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6-千万别教坏孩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386-千万别教坏孩子-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尸”。派出所负责人尚××这才带干警随同刘××一起赶到现场,并将李文兰送到医院抢救。10日7时许,李文兰经抢救无效死亡。    
    从这些情况,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尽管李文兰的死和3名中学生的殴打、凌辱有直接关系,但她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不尽如人意,也加速了她的死亡。正是由于社会悲悯弱者、救护弱者的“人性善”风气的缺失,才使成长在其中的这3名中学生因耳濡目染而由“人性善”转向“人性恶”,从而敢于无视甚至挑战公序良俗,公然欺凌弱者,直至将其残忍虐杀。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学校教育往往已经不足以用知识的力量抵挡不良社会风气的洪流。    
    “一人有难,八方支援”,这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由于种种原因,在某些地方、某些人那里,这种美德却日益沦丧。它所造成的恶劣后果之一,就是在潜移默化中毒害了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使他们眼中无“人”、心中无“人性”。当李文兰含愤忍辱,撒手人寰后,3名中学生也同时为自己招来了牢狱之灾,自此以后,不管是法律的严惩,还是良心的谴责,都必将会给他们未来的人生路留下永远难以抹去的阴影。从这个角度上讲,他们又何尝不是受害者?    
    教育指南    
    如果你是家长,那么,当你读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想向你提出一个对你来说也许是最简单的问题: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你认为的最健康的孩子?或者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文明的人,还是野蛮的兽?    
    如果你是老师,那么,当你翻到这一页的时候,我也想向你提出几个性质类似的问题:在你自己看来,你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吗?对你来说,什么样的老师,才是合格的教师?或者,更具体一些说,你觉得,自己身上缺少人性的东西吗?    
    是的,这些问题有些简单了,也许你根本不屑于回答。然而,当你完完整整地读过这篇略微有些长的文章,当文章中那些不忍入目的故事刺激着你的神经时,你还会认为这些问题真的很简单吗?最简单的,有时候,恰恰是最复杂的。    
    而我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要告诉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人性教育,是最重要、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假如你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或者做得很不好,那么,你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    
    作为家长,你将会在某一天痛心地发现:自己的孩子,忽然之间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野兽,他的双眼里,放射出的是冰冷的绿光。他不再是一个文明的孩子,而堕落成了杀人的野兽。    
    作为老师,你将会在某一天悲哀地发现:自己创造的所有教学成绩,都因为自己的一个丧失人性的行为,而变成了一张被野蛮污染的废纸。因为你的这种行为,你不但要永远离开神圣的讲坛,还要永远背负沉重的心灵之压。    
    毕竟,我们是人。既然是人,就一定要讲人性,不但对自己,也要对孩子、对学生、对每一个人。学习成绩好自然值得骄傲,教学成绩好自然值得自豪,但是,如果在你的身上缺乏人性的东西,那么,这样成绩反而会使你更深地堕入黑暗的深渊———正是这些表面的东西,掩盖了你的缺陷,甚至代替了你的缺陷。    
    还是让我们静下心来,听听这样的话、想想这样的话———    
    思想家别林斯基说:“我们会成为木匠,会成为钳工,会成为工厂主,但会不会成为一个人还是个问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所创造的一切都是为人着想的。如果人不能给人以幸福,那么任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会给人带来幸福。”    
    这时,你可能要问:我该怎么办?    
    我这样回答你:请回到文章开头,认真去读,答案就在其中。


第二辑 倡导法制精神倡导法制精神

    一个人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是来源于无拘无束的自由,而是来自于有所禁忌的约束。就像没有堤坝的江河,一旦泛滥开去,无穷尽的灾难,就会伴着汹涌的波涛,席卷而来,奔腾而去,无数幸福之花、希望之光,就会随之而凋零、黯淡。在一个人的奋斗历程中,法制精神犹如无形的堤坝,时刻约束着、保护着、推动着人,去追求人生理想、创造人生功业、谋取人生幸福、提升人生高度。只有法制精神的堤坝坚不可摧,人的奋斗才能步伐坚定,而不会南辕北辙。    
    对人来说,良好的法制精神,还是一面坚固耐用的盾牌,可以最有力、最适宜地保护自己,使权利不被侵犯、公平不被践踏、幸福不被掠夺、正义得到伸张;必要的时候,它还可以化身为一柄利剑,通过主动出击,斩断正在伸向人的魔爪,以更好地维护人的权利。人一旦具备良好的法制精神,一生的平安幸福,将不再只是一种希望的祝福,而成为真真切切的现实图景。可以说,法制精神是从成功之门上走下来的“活门神”,永远忠诚守护人的利益。    
    倡导法制精神,就是为孩子筑起现代文明的堤坝。    
    实践法制精神,就能让孩子领略人生的壮丽风光。


第二辑 倡导法制精神他为何杀死母亲

    对辍学贫困生来说,转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成才观,奉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观,敢于直面磨难,在自信、自立、自强精神鼓舞下创造条件积极自救,非常重要。    
    2004年1月13日,河南省《大河报》报道了一件令人震惊的惨剧。    
    2004年1月8日上午,因贫困辍学的河南省灵宝市17岁少年谢翔,发现自己的10元钱不见了,就去问父亲,父亲说没看见。他又去问母亲,母亲也说没看见,还劝说他丢了就算了。    
    谢翔怀疑母亲拿了钱,非要她说清楚。母亲说,没拿就是没拿,拿了还能不给你说?话刚说完,谢翔突然抽出砍刀向母亲砍去。母亲倒下后,他非但没害怕、没后悔,反而又朝她连砍数刀,直到母亲身首分离。随后,他将这一切平静地告诉了父亲和办案民警。    
    是什么力量促使花季少年犯下了弑亲重罪?在这起人间悲剧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需要人们认真反思的问题?    
    谢翔的父亲说,谢翔本是个学习用功、成绩也不错的孩子。2000年,他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一年后,因家庭贫困辍学。从此,他整天闷闷不乐。其姑母说,娃天天都想着上学,有一次,恨得把自己的裤头都撕烂了。其姨母说,去年麦收期间,她与谢翔说话,不知是哪一句话刺激了他,竟被他在肩膀上砍了一刀。当时,亲人们谁也没报警,怕传出去影响谢翔的名声。    
    透过这些信息,我们不难看出,谢翔之所以弑亲,和他因辍学而形成的心理障碍有直接关系。长期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一直是国人成才观的“主旋律”。在它的影响下,青少年把上学读书视为至高无上的事情,而且认为只有上学这一条路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理想。孩子想上学,当然是对的,而且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实际上,绝大多数家长也正是把孩子的幸福、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学业上。    
    为了筹集孩子上学的费用,不少家境贫寒的父母甚至做出了乞讨、卖血等严重损害个人尊严和身体健康的事。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许多学校采取种种措施,不少社会团体和公民纷纷伸出慈善之手,尽可能满足每一个贫困生上学的愿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迄今为止,“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并非现实,而只是一个美好愿望。这样,如何让辍学后“赋闲”在家的青少年,顺利度过心理危险期,平静面对并且接受已经开始的新生活,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这方面,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有责任。学生因贫困辍学后,学校应本着对这些苦孩子终生负责的精神,适当延伸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制定新的学习和生活计划,直到其基本走上充满希望的人生新路;家长应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多和他们亲切交流,让他们理解家长的苦衷;社会应给他们更多的关爱,至少做到不歧视、不羞辱、不轻蔑、不嘲讽,在条件许可时,通过其他合适的方式,帮他们重圆上学梦。    
    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在其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里曾说:“你能自救,上帝才能救你。”我觉得,对辍学贫困生来说,转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成才观,奉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观,敢于直面磨难,在自信、自立、自强精神鼓舞下创造条件积极自救,也非常重要。要知道,知识固然就是力量,但性格才是命运。如果一个人视风霜雪雨为人生洗礼、搏击大波大浪如闲庭信步,那么,又有什么可以阻挡他向理想攀登的脚步呢?    
    教育指南    
    因为10元钱,辍学的谢翔就将母亲杀死,这样的事情也许是极端的个案。不少家长可能会觉得,类似的事情,永远也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然而,他们错了。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杀害家长的案件时有发生。    
    比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怕被家长埋怨;过早地交往了异性朋友,怕被家长责怪;偷拿了家长的一笔钱,怕被家长发现;甚至仅仅为了不想听家长的唠叨话,想耳根清静一点儿;再不然,只是为了能够自由自在、无人管束地打电子游戏,就将家长杀害,或者加害于家长的新闻故事,时不时就会在媒体上出现一回。    
    当然,这些发生在别人家庭里的事,和你是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下面类似的事情,你可能就应该很熟悉了吧:    
    当你告诉孩子,因为家里的资金暂时紧张,不能为他买他希望得到的东西时,他会非常生气,甚至会因此而暴怒得摔东西、打人、绝食。    
    当你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比如沉迷于电子游戏,而严厉批评、教育他时,他也会因此而大发脾气,或者对着家里的宠物、玩具,残忍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干脆离家出走。    
    当孩子的考试成绩不够好,你虽然没有打他、骂他、埋怨他,但却通过一遍又一遍的唠叨,在他耳旁强行灌输上了大学前景多么好,不上大学人生多么无望的观念;甚至通过自虐的方式,给孩子施加无形的心理压力。结果,在孩子的眼里,上大学就是生活的一切;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    
    所有这些,都在点点滴滴地损伤着孩子健康的心理,一旦这种损伤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极限,上述的悲剧就随时可能会发生。因而,你需要做的就是,用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


第二辑 倡导法制精神当心败类教师的性侵害

    青少年遭受教师性侵犯的案例,在最近一些年来,一直层出不穷。对此,家长必须高度警惕。要知道,一旦这样的悲剧发身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其后果之大,可能会伤害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毕竟,这种伤害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体罚,它更多的是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而这种伤害将是深入骨髓的。    
    2002年9月,吉林通化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以强奸、猥亵幼女罪一审判处通化市某小学教师栗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其父栗福臣以包庇、窝藏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两年。栗峰在任班主任期间,利用其班主任的职务便利,在学校教室、水房及自己的家中等处多次强奸、猥亵19名女学生,其中有9名女学生被栗峰强奸,10名女学生受到栗峰的猥亵、污辱。其父栗福臣在明知其子栗峰涉嫌犯罪的情况下,仍然资助栗峰4000元人民币,帮助栗峰逃跑。    
    2003年11月24日,波阳县人民法院以强奸罪、猥亵儿童罪,一审判处江西省波阳县高家岭镇站前小学教师董衣生有期徒刑12年零6个月。现年53岁的董衣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已有30余年。在此前短短3个月内,他以要学生背书和检查作业为由,频频将班上的女生带到办公室或教室旁边的空房间内,先后13次对5名三年级女生实施猥亵、强奸,其中年龄最小的仅9岁。    
    实事求是地说,类似栗峰、董衣生这样的教师性犯罪案,在今天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已经很难再吸引公众的眼球,更不用说激起大家愤怒的情绪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教师中的败类被揪出来绳之以法。新闻好像变成了一版再版的旧故事。    
    然而,这恰恰是最让我深感不安甚至恐惧的地方,感觉的麻木正日益使公众对此类事件放弃关注,放弃思考。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不但是必将会有更多的青少年深受其害,而且还将严重影响教师职业的整体形象,进而酿造更大的教育悲剧和社会悲剧。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与青少年的日常直接接触机会很多,青少年对教师的爱戴、畏惧和崇拜心理普遍存在,戒备意识十分淡薄甚至根本没有。在此情况下,一旦个别教师心怀叵测,那么,青少年就会成为极易受侵害的、不设防的无助羔羊。更可怕的是,因为青少年性教育的长期缺失和不到位,一些人即便受到了性侵害,也常常意识不到或者羞于、惧于告发。这就更加助长了个别败类教师的凶焰。时间一长,他们就必然逐渐蜕变成恣意嚣张于羊群中的恶狼。    
    为了预防和制止教师性犯罪,很多人提出了诸如对教师加强师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对青少年加强性教育、自我保护教育、法制教育的解决办法。这当然都是对的,也的确很有必要。但是。这些解决办法并不能为青少年构筑起滴水不漏的安全防线。因为它所加固的只是教师和青少年的主观思想阵地,而不是客观制度壁垒。如此一来,假如个别教师没有或不愿积极主动地守好自己的主观思想阵地,而面前又没有客观制度壁垒阻挡,青少年遭受性侵害的悲剧就会不可避免地一再上演。    
    基于这种认识,我认为,在上述解决办法的基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