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6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呢?那也是习惯使然嘛。大家都这么看,都这么觉得,所以,反的变成正的,正的呢,又成了反的,错的往往成了对的,对的又成了错的。

  “人们常说,旁观者清,当事者迷。这话不能绝对地看,有时可是旁观者迷,当事者清。他深受其害嘛。有一次,有人对我说,《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真是有福不会享。大观园里那么多的丫头、小姐,哪个都不错,为什么非林妹妹不可?这也是旁观者迷呀。所以,不要以为旁观者就一定清。这要看你怎么观。我看到慢慢观,多观几个面,不然,观不对,不但要迷,有的还执迷不悟。这样的人还不少呢。

  “至于家庭,我看东西方加在一起,真正幸福的不多,大多是凑凑合合地过。因为这些家庭,本来就是凑合起来的,真正独立自主选择和建立家庭的有多少?我看不多。什么父母、兄弟、亲戚、朋友,哪个不想说几句话。这几句话可不是随便说的,不是仅供参考。不听,试试看?建立家庭时都是将就将就的,过起来难免就凑合凑合。表面上平平静静或热热闹闹,内里谁能说得清?越大的家庭,矛盾越多,派系越多,对外越需掩盖,越要装门面。你看,那《红楼梦》里写的是几个家庭,主要是一个家庭。《红与黑》不过也是写了一个家庭,可都是有代表性的。通过家庭反映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所以,我说过,不看《红楼梦》,就不了解中国的封建社会。书中的那些人,都代表了一定的阶级,得这样来看他们的矛盾冲突、矛盾纠葛、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小孟完全被主席这样漫谈式的学术探讨吸引了。但她不甘心自己的观点都被否定,于是她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那于连把人家的家庭搅得四分五裂总不好吧?”

  主席听了,竟然哈哈大笑起来,他边笑边讲他那句讲过不止一次的话:

  “不破不立嘛!”

  听到这里,小孟又反驳说:

  “于连到处钻营,一心往上爬,简直不择手段,不像个男子汉,不像个堂堂正正的人。”

  主席听了,收起了笑容,也严肃起来,但看得出,这是在探索问题时所常出现的一种神情:

  “照你的看法,男子汉、堂堂正正的人,就不应该往上爬,而应该往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关键是不要爬,爬,那是动物的一种动作。狗爬,猴子爬。人嘛,可以走,可以跑,但有时也要手脚并用地爬一下,如上山,也叫爬山。但人只能偶尔爬一下,不能一生总在爬。偶尔爬一下,人们还承认你是人,如果一生都在爬,为了个人的名誉、地位爬个不停,人们就要怀疑你是不是人罗。

  “当然,对于连,还要分析一下,他眼前没有路,都是崖,他要的东西又都在崖上头,看得见而够不着,他不能走,不能跑,所以只好爬,拚命爬,直到从崖上摔下来,粉身碎骨。”

  说到这里,主席停了一下,突然向了孟提了个问题:

  “如果于连是个有权有势的人,而那个夫人又是个穷人家的女奴,结果将会怎样?”

  小孟没有想到主席会向她提问题,尤其没想到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怔了好一会儿,才回答说:“那就好办了,于连就娶这个女奴呗。”

  主席说:

  “换个位置,好办多了,有钱有势就可以得到一切,关键是德瑞那夫人没有实实在在的钱势。于连虽然失败了,但他的雄心勃勃,是值得赞扬的。说到底,还是阶级的压迫、阶级的较量。”

  这最后一句,既像是慨叹,又像是在总结。看来,主席是惯于用他那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包容一切,解释一切。这是他的深刻,还是他的局限呢?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他的习惯,一生如此,愈到晚年愈见明显罢了。

????

Number : 7049 

Title :重逢

作者 :林燕妮

出处《读者》 : 总第 137期

Provenance :台港文学选刊

Date :

Nation :香港

Translator :

  在人头涌涌的繁忙大街上,突然看见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孔,他的嘴唇一动,我便记起原来是一位多年不见的旧同学。在一阵惊奇与狂喜之下,我们热烈地握手,仿佛在陌生世界里见到了亲人。我们是很相熟的朋友,但是并不是知己,只是从前大家曾经生活在相同的圈子里,我目击他的恋爱与活动,他亦目击我的恋爱与活动。多年不见,人事变化了多少?骤然相逢,我握着他的手的时候,仿佛看到了自己过去的世界,一阵喜悦,一阵心酸,并不是怀念什么,只是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我有莫名的喜悦,因为刹那间我重新拥抱着曾经亲切的东西;我有一阵的心酸,因为有人突然提醒了我一些曾经亲近我心的人与物都已经离我远去。正如我说,我并不喜欢追忆与怀念,平日我并不喜欢自己想过去,我相信今天比昨天好,只是一位旧朋友有如旧居里面的一盏灯,一个音乐匣,旧房子的情景便如在目前。

  我是一个不向往重逢的人,应该过去了的人与物不应该再出现。我愿意瞻望明天多于回顾昨天。人的一生,曾经历过几个不同的世界,在每一个阶段里,朋友不同,环境不同,爱恨也不同。我没有见到过什么永恒的事。我们在数十寒暑中只是几个不同世界的过客。如果你走过了不回头,可以继续幻想。如果你再回去,那个世界仍然一样,永恒不变。如果你回头,你会发觉一切都已经改变,你曾经以为属于你的世界已经没有地方适合你。有些人一生足迹踏过很多不同的世界,有些人一生只停留在一个世界,有些人一生都不会改变多少,有些人一生都在改变。情感不可能等于永恒,他不变你变,你变了他不变,你变了他又变,变得展望理想完全不同;一生都投契的朋友只是巧合,不是常理。有时我望着眼前的朋友,我心里想,我们什么时候又分开?昨日我也有难舍难忘的朋友,今天不也变成各自营营役役的陌路人?人生就是如此,也不需要有太多的惆怅。

????

Number : 7050 

Title :静夜思丝

作者 :刘心武

出处《读者》 : 总第 137期

Provenance :中国开发报

Date :1992。7。31

Nation :

Translator :

  1

  记忆有三种。

  红色记忆那些给予我们强烈刺激、曾引起过我们兴奋的人和事、场面和细节。

  黄色记忆那些厚实而平淡一如黄土的人生流程。

  蓝色记忆那些隐秘的、浪漫的、不可告人而绝非邪恶的露珠般晶莹的鲜活体验。

  三种记忆交相融汇时,便开放出姹紫嫣红、化黄幻绿的思绪之花。

  2

  人不能接受蓝色的食物。

  试想这样的一桌菜肴:宝蓝色的酱肘子,蔚蓝色的烤全鸭,紫蓝色的爆羊肉,靛蓝色的烧鲤鱼,湖色的酸辣汤……

  已有心理学家,对人类拒绝“蓝食”作出一些解释。然而,鲜有能解释透的。

  人类的心理,真奥秘重重。

  3

  问一位百岁老人:“您的养生之道是?”

  “不养生!”他应声而答。

  刻意养生的,总处在一种怀疑自己健康的不安全感中。

  不养生,则是一种对自己生命力的高度信任。

  自然生存,胜过雕琢生存。

  4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世人看,诚然。

  科学家居里过马路时为车辆撞死,这当然是个悲剧的场面。

  不过,这并非正宗的悲剧。

  正宗的悲剧,还得是表现人内心中的痛苦挣扎人把自己的灵魂撕来扯去:“活着,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

  倘若一个人过马路时,内心中不断斗争:“要不要滚卧到轮下,了此一生?”而最后竟作出了滚卧的抉择,被碾得血肉淋漓,那便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也还有超越这之上的悲剧。

  内心的挣扎,并未导致一种痛快的解脱,求死不成,求生不欲,活着如死,死难酬愿,所谓“此恨绵绵无绝期”,“千古艰难唯一死”,那方是悲剧的极致。

  极致的极致,是连挣扎的痕迹亦渐渐模糊,终于寂静无声。

  一口古井最深最黑的悲剧。

  5

  市面上出售着若干《世界人体艺术画册》、《人体艺术摄影》、《中国人体艺术展览作品集》……翻开一看,里面全是女体。

  我并不是女权主义者。但我纳闷,为何一到供人欣赏,人体便仅止等于女体,男体难道不是人体么?

  据说当北京中国美术馆进行“人体艺术作品展览”时,一位年轻的女观众走完一圈后愤懑地问:“为什么没有一幅男裸体的画像?”我想有她这个问题的观众一定不少,只不过大多数人都不大声表达罢了。

  建议只收女体的画册和摄影集,再印行时都正名为《世界女体艺术画册》、《女体艺术摄影》……

  可能印行《男体艺术画册》或同时收有男体和女体形象的《人体艺术画册》,还太不现实。但我想,只将女体作为人们而且主要是男士欣赏对象的做法,无论如何是不公正的!

  6

  一个男人应当记住父母、妻子、儿女和自己的生日。除自己的生日外,母亲和妻子的生日最不该忘记。因为母亲生下了我们,妻子与我们共同创造了更新的生命并在这过程中单独承受了痛苦。
Number : 7051 

Title :父性体验

作者 :比尔·考斯比

出处《读者》 : 总第 137期

Provenance :中外书摘

Date :1992。5

Nation :美国

Translator :姜宕松  姜晓军

  音乐代沟

  没有什么比音乐更能使两代人感到隔阂的了。在孩子8岁或9岁时,他已经对自己喜爱的音乐有了一种感受。这种感受甚至强于他拖拖拉拉和穿古怪衣服的感受。当父亲的,即使哄骗孩子们说巴赫在几年前曾上过《时代》周刊的封面,以此来使孩子们相信巴赫是个极棒的作曲都办不到。孩子们会简单地回答道:他在《人民》上没露过面。

  确实,孩子们对爸爸和妈妈年轻时欢喜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都不屑一顾。

  我年轻的时候,帕蒂·佩奇灌了一张名为《窗台上的玩具狗》的唱片。当时,这张唱片风靡全国,可今天,它连10张都卖不出去,因为它无法拍成录像。一个在商店橱窗里搔痒的西班牙长耳狗缺乏拍录像所必须的戏剧性,除非这只狗也能跳来跳去,而且有50名职业伴舞者在一旁唱:“滚开,你这只母狗。”

  今天的父母脑子里有一个可笑的概念,他们认为音乐是用耳朵来听的,一幅画手过万言。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音乐必须要看,除非你同时看到20个俄国步兵团走过,否则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便毫无意义。

  我怀疑,是否会有父亲喜欢过的孩子也迷恋的单位。倒退几个世纪,莫扎特的父亲一定会在某一天,当莫扎特正在羽管键琴旁演奏巴赫的作品时走进客厅。

  “别弹这些破玩艺儿。”这位父亲一定会这样说。

  于是莫扎特会回答当然是用德语回答:“可是爸爸,这是新东西。”

  其实,老的一代只是无法欣赏年轻人称之为音乐的那些奇怪声音而已。

  去年某一天,如今已经18岁的女儿找到我说:“爸爸,能给我10美元吗?”

  作为一个典型的父亲,我知道我会给她这笔钱的,同样,我也清楚我会在给她钱之前使她心慌意乱。

  “你要钱干嘛?”我问。

  “我要买张新唱片。”

  “谁的唱片?”

  “化粪池乐队(流行音乐团体名称)。”

  在我是个孩子的时候,音乐团体都是用像鸟之类的东西命名的。当时有渡鸦乐队,知更鸟乐队及黄鹂乐队。可今天,只有秃鹫或鸽屎乐队。他们唱的东西比名字还要糟糕,能把伦尼·布鲁斯送进监狱。

  大约一个小时后,我给了女儿10美元去买唱片,她买了唱片后回到家中。

  在放唱片时,家里的狗很奇怪地走了进来,对着立体声音响直眨眼睛,并坐下来倾听。狗喜欢这种音乐,它喜欢与之共呼吸。最后,在旋律进行到听起来像天然气爆炸似的声音时,歌唱开始了,这种歌唱完美地同前面的器乐效果配合在一起:

  噢,宝贝,

  Uhh…uhh;uhh…uhh

  到我这儿来

  坐在我脸上。

  别无选择

  我重申,没有比家长让孩子务正业更困难的事了。实现这一目的的道路崎岖又坎坷。孩子们会威胁、讨好、讲理、举例、讹诈、哀求。在美国,你能在许多汽车站看到一些男人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上,两眼直视,就如一位刚刚投降的将军。他们便是对儿女束手无策的父亲。要孩子们有所长进,可不像让他们记住电话号码那样简单。

  此事虽棘手,但我却有过成功的纪录。那是我儿子12岁时逼我就范的。当时,他又添了一个新爱好撒谎。他如此精通此道,简直将撒谎发展成为一门艺术。从学校寄回的许多令人不安的信件当然这只叫我不安,可他却安然自若。因为他充满自信能克服一切恶习。这倒也不假。

  “我们再也不会征求你的意见了。我们会命令你去做事的。这就是家里的法规:你必须执行我们对你发出的命令。托马斯·杰佛逊不会因此而怪罪我,你是个不适合自由的美国人,你亵渎了自由,听懂了吗?”

  “的是,爸。”他说。

  几天后,我从拉斯维斯给妻子打电话得知,我立的法规早已名存实亡,捣乱者就是我的儿子。我对此毫不惊讶。

  “你为什么违背我的话?”我在电话里问他,“我已经是第二次了。你的母亲伤心透了。你的学校也说,你功课拖欠得厉害。”

  “呵,我只是不大想做功课。”他说。

  “很好,你觉得这样如何?我星期四回家,届时我打算踢你屁股。”

  我知道,许多著名心理学家都认为踢屁股是一种野蛮的行为,一个父亲偶尔的严厉制裁,也会使孩子变乖。

  星期四,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