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毅问题调查》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周正毅问题调查-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农凯”在资本市场风声水起,归纳起来无非:兼并,重组,管理。“农凯”的资本运作收购兼并,更多的是收购半成品项目。周正毅的兼并理念是“四两拔千斤”——别人一个项目、一家企业从源头做起,做大了以后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做不下去了,他就把它低价收回来。然后重组,好的精益求精,不好的淘汰掉。    
      “农凯”运作的一个颇为满意的项目是古北伦敦广场住宅楼,以4200元一平方米的价格买入,另注资建造完工后价格涨至20000元一平方米。农凯集团办公楼和相邻的兴业大厦也是以低价收购的“烂尾楼”,如今市价翻了一倍不止。    
      不可忽略的双重属性    
      从与周正毅熟识的人们的口中了解到,有一些关于周正毅的故事让人难以理解:如今的时代,很多富起来的人的学历不是硕士就是博士,再不就是MBA。这学历不过就是一二十万元的“投资”。可是,“上海首富”却没有赶这个时髦,到头仅仅是“中学文化”。是不是周正毅太吝啬了?他无数次公开说,我是没读过太多书的人,在上海,一个月两千元就可以过日子了,现在做很多事都是多余的,我不是富家子弟,父母没有给我一分钱,现在死了,也不会欠谁。1998年,周正毅的姐姐周雅珍所在的玻璃机模厂发生事故,一名工人在操作一台机器切割时,其右手手腕不慎被切掉,顿时鲜血喷溅,刹那间,那只手只剩下皮包骨吊在手臂上,闻讯赶来的周雅珍夫妻领着众人将该工友送进手术室。由于手术需要先垫付一笔资金,周雅珍一个电话找到周正毅。周正毅二话不说,带着3万元现金就过来了,并对那个受伤工人说:“你先用着,不够再跟我说。”    
      周正毅的双重人格,使他的一半在天堂,另一半在地狱。    
      2003年仲夏,上海市政府证实,号称“上海首富”的周正毅已经东窗事发。国家审计署也进驻周正毅旗下的骨干企业——农凯集团,调查其经营中涉嫌违反经济金融法规的行为。    
      作为四家上市公司最大的股东、“上海首富”刚刚捐款2000万元资助研究SARS的著名企业家,之所以会受到国内法律机构及香港廉政公署的审查与扣押,个中的原因人们现在是无法知晓的,但有一点毫无疑义:“周正毅们”之所以能够一夜暴富,并非仅仅在于他们的违规运作,也并非在于他们本性的原罪,而是在于他们利用了国企改革初期某些体制的不完全性或缺陷,在贪欲的驱使下,一次比一次激烈地撞击所有可以暴富的大门,终于无可挽救地撞进了地狱之门。    
      无论是周正毅还是杨斌,中国问题富豪们的成长公式是统一的——先以100元买一块地, 然后找相熟的评估机构将其价值高估至200元,再抵押予银行换取贷款;接下来以这200元的银行资金再购入同值的土地,重复以上的步骤取400元的贷款,如此类推,手头资金400元、800元、1600元……如此不停递增!    
      一位房产商判断,或许周正毅的失败正是在于其资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扩张过快。周正毅在上海拿了多块地盘,全部开发估计需要百亿资金,只要有个风吹草动,资金链便有危险。何况他本人又未能建立足够信誉。    
      周正毅资金运作的失败是他根本策略的错误:最初,他造势于香港,这本来是欺人之举,可以利用,但不可以自信。换言之,不管你造势你有多少钱,可实际你的家底你最清楚,如果造势的结果是既骗了别人,也骗了自己,那么,失败是必然的。从周正毅的失败我们可以看到,周正毅正是败在自己的聪明之上,没有人害他,没有人坑他,他挖的坑,最后埋了自己。    
      东窗事发的必然性    
      “上海首富”周正毅在香港的两家上市公司上海商贸、上海地产被停牌,造成整个香港股市的内地房地产股出现震动。在国内A股市场上,“农凯系”各股也受到了株连,而在此之前,“农凯系”三支个股已经出现了异动,“大盈股份”自2003年5月21日复盘后连续涨停,后两天又持续回落;“海鸟发展”平台整理后,破位下行,调整两成有余。“大盈股份”与“海鸟发展”位于沪市跌幅前两位。上海市政府出面承认周正毅已被监视居住。种种迹象表明,“农凯系”的资金链已经断裂!    
      近年来,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股市、银行信贷的监控力度明显增强,在这种大力监管的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及其高管人员的违法、违规问题也被牵扯出来。而且,对资本市场来讲,一个上市公司的沉沦,不仅仅涉及到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破产问题,它使整个资本市场承受着难负之重,如美国的“安然事件”等等,引起的是整个局域市场或全球市场的动荡和信任危机。    
      从国内出现的几宗案例来看,对资本市场有着不同的意义与影响。银广厦、蓝田的利润造假使公司的信任度消失殆尽,投资热情受到重挫。但随着问题的解决,投资者的信心会逐渐恢复;仰融、杨斌的问题主要在于个人原因,对整个上市公司影响相对较小。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其最终的结果都会对当期的市场运行带来不良冲击。    
      虽然现在对于“周正毅事件”还没有最后的定论,对市场的影响属性还不明确,不能妄加猜测。但可以肯定一点,市场已经开始对这一消息进行自身消化,这对本已疲惫的大盘而言还是有向下助推的作用。    
      在国内开放后的20多年中,诞生了一个富豪阶层,但在前几代的富豪中仍然保持强势发展势头的还有几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主要在于国内加强制度建设及监管力度后,以钻政策空子、打擦边球经营的方式已经难有作为,因此问题富豪的东窗事发只是时间问题。    
      对此,希望我们的富豪阶层能够走得更稳,有后传百年的基业!    
    


迟来的坐而论道地产运作(1)

      地 产 运 作    
      国内经济起飞涌现出不少民企富豪,但其资金来源往往非常神秘,随着周正毅被调查消息的曝光,其财技亦逐渐被揭露。一直表示自己“财政状况健康”的周正毅,其实十分擅于利用银行融资及杠杆技巧。其中,他将上海地产股份押予中银香港,事隔一年才披露,曾引起香港证券市场人士的关注。此外,还传出他违约拒绝原地安置拆迁户,以及被怀疑洗黑钱等。周正毅于2002年5月收购“建联通”时,首先是向中银香港借过渡性贷款进行收购,在取得公司控制权后再把股权抵押予中银香港,但股权抵押一事却在2003年1月才披露。而周正毅的妻子毛玉萍在收购上海商贸时,亦向证券行抵押股份融资。    
      综观周正毅的运作方式,是在取得公司控制权后,即部署把私人名下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套现偿还银行贷款及作其他用途。如他原本计划在2003年6月3日召开上海地产股东特别大会,表决注入私人集团“农凯”名下的东方伦敦伯爵豪园,以套现7亿元人民币,就是计划的一部分,但随着周正毅本人及其妻毛玉萍的事发,股东会亦被迫无限期押后。    
      其实,周正毅在2003年1月已成功地以38亿元把上海四星级酒店逸和龙柏饭店注入上海地产,而在2003年3月又把上海吴中路的一块商用地皮,注入上海地产。由于多次注资,使公司持有的现金流由2002年5月时的21亿元,跌至事发前公布的现金资产16亿元。另外,市场又传他原本有意把部分国内地产项目,在内地抵押给银行,然后在香港的银行分行取得贷款。不过,因为涉及外汇问题而最终作罢。    
      除了周正毅,国内一些民企富豪的资产来源,外界所知也不多。但据了解,早期土地价格极低,房地产利润率普遍超过三成,发展商惯用“空手套白狼”之术,逾五成买地成本来自贷款,建屋成本也靠贷款,再提早收取买房者的预付款项,或以内部员工的名义骗取购屋贷款,总之发展商实际付出资金不到一成,但利润却达三倍以上。    
      有报道称,周正毅在上海静安区的旧区重建项目,有住户至今仍未收到赔偿。据有关资料显示,周正毅无偿获得上海市的一流好地,但他却拒绝如约原地安置拆迁户。    
      周正毅在2002年夺得将八块土地并为一块63万平方米的地产开发用地的权益。这块地位于上海腹地静安区,开发资金为人民币50亿元。这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需要拆迁12000户居民。    
      依照规定,如果开发商无偿得到国有土地开发权转让,必须同意让搬迁居民回迁重建的住宅。但代表约2000家拆迁户的6名居民却向法庭提交诉讼书,控告周正毅拒绝让他们回迁。土地开发权转让文件显示,周正毅末付分文却获得其中至少一块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权。    
      对周正毅的调查主要集中于问题贷款,包括一笔向中银香港借的21亿港元贷款。周正毅用这笔钱购入上海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的75%股权,然后又用这些股权来抵押贷款。    
      有关方面表示:“周正毅案”主要涉及中银香港集团,与上海方面无关,只因周正毅的公司主要业务在上海,周正毅本人也在上海长驻,所以中纪委及监察部人员才选在上海对其进行调查。    
      调查期间,周正毅表现得很合作。周正毅除与妻子毛玉萍涉嫌在港涉及中银50亿元    
      金融案外,其以私人投资的方式,在上海主要百货公司开设六间英皇钟表珠宝店同时也被列为调查对象,以了解珠宝店是否被用作洗黑钱。    
      英皇钟表珠宝所属的英皇集团在2003年6月3日已发信给周正毅,表示即时收回英皇的名称使用权。据了解,英皇以“租牌”方式,向上海六间英皇钟表珠宝店提供大批价格昂贵的珠宝及手表,每月收取一定的“租牌费”。    
      问 题 贷 款    
      一位在建行上海分行工作的人士透露,该行曾多次派人去周正毅的农凯集团“蹲点”,这也印证了关于上海十多家银行频繁造访农凯集团上海总部的报道。该人士表示,自己并不清楚建行对“农凯”的债权有多少,因为牵扯的公司很多,相互担保、抵押的情况很普遍。    
      有报道称,周正毅先后向上海十多家银行取得数以十亿元的巨额贷款,其中以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贷款最多,兴业银行也是一大债主。    
      周正毅从2000年开始在国内法人股市场掘金。虽然江浙沪一带不少人士看好这一行当,不过周正毅看中的应该不仅是法人股以后可望流通的前景,更考虑到可以利用上市公司这个融资平台。    
      周正毅旗下的“海鸟发展”2002年通过了在6~12元之间按10配6的比例配股的议案,该议案当时如获实施,可能会为公司带来3~5亿元资金。    
      除了“大通证券”外,周正毅还通过“大盈股份”持有“富友证券”12。77%的股权,这为他介入二级市场的炒作提供了便利。    
      另外,周正毅还通过上海农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有兴业银行2。33%的股份,为第六大股东。    
      首富的空手道    
      由周正毅打造的上海企业王国,错综复杂,特别是旗舰农凯集团与各股东间的互控结构,令人猜不透谁才是控股股东,但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投资者入局,迷惑银行取得融资。    
      有人认为,周正毅案最令人关注的,是周正毅与中银香港的关系,即周正毅收购“建联通”的资金来源。    
      一名机构分析人士说,由于周正毅在上市公司持有的所有股份,都已经作为过渡性贷款的抵押给了金融机构,同时他又在不停地把自己的私人资产通过上市公司“套现”,因此最终的财务压力可能会传递给金融机构。    
      2002年6月,周正毅计划收购由和记黄埔及国浩持有的香港上市公司“建联通”。该公司原本开发电讯业务,但网络股热潮过后,各股东的兴趣都锐减。当时,“建联通”账面上的现金约有22亿元,加上1个亿的科技项目可出售,现金流达到23亿元。    
      中银国际为周正毅收购“建联通”的财务顾问。周正毅以每股0。82元,向“和黄”等大股东买入“建联通”近六成股权,还向其他小股东提出全面收购,整个交易达15亿元。    
      周正毅通过毛玉萍与刘金宝的关系,顺利从中银香港借取21亿过渡性贷款,而抵押品竟是尚未收购的70%“建联通”股份。其中除15亿元是借给他作收购外,余下六亿元多是后备信贷额。中银香港明知这笔贷款违规,风险保障严重不足,但是双方当时有默契:当周正毅完成收购“建联通”后,那21亿元现金的运用都要获中银香港批准,而中银香港也派两位相关人士加入“建联通”董事局。    
      中银香港规定,所有贷款审核程序,都要先经由信贷初审部主任进行初步筛选,并由该部门    
      总经理签名核实。若是大额贷款,申请要交到大型企业放款审查委员会(简称“大放审”)    
      作最终决定。而周正毅这笔贷款的违规问题也正是出于此。    
      据有关知情人士透露,当时“大放审”的成员有企业信贷部副总经理卢重兴、总经理兼副总裁柯文雅,以及总裁刘金宝等人。在审批周正毅的这笔贷款上,作为部门副总经理的卢重兴,应在“大放审”的会议上负责说明贷款内容,最后须由与会人士举手表决。然而卢重兴清楚,以借款人背景抵押品来看,这笔贷款很有问题,于是借故不出席会议。事后不久,卢重兴便由企业信贷部调到特殊资产管理部出任总经理。    
      实际上,香港银行界当时对中银香港给予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