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9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Number:4197

Title:邓小平故居的楹联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邓小平故居在四川广安县协兴乡,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邓小平同志在这里出生,并在这里度过了14个春秋。现在常有来自中外各地的群众到这里参观。著名作家马识途为邓小平同志故居撰写了一副楹联,其词曰:

  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危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

  挽狂澜于既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山秀水,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Number:4198

Title:声名之累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美国一家救护车公司成立30年来,一直将“态度诚实”、“可靠服务”作为其宗旨,并把这四个词的英文开头字母“A·I·D·S”印在救护车上,使人一见就知是该公司的救护车。由于服务周到,生意一直很好。

  不料,自爱滋病在欧美流行以来,人人谈虎色变,而该公司车上印的四个字母,恰恰与爱滋病的缩写一般无二。于是,各种不幸便纷至沓来:患者认为这是运爱滋病人的车而拒绝乘坐,小孩经常对之吐口水、扔石头,行人也不断嘲弄司机。该公司不但声誉受损,生意也越来越清淡。于是这家救护车公司终于不得不考虑更换30多年的老招牌,以免受此“声名之累”。

Number:4199

Title:“巴伐利亚的中国”

作者:沈山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羊城晚报》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迪特福特人说:“中国人创造灿烂文化的时候,欧洲人还住在山洞里呢!”

  呵!“清朝官员”

  在联邦德国巴伐利亚州,有一个各叫迪特福特的小城。这里的人自称为“中国人”,把自己居住的城市称为“中国人的王国”、“巴伐利亚的中国”。对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来说,这不能不引起我巨大的兴趣。

  一个阳光和煦的秋日,我趁参观莱茵美因多瑙河运河之机,专门来到这个小城,一探这“中国人的王国”的究竟。

  迪特福特是个只有2500名居民的小城,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阿尔特米尔河河谷,将来,莱茵美因多瑙河运河修成,也将流经这里。山峦、森林、耕地、流水,远远在望的迪特福特,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好像完全离开了凡俗和尘世。进得城里,尖尖的教堂,静静的小巷,摆满鲜花的住宅,以及娇小玲珑的市政厅,相映成一幅娴静、和谐的图画,使从大城市里来的我久久不愿离去。

  在这个小城里,最惹人注目的,要算那个站在市政厅大门口的“清朝官员”了。你看他,昂着头,挺着肚子,撇着八字胡子,还瞪眼睛注视着来往的行人。走近一看,他的肚子四周不断地流出股股的清泉。这就是迪特福特著名的“中国人泉”。1962年,迪特福特人把它建在市政厅的大门口,用以表明他们喜欢“中国人”这个雅号,并以这个形象告诉前来访问的每位来宾。

  我的探索就从这里开始了。我站在“中国人泉”旁边,同坐在椅子上晒太阳的老人搭话,同匆匆经过的青年攀谈,向商店售货员请教,倾听饭店跑堂的叙述,最后又找到了市政官员,终于弄清了这个“巴伐利亚的中国”的秘密所在。

  原来,至少在百年之前,迪特福特人就有“中国人”的雅号,1860年,教会的记载中称,周围地区称迪特福特人为“中国人”;1869年,教会的记载里又说,迪特福特被称为“中国区”。至于为什么,教会的记载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在民间的传说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迪特福特周围有一圈城墙,看起来像个中国城市;一说迪特福特人以前闭关自守,有点像中国人。

  马勒鸡皇帝

  迄今,迪特福特这个小城里还流传着两个故事,其来源虽已无从查考,但有助于探索迪特福特人同“中国人”的关系。

  故事之一说,当地的大主教有一天对司库说:“迪特福特人交的税太少,你到那里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迪特福特人知道这一消息后,便把城门堵上了。司库到来时,无从进入,只好回去,并气愤地向主教报告:“迪特福特人用城墙把自己围起来,不理我这个司库,跟中国人一样。”

  故事之二说,欧洲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常常周游各个城市。有一天,一名年轻的手工业者来到了迪特福特。他看到这里街道整齐,屋舍俨然,十分留恋。他就去找市政当局,要求留下来,可是却遭到了断然拒绝。他又去法庭控告。法官以怀疑的目光对他讯问良久,问他姓什么?家住哪里?学什么手艺?他一一回答了。最后,法官问他知不知道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是谁造的?年轻人被问住了,只好答不知道。法官说:“是中国人造的。”又问:“你知道中国人为什么造长城?”年轻人也不知道。法官告诉他,是因为不让外国人进去。接着,法官就派人把这青年人领出城外,请他看看迪特福特周围是什么?呵!是城墙!这时,这位手工业者才懂得了法官的意思。他离开了迪特福特以后,到处说:“迪特福特人像中国人。”

  “中国人有什么不好?”迪特福特人反问说,“中国人创造灿烂文化的时候,欧洲人还住在山洞里呢!”迪特福特对别人称他们像中国人,不但毫不介意,反倒很自豪。而且,早已不像故事中说的那样闭关自守,已变得热情好客了。

  每年2月的狂欢节,是迪特福特人招待各方来客、朋友的节日。他们把狂欢星期日的前一个星期四,定为“荒唐的星期四”。这一天,迪特福特成了“中国人的王国”、“巴伐利亚的中国”。城外要竖起“国界”,牌子上写着:“中国,海关,边境地区,狂欢旅行。”小城的人都要把自己打扮起来,去参加狂欢游行,而其中许多人就成了“中国人”。一顶斗笠、一件长袍、一把扇子,或者是一双从香港进口的“功夫鞋”,都可以是“中国人”的象征,因为每个人脑子里的中国人的形象是不一样的。

  1954年,迪特福特人“选出”了“中国人的王国”的第一个皇帝,他的名字叫马勒鸡。这一年,他带着妃子、宫女、太子等大队人马,参加了“荒唐的星期四”的游行。

  闹了一次“革命”

  马勒鸡皇帝“登基”后,请人谱了一首“国歌”。歌词是:

  吾皇万岁,

  中国的皇帝。

  尽情欢乐,

  庆祝他登基。

  他统治我们,

  按照古老的规矩。

  巴伐利亚的中国,永远存在,

  金色的中央王国,寿延千年,

  繁荣、昌盛、明艳。

  呀,巴伐利亚的中国,

  美丽的土地,

  万岁!万岁!

  1956年,迪特福特人让“中国人的王国”里发生了一次“革命”。皇帝被推翻了,新登基的亲王许诺要使“中国”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一个飞跃。于是,在这一年的“荒唐的星期四”,迪特福特的“中国人”骄傲地庆祝他们在科技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口号是:“惊人的消息,中国希望之国。”这一年,迪特福特的“中国人”宣布建成了287500千瓦的核电站和太阳能电站,发现了大片油田,并发射了一个“中国号”宇宙飞船。但是,两年之后,迪特福特人开始怀念他们的皇帝了,又把马勒鸡皇帝请了回来。当然,经过一次“革命”的教训,马勒鸡皇帝已不再反对“中国”的现代化了。

  在此后的年代里,迪特福特的狂欢节总少不了“中国”这个主题。1958年,他们把一列火车写上“中国快车”的大字,在迪特福特和诺伊马格特之间行驶了好几天。同一年,打扮成中国人的迪特福特人参加了慕尼黑的狂欢节,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因此,在1960年和1965年,迪特福特人又以“中国人”的身份,两次来到了慕尼黑。

  1985年的狂欢节,“中国皇帝”照样亲临现场,为民祝福。不过皇帝已经换了新的名字波大瓦希,听来远远不如马勒鸡这个名字那么有趣、亲切。据说这个新名字是扮演皇帝的理发师汉斯·盖尔自己想出来的,这在当地的方言里同理发师有点关系。波大瓦希皇帝由9名美女伴同,她们一律穿黄底黑花大襟上衣,肥大的黑裤子和布鞋,手拿描花纸伞,远看起来,真有点东方情调呢!

  1986年的狂欢节就要来到,迪特福特的“中国人”将会有什么新节目呢?市长已经邀请大家去参观未来的“荒唐的星期四”的游行,到时一看便知了。

Number:4200

Title:戒指轶事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0期

Provenance:《外国史知识》

Date:1985。12

Nation:

Translator:薛晓虹王明增

  小巧玲珑、光彩夺目的戒指,现在至多不过是一种用于馈赠亲友、具有纪念意义的工艺品,可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却寓有许多更为深刻的含意。

  古代戒指的寓意

  戒指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古埃及方明中期(约公元前2060~1785年),人们就已经有了佩戴戒指的习惯。那时的戒指一般呈甲虫形或印章形。古埃及人将甲虫视为一种“永恒生命”的象征加以崇拜,又把它视为太阳神“瑞”(Re)的标记,所以人们常常模仿甲虫的形状制成印章、护符、戒指等物,寓意吉祥平安。古埃及时代的戒指多用金、银、玻璃及象牙、玛瑙、琥珀等珍贵材料制成,戒指上多刻有祝愿或符咒之类的象形文字。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伊特鲁里亚王朝时代,出现了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所谓“封缄戒指”,专门用于封发各种信函、文件,同时兼有美化生活的修饰作用。

  到了古希腊时代,戒指的造形设计除了甲虫形外,还出现了以蛇及各种动物为题材的精美戒指。

  献给“上帝”的神圣戒指

  在中世纪,基督教统治着整个欧洲,这里是“上帝”的世界。在所有珠宝都应献给上帝的名义上,从至高无上的罗马教皇到盘踞在各个教区的主教们,都拥有大量名贵的宝石戒指。各国的国王、王妃及贵族们,也都佩戴着光彩闪烁、价值昂贵的戒指,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富有。十字军的骑士们,也把镶着各色珠宝的戒指作为武运长久的护身符。在古人的心目中,宝石中数蓝宝石最为名贵,被当作是“功德”的象征。居于统治地位的教会认为,贵重的蓝宝石戒指最符合圣职人员的身分,只有他们才配佩戴它。在法国麦丘尔教堂的墙壁上曾写着这样一段话:“主教们必须佩戴蓝宝石戒指。因为这种宝石所特有的魅力,足以使主教们想起自己担负着拯救那些蒙受苦难民众的重任。”罗马教皇西古斯图斯四世逝世时,手指上佩戴着嵌有名贵蓝宝石的戒指,所以在举行葬礼时,教会竟专门派了卫兵守护遗体,以防有人偷窃这枚戒指。法国鲁昂大主教狄斯特德维尔客死于罗马,举行葬礼时,其遗体竟用镶满了黄金饰物的华丽法衣包裹,手上也戴着蓝宝石戒指。平民百姓见到权贵们竟如此奢侈豪华,群情激忿,一拥而上,抢走了装饰遗体的法衣和戒指。

  象征爱情的结婚戒指

  早在基督教产生之前,犹太人就有佩戴结婚戒指的习惯,后衍变成基督教徒结婚时不可缺少的一项成规。于是,竞相追求豪华的结婚戒指成了一代之风尚。人们为了得到一枚小小的结婚戒指,富者不惜耗资万贯,贫者则往往倾家荡产。为了对这种社会弊害提出警告,圣·奥古斯丁(公元345~430年)曾呼吁:“如果新郎、新娘因贫困而无力筹措结婚戒指,僧侣们切不可对他们的婚姻抱迟疑态度,因为婚礼上交换戒指只是一种形式,而并非缺之不可。”但佩戴结婚戒指作为基督教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结婚仪式,还是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

  据说英王乔治四世(1762~1830年)曾特意定制了两枚可以装像片的专用戒指,其中各有一幅微型肖像画:一幅他本人的,一幅是他的情妇菲礼贝尔特夫人(后二人结婚)的。这位国王逝世时,曾委托别人把这两枚戒指放在他的胸前,以示他无限珍惜二人的爱情。

  当时还盛行一种做法:将其爱人的头发放在戒指里,表示朝朝暮暮永不分离。还有人把爱情的哲言刻在戒指上,称之为“爱的箴言”。在这些各式的箴言中,尤以马丁·路德送给他妻子卡特丽娜的最为意味深远。1525年,宗教改革的斗士马丁·路德公然对抗罗马教皇,与修女卡特丽娜结了婚。在他送给妻子的戒指上所刻的赠言是:“此乃神圣结合之赠品,切不可丢失。”

  人称“处女女王”的伊丽莎白一世(1558~1603年)虽然终生没有结过婚,却拥有许多华贵的“结婚”戒指。其中一枚戒指,镶着一块带有红色条纹的古代缟玛瑙,其上刻有伊丽莎白女王的浮雕像。到了晚年,由于女王非常宠爱埃塞克斯伯爵,所以就把这枚戒指赐给了这位伯爵。女王对伯爵说:“不管你将会受到什么处罚,只要你佩戴着这枚戒指,都可以赦免。”后来伯爵犯了国事罪,由于女王的政敌诺琴加姆夫人从中作梗,终被判处死刑。当女王听到这个消息时,怒不可遏地说:“即使上帝饶恕她,我也不能容忍她!”

  喻以后人的纪念戒指

  为纪念某人某事,所制的戒指也各式各样。

  1649年,当英国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时,英国王党为了悼念这位倒霉的国王,特地制造了许多嵌有国王肖像和名字的戒指。为纪念死者,十八世纪出现了一种以死者棺柩及骸骨、十字架等为装饰的戒指,并刻有“永远安息”、“在此长眠”之类的字样。

  1814年,拿破仑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时,曾把6枚戒指分赠给他的部下,其中有一枚现还珍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这枚戒指设有一个装饰着月桂树花纹的蝴蝶形盖子,打开盖子,里面镶有一幅拿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