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名词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识名词解-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报,此为总报;其中复有智愚、美丑等差异,称为别报。引发总报的业因,称为引业;成满其别报的业因,则称为满业。此外,善业与恶业亦称二业。善业为五戒、十善等善道之所作,能感善趣之乐果;恶业为五逆、十恶等罪恶之所作,能引恶趣之苦果。
 
【二种生死】生死一语,又作轮回,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相对称。《成唯识论》卷八,举出二种生死:一、分段生死,以有漏之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之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
 
【二种因果】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四圣谛法,有流转、还灭二门,说为二种因果,一者以苦谛为因,集谛为果,名世间因果;二者以道谛为因,灭谛为果,为出世间因果。
 
【二种利行】指自利、利他二行。菩萨所修之行,依其别相,有自、他二利:一、修六度、菩提分法等,为自利之行。二、修四摄、四无量心等,为利他之行。见《成唯识论》卷九。
 
【二种见道】二种见道,是真见道和相见道。修唯识行,至见道位,在此位证得根本、后得二智,悟入唯识性相。故在此位以根本智断惑,称真见道;以后得智修习,称相见道。
 
【二种真如】略称二真如。曰生空真如与法空真如。又作二空真如、二空真理。由我空而显之真理,称生空真如。由法空而显之真理,称为法空真如。此二空真如,为唯识宗所立之真如。见《成唯识论》卷十。此外,尚有其他四种真如,一、离言真如与依言真如。即将真如妙理依据离言诠及依言诠而分别为二。见《大明三藏法数》卷五。二、空真如与不空真如。前者能究竟而显实;后者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见《大乘起信论》。三、不变真如与随缘真如。前者乃随顺万象差别之诸法,而不失真如之自性;后者则不囿于自性,而随染、净之缘各生染、净之法。见《大明三藏法数》卷五。四、有垢真如与无垢真如。垢指烦恼染法之意,以其有无而区别真如。见《大乘止观法门》卷二。
 
【二种涅槃】即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依者,有漏之依身。烦恼永尽,已断生死之因,然犹余有漏依身而色心相续,称为有余依涅槃;更灭依身无所余者,称为无余涅槃。此二种涅槃,同为一体,然无余依涅槃,在于有漏依身命终之时。
 
【二种无漏因果】即无漏因与无漏果。《大般涅槃经》卷十二载,指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断三界生死苦果,则戒定慧三学为无漏之因;二乘之人,既断三界生死逼迫之苦,证真空涅槃寂灭之乐,此涅槃即无漏之果。无漏因即四圣谛中的道谛,无漏果即四圣谛中的灭谛。
 
【二种资粮】即福德、智德二种资粮。以此二德为资益己身之粮,得证佛果,故称资粮。一、福德资粮,谓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二、智德资粮者,谓修习正观而勤求妙智者,如第六度即是。见《大明三藏法数》卷七。
 
【二种熏习】即相分熏与见分熏。唯识家谓七转识熏习第八识种子时,七转识的四分中,所缘的相分熏自分的种子及本质的种子,称为相分熏。熏习能缘的见分及自证分、证自证分之种子于第八识内,称为见分熏。换句话说,见分熏偏重于主观方面,相分熏偏重于客观方面。
 
【二种转依】修唯识行的菩萨,要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一者要历经十地的修行,这是所经的位次。二者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这是所修的因。三者断十重障,这是所对治的断法。四者证得十种真如,这是所观照之理。而后始可证得二种转依。成唯识论卷十曰:‘云何证得二种转依,谓十地中,修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二种转依,由斯而得。’
 
【二障】又作二碍,即烦恼障与所知障。这是唯识学上对贪、嗔、痴等诸惑,就其能障碍成就佛果的作用所作的分类。烦恼障、由我执而生,是俱生起的迷执;所知障、由法执而生,是分别起的迷执。
 
【二增菩萨】修唯识行的菩萨,无论顿机或渐机,又各有二类,一者智增菩萨,二者悲增菩萨。智增、是智慧增上,此类菩萨,断惑证理的自利行较多,而普化有情的利他行较少;悲增、是大悲增上,此类菩萨,以利化有情的悲愿较多,不欲速证菩提,而久住生死苦海,利益有情。
 
【二谛】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者真实不虚之理,真谛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的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的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的真理,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的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今仅举唯识宗的二谛如下:窥基于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将《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所举的四种世俗谛,与《成唯识论》卷九所说的四种胜义谛,归纳成‘四真四俗’(四胜义四世俗)之四种二谛,此称之为‘四谛二重’。四谛二重的世俗谛,是世间世俗谛,道理世俗谛,证得世俗谛,胜义世俗谛。四谛二重的胜义谛,是世间胜义谛,道理胜义谛,证得胜义谛,胜义胜义谛。见‘四谛二重’条。
 
【二缚】唯识宗所称的二缚,指的是相缚与粗重缚。一、相缚,所缘的相分拘碍能缘见分的心,使不得自在,不了境相如幻。慧沼的《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列举有三种,或以一切相分皆相缚,或唯有漏之相分即相缚,或以行六度时执三轮之相为相缚。并解相缚之体,有所知障与烦恼障。《百法问答钞》卷六分其体为正、助,若正相缚之体,唯有我执;若助相缚之体,并通法执。二、粗重缚,其性无堪任,非调柔细轻,故称粗重。即其性刚强深重,能缚有情身心于生死,或使之不了如幻者,皆称为粗重缚。
 
【二转依果】修唯识行,于第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前时,此时即断尽烦恼、所知二障种子,转得二种殊胜妙果。即转烦恼障得大涅槃,转所知障得大菩提。此即二转依果,又称为二种胜果,略称二转依、二转。见《成唯识论》卷十。
 
【二类种子】唯识宗立论,第八阿赖耶识储藏万法种子,此种子依性质说,分为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二类。一者有漏种子,这是能产生世间现象的种子,亦即三界六趣受生死的种子。此中又有名言种子、我执种子、 有支种子之分。二是无漏种子,这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种子,亦即入见道位乃至阿罗汉、佛果位的出世种子。无漏种子又分为生空无漏种子、法空无漏种子、二空无漏种子。《成唯识论》卷二曰:‘诸种子者,谓异熟识所持一切有漏法种,此识性摄,故是所缘。无漏种子虽然依附此识,而非此识性摄,故非所缘。’这是说,一切有漏种子为第八阿赖耶识之识体所摄持,且为第八识见分所缘,故称‘故是所缘’;而无漏种子虽然也依附于阿赖耶识,但并不是阿赖耶识的识性所摄,故不是此识所缘。无漏种子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种子,此有三种,一者生空无漏种子,即我空无漏,此属见道位无漏种子。二者法空无漏,此属修道位无漏种子。三者二空(我空、法空)无漏种子,此为无学道无漏种子。无漏种子依于异熟识之自体分,而非异熟识性所摄持。以无漏种其性唯善,不是无记性,故不与异熟识之体性相顺,体性既不相顺,故此无漏种子与异熟识体性不可相即。无漏种子依于异熟识之自体分,以非异熟识所摄持,亦不为异熟识之见分所缘。有漏种子即生起诸种现象,三界六趣受生死的种子。此有三种,一者名言种子,二者我执种子,三者有支种子。种子又名习气,即是现行熏习的气分。《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曰:‘云何略说安立种子?谓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自性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
 
【二边】是指离中道的两极端,惟各书有解释不尽相同。《中论》卷四谓二边指有、无,或常、无常;《顺中论》卷下指为常、断;玄奘所译的《摄大乘论世亲释》卷一,指为增益、损减;《止观辅行》卷三则指为空、假二边。
 
【二变】即因缘变与分别变。据成唯识论卷二载,有漏之识变可分为二:一、随因、缘之势力而变,称为因缘变。二、随分别之势力而变,称为分别变。前者必有用,后者仅为境。参阅‘因缘变’、‘分别变’条。
 
【七十七智】《瑜伽师地论》卷十载:何因缘故,依止缘起,建立七十七智耶?所谓七十七智,是在十二缘起的各支中,除无明外,于其余十一支,各就三世顺逆及法性常住观察之智。每支各具七智,合为七十七智;七智乃先观今之缘生而有老死,为知生缘老死智,次观非无缘生而有老死,为知非不生缘老死智,如是就过去、未来亦各作顺逆二观;又遍知生起法,而知有佛无佛,法性常住,是为法住智。如此十一支中,以‘生’支为例,其七智为:知生缘老死智、知非不生缘老死智、知过去生缘老死智、知彼(过去)非不生缘老死智、知未来生缘老死智、知彼(未来)非不生缘老死智、法住智。其余十支亦各具同样的七智,总为七十七智。见《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八。
 
【七十五法】此为小乘俱舍宗对一切法的分类。俱舍宗认为:一切事象可分七十五种,归之为五大类,即:第一类,色法十一种: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色境,七、声境、八、香境,九、味境,十、触境,十一、无表色。其中前五者能发识取境,故称五根;次五者为五根所缘之境界,故称五境;无表色系依身、口发动之善业与恶业,为生于身内的一种无形色法,乃感苦、乐果之业因,具防非止恶修防善止恶的功能。
 
 第二类,心法一种:即依根而生,觉知外境的总作用,指六识心王。
 第三类,心所有法四十六种,又分遍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不定地法六位。此四十六法皆随附于心法而起,故称心所有法。即:一、遍大地法十种:、受,领纳苦、乐、舍三境的作用。想,想像事物的作用。思,造作诸业的作用。触,对境的作用。欲,希求的作用。慧,拣择善恶法的作用。念,记忆不忘的作用。作意,令心、心所警觉对境的作用。胜解,明了事理的作用。三摩地,又作定,令心心所专注一境而不散的作用。此十法通于善、不善、无记一切心王而起,故称遍大地法。二、大善地法十种:信,令心、心所澄净的作用。不放逸,止恶行善的作用。轻安,使身心轻妙安稳的作用。行舍,令身心舍离杂执著诸法之念,而住于平等的作用,为行蕴所摄之舍。惭,于所造罪,生起羞恶之心。愧,于所造罪,生起廉耻之心。无贪,不贪著顺境的作用。无嗔,于逆境不起忿怒的作用。不害,不损恼他的作用。勤,精进修习诸善法的作用。此十法与一切之善心相应而起,故称大善地法。三、大烦恼地法六种:无明,以愚痴为性。放逸,于恶法放逸的作用。懈怠,于善法不勇悍的作用。不信,令心不澄净的作用。惛沈,令心沉重的作用。掉举,令心轻浮的作用。此六法常与恶心及有覆无记心相应,故称大烦恼地法。四、大不善地法二种:无惭,不自羞恶的作用。无愧,不顾廉耻的作用。此二法与一切之不善心相应,故称大不善地法。五、小烦恼地法十种:忿,令起怒相的作用。覆,隐藏己过的作用。悭,于财施、法施等,不能惠施的作用。嫉,妒忌的作用。恼,坚执恶事而恼乱身心的作用。害,损恼他人的作用。恨,于忿境结怨不舍的作用。谄,令心、心所邪曲不直之作用。诳,欺他不实的作用。憍,心贡高而傲他的作用。此十法唯为修道所断,仅与意识之无明相应,且其现行各别,而非十法俱起,故称为小烦恼地法。六、不定地法八种:寻,寻求事理的粗胜作用。伺,伺察事理的细性作用。睡眠,令心心所昏昧的作用。恶作,思念所作之事而令心追悔的作用。贪,贪爱顺境的作用。嗔,于逆境嗔恚的作用。慢,使心高举而凌他的作用。疑,使于谛理犹豫不决之作用。此八法不入前五位,广通善、恶、无记三性,故称不定地法。
 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法十四种:一、得,令得诸法于身的实法。二、非得,令诸法离身的实法。三、众同分,各随其趣,而使得同一果报的实法。四、无想果,于无想天中令心、心所皆灭的实法。此为外道所执著的涅槃。五、无想定,乃为得无想果所修得的无心定。六、灭尽定,不还或阿罗汉之圣者,为止息暂时所入之无心定。七、命根,维持寿命的实法。八、生,令诸法生起的实法。九、住,令诸法不迁的实法。十、异,令诸法衰异的实法。十、灭,令诸法消尽的实法。十二、名身,色声等之名。十三,句身,诸法无常等之章句。十四、文身,名与句所依之文字;二个以上,故称为身。此十四法为非色非心之法,而不与心相应,故称为心不相应行法。
 第五类,无为法三种:一、择灭无为,依正智简择力而得的寂灭法。二、非择灭无为,非依正智简择力,但依缺生缘而现的寂灭法。三、虚空无为,以无碍为性,容受万物而遍一切处。此三法无生、住、异、灭四相之作为,故称无为法。见《俱舍论》卷四。
 
【七分别】唯识家将心识的认知作用,分为有相、无相、任运、寻求、伺察、染污、不染污等七种分别。《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