要对六经口渴的各自特征作一个鉴别。首先我们看三阳的口渴。太阳口渴见于太阳府证中,由太阳气化不利所致,所以,太阳之渴必兼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之证;接下来是阳明之渴,阳明之渴系热盛伤津所致,故常与四大证相伴,即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剩下的是少阳之渴,少阳之渴由枢机不利,影响开合,影响三焦所致,故少阳之渴多伴枢机不利之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细,口苦,咽干,目眩等。三阳之渴各有特征,在鉴别上不会有太多困难。治疗上,太阳之渴用五苓散,阳明之渴用白虎汤,少阳之渴用小柴胡汤化裁,或柴胡桂枝干姜汤。 

  三阴病中,太阴没有渴,即便有渴也不欲饮,所以,三阴病只有少阴和厥阴言渴。少阴病的渴已如前述,它是小便色白,一派阴寒之象。因此,少阴之渴也是容易区别的,特别很容易与三阳之渴区别。对付少阴的口渴,需要动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上述三阳的口渴,及少阴的口渴都各有千秋,易于鉴别,除外上述这些口渴,其他的就都属于厥阴的口渴。所以,厥阴渴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上述四经之外的,一切不典型的口渴,皆属于厥阴渴的范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厥阴之于渴,就像太阳之于脉一样。我们说一个人脉浮了,大致就可以断定他是太阳病,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除极少数虚阳外越的病人也可以见到脉浮外,大部分的脉浮都与太阳相关。所以,我们根据一个脉浮,就可以下一个大致的判断,这个病与太阳有关。同样,我们根据一个口渴,如果这个口渴不具备上述四经的特殊表现,那就可以大致地判断这是一个与厥阴相关的疾病。因此,口渴,特别是渴而能饮,渴而能消者,对于厥阴病的诊断无疑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厥阴治渴方 
  上面我们讨论三阳的口渴,它都有专门的方剂对治,少阴和厥阴的口渴《伤寒论》中却没有提到对治的方剂。对于少阴而言,口渴并不是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