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8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丘上方,俯压着殉葬的中国村民。以少欺多,恃强凌弱,一幅侵华战争时期双方对比的形势图,竟然极其形象地概括在两座坟墓的结构上!

  日本人曾在山丘上种植樱花树,以示纪念。但这些樱花树,在日军投降之前就枯死了,甚至从未开过花。

  但它并未被遗忘。县志上,它被称为“抗日村民英勇就义纪念遗址”。“就义”这个词用得准确而有份量。村民遇害时,好些人手中的锄头上还残留着日本人的脑浆!

  壮烈色彩使荒丘在40年前很难和“荒”字联系在一起。它的脚下簇拥着花圈和供品,身上栽种了常青的松树,头上罩着一系列它应有或不应有的荣誉。一代又一代的少年、青年,甚至老人,在它面前开展各式各样的纪念、宣传和教育活动。县政府专门修了一条大路,方便浩浩荡荡的参观者。

  可是,如今它不知怎么日益遭到冷落渐至于被遗忘。先前的大路早已丧失了全部的浩浩荡荡,竟为野草埋没。这里只剩下荆棘与苍烟落照……

  二

  站在它面前,无论从哪面看,都不像一座墓地。至少它面前应该立一块碑。很难想象,千秋节烈,连一句可以传世的文字都没有。据说它曾经有过两块墓碑。一块是属于那9个日本军人的,上刻一行血红的日文“殉难烈士之碑”。这块趾高气扬的墓碑在抗战胜利后,挡不住中国人愤怒的洪水,它倒了。另一块是解放后由县政府立的,上刻“抗日村民英勇就义纪念墓址”。可惜也没有长久的保存,它在很大程度上被放牛的孩子当成了拴牛的石柱。“文革”期间,它也就很自然地毁掉了。

  然而,墓碑的故事并未就此了结。

  1970年,一个教了大半生书的乡村老教师跪在荒丘前,祭奠他死难的父兄。30多年过去了,抗日战争对新一代人几乎成了一个历史名词。荒丘是应该有一块墓碑的,至少可以为历史作一个诠注。这位姓席的乡村教师饮泣良久,发誓要为荒丘立一块巨大的石碑,刻上记录死者遇难的墓志铭和众多死者的姓名。

  我曾经看过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讲述二战后,关在南洋的日本战俘,竭尽心智,悄悄地为他们死去的元师和士兵筑坟。战俘们白天在英军监视下做苦役,夜晚拼死制作元师的墓碑。最终竟然使日军元师寺内寿一的墓碑逃过英军的监视,不肯服输认罪地挺立在新加坡的国土上。其实这种触目惊心的事远不止日本人才能做到。在70年代中国的一个偏远县城里,席先生躲避着一双双警惕的冷眼,拄着拐杖夜访四乡,跌跌撞撞地敲开一户户家门,从死难者幸存的家属那里搜集了近千名死者的姓名。然后他写了墓志铭,约上两名石匠星夜上山采石。当时“阶级斗争还在天天讲”,他们只能像幽灵一样在夜间辛苦劳作:血汁交流的手臂,警觉的耳朵,星光下,三双惊惶而虔诚的眼睛……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因为那个时代的缘故而没能逃脱夭折的命运。

  三

  我在县立中学读高一时,校团支部组织学生看电影。影片正巧是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屠城血证》。我很清楚地记得,坐在我身后的两位同学边看电影边争执不休。他们争执的是日本人在此次屠杀比赛中,为赌一箱啤酒,冠军到底是杀了105人?还是106人?他们似乎不大在意杀人的是谁,被杀的又是谁,只是为半个世纪前的细枝末节争得面红耳赤兼津津有味

  !又据一家晚报载,某影院放映《屠城血证》时,几位青少年边看边感慨导演太差劲,没把日本兵“咪西”中国姑娘的镜头多放一点!令一旁的老人震怒不已,挥拳猛击!于是银幕上日本人杀中国人,狂笑惨嚎不绝;银幕下中国人互相揪打,乱成一团!至今,我还想向那位老人深深致敬,感谢他那一拳,打出了正直的中国人应有的骨气和愤怒

  !1992年春,寂寞了数十年的荒丘竟奇迹般地热闹了几天。一位来武汉投资的日本商人,受其父的委托,在乡间小道上步行半天,寻访到这座荒丘,跪倒大哭。他的伯父就是葬在此处的9名日军中的一个。日本商人找到有关领导,恳请政府允许他出钱修缮一下这片墓地,既是对他的伯父的悼念,也表示对死难的中国人谢罪。这种热情让中国人吓了一跳!为一个侵略者修筑墓地,倘若答应,如何向历史和未来作出解释?

  面对日本商人的请求,有关领导反复斟酌,同意了。修缮两座墓地的资金拨到村委会。可能村干部觉得该修缮的地方绝不止一处。村小学、敬老院、医疗所,哪一处都比墓地重要。结果,资金东抽西调,所剩无几。大规模的修缮已不可能,只好随便将工程包给几个乡村石匠。

  石匠们先动手修日本军人的墓。这个墓原本盘踞在大荒丘上方,解放后移到荒丘旁边。渺没得只剩个土包子。石匠们用青砖水泥将这个包子夸张、加固,修得像模像样。至于大荒丘,他们反复计算所需费用,觉得暂时没能力进行修缮,搁下了。

  于是50年后,日本军人的坟墓又一次对大荒丘显示了优越的神气。尽管石匠们在修缮中偷工减料,但颇具规模的日本军人墓,仍然有资格对浑身荆棘的荒丘显示出莫大的嘲讽……

  写到这里,我忽而记起一部80年代初某位留日学生的自传。他说自己的祖父死在日本人刀下,他的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当他作出赴日本打工留学的决定后,其父惊得如五雷轰顶,继而七窍生烟。这不又是去给日本人做牛做马吗?他离家那天,做父亲的竟操起扁担追打了半里路,边打边用伟人的话教训儿子:“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他不甘示弱,也用伟人的话反驳:“落后就要挨打!”

 

Number : 8071 

Title :报刊拾零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7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联合国规定,人类生活满意必须符合12个最低标准:

  1、每人每日饮食含热量在2500…4000卡路里之间;

  2、有3套替换衣服和鞋;

  3、每日保证有100升干净水用于饮用和洗涤;

  4、每人至少有6平方米的居住空间;

  5、儿童6岁入学、成人都识字;

  6、每个家庭拥有1台收音机;

  7、每百名居民平均1台电视;

  8、两个家庭1辆自行车;

  9、每万名居民平均有10名医生和50张医院病床,每人每年至少有10美元用于医药;

  10、每家有一套餐具;

  11、每人有医疗保险,退休者有养老金;

  12、有工作做。

  美国弱智青年约翰逊和米切尔,花了3年时间合著了一本关于弱智者成长的书,现已销售25万册。数以万计的读者要求签名。风头超过了大明星。

 

Number : 8072 

Title :你来预测未来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7期

Provenance :《今日青年》

Date :1994。

Nation :

Translator :范佳毅

  2004年的世界,骇人听闻还是妙不可言?美国一家杂志就此向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发出了测试表,各国青少年的反馈意见不一,莫衷一是。接受询问的对象年龄在15…19岁之间,其中有40%的人对未来持悲观态度,25%的人对2004年的世界较为乐观,余下的则忧喜参半。从以下摘录的片断中,我们可以窥见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青少年们对未来世界的展望和心态。

  “我想10年以后的世界人口只相当于现在的一半那会是一个核爆炸时代,人类大批死亡,我大概也很难幸免,说不定哪天会有人在我头上扔下一颗原子弹嘭!!!”

  詹姆斯·扎克里森,15岁,澳大利亚

  “我对未来世界并不乐观。人们是如此自私和贪婪以至根本无暇思考如何使世界有一个更为理想的生态环境。众所周知,地球的臭氧层已在渐渐地遭到破坏……许多动物都遭任意捕杀,到2004年也许已经所剩无几。我可能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了,说不定我写的那些都不会发生,但既然无法预知将来,我们就应该从现在做起,未雨绸缪不是更好吗!”

  安娜·泰勒,16岁,美国

  “在我看来,这世界挺好的,当然,我在2004年参加美国总统竞选时,它会显得更棒些。”

  约翰娜·科尼克,17岁,美国

  “我对未来的希望是和平”我们美丽的祖国的和平,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社会,以腑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我国新的领导人必须学习许多东西,并需要从以往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至于南非,我憧憬一个光明的未来,那时,我们的国土上没有暴力,没有流血,我希望我们能成为全世界和平的榜样。”

  雷谢玛·马瑟拉,16岁,南非

  “我希望10年以后人们有足够的智慧来理解人与人之间平等的道理,那时他们应该懂得,战争中实际上没有赢家。但这是一种理想,现实中的人性又是一回事。10年后仍会有战争,而且规模更大,死亡更重,这世界上还会有仇恨,只是这种仇恨更加公开而已。”

  马修·查默斯,18岁,美国

  “2004年,先进的科技将会攻克癌症和爱滋病,人的寿命相应地延长15%左右,人口众多的国家会更加拥挤不堪。

  “胖子将成为时尚,柱子般粗壮的大腿将风靡一时。现在只有胖子能穿的衣服到那时会供不应求,腰圆膀粗的女人们将使现有的街道显得狭窄。增肥沙龙将以大块头的巨幅照招揽苗条女郎,照片上的口号是:‘你也会拥有像我一样的身坯’,中号和小号服装将会从女子流行服饰商店里消失。”

  霍诺·马歇尔,17岁,澳大利亚

  “多少年来人们试图预测未来,但绝大多数都不得要领。从基督时代到乔治·奥韦尔的《1984》一书,人们都想决定将来的命运。就我而言,我只相信你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天的生活,而将来随即就到。”

  丹尼尔·比登兹,16岁,美国

  “我希望10年以后的世界会是这样:人们终于认识到你不能指望问题会自行消失,你必须做点什么,努力是有效的,森林和热带雨林不会消失,河流、湖泊和海洋将鱼虾成群,因为我们将消除空气污染和酸雨。没有战争,我们会在毫无恐惧中和平共处。”

  乔伊·纳斯伯格,15岁,美国

  “我想世界会成为一个安全,清洁和各族人民互相宽容的处所。我们会参与改良世界的种种努力,包括解决臭氧层、男女不平等、种族歧视、虐待动物、虐待儿童等等问题,我们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未来。”

  卡维塔·兰达,15岁,美国

  “我认为世界上会有更多的暴力,会有更多的人挨饿,战争将吞噬成千上万的人民,但如果年轻的一代有理想,世界还是充满希望的,我相信大家会为此竭尽全力。”

  卢兹·内托,15岁,巴西

  “完整的家庭会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单亲家庭或孤儿。战争的威胁始终存在,所谓安全感是虚幻的,因为人们始终看不清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乔伊·威登,17岁,美国

  “我估计10年后在欧洲会有战争,美国将每况愈下直至灭亡。亚洲和非洲的战争仍将继续。

  “太空开发将进入新阶段,我们可能向另一个星球移民,并开垦人类从未涉足的领地。”

  斯科特·R·麦考尔,19岁,英国

 

Number : 8073 

Title :二十一世纪新产业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57期

Provenance :《世界知识》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关于“衣”的部分  “消费者自己设计时装”的时代即将到来。届时不是由时装设计师支配时装潮流,而是由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设计自己的时装。

  “食”的领域  营养过剩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健康食品和自然食品开始走俏,仅饮用天然水一项就将开辟大约100亿美元的大市场。以中草药为特点的东方医学和中医重新受到重视,根据自然原理的健身方法如气功和“食疗”等影响也逐渐扩大。

  住宅问题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城市文明同自然是对立的,今天人们开始把自然移入居住的空间。许多人家里有了观赏植物、宠物和鱼缸,把阳光和自然风引进不朝阳的房间和地下室的装置也已经商品化。

  家庭医药、家庭诊疗将会得到发展  可以在家庭中自我检查的健康器具,如通过验尿监视糖尿病的器具以及可测血压的手表、检查是否怀孕的药物等已经在市场上销售。

  消闲农业  随着回归大自然热的出现,“消闲农业”应运而生。带着家人和朋友利用闲暇去种田,以求在同大自然的接触中加深交流将成为时尚。

  多媒体产业  文化、艺术、教育等许多文化产业都有可能成为多媒体产业。

  在艺术领域,将出现超复制艺术,利用激光磁盘绘画,人们可以随时在显示屏上调出自己喜欢的图画。

  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的电子零售业  现在使用的有线电视广播,最终将被利用来接收和发送彩色活动图像的综合服务数字通讯网。在家庭的显示终端上可以很容易接收电影、录像、音乐、教育课程等服务项目。

  把人的感觉与机械装置结合的可控娱乐  测出人们在娱乐时的脑波变化,运用电子技术、机械电子装置去开发取得脑感轻松、欢快的消遣和娱乐。

  超越信息业的“头脑产业”  电子计算机越来越小型化,如果把手写输入、移动通信和移动电话的功能集于一身,那么手掌大小的超小型电子计算机就可以成为人的大脑的延伸,个人可以随时携带这个辅助大脑。

 

Number : 8074 

Title :再见,船长

作者 :黎珍宇

出处《读者》 : 总第 157期

Provenance :《再见,船长》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我走了,

  像一发出膛的炮弹,

  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