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侯德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外科学家发明家丛书:侯德榜-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Page 2…

侯德榜 


… Page 3…

                                 一、苦读 



     侯德榜,字致本,1890年8月9日(清光绪十六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生于福建闽侯县凤尾坡村。 

     侯家世代务农,祖父侯昌霖是个读书人,希望他苦读诗书求取功名,故 

为他取名“德榜”。幼年随祖父受启蒙教育,平时还要参加田间劳动,过着 

半耕半读的生活。 

     侯德榜勤奋好学。为了学习、劳动两不误,他在学堂认真听、读、背、 

写,课后就参加劳动,以减轻体弱多病的父亲的重负,劳动之余再抓紧时间 

读书,这使侯德榜从小就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他在放牛时带着书,车水时 

也诵读不已,甚至在帮妈妈做饭烧火时也口中念念有词。 

     有一次,祖父找德榜问事,走出村外,远远看到他伏在水车上车水。祖 

父一边走一边高声喊他,可德榜始终置若罔闻。祖父生气了,正要申斥,却 

听见德榜的读书声:“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 

怅而独悲……”祖父大为惊愕:“这不是五柳先生的文章吗?我没教过,他 

怎么已能朗朗成诵?”原来德榜一边在车水,一边在自学从姑妈家借来的《古 

文观止》呢!这“挂车攻读”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的加剧,洋人在我国各通 

商口岸开工厂、办学校的风气渐盛,我国的民族工业也开始萌芽,福州是我 

国开埠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对外往来早于内地各省,尤其是工商界人士, 

对现代科学技术有相当的认识。 

     1903年,13岁的侯德榜在姑妈资助下,进入一所美国办的教会中学—— 

福州英华书院就读。侯德榜在该校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博得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在进入英华书院的第二年,侯德榜经历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在一个雨 

天,侯德榜在江边码头看见几个洋人正在用皮鞭和枪托驱赶着上百名中国苦 

力上船,这些苦力上身裸露,每人胸上都烙有号码,他们在暴雨中拖着沉重 

的脚步,艰难的向轮船移动。侯德榜目睹这一切,心中激愤无比。他回到学 

校后,找到黄先生,向他谈起了码头上的所见所闻。 

     黄先生是侯德榜心目中最敬佩的人,刚从国外回来不久,他见多识广, 

学问渊博,平易近人,爱国爱才。侯德榜喜欢和他在一起。他向黄先生提出 

了久思不解的问题:“为什么洋人总欺侮我们?几十年来我们可怜的祖国, 

国土任人宰割,财富任人惊夺,同胞任人鞭打。难道我们是亡国奴吗?” 

     黄先生告诉他:“这全因清王朝腐败,政治黑暗,科学技术和经济落后, 

你看,英、美、德、法、日,他们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强大的军队。将 

来如果我们也有这一切,谁还敢欺侮我们!”黄先生接着语重心长地说:“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有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决心。刻苦学习外国先 

进的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振兴我们的事业,振兴我们的民族,砸碎洋人 

加在祖国母亲身上的桎梏!”黄先生一席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侯德榜的心。 

他决心用科学和工业拯救苦难的祖国。 

     1906年,侯德榜因参加反美示威罢课,被校方开除,转入另一所中学就 

读。1907年,他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到上海闽皖铁路学堂,1910年毕业后,侯 

德榜被分配到正在兴建的津浦铁路南段符离集车站任工程施工实习生。 

     1911年,侯德榜弃职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堂,第一学期就取得十门 


… Page 4…

功课1000分的特优成绩。1913年,清华学校公布第一批高等毕业生名单, 

侯德榜等16人赴美留学。临走时,他和同学们来到清华园的西郊圆明园。看 

着被侵略者毁于一炬的圆明园,侯德榜手抚大理石残壁,禁不住一阵辛酸, 

眼泪夺眶而出。他在这荒芜的废墟中伫立良久,一股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 

思潮在胸中回荡,汹涌欲出。 

     20世纪初期化工在世界上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侯德榜看到化学能将 

物质转化之理,综宏析微,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钥匙。发展化学工业, 

福国利民,是振兴中华的基础,他对化工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放弃铁 

路工程,改学化工,到美国东海岸波士顿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工科。 

侯德榜在图书馆、实验室探索、钻研了4年,以优异的成绩于1917年获得学 

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侯德榜鉴于祖国盛产皮毛,但皮毛工艺落后,亟待改进, 

于是又进入普拉特专科学院专修制革化学,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研究制 

革,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铁盐鞣革法》,由于突破了铬盐 

鞣革的传统,得到国际制革界的好评。 

     侯德榜在美八载寒窗,当他领到博士证书时,已经30出头了。 


… Page 5…

                               二、投身永利 



     本世纪初,我国所需纯碱全依赖进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亚交 

通梗阻,几十年用惯了的洋货,运不进来,市场忽然吃紧。英国在华的卜内 

门公司为了攫取暴利,又捂住存货不放,以纯碱为原料的许多民族工业被卡 

住了脖子,倒闭了十之八九,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 

     爱国的实业家范旭东先生,为应急需,在兴办久大精盐公司的基础上, 

于1917年在天津塘沽创办永利碱业公司。他认为“若要成功,全在技术”, 

但又苦于弄不到先进的制碱技术。 

     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玻璃、肥皂、纸张、花布以及许多的食品 

和药品的制造,都需要纯碱作原料。古时,人们用稻草、麦秸烧成灰,经清 

水一浸,变成一种浓浓的汁液,这便是碱液。可是,从草木灰、盐碱土、盐 

湖水取出的天然碱毕竟有限,越来越不能满足生活和工业的需要。探求生产 

碱的新途径便成为当务之急,化学制碱也就应运而生。 

     1861年,比利时人苏尔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首先使氨碱法 

工业化获得成功,因此氨碱法又称苏尔维法。此法直接采用食盐以及氨、石 

灰石作为原料。苏尔维法的优点在于食盐的价格便宜,反应所需要的氨和石 

灰石都可在生产过程中回收循环使用,所以产品成本较低,而且产品纯度较 

高,原料食盐的利用率较高,一般可达到70%。 

     欧洲大陆各国和英美诸邦便发起组织苏尔维公会,垄断苏尔维制碱技 

术,对外保密极严,重要机器设备图样只向会员国公开。非会员国想得到苏 

尔维制碱法是不可能的。 

     1920年,赴美考察的陈调甫先生受范旭东委托物色人才,在纽约遇到了 

侯德榜。他把苏尔维公会的封锁、卜内门公司的霸道行径、国内兴办碱业的 

困难和范旭东求贤的急切心情,向侯德榜作了介绍。强烈的振兴民族工业的 

热情使他们不谋而合,侯德榜爽快地答应为永利公司工作。是年,他获得博 

士学位。这时,他首先想到的既不是满足已有的成绩,也不是追求更高的个 

人荣誉。而是立志要尽快报效祖国,开拓民族化学工业的道路。1921年 10 

月侯德榜登上海轮,驶向阔别8年的祖国。 

     回国后,侯德榜出任永利碱业公司技师长(即总工程师)。“创业难, 

带有革命性的创业尤难。”侯德榜深深理解范旭东所说的这句话。而克服创 

业之难,首先需要实干的精神。虽然苏尔维制碱法的原理简单明了,但是它 

的具体生产技术则为苏尔维公会所控制。当时的永利碱厂要实施此法制碱, 

一切都需靠自己进行摸索,真是困难重重。侯德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以 

刻苦实干的精神,投身于这个艰巨的创业工作。 

     当时厂内有一位从美国聘请来的碱厂机械师G·T·李,他事业心强,为 

人热情。侯德榜与他一见如故,对他说道:“密斯脱李,你怎么穿蓝领衣服?” 

G·T·李笑着说:“我是实际工作者,不是戴白领的绅士。”原来美国工人 

上班穿蓝色工作服,领子也是蓝色的,工程师和职员上班穿西服,白衬衫白 

领相衬,当时人们习惯地把白领和蓝领作为区别这些人的标志。侯德榜高兴 

地拍了拍G·T·李的肩膀说:“好!白领留到我们喝庆功酒时再穿吧!”从 

此,侯德榜脱下西装,穿起蓝色工作服和胶鞋,出没在现场和车间。 

     苏尔维法制碱的特点之一是连续生产。整个工艺流程中所用的机器设 

备,节节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全过程分为化盐、烧灰、吸氨、碳化、 


… Page 6…

煅烧、蒸氨、动力等7个主要部分。生产只有在7个部分都正常运转的情况 

下才能进行。如有一个部分发生故障,平衡失去控制,生产就受到严重影响, 

甚至会发生事故。因此,采用这种流程要求有高超的技术和严密的管理,才 

可能有优等的生产效益。 

     永利制碱公司在试生产的过程中,困难一个接着一个。先是刚试车不久, 

30米高的蒸氨塔剧烈摆动起来,还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停车检查后发现, 

因为配料不准确,塔里溢流管道和菌帽被大量硫酸钙沉淀堵死,造成全塔液 

下不来,汽上不去。调整配料后,试车才平稳地进行下去。 

     永利碱厂的试车过程,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轻舟,随时都会遇到风暴 

和暗礁。各种各样技术上的问题,随时随地会在人们意想不到的角落,突然 

袭来。一天,煅烧车间的工人跑来告诉说,煅烧炉结疤了。俟德榜赶过去, 

热气烤人的煅烧炉已停止了转动,技师们都急得团团转。侯德榜随手抄起一 

根大铁棒,往锻烧炉里直捅,不一会全身就被汗水浸透了,双眼直冒金星, 

晕倒在地。 

     侯德榜醒后,非常后悔自己在现场的鲁莽行动。他与G·T·李一起观察、 

思索、商量,还是一筹莫展。C·T·李本来就对碱厂某些员工的工作松懈不 

满,一时又见不到制碱成功期望的火花,再坚实的心也散了,甚至想收拾皮 

箱回国。可是,侯德榜那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感动了他。当侯德榜用 

加干碱的办法使贴在炉底上的碱疤脱水掉下来时,两个人高兴得抱在一起跳 

了起来。 

     侯德榜领导着永利的工程师们,在试车过程中昼夜奋战,摸索着,一步 

一个脚印地前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创造性劳动。往往为了搞清一 

个故障原因,侯德榜总是身先士卒下到灼热炙人的石灰窑里,钻进满是油污 

淤泥的下水道里……进行调查研究。侯德榜在这一年多的试车过程中,排除 

了无数次的临时故障,又经历了上百次的现场调查,在这些实际的技术工作 

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24年8月13日是范旭东、侯德榜和永利碱厂的职工们久已盼望的日 

子。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花了160万元的资金,永利碱厂要正式开工生产 

了。工程师们和工人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全厂的机器都在正常运转,不少 

人聚集在出碱口,就像盼望三世单传的孩子降生一样,热切地希望及早见到 

中国碱的诞生。碱终于出来了,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并不是雪白的碱,而是 

红、黑相间,与卜内门洋碱无法相比。不少人对此大失所望。 

     当股东们心灰意懒时,范旭东认为现在的永利是处在临产前的阵痛中, 

决不能因为痛而不要孩子,只有知难而进,熬过这一难关。否则功亏一篑, 

前功尽弃,使中国的制碱工业毁于一旦,这才是真正的悲剧。在范旭东的力 

争下,永利碱厂继续维持开车。 

     侯德榜和G·T·李一面生产,一面设法克服红、黑碱问题,通过化验分 

析发现,暗红色的纯碱是由铁锈引起的。侯德榜认为只要把氨盐水中加入适 

量的硫化铵、硫化钠,使硫离子同塔器和管道的铁壁接触,在壁上形成一层 

坚固的硫化铁薄膜,这薄膜就可使铁壁和氨盐水隔离,铁就不会再被腐蚀, 

碱色就可以转白。但是,祸不单行,厂里最后一台煅烧炉烧裂了,工厂只好 

停工。 

     这时,卜内门公司总经理尼可逊得知永利的生产中断,喜出望外,想乘 

机吞并永利,以便彻底控制中国的制碱业。双方在大连进行了会谈,侯德榜 


… Page 7…

在范旭东的领导下,和孙学悟、余啸秋紧密配合,本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 

决心,绝不让卜内门鲸吞永利的野心得逞。极力避开尼可逊关于技术、经济 

 “合作”的建议,坚持公司章程规定的“股东只限于享有中国国籍者”,提 

出如违反章程会影响政府所许的特权,对永利有害无益。尼可逊见永利态度 

坚决,也无可奈何,一无所获,黯然而归。 

     永利的技师们,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煅烧炉烧裂的原因。原来从美国 

买来的炉子全是劣质货,原料混杂,膨胀系数不一,以致一一烧坏。侯德榜 

前往美国,重新订购了先进的圆筒回转型外热式煅烧炉。 

     1920年6月29日,永利碱厂第二次开车生产。全厂沉浸在紧张而喜悦 

的气氛中。一位工人拉开出碱口的制动翻板,顿时,像白雪、又像面粉似的 

碱面,吐珠泻玉般从出料口倾泻出来,围在四周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 

 “白的,雪白的!”侯德榜也情不自禁,一股融合辛酸、幸福、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