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价值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价值观-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宗教应该带来团结、友爱和诚实,这是真正宗教的不二法则,也是真宗教和假宗教的试金石。在不能消除自我、自我膨胀和追逐名利的团体中,一定会发生地位高低的区分和变化,利益得失的纷争,这样就会出现派系和分裂,这与真正的宗教倡导的“人人平等”是背道而驰的。一位宗教人士如果给人们带来团结、友爱、诚实,他就是一个真正的信仰者,否则就不是。第三,宗教的智慧来自于那不可知的存在,或是上帝,或叫上天、先知、道祖,等等。创造物是无法理解造物主的,就如同桌子无法理解制作它的木匠的智慧一样。“上帝是不可知的”与道教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同样的含义。我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道教中对“上帝不可知”这种特征的解释。除了上苍的独立先知、显圣者,无人能理解上苍。有些宗教人士没有对上苍的敬畏,把自己打扮得像神一样,让信众来膜拜,这些都是过分夸大了人的自我。还有些教徒以气功之类的东西来吸引信众,这些与人心改变、向善没有关系。不论这些气功的所谓功效存在与否,都不能把这些作为吸引信众的手段。也有一些人认为只有这些有功夫的人才能成为宗教领袖,成为道长,这同样是对宗教的肤浅认识,这些与改变人心没有关系,与信仰没有关系。第四,要看宗教是不是带来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在荒蛮年代,人们之间有许多的冲突、伤害,宗教倡导人们要相互关爱,在人与人之间互相残杀的年代,宗教倡导人们不杀生。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大文明的演进,都与宗教信仰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宗教应该是消除偏见的,而不是借宗教之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偏见,个人偏见、民族偏见、国家偏见和宗教的偏见。宗教是独立去探求真理,并付之于实践,每人的体会各有不同,有许多体会都是个人的,独特的,是对别人很难讲明白的,但有这种探求精神的人,就值得去尊敬、去鼓励。

  儒教是宗教吗?

  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走出来的时候,出现了孔夫子。世界上和他同时代的还有耶稣、佛陀。孔夫子给中国人定出了道德标准,并认为通过这些道德标准的提高,人可以修炼到一定的境界,他用他的儒教带领中国人从荒蛮的年代走了出来。

  孔子提出“天”的概念,“天人合一,天地合德。”孔子说的“天”和耶稣说的“神”,佛陀说的“佛”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只是“天”不像“神”和“佛”那样拟人化而已。之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孔子的言论和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维系着国家的秩序、社会的秩序和家庭的秩序,中华民族得以和谐地发展。试想如果没有了“仁爱”和“孝”,中国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中国人心目中一直像西方人敬畏“神”一样地敬畏着老天爷,孔夫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就如同耶稣和佛陀一样,他是人类的教育者,是先知。在他生活的年代,虽然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和思想,但都被当时的君王拒绝了,他们并不采用他的主张。直到死后,他的言论和思想才得到世人的认同,尤其是汉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影响力达到了空前的地步,这与西方所有的宗教一样,几乎没有区别。

  历史上,关于儒教是不是宗教的问题也被世人争论了很多。如在明末清初,来中国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他就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利玛窦做出这样的判断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利玛窦之后的300年,康有为又提出来:儒教就是宗教。但他的学生梁启超,以及蔡元培、陈独秀等都起来反对。

  到了现在,任继愈先生认为儒教是宗教,但张岱年、冯友兰又站出来反对。也有人把中国这几百年的落后归结为儒家思想的阻碍,五四运动时就提出来要“打倒孔家店”,请来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就是当时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

  但你仔细观察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农村人,他们直到现在的信仰还是“天”,遇到任何不幸的事情或者什么大的事情总是会喊出来“老天爷”,这和西方在遇到什么应急的事喊出来的“MyGod”是一样的。

  儒家在肯定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的同时,也有它的信仰,那就是“天”,无论学者如何去争论,在过去的几千年时间,孔夫子的思想是维系社会、国家和家庭的重要力量。同样,它也如同西方的宗教一样,慰藉着中国人的生活,是人的精神源泉。

  科学证明,在浩瀚的宇宙中,先有了矿物,然后有了植物、动物,一直到人类的出现,宇宙发展到了极致便有了人类。如果我们人类一生艰苦劳作,饱尝痛苦,经过了无数的不幸和伤痛,最后的结果是死亡、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除了一点骨灰之外,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和果实,人的心里会不甘,觉得这完美绝伦的世界最后不应该以一场虚幻而告终,所以人们向往彼岸,向往上帝和神,这和中国人敬畏老天爷是一样的,这是发自人内心的追求。孔夫子的“儒”、老子的“道”,以及外来的“佛”一起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精神的追求和信仰,这里又以“儒教”影响最大,是主流的。

  真理的光芒永远是相同的

  科学技术给我们社会带来了进步和文明,科学的对立面是愚昧、迷信和无知,而“真正的宗教与科学之间是不存在矛盾的。如果某种宗教与科学相对,那它就纯属迷信”,“科学已经证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怎么还能相信它是事实呢?如果不顾理性而照样相信,那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无知的迷信。各宗教的真正原则都是与科学理论相一致的”。

  “真理是一个整体,无可分割。真理的太阳发射出许多光线以启迪人类的智慧,真理的光芒永远是相同的”,无论这光是从科学还是宗教,是从佛教还是基督教发出的。“宗教和科学是人类的智慧得以凌空翱翔的两只翅膀,有了它们,人的心灵就能进步。单靠一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倘若只用宗教之翼去飞,就会很快堕入迷信的深渊。倘若只用科学之翼去飞,不仅同样不能进步,反而还会栽进极端唯物主义的绝望泥潭”,我们看到许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真正的信仰者。

  “宗教和教派的形式和礼仪五花八门,大相径庭,有的甚至互相抵触,不和、仇恨和分裂由此而生。如使科学远离宗教而去,宗教则成了对某些宗教导师的清规戒律的无意识盲从,而这些导师所信奉的教条即便违背了科学,他们也硬要人们接受。这十分愚蠢,因为显然,科学是明灯,真正的宗教是决不会与知识相矛盾的。宗教必须与科学并行不悖,否则就会陷入迷信和无知的黑暗之中。”在神圣的经典中,有许多先知为教育和启迪生活在此世的人们,用了一些寓言比喻来说明精神世界和万千世界的道理。我们不能只看到和听到这些比喻寓言,而忽略了祂要给我们说明的道理。慧能给弟子用手指指月亮,聪明的弟子看到了月亮,愚蠢的弟子只看到手指,还在抱怨看到的月亮和说的不一样。

  判断真正的信仰和迷信的标准是什么?“要用理性和科学的天平仔细掂量你们面前一切所谓宗教的东西。如果通过了检验,就接受它,因为它是真理!相反,如果不相符合,就拒绝它,因为它是无知!”

  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期,由于智力所限,“有些人崇拜太阳、树木或石头!在古代,甚至还有人崇拜海、云乃至尘土”。而现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智力的发展,已经有能力理解宗教信仰真正的力量和作用了。“一切信仰与科学保持一致,不要有抵触,因为真理只有一个。一旦宗教摒弃了迷信、传统和愚昧的教条,与科学相一致,世界上就会产生出一股强大的团结和净化之力,进而扫除一切战争、分歧、冲突和争斗。”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无论是科学之道还是信仰之途,最后都会殊途同归,在真理面前相聚。

  阳光来自同一太阳

  在1893年的哥伦比亚世界博览会上诞生了著名的“众教议会”,这是一种寻求在灵性上和道德上取得一致的先见之明。到了20世纪末,“跨宗教联合祈祷会”这种在几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已经变得很平常。“世上所有伟大的宗教,在本质上和根源上,都是相同的。”“世上的各族人民,无论属于哪个种族或宗教,都从同一种神圣源泉获得灵感,他们都是那唯一真神的子民。人们所遵从的宗教法规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这些法规被启示的时代不同,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需要及其急需解决的问题。所有这些规诫都是神定的,皆反映了神的意志。”我们要“以信仰的力量为武器,将幻想出来的各种神偶打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作为各宗教之基础的真理,其实在本质上都是同一个,“浩瀚宇宙并非是由任性的人类而是由博爱可靠的天意所统治的”。在我们背后的巨大创造力,无论如何称呼祂,佛、神、上天、上帝、上苍、老天爷、创造主等等,祂都是同一和唯一的。只因我们人类的智力有限,无法理解比我们更高一级智慧的创造主而已。

  早年的一些宗教将天国与尘世分隔,将修现世和修来世分开。在我们这个时代,在这个天启期这种隔离被打破了。要把服务他人和社会不仅视为一种道德上的责任,而且要视为一条正直的大道,可让自己的灵魂借此走进天国。与天国的沟通依靠我们的祈祷、静思、禅修,更重要的是做出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行动。信仰不是炫耀,信仰更不是追求名利的手段,信仰是抉择,是艰难的重负。在信仰的道路上有快乐,更有痛苦,快乐和痛苦如同磁极的正负永远相伴不分离,在快乐中成长,也在痛苦中成长;在这条道路上,需要忍耐、服务、友爱、团结,更需要诚实、超脱、牺牲和消除自我。在信仰的道路上前行犹如《西游记》中描述的去西天取经一样艰难。

  在中国,宗教信仰的力量丰富了民族的文化,对文明的进步给予了巨大的推动。王国维曾言:“周、秦之语言,至翻译佛典之时代而苦其不足;近时之语言至翻译西典时,而又苦其不足。”宗教的传播推动了语言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而文化最终应该成为文明演进的动力,不能推动文明演进的文化一定会成为落后的文化,无论它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时髦还是传统,都如同不能结出果实的无用之树。

  全人类即将进入新的世纪,将结束它的童年期、青年期,步入成熟期。宗教信仰、科学和文化将会汇成同一股和谐的力量,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建立起新的世界秩序,进入美好的新世界。

  灵魂的自由新世界

  人到底有没有灵魂,这是人类千年的追问。这个问题的答案从古到今连最有学问的饱学之士也无法讲得清楚。但每当大小灾难来临之际,人们一定会追问这个问题:祥林嫂在临死前一天向鲁迅追问这个问题;瞿秋白临死前在狱中自问自答的也是这个问题,并在赠给一位医生的照片中写道:“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在圣作和经书中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和指引,这些圣作和经书无不告诉我们灵魂是永恒的,精神的生命是永生的,否则我们此时的努力,我们努力追求的良好品行不是都白费了吗?

  肉体的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只是把生命的玫瑰从花盆中移栽到更广阔而肥沃的花园里,只是生命之鸟打破了鸟笼飞向了无垠的蓝天。

  在“泰坦尼克”沉没这个大灾难发生之后,有一位智者对此灾难发表了如下的谈话:“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就像胎儿孕育在它的母体中一样,要为胎儿进入更为广阔的世界做准备。一开始,婴儿很难接受来到的新世界,他会因不愿离开那狭小的空间而号啕大哭,他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但自然的力量把他推到了这个世界。而一旦来到这个新的环境,他发现自己脱离了黑暗,见到了光明,从那阴暗而狭窄的空间来到了宽广而快乐的世界。在狭小的空间里,他的营养来自于母亲的血液,而现在他享受到了美味的食物,新世界充满了光明和美丽。这个婴儿好奇而兴奋地看着群山、草原、河流和繁星,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他赞美上苍把他从之前狭小的空间带到了自由的世界。”这个比喻也同样表达了短暂的物质世界和下一个世界的关系:人的灵魂从黑暗和惶恐中到达光明和永恒的天国。乍一看人们很难去接受死亡,而到达了新的环境,灵魂充满感激,因为灵魂从有限的束缚到达了无限的自由,脱离了悲伤、痛苦和考验,生活在无尽的快乐中。人们放弃了物质和形式的东西,得到了精神和理想的发展。

  耶稣说过:“在神父圣殿里,有很多殿堂。”当代的科学家也在推测除了我们生活的三维时空之外,还有二十七维的世界。灵魂会超越我们这个时空,他们会在天堂见到他们爱的人和爱他们的人,并在那里快乐地相聚。我们需要做的只是不断地虔诚地为这些灵魂祈祷,他们走向天堂的路就会加快,他们走向天堂的路上就会多一些快乐和幸福。

  天灾发生时,天摇地动,山崩地陷,河流被截断了,更何况城市、建筑和血肉之躯的生命?这些,在物质世界中顷刻化为乌有。物质世界如此地不稳定,在我们企图依赖科学技术来促进物质文明进步、保护我们的时候,面对灾难我们更清楚了自己该干什么或不该干什么。那些华而不实、多余的动作和形式,争强好胜、无聊的争吵都需要摒弃。尽可能地去建立一个牢固、安全、环保的世界,才会使我们得以相对安全的保护。同时,我们更看到物质世界是不稳定的,是暂时的。而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永恒的,是任何力量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