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9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领带和手套等。而前来采访的世界各大报纸的新闻记者更在他的门口排起了长队……

  “真不知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对阿伦说道,“谢谢他们的好意!可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呵!……你们看,我的整整一生,都被这个世界困惑着。我至今也弄不明白,我是怎样被卷入这样的困惑中的。我其实是当今世界上最不讨人喜欢的老头儿之一。”

  可是,就在他向阿伦说着这话的时候,阿伦却在想着不久前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天,阿伦和他一起上街转悠。阿伦让他站在一个书亭旁等着他,自己去办另一件事。当阿伦回来时,却找不到毛姆了。他惊慌失措地寻找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老毛姆正在和两个英国旅游者津津有味地谈着什么。那位太太见阿伦走了过来,便十分审慎地把他拉到一边,附耳低言地对阿伦说:“这小老头儿可真逗!我们问了问他的名字,您猜他怎么说?这可怜的老头竟自称是威廉·毛姆。”

  在毛姆最后的日子里,他在书桌上摆出了自己母亲的画像。

  “但愿我是回老家去的。”

  他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显得十分虚弱。他的目光长久地注视着母亲的画像,喃喃自语道:“但愿我能够再见到我那亲爱的母亲。我的灵魂,也许是可以获得再生的……”

  这是1965年12月11日,一个星期六的晚上。他好像已经听到了正在门外徘徊的死神的脚步声。他紧紧地抓着阿伦的手说:“我想请求你,让我死在我的床上。然后请你一个人把我的遗体送到火葬场,陪我走完最后一段旅程吧……”

  第二天早晨,他再也没有醒过来。

  遵照毛姆生前的意愿,阿伦含着泪水,跟着柩车到了马赛。没有其他任何人,只有阿伦自己。他亲眼看着威廉的遗体被推进了焚尸炉里。

  然后,仍然是阿伦一个人,捧着那个小小的红木骨灰盒,从法国护送回英国。

  一块小小的绿草地。一小堆鲜土。一群身穿校服的送葬的儿童。还有一块小小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一行小字: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1874…1965)

 

Number : 8163 

Title :永远的快乐

作者 :钱锺书

出处《读者》 : 总第 161期

Provenance :新闻出版报

Date :1994。7。2。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加添了迅速、增进了油滑。像浮士德那样,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吧!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快乐的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渡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进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受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当,我们还理想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感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帐,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第一闪害病,觉得是一个“可惊异的大发现”。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Number : 8164 

Title :九句话

作者 :流沙河

出处《读者》 : 总第 161期

Provenance :美文

Date :1994。6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1

  六十年前,我3岁,住在四川成都市北打金街良医巷(晾衣巷),一日悄悄溜出大门,跑到巷口,呆看街边挑着担子卖糖果的,舔手指,流唾液。不知不觉跟随着糖果担子向前走,愈走愈远,涎而忘返。害得家中母亲惊惶,领人四处追寻,跑遍十几条街巷,以为我长相乖,被拐了偷走了。最后,谢天谢地,终于在东大街找到我,还在呆看糖果担子,舔手指,流唾液。

  2

  五十年前,我13岁,住在四川金堂县城槐树街,读初中一年级。春季同本班同学由老师领队去广汉县三水镇修筑飞机场半个月,喜见盟军B29重型轰炸机雁序蓝天,远炸日寇东京去也。秋季哭闻国军血战衡阳,牺牲惨痛,不得不大撤退,致使日寇追到贵州独山,陪都重庆震动。虽虫儿小我亦深切感受亡国灭种之威胁,遂读文天祥《正气歌》而很快能背诵。

  3

  四十年前,我23岁,住在成都市布后街四川省文联,做《四川群众》月刊编辑,写些短篇小说,读契诃夫,读马克·吐温,读莫泊桑,唱苏联歌曲,看苏联电影,崇拜斯大林,学《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到新繁县禾登乡新民社“深入生活”,赞美农业集体化,协助基层强迫农民卖粮食给国家,梦见共产主义明天,要好左有好左。

  4

  三十年前,我33岁,住在成都市北郊四川省文联农场。戴右派铁帽子已有八年,恶名远播,人避我如温疫,我避人如芒利。昼则炊饭养猪,按季节种油菜植棉花,夜则深钻《说文解字》兼读天文学的初级著作,闲适使抄《声律启蒙》自娱。观星辰,伴猫狗,看报刊而惊心,逢棍棒而丧胆,畏闻五类分子之提法,怕见四清运动之批斗,犹记农场场长赠我良言有云:“不要读你那些古书,争取早日摘帽要紧,人一辈子有几个三十三啊!”

  5

  二十年前,我43岁,押回故乡金堂县城拉锯钉箱已有九年,家抄了又抄,人跪了又跪,做不完的天偿劳役,写不尽的有罪自谴,想起昔年农场,好像梦回天堂,落到今日绝境,便是身陷地狱。

  6

  十年前,我53岁,被召回省文联《星星》编辑部继续做反右派运动前我做过的那个工作已有五年,得了奖,出了国,张了脸,翘了尾,说些捧场话,写些帮腔诗,拼命积极,改革就像是我家的事务,抱病工作,胃疼似乎是他人的溃疡,著文随抛新名词,发言乱骂老棍子,可笑可笑,该挨该挨。

  7

  今年,我63岁,住在四川省作协宿舍楼,身衰杞柳,诗散云烟,壮志已全消,往事眼前过电影,痴心将半冷,旧交头上起霜花,淡淡的悲伤,深深的惆怅,仿东方朔,著Y先生,提篮去买菜,写字来卖钱,还敢怎样,能说什么。

  8

  每一个前十年都想不到后十年我会演变成何等模样,可知人生无常,没有什么规律,没有什么必然,或富或贫或贵或贱,或左或右或高或低,无非环境造就,皆是时势促成。

  9

  所以我要劝人:你可以自得,但不应自傲;你可以自守,但不应自卑;你可以自爱,但不应自恋;你可以自伤,但不应自弃。

 

Number : 8165 

Title :人生如品茶

作者 :潘向黎

出处《读者》 : 总第 161期

Provenance :四海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几年前,当我写《三毛传》时,相当喜欢三毛的一句话“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我当时觉得这种感悟与禅宗的“见山”、“见水”有相通之处,颇耐回味。我又好茶,就一直记得这个比喻。

  在东京,每天打工之后,也总要泡上一杯酽酽的茶,看着袅袅上升的水气,氤氲茶香绕鼻,紧缩的心也会慢慢舒展开来……

  后来认识了武井妈妈,喝茶便由一个人变成二人,她常常带些精美的小点心来,我们便一起吃“午茶”。每天,都聊得很多。

  一天,她泡了一壶极浓的煎茶,我先吃了一口又香又甜的栗羊羹,啜了一口深绿的茶,哇!好苦。 她见我愁眉苦脸的样子,笑道:“再吃一口栗羊羹。”我忙吃一口,哗!甜得钻到心里去。抬头看武井妈妈,只见她一口口地啜着那苦茶,毫无反应。过了一会儿,她慢慢地说:“尝过甜的,再吃苦的就特别苦,吃过苦的再吃甜的也特别甜。”

  “您是不是说,工作时拚命干,然后休息、享受时特别快乐,然后又要忍受工作的苦呢?”我忽然有所悟。她淡淡一笑,却不置可否。

  后来,渐渐了解她的身世,我不禁惊讶她能把那么多苦难深藏不露。她小时候是一个富家小姐,初恋因父母反对而不能如愿,后来家园、产业毁于战火,父母先后卧病,去世。她经历了一次不幸的婚姻,唯一的女儿又夭折了,从此孤身一人至今。

  曾经是千娇百宠的千金小姐,为一件和服就要去京都两次,一次订货,一次试穿,价值成百上千万,谁能想象她在那飞机俯冲、轰炸的时候,九死一生跑回家,却发现整条街夷为平地时的心情呢?昔日的荣华只衬出此后的凄凉!而她,在一次次重创后坚强地活了下来,如今自食其力,安命随缘,谁能估量出其中的毅力与信念?

  我想起她那深沉的声调。甜的,苦的,苦的,甜的,她都那么从容不迫地品尝,对她而言,人生不就像品茶一样吗?从不奢望远离痛苦、灾难,安之若素,就能迎来别人无法感受到的幸福、甜美。这是不是她真正要告诉我的?

  依旧每天午后饮茶,但是只有我一个人(我搬家了,不再天天与武井妈妈见面了)。我也渐渐喝惯了很浓的日本茶,而且习惯于遇上什么难处都不掉一滴泪。

  甜的,苦的。人生如品茶。

  温馨的阴谋

  早听说西方人有个“母亲节”,没想到日本人也过这个节。西风东渐,果不其然。

  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五月刚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这钢筋水泥的丛林,“母亲节”的气氛就渐渐浓起来了。街头、报纸、电视、收音机、宣传纸,各种手段的广告紧锣密鼓地渲染,处处是温声细语的提醒“母亲节的礼物”,“妈妈最喜欢的”、“向妈妈道声:谢谢!”……

  虽然自己不能亲手送妈妈一点什么,但看到“母亲节”字样的柜台仍会忍不住驻足片刻,心里揣测哪一件会是妈妈喜欢的。衣饰品、化妆品、家庭用品、食品,似乎都在选择之列,鲜花更是大热门,许多花店都可预约,到“母亲节”当天送货上门。花的品种以康乃馨为主,几乎成为“母亲节”标志之一。隔壁的女孩说:“真想空运一捧花给我妈妈啊。”

  星期六逛一家大百货公司,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厨房用品部走来走去,身边跟着一个女店员。小家伙八九岁模样,胖胖的脸,圆眼睛,板刷头;女店员弯着身子,不时与他低声说着什么,秀发披泻下来,看不清她的脸,但她的态度仿佛在接待一位国家元首一般。

  最后,男孩子大叫一声,手舞足蹈,女店员也又笑又点头,他们终于选定了!拿到柜台上一看,原来是一种把酱油从大瓶吸进小瓶里的用具。这是一种新发明,据称,这样一不用费力搬大酱油瓶,二不怕流到桌面上,又省力又节约(日本诸如此类的发明层出不穷,许多东西不知干什么用的)。女店员用彩带把礼物包扎好,男孩子接过,撒腿便跑。女店员在他身后喊:“小心!小心呀!记着,明天才给妈妈啊!”男孩子一刹车,答一声:“哈依!”又兴冲冲地跑了。

  又路过一家糖果店,门口有张布告:凡赠送母亲巧克力者,八折优惠。正巧听见一个头顶微秃的小老头在低声嘀咕:“呀,是吗?可我不是送妈妈,我送太太……”老板闻言,把头从柜台里伸出来,说:“你太太不是你孩子的妈妈吗?也八折啦!”言毕,两人相对大笑。

  “母亲节”,在这人情淡薄、物欲升腾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个这样的日子,提醒每一个人回忆一下母亲怀抱的甜蜜、母亲双手的温柔,不忘记把我们带到世上的母亲。

  近几年,中国圣诞节、情人节渐渐热火,却未见“母亲节”为年轻人所推崇。其实,情人们不需要什么节,恋爱中人天天像过节。倒是“母亲节”或许可以让人重温人类最初、最单纯的感情。

  有人说:“母亲节”和其他节日一样,都是商业促销的阴谋。我不以为然,即便是,也是一个多么温馨的阴谋啊。

 

Number : 8166 

Title :石头下面的一颗心

作者 :维克多·雨果

出处《读者》 : 总第 161期

Provenance :悲惨世界

Date :

Nation :法国

Translator :李丹

  把宇宙缩减到唯一的一个人,把唯一的一个人扩张到上帝,这才是爱。

  爱,便是众天使向群星的膜拜。

  上帝在一切的后面,但是一切遮住了上帝。东西是黑的,人是不透明的。爱一个人,便是要使他透明。

  某些思想是祈祷。有时候,无论身体的姿势如何,灵魂却总是双膝跪下的。

  相爱而不能相见的人有千百种虚幻而真实的东西用来骗走离愁别恨。别人不让他们见面,他们不能互通音信,他们却能找到无数神秘的通信方法。他们互送飞鸟的啼唱、花朵的香味,孩子们的笑声,太阳的光辉、风的叹息、星的闪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