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东坡传-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中国流行一个很美妙的传说,说苏东坡有一个虽不甚美但颇有才华的妹妹。
她颇有诗才,嫁了一位词家,也是苏东坡的门下学士,秦观。故事中说,她在新婚
之夜,拒绝新郎进入洞房,非要等新郎作好了她出的一副对子才给他开门。那个上
联很难对,秦观搜索枯肠,终难如意,正在庭院里十分焦急的走来走去,苏东坡却
助了他一臂之力,他才对上了下联。另有故事说这一对情侣曾作奇妙的回文诗,既
可顺着读,又可以倒着读,更可以成为一个圆圈读。在此等故事里,据说苏东坡曾
经向他妹妹说:“妹若生为男儿,名气当胜乃兄。”这虽然是无稽之谈,人人却都
愿相信。但不幸的是,我们找不到历史根据。在苏东坡和弟弟子由数百封信和其它
资料之中,虽然多次提到秦观,但是我始终没法找到他们有什么亲戚关系的踪迹。
苏东坡当代数十种笔记著作之中,都不曾提到苏东坡还有个妹妹。再者,秦观在二
十九岁并且已经娶妻之后,才初次遇见苏东坡。苏东坡的妹妹,即便真有此一位才
女,在秦观初次遇见苏东坡时,她已然是四十左右的年纪了。这个故事后来越传越
广越逼真,成了茶余酒后最好的趣谈。此等民间故事之受一般人欢迎,正是以表示
苏东坡的人品多么投好中国人的瘾好。
    不过,苏东坡倒有一个堂妹,是他的初恋情人,而且毕生对伊人念念不忘。东
坡的祖父去世之后,他父亲远游归来,他的叔叔和家属也回来奔丧。这时堂兄堂妹
颇有机会相见,也可以一同玩耍。据苏东坡说,伊人是“慈孝温文”。因为二人同
姓,自然联姻无望,倘若是外婆家的表妹,便没有此种困难了。后来,此堂妹嫁与
一个名叫柳仲远的青年。以后,苏东坡在旅游途中,曾在靖江她家中住了三个月。
在堂妹家盘桓的那些日子,东坡写了两首诗给她。那两首颇不易解,除非当做给堂
妹的情诗看才讲得通。当代没有别的作家,也没有研究苏东坡生平的人,曾经提到
他们特殊的关系,因为没人肯提。不过,苏东坡晚年流放在外之时,听说堂妹逝世
的消息,他写信给儿子说“心如刀割”。在他流放归来途经靖江之时,堂妹的坟就
在靖江,他虽然此时身染重病,还是挣扎着到坟上,向堂妹及其丈夫致祭。第二天,
有几个朋友去看他,发现他躺在床上,面向里面墙壁,正在抽搐着哭泣。


第四章  应试
    在苏东坡兄弟年二十岁左右,已经准备好去赶考之时,不可免的事,婚姻问题
也就来临了。他们若是未婚晋京,并且一考而中,必然有女儿长成之家托人向他们
提亲。那时有求婚的风俗。京都中有未婚之女的富商都等待着考试出榜,向新得功
名的未婚举子提亲。所以科举考试举行的季节,也是婚姻大事进行得活跃的季节。
在父母的眼光看来,让儿子娶个本地姑娘,他们对姑娘的家庭知根知底,自然好得
多。按照当年的风俗,青年的婚姻一向是由父母妥为安排,苏东坡年十八岁时,娶
了王弗小姐。王弗小姐那时十五岁,住家在青神,在眉山镇南约十五里,靠近河边。
次年弟弟子由成家,年十六岁,妻子比他小两岁。当然算是早婚,但是并不足为奇。
    在根本道理上看,早婚,当然并不一定像苏氏兄弟那么早,在选择与吸引合意
的配偶时,可以省去青年人好多时间的浪费,和感情的纷扰。在父母看来,年轻人
若能把爱情恋爱早日解决,不妨碍正事,那最好。在中国,父母自然应当养儿媳妇,
年轻的男女无须乎晚婚。而且一位小姐爱已经成为自己丈夫的男人,和爱尚未成自
己丈夫的男人,还不是一样?不过在拼命讲浪漫风流的社会里,觉得婚前相爱更为
惊奇可喜罢了。无论如何,苏家兄弟婚后却很美满。但这并不是说由父母为儿女安
排的婚姻不会出毛病,也不是说这样的婚姻大多都幸福。所有的婚姻,任凭怎么安
排,都是赌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险。天下毕竟没有具有先见的父母或星相家,
能预知自己儿女婚姻的结果,即便是完全听从他们的安排也罢。在理想的社会里,
婚姻是以玩捉迷藏的方式进行的,未婚的青年男女年龄在十八岁到二十五岁之间,
虽然当地社会伦理和社会生活十分安定,但是幸福的婚姻的比例,也许还是一样。
男人,十八岁也罢,五十八岁也罢,几乎没有例外,在挑选配偶时,仍然是以自然
所决定的性优点为根据的。他们仍然是力图做明智的选择,这一点就足以使现代的
婚姻不致完全堕落到动物的交配。婚姻由父母安排的长处是简单省事,容易成就,
少废时间,选择的自由大,范围广。所有的婚姻,都是缔构于天上,进行于地上,
完成于离开圣坛之后。
    次子子由成婚之后,父子三人启程赴京。他们先要到省会成都,拜谒大官张方
平,后来张方平对苏东坡几乎如同严父。为父的仍然打算求得一官半职。他现年四
十七岁,但自上次科举名落孙山之后,一直苦读不懈。在那段期间,他已经写了一
部重要的著作,论为政之道、战争与和平之理,显示出真知灼见,此一著作应当使
京都文人对他刮目相看。当时只要有名公巨卿有力的推介,朝廷可以任命官职。苏
询把著作呈献给张方平,张方平对他十分器重,有意立刻任他为成都书院教席。但
是老苏意犹未足。最后,张方平在古道热肠之下,终因情面难却,乃写信给文坛泰
斗欧阳修,其实当时张与欧阳相处并不十分融洽。另外有一位雷姓友人,也写了一
封推荐信,力陈老苏有“王佐之才”。怀有两封致欧阳修与梅尧臣的书信,父子便
自旱路赴京,迢迢万里,要穿剑阁,越秦岭,为时须两月有余。
    在仁宗嘉佑元年(一0 五六)五月,三苏到了汴梁城,寄宿于僧庙,等待秋季
的考试。这是礼部的初试,只是选择考生以备次年春季皇帝陛下亲自监督的殿试。
在由眉州来京的四十五个考生之中,苏氏昆仲在考中的十三名之内。当时除去等候
明春的殿试之外,别无他事,父子三人乃在京都盘桓,在城内游览,参加社交活动,
与社会知名人士结交。苏洵将著作向德高望重的欧阳修呈上。欧阳修一副和蔼可亲
的样子,两耳长而特别白皙,上唇稍短,大笑时稍露牙龈。欧阳修,看来并非美男
子,但是一见这位文坛盟主而获得他的恩宠,却足以使天下士子一慰其梦寐之望。
欧阳修之深获学术界敬爱,是由于他总是以求才育才为己任。他对苏洵热诚接待,
并经他介绍,老苏又蒙枢密韩倚邀请至家,又转介绍认识一些高官显宦。不过苏洵
的冷淡自负的态度,在朝廷的领袖人物心目之中,并未留下什么好印象。
    苏氏兄弟则游逛华美的街市,吃有名的饭馆子,站在寒冷的露天之下,以一副
羡慕的心情注视大官在街上乘坐马车而过。宋朝共有四个都城,河南开封为首,称
为东都。开封有外城内城。外城方十三里,内城七里,城周有城门十二座,入城处
有两层或三层的城圈,用来围困进犯的敌军。城墙上筑有雉谍,供发炮射箭之用。
因为国都地处一低下之平原,无险可守,只有北部黄河绵延约有二百里(今日之陇
海铁路即沿河而行),可以拱卫国都,因此拟定了一个设想极为周密的军事防御计
划。
    在西部洛阳,距开封约一百三十里,建立西都,用以扼制经军事要隘渲关自西
北而来的进犯。在东部约八十里以外的商丘,设立另一军事重镇,是为南都。并不
怕有敌人自南部而来。在另一方面,唐朝末年,蛮族已自北方侵入中国。当时有一
军阀,由于向北番异族一霸主效忠,在其卵翼之下,遂成立朝廷,对抗中国。石敬
塘向契丹王以儿子自称,但自谓深爱中国并关心国家之太平与百姓之幸福。他自称
“儿皇帝”,称契丹王为“父皇帝”。他在世之时,使中国形成分裂,获取外族之
赞美。但是国家应当慎谋严防有此等情形出现。不论古今,在中国总是有打着爱国
旗号的汉奸,只要自己能大权在握显赫一时,便在救国救民的堂皇名义之下,甘心
充当异族的傀儡。石敬塘后来以“儿皇帝”之身,为“父皇帝”所废,羞愤而死,
此一事实并不足以阻止十二世纪时另一傀儡张邦昌之出现。而在张邦昌失去利用价
值后,立即被推翻,弃之如敝展,但并不足以阻止清末另一个汉奸吴三桂向关外借
兵,进入长城,让满州人毁灭了中国政府。宋朝因此在河北南部的大名府,建立了
北京,遏止北方异族的南侵。
    开封是中国首都大城,保有皇都的雄伟壮丽,财富之厚,人才之广,声色之美,
皆集于朝廷之上。城外有护城河围绕,河宽百尺,河的两岸种有榆树杨柳,朱门白
墙掩映于树木的翠绿之间。有四条河自城中流过,大都是自西而东,其中最大者为
洋河,从安徽河南大平原而来的食粮,全在此河上运输。河上的水门夜间关闭。城
内大街通行,每隔百码,设有警卫。自城中流过的河道上,架有雕刻的油漆木桥相
通。最重要的一座桥在皇宫的前面,乃精心设计,用精工雕刻的大理石筑成。皇宫
位于城市之中央。南由玄德楼下面的一段石头和砖建的墙垣开始,皇宫的建筑则点
缀着龙凤花样的浮雕,上面是光亮闪烁的殿顶,是用各种颜色的琉璃瓦建成的。宫
殿四周是大街,按照罗盘的四角起的街名。皇宫的西面为中书省和枢密院。在外城
的南部,朱雀门之外,有国子监和太庙。街上行人熙来攘往,官家的马车,牛车,
轿子——轿子是一般行旅必需的——另外有由人拉的两轮车,可以说是现代东洋车
的原始型,这些车轿等在街上川流不息。坐着女人的牛车上,帘子都放了下来。在
皇城有个特点,就是必须戴帽子,即使低贱如算命看相的,也要打扮得像个读书人。
    殿试的日子到了。皇帝任命欧阳修为主试官,另外若干饱学宿儒为判官。在读
书人一生这个紧要关头到来之际,大家心中都是紧张激动,患得患失。过去多年来
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力学,都是为了这一时刻。考生必须半夜起身,天甫黎明就
要来到皇宫之外,身上带着凉的饭食,因为没考完是不许出考场的。在考试时,考
生要各自关闭在斗室之中,有皇宫的侍卫看守。朝廷有极严厉的规定,藉以防止纳
贿或询私。考生的试卷在交到考试官之前,先要由书记重抄一遍,以免认出试卷的
笔迹。在重抄的试卷上,略去考生的名字,另存在档册里。考生在考完放出之时,
考试官则关入宫中闺场,严禁与外界有任何接触,通常是从正月底到三月初,直到
试卷阅毕呈送给皇上为止。考生首先考历史或政论。次考经典古籍,最后,在录取
者的试卷已阅毕,再在皇帝陛下亲自监察之下考诗赋,然后再考策论。宋仁宗特别
重视为国求才,对这种考试极为关注。他派贴身臣仆把题目送去,甚至有时为避免
泄露,他还在最后一刹那改变题目。
    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苏东坡的文章,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激赏数日。
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一个
误会。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
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列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
考试是名列第二。在仁宗嘉佑二年(一0 五七)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
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之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
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苏东坡这个才气纵横的青年,这次引用历史事例,却失之疏忽,而且在试卷上
杜撰了几句对话。他发挥文意时说,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
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
日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几句对白读来满好,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
有一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可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判官梅圣俞阅卷至此,对
尧与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提出查问,因为一经提出,即表示自己对年久
湮没的古籍未曾读过。苏东坡因此,才得以混过。考试过去之后,梅圣俞一天问苏
东坡:
    “可是,尧和皋陶这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
    苏东坡这位年轻学者承认说:“是我所杜撰。”
    梅圣俞这位前辈宿儒大惊:“你所杜撰!”
    东坡回答说:“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主考官录取一学生,即表示自己克尽其职发现了真才,二人彼此之间即形成了
“老师”与“门生”终身不渝的关系。考中的门生要去拜谒主考老师致敬。并修函
感谢恩德。欧阳修为当时文学权威,一字之褒,一字之贬,即足以关乎一学人之荣
辱成败。当年一个作家曾说,当时学者不知刑罚之可畏,不知晋升之可喜,生不足
欢,死不足惧,但怕欧阳修的意见。试想一想,欧阳修一天向同僚说的话,那该有
何等的力量啊!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
人,使之出人头地。”这种话由欧阳修口中说出,全京都人人都知道了,据说欧阳
修一天对儿子说:“记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他的话果然应验,
因为苏东坡死后的十年之内,果然无人再谈论欧阳修,大家都谈论苏东坡。他的著
作在遭朝廷禁阅之时,有人还暗中偷读呢。
    苏东坡的宦途正要开始,母亲病故。根据儒家之礼,这当然是极其重大之事,
甚至官为宰相,也须立即退隐,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能返回复职。东坡的姐姐
已于数年前去世,因此苏家全家三个男人晋京应试之后,家中只有母亲和两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