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十年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 第12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地。终于到了海拔8000米的营地,距突击顶峰,已不远了。

  可天灾来了。

  入夜,日本队员和高山协作队员正在各自的帐逢里昏昏沉沉睡去。午夜之后,这个警觉的协作队长突然从睡袋里支起耳朵,他隐隐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声音不大,但沉闷。这是雪崩前发出的声音。他们头顶成百吨的积雪渐渐承受不住,就要翻裂而下,那么,营地上所有的人,都将葬身雪中。

  他拼命地嚎吼一声,摸过身边的刀子划破了睡袋,又扑上去划破帐逢,见同伴都冲出睡袋了,便迅即扑向日本队员的帐篷,挥刀边划边喊叫!他一个,救了全队,但光顾救人没看脚下,脚下一滑滚落入悬崖之下……

  全队得救了,飞快避开了雪崩区。雪崩下来了,将他们宿营的地方吞没了,然后夷为平地。

  人们这时才想到他,连日本也发誓要找到他。

  终于找到了。他从悬岩上滚跌下500米,昏死在一块巨石上。拼力抢救,竟抢救出了一丝气。所有的协作队员抬起他,拼死把他抬下了山。

  那丝气,越发微弱了。

  日本的随队医生一查,外伤不说,最危险的是严重脑震荡,人就是活了也是个废人了。目前是:生命垂危,必须马上送出去抢救。

  日本人动了感情,山可以不登了,但对他,一定要救活!日本人马上组织了担架,要把他抬出山去,送医院抢救。

  所有的协作队员,都很感谢这个决定。

  中方的联络官老于来了。老于不同意。老于说:“这不是救,等于让他死。出山,人走就得8天,抬着他得几天?”

  日本人和协作队员说:“那就眼睁睁看着他死吗?”

  “就地抢救!只有这一条路。”

  很多人哭了。因为知道,只能看着他死了。

  送出山是死,留在山上也是死,难道他真的只是一死吗?

  两天后,他睁开了眼。

  3天后,他认人了。

  5天后,他的脑袋“发”了,肿得有两个头那么大,眼睛都没有了。

  但是,顶着个吓人的大头,他站起来啦。

  10天,仅仅10天之后,他带着他全队的兄弟,又跃上了乔戈里的那个8000米的营地,一直把日本队员送上了顶峰……

  二

  这世界并不公平。

  世界上第一个登上珠峰的是谁?这问题似乎是重要的,似乎代表和意味着什么。登山史上记载的是:“英国人希拉里和夏尔巴人丹增。”丹增的位置,永远被放在希拉里之后。这对吗?─1953年5月,屡次失败又急欲第一个登上珠峰的英国登山队再次来到珠峰脚下,准备从尼泊尔一侧的南坡攀登。他们从百余名队员中最后挑出8名攀登。他们从百余名队员中最后挑出8名攀登者,队长约翰·汉特仍感到心中无底。这位军事登山家在二次大战前曾多次率队到喜玛拉雅山探险攀登,珠穆朗玛的诱惑是他的一生之梦,但他又深知攀登之难。这一次,一到山脚下望着珠峰,他就明白这一次也将是无望的。

  日不落帝国的征服欲,又使他热血贲张,他渴望亲自翻开世界登山史上这最辉煌的一页。

  他的目光盯住了一个人,那是雇来的正在搬运物资的尼泊尔夏尔巴高山向导丹增。丹曾在前一年曾带瑞士队攀达海拔8540米的高度。汉特马上作出一个决定,吸收丹增为本队正式攀登队员。这就意味着,假如只有丹增一人登顶,也等于英国队此次登顶成功。丹增答应了,他没有想那么多,因为登顶也是他的梦。

  果然,突击组汉特等6个登达8350米,建起9号营地之后,只有丹增和新西兰籍的希拉里两人还可以向上前进。5月29日,他们向顶峰发起了冲击。但距顶峰越近,希拦里越感到吃力,体力严重透支,每迈出一步去都极为艰难。丹增走在前面,在雪中开路……待前面出现缓坡时,希拉里才攀上前来,在前边开路。最后,丹增又在前开路……上午11时30分,两人再也无法向前走了,下面已是中国西藏。于是,两人在顶峰含泪拥抱。丹增举起悬挂着联合国、英国、印度、尼泊尔四面小旗的冰镐,由希拉里用照像机拍了下来。他们代表人类,第一次登上地球之巅!

  英国队欣喜若狂。没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英国队这次的胜利,虽然是英国队全体队员奋斗的结果,但与我们合作的夏尔巴伙伴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合作……”

  丹增既已是英国队队员,谈何合作?─一句话将丹增支出了英国队。于是登顶者永远是“希拉里、丹增”。

  很多记者看出不平,找到丹增,问:“你们两人究竟是谁,最先登上顶峰?”

  丹增感到不解,这个问题难道还重要吗?这算个什么问题呢?他只回答道:“在世界最高的峰顶,我向南看到尼泊尔一侧的丹勃齐寺,向北看到中国西藏一侧的绒布寺。我为自己是世界上能同时看到这两个寺庙的人感到自豪,我太幸福了……”

  三

  更让人读不懂的,是20年后又一个雪域之乡的登山家,他也是尼泊尔夏尔巴人,叫松·达瑞。

  如果说,丹增代表着雪山之族豁达的胸怀,站到了世界最高之处去看风景,那么松·达瑞则代表着这个雪山之族天然的无拘无束的自由之魂。这魂是一株奇葩,奇异地绽放在冰峰雪谷!这是心灵顽强抵御外部世界的一股力量了。

  很多人,包括很多登山者也读不懂松·达瑞,感到他太狂傲,太无体统,太桀骜不驯。其实,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外壳,恰恰是他飞扬的灵魂之气。他是雪中的、并没有多少文化但给世界留下了不屈文化的李白。

  多少次恨自己不是画家;画出这样一幅画:在珠峰漫天卷来的暴风雪中,他仰天举着一个冰做的大酒罐,边笑边喝边向山上攀走而去。

  他称自己是“低山反应”,海拔7000米之下没有醒的时候,嗜酒如命,喝就非喝醉不可。一说上山,第一件事就是往背包里放酒。从南坡登珠峰,最危险的一段是孔布冰川。这里海拔不算高,但冰一融化或冰积太重就会发生冰崩。雪崩可怕,但死有葬身之地;冰崩更可怕,人被砸成粉碎,死无可葬之身。

  所以,一说过孔布冰川,那就是先把头放在虎口边了。登山时,都是先有人守在孔布冰川远处,专门察看冰川的动静。还规定,过也得上午,没化冻前,急行快速通过。

  松·达瑞怎么过?─他眼中根本就没有什么孔布冰川!过冰川前还在喝酒,喝得昏昏沉沉站都站不稳,跌跌撞撞就迈向冰川而来,眼睛连睁都懒得睁。队伍中一有他,同伴就发愁,因没人理他的话,他醉得不知撞到哪个冰洞里,就算遇不上冰崩。歪在那里也得被冻死。可又实在不能没有他,怎么办,同伴们便只好架起他来,把他拖死狗一样拖过冰川。

  可是,一上到海拔7000米以上,别人开始高山反应,昏昏迷迷,他却开始格外清醒到海拔8000米以上的“生命禁区”,他仍敢喝酒,一扬脖来几口,登上去一大截,谁也比不了。他曾6次登上珠峰之顶,登顶对他已没有兴趣,像回个家似的那么简单。

  1988年,中、日、尼三国横跨珠峰成功之后,联合登山队怕出危险不再扩大战果,宣布登山结束。尼泊尔陆军方面参与了这次行动,一个陆军小头头一听宣布结束很不高兴。松·达瑞知道了。

  “怎么,到底谁想登?”松·达瑞问。

  “我。”

  “真的?”

  “真的。”

  “那还不容易?你让别人备好酒吧。我带你上去!”

  松·达瑞给他背着氧气和食品,真的把他送上了顶峰。

  为祝贺中、日、尼三国横跨珠峰成功,将分别在三国举行庆功活动,将分别在三国举行庆功活动。在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尼泊尔国王见到松·达瑞乐坏了,连夸他是民族英雄,高兴得亲自为他授勋,将闪着金光的勋带斜披在他的肩上。松·达瑞扭脸看了看勋带,当着国王的面呼地一把就扯下来了,脸色非常难看。他讨厌这东西,带着它不方便喝酒!熟悉他的同伴望着国王吓坏了,快快递给他一瓶酒,他的脸色才缓过来。缓过来后,一个人喝着酒,才开始和国王说话。

  到日本也是。日本人礼节上的嗦事儿太多,庆功宴上只听“咕咚”一声,松·达瑞似京剧中一个“僵尸”摔倒在了地上!日本人吓坏了,认为他暴病猝发,慌成一团来营救。松·达瑞的同伴乐了,说只有我们能救─快快拿过一瓶酒,咬掉盖弯腰塞到了松·达瑞的手里。松·达瑞一闻,睁开眼马上站起来了!

  从此,去哪里赴宴一有人讲话,同伴就赶快把一瓶酒塞到他的手里,以防他“酒病”复发。此法灵矣。

  有人称他为酒神。

  若是酒神,他的醉翁之意,岂在酒乎?

Number:5365

Title:行走的风景

作者:铃子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当代歌坛

Date:1994。12

Nation:

Translator:

  有哪一种爱是不需要付出代价的呢?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有一个梦永远都不会醒,不愿醒,那是关于爱。从少年到成长。

  从前有一个小男孩跟一个小女孩说,如果我只有一碗粥,一半我会给我的妈妈,另一半我就给你。从此,这个小女孩就爱上了小男孩。可是大人们都说,小孩子嘛,哪里懂得什么是爱!后来,小女孩长大了,跟另一个男孩子谈恋爱。那一天他们走了一夜,累了,女孩子说送她回家吧。到了门口,男孩子却没有道别的意思,女孩索性坐下来,脱了鞋子放在两个人中间,说,这是我们的界线啊。10分钟、20分钟过去了,男孩一直安安静静地坐着。女孩忽的有些烦了,便要起身。“别动!”男孩阻止,不好意思地说:“我喜欢……看你的脚。”女孩子也窘起来,可发现自己的脚变得美丽起来,像一张漂亮的脸庞灿烂地笑着。唉,这样的年少啊。可是当女孩子说要把男孩蒇在心底的时候,男孩却说那里有阴影,转身走了。

  我们是因为寂寞才相爱吗?那么寂寞岂不是漫天地弥漫着,哪里能逃掉呢?而爱,却轻易便溜走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火车开动的时候,北方正落着苍茫的雪,我离开了最爱的人。谁知道这一别竟注定了41年的寒冷与孤寂呢,光阴一直寂寞地漫游,阻塞了所有的时空。女孩回忆,回忆所有的恩怨爱恋,当她作为一个母亲偷偷放开小宝贝的手看他小心地学会了走路还不明白离愁,才知道简单的要求最好,知道那年的一碗粥才是一生中的最爱。

Number:5366

Title:爱情好复杂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Provenance:青年参考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古往今来,有关浪漫爱情的书汗牛充栋、数不胜数。而今天,我们终于可以把爱情放在显微镜下了。

  爱的物质

  尽管种族话和传统存在巨大差异,世界各地的人们对爱情的感觉却完全一样。情人们说自己“飘飘欲仙”,一点儿都不错,此时一些特别的化学物质奔流在他们的血液中。含情的对视、轻轻的触碰,甚至一丝气味都会唤醒大脑中沉睡的部分,并迅速到每一根神经。身体的反应也是一致的:充血的肌肤、湿润的手掌、急促的呼吸,全身心的紧张。

  出现这些反应不是偶然的。血液中新出现的三种激素不可忽视,即多巴宁、新肾上腺素和PEA。尤其是第三种物质,当一个人遇到所爱慕的人时,他身体里的PEA的开关就打开了。于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就呈现在脸上,一种晕眩突如其来。但是PEA的高浓度并不能总是得以维持,炽热的爱因而总是短命的。

  爱情还有另外的物质基础。一类是具有镇静作用的安多芬,它是天然的止痛剂。正是在它的作用下,情人们感到安全、宁静与温馨。一旦失恋或配偶丧失,另一方就会感到无比的忧伤。

  爱之图

  科学家还弄明白了一个人何以在芸芸众生中对另一个人情有独钟。这同样有生物学和进化论方面的原因。从一定的年龄起,每个人都在下意识中携带着一张“爱之图”。他不自觉地用它检验所看到的每一位异性,即使在茫茫人海中,他也总能一眼找出理想的伴侣来。

  所谓的“爱之图”理论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证明,一般认为它是从儿童时期逐渐形成的,并且不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父母双亲最早显著地勾画了子女的“爱之图”。随着孩子的成长,它由模糊变得清晰,一旦最后形成,很难再加以修正,比如有的女性天生厌恶穿高跟鞋,有的女性喜欢大胡子男人,有的则对秃头难舍难分。当然,实际的配偶很难完全符合“爱之图”。

  这个理论还表明,一个人同时和两个异性倾心相爱是不可能的,尽管现实中有人声称这么做过。

  爱的转移

  尽管有玛丽莲·梦露的《七年之痒》,统计数字表明正确的说法应是“四年之痒”。美国学者研究发现离婚最大可能发生在婚后第4年。假如有了孩子,那么婚姻可能继续维持4年。

  从自然界的观点看,爱不是永恒的。哺乳类动物中,只有5%的从一而终。见异思迁是人继承了动物的这种本性。在原始社会,拥有多个男偶意味着额外的资源,更大的安全保障,同样意味着更优秀的基因和多样化的DNA遗传给新一代。逻辑上的推论只能如此,那些见异思迁者的后代使现代两性演出一幕又幕爱情悲喜剧。

  这是从科学观点透视爱情的几个侧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爱情当然不是自然物质的简单积累,它是无所不包的万有引力,既有肉体,又有灵魂;既有现实,又有幻想;既有诗意,又有PEA。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每个人都怀着这样的期望:爱情的秘密永远不要被彻底揭开,唯有如此,生命才更有意义。

Number:5367

Title:维生素大战

作者:褚柏显

出处《读者》:总第165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