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_2》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_2-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者简历
轩渭渠(1929—)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日本《奥里库》杂志外国编
委。曾任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别研究员、学习院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
大学客座研究员和横滨市立大学客作教授。
著有《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日本现代文学思潮史》、《日本人的
美意识》、《日本文学散论》、《日本传统与现代化》等。译有川端康成的
《雪国》、《名人》、《山音》、《千只鹤》、《睡美人》、《短篇小说集》、
《掌小说全集》、《散文集》、《谈创作》等。主编有《川端康成文集》、
《三岛由纪夫文学系列》、《大江健三郎伤品集》、《芥川龙之介文集》、
《日本文化与现代化丛书》等。
自 序
十余年前,首次出版拙译川端康成的《雪国》和唐译《古都》的时候,
经过了一段曲折才与读者见面。因为:一是解放以来,没有译介过川端的任
何作品,人们对川端其人及其文学十分生疏;二是某些论者对川端文学批评
的误导,影响人们对川端文学的全面认识。因此人们要求更多地直接了解川
端康成其人及其艺术,于是同行们尽可能多地译介一些川端康成的作品,笔
者并试写了《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
自此以来,经历了时间和实验的检验,川端的文学及其文学精神,已为
广大读者所理解与接受。多年来,笔者读到从名家到普通的工农读者的来信
和著文,都对川端文学给予积极的评价。曹禺先生赐函云“昨日始读川端康
成的《雪国》,虽未尽毕,然已不能释手。”“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
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这几篇中,十分明显。”刘白羽先生
著文称赞川端“创造了具有日本美、东方美的艺术”,“川端心灵中蕴藏着
的日本古文化之美有多么深,多么厚。”最使我感动的是,一位“家住岳西
县美丽乡道中村极为闭塞落后的收不到邮件”的农村青年张正升来函谈到“川
端也是我最崇拜的世界文豪,以一管之见,他的作品中有一缕缕氤氲首尾的
凄凉,构成了含蓄的悲剧美。”这些评论多么中肯阿。
我们日本文学研究者译介川端文学只取得初步的成就,还要付出更大的
努力。目前由笔者主编的中国社科版的《川端康成文集》(全十卷),漓江
版的《大师文集?川端康成卷》(全九卷),以及笔者增订《川端康成评传》,
以《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的新面貌与读者见面,可以说就是这种努力的一
部分。而且决心与志同道合的同行们排除一切人为的干扰,继续将这项工作
做下去。
关于川端康成的文学,正如已故日本文学大师井上靖所说的,“川端康
成的美的方程式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用一根绳子就可以把它抓住的”。我理
解这句话的两个基点,一是川端的美的方程式是复杂的,比较难解;二是难
解并非不可解,问题是不能用一种公式,而要用多种公式去解。那么要解开
川端的美的方程式,首先就要从宏观出发,给川端文学以准确的定位。
川端在整个创作生涯中探索着多种的艺术道路。走上文坛之初,否定和
排除日本传统,追求新感觉主义,甚至称表现主义是“我们之父”,称达达
主义是“我们之母”,事实上他并没有深入探索西方文学问题,只凭藉自己
敏锐的感觉,盲目醉心于借鉴西方现代派,即单纯横向移植。其后自觉到此
路不通,又全盘否定西方现代文学而完全倾倒日本传统主义,不加分析地全
盘继承日本化了的佛教哲理,尤其是轮回思想,即单纯纵向承传。最后开始
在两种极端的对立中整理自己的文学思想,产生了对传统文学也对西方文学
的批判的冲动和自觉的认识。这时候,他深入探索日本传统的底蕴,以及西
方文学的人文理想主义的内涵,并摸索着实现两者在作品内在的谐调,最后
以传统为根基,吸收西方文学的技巧和方法。可以说,川端文学是在东西方
文学的比较和交流中诞生的。他在艺术上开拓这条新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
在形式上都形成了自己的创作个性。
战后,川端康成对战争的反思,自然扩展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重新认识,
以及审美意识中潜在的传统的苏醒。他说过:“我强烈地自觉做一个日本式
作家,希望继承日本美的传统,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外,别无其他东西。”
“我把战后的生命作为余生,余生不是属于我自己,而是日本的美的传统的
表现。”也就是说,战后川端对日本民族生活方式的依恋和对日本传统文化
的追求更加炽烈。他已经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思考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
的问题。他总结了一千年前吸收和消化中国唐代文化而创造了平安王朝的
美,以及明治百年以来吸收西方文化而未能完全消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
且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应该“从一开始就采取日本式的吸收法,即
按照日本式的爱好来学,然后全部日本化。”他在实践上将汲取西方文学溶
化在日本古典传统精神与形式之中,更自觉地确立“共同思考东西方文化的
融合与桥梁的位置”。
川端康成在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作家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
量,培育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气质,使之臻于日本化。在这方面,川端的成
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表现了
人文理想主义精神、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同时导入深层心理的分析,融汇
贯通日本式的写实主义和东方的精神主义。二是传统的自然描写与现代的心
理刻画的融合,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乔伊斯的意识流,深入挖掘人
物的内心世界,又把自身与自然合一,把自然契入人物的意识流中,起到了
“融合物我”的作用,从而表现了假托在自然之上的人物感情世界。三是传
统的工整性与意识流的飞跃性的融合,根据现代的深层心理学原理,扩大联
想与回忆的范围,同时用传统的坚实、严谨和工整的结构加以制约,使两者
保持和谐。这三者的融合使传统更加深化。
川端康成的创作道路,是从追求西方新潮开始,到回归传统, 在东西方
文化结合的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运用民族的审美习惯,挖掘日
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和西方文化最广泛的东西,并使之汇合,形成了川端康
成文学之美。正因为如此, 1968 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赞扬川端“虽
然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洗礼,但同时也立足于日本古典文学,对纯
粹的日本传统体裁加以维护和继承”。
三岛由纪夫评论川端康成时写了一段话,它不仅对于认识川端文学,而
且对于了解日本近现代文学具有普遍的意义,现抄录如下:
“生于日本的艺术家,被迫对日本文化不断地进行批判,从东西方文化
的混淆中清理出真正属于自己风土和本能的东西,只有在这方面取得切实成
果的人是成功的。当然,由于我们是日本人,我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越是
贴近日本,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不能单纯地用回归日本、回归东洋来说明,
因为这与每个作家的本能和禀赋有关。凡是想贴近西洋的,大多不能取得成
功。”(《川端康成的东洋与西洋》)
总括来说,川端康成适时地把握了西方文学的现代意识和技巧,同时又
重估了日本传统的价值和现代意义,调适传统与现代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使
之从对立走向调和与融合,从而使川端文学既具有特殊性、民族性,又具有
普遍性和世界性的意义。用川端本人的话来说,“既是日本的,也是东方的,
同时又是西方的。”可以说,川端康成这种创造性的影响超出了日本的范围,
也不仅限于艺术性方面,这一点对促进人们重新审视东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
义和启示性。
从宏观出发,明确了川端康成文学这一历史定位之后,就有必要从微观
的角度来全面、具体、细致地考察川端各个时期的作品、各种不同模式的作
品,才能得出切实的科学结论。正如日本川端康成研究家长谷川泉教授指出
的:“离开川端康成战后的系列作品,就很难确定川端康成在文学史上的地
位。”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川端康成的战前的系列作品,这个时期川端创作的
《伊豆的舞女》、《雪国》等,成为其登峰之作,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容
易为人们所认同。他在战后创作的《名人》、《古都》、《山音》、《千只
鹤》、《睡美人》等系列作品的文学表现,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组合成更
为复杂的美的方程式、更为多层的文学结构,更具斑驳的色彩,似乎令人难
以把握。因此对这类作品的批评,不能简单地只从他的作品的表面情节图解,
而应从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来分析。其实川端康成战前的与战后的作品,是没
有断层,其基本文学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而且他战后在更深的文化层次上思
考日本美的传统,让它成为一种内蕴的力量,并且具现在其艺术的创造上。
从整体来说,这一时期川端的作品更加成熟,更有广度和深度。显而易见,
谈论川端康成文学不能忽视其战后的作品群。
笔者翻译和研究川端康成文学,有一个认识的过程,经历过正负两面的
经验。总括来说有两点:
第一点是更新文学观念。我们传统的文学观念,往往将文学作为一种载
体,单纯从政治社会学出发,评论重点放在反映政治思想生活,片面强调了
作品的主题性,而忽视文学及文学思想的统一性是根植于美学哲学,美的价
值成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具体表现。如果离开这一点,就很难把握
川端文学,尤其是川端后期文学的本质。像《山音》、《千只鹤》、《睡美
人》这一类作品,其重点就不是放在反映生活或塑造形象上,而是深入挖掘
人的感情的正常与反常,以及这种感情与人性演变相适应的复杂性。因此,
它们表现人的生的主旋律的同时,也表现了生的变奏的一面,或多或少抹上
了颓伤的色彩。但这种颓伤也都编织在日本传统的物哀、风雅、好色、审美
的文化网络中,作为川端文学和美学整体的构成部分,还是有其生活年涵和
文学意义的。有的论者对《睡美人》的批评走进了误区,原因恐怕也在于此。
正如长谷川泉教授指出的:《睡美人》里面没有写老丑的东西。在这里虽有
尚属活跃的老年性,但那不是老丑的东西,而是世阿弥的《风姿花传》的境
地,是沁人心脾的世界。虽然不必卒读《睡美人》,具有慧眼的读者,是完
全可以推断的。
第二点是建立新的研究方法论。文学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特殊的综合
学科。它不仅与其他人文科学,如哲学、美学、伦理学、宗教学、社会学等
有着血脉的联系,而且与一些在思维空间相距甚远的学科,如生理学、心理
学、病理学、性科学等也有着多方面的内在联系,它们与文学表现是有机合
成,起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边缘学科”的出现,使文学表现手段更
复杂化和多样化。所以克服过去的研究文学的单一模式,探求新的研究方法
论,建立一个立体交叉的研究系统来解川端文学的美的方程式和重层的文学
结构,避免简单化和随意性的批评,就显得非常必要。比如对川端美学思想
的研究,既要对体现在其文学思想上的东西方的美学价值观的对立性和融合
性进行总体的研究,同时又要以实证的知性认同方法,对各个作品所反映的
综合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两者合成才能达到综合研究体系化,才能升华对
川端文学真髓的认识。
这是艰难的开拓,但值得在川端文学研究中尝试。笔者正是本着这种精
神和方向增订《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的。如果这次尝试能达到设想的一二,
笔者就深感满足矣。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1996 年3 月于北京团结湖寒士斋
川端康成传冷艳文士
第一章
坎阿多难的身世
一家世
日本是美丽的岛国。以大阪、京都、奈良三大城市为中心的关西近畿地
方,是日本古代的政治中心,也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摇篮。公元8 世纪起建都
奈良, 794 年桓武天皇建都京都,揭开了平安王朝历史的一页。这里几经
历史变迁,绵延至1868 年明治维新,不仅一直是政治、经济的中心,还在这
里创造了和文,开创了灿烂的平安王朝文化和藤原时代文化。这里是《古今
和歌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古典名著的故乡,哺育滋养了不少
杰出的文学家。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就是其中之一。
川端康成原籍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大字宿久庄,即现在的茨木市大字宿
久庄,位于大阪和京都之间,更接近京都,相距约十多里地,乘车不过半个
多小时路程,所以康成认为“京都是日本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把京
都王朝文学作为‘摇篮’的同时,也把京都自然的绿韵当作哺育自己的‘摇
篮’”①。据说,江户末期大字宿久庄这块土地属于美浓国加纳藩永井氏的领
地。这平平凡凡的村庄,坐落在大阪平原边缘上,全村分为东村和西村,不
过五十来户人家。村前一片土地,村后山峦层叠,松林葱笼,一派自然的美
景。川端康成家世代生活在东村,家中建有一栋八十四坪①的二层木屋,五间
泥灰墙仓库,三间堆房,三间柴房和牛栏猪圈等。同时还拥有十七町②的山林、
田地、庙宇和私人墓山,是个大户人家,村里人都称他们是“村贵族”。相
传这家族是从镰仓幕府“执政”北条泰时起,经历七百年延续下来的。川端
康成的祖父三八郎是三右卫门的长子,属第二十九代。也有一说是吉川源左
卫门的次子,后来才过继给三右卫门,改名康筹,字万邦。也就是说,川端
康成是北条泰时的三十一后裔。据传康成的祖父不愿让人知道他的家谱,一
直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