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东坡传-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纯仁等,他心头有一连串令人眼花涂乱的鬼主意。在苏东坡这一面,有不少朋友正
在当权。这次斗争成了和局,实在是不得不尔,因为双方目标一致。他的政敌志在
驱逐他离开京师,而苏东坡正好别无所求,但求一走了之。不管有饥荒无饥荒,三
个月后,苏东坡外放到颖州为官时,这一场政治斗争也就达到了合理的收场。
    但是苏东坡的任务尚未完成。因为元佑六年(一0 九一)又是五谷不登,饥谨
灾情愈形严重。他在颖州为官八个月,又在扬州七个月。这样,他算有机会一见江
北情况。在元佑六年,他在颖州之时,一次出城去,看见成群的难民从东南逃向淮
河边。他陈报说老百姓开始撕下榆树皮,和马齿觅、麦茨一齐煮粥吃。流匪蜂起,
他陈报抢案,也为数日多。他预测可怕之事恐怕方兴未艾。倘若真正发生,将会难
民成群逃离江南。老弱倒于路旁,少壮者流为盗贼。
    在新年除夕日,苏东坡和皇族同僚赵令时登上城楼,看难民在深雪中跋涉而行。
赵令时说次日天还没亮,他就被苏东坡叫醒了。
    苏东坡告诉他:“我一夜无法入睡。对那些难民我总得帮助他们一点儿才对。
也许咱们能从官仓里弄点儿麦子,给他们烙点儿饼吃。内人说我们经过郑州时,傅
钦之告诉我们他赈济成功的经过。我们忘记问他到底是怎么做的,所以现在我才找
你问。你想到什么办法没有?”
    赵令时说:“我倒是想过。这些人只需要柴和米。官仓里现有几千石米,我们
立刻就可以发,在酒务局还有很多柴——咱们可以发给这些穷人。”
    苏东坡回答说:“好,立刻就办。”
    于是立刻先救济近邻。可是邻近地区淮河以南,官家还在征米柴税呢。苏东坡
立刻奏明朝廷废止此种荒唐事,而今柴米急需自由运输,以济燃眉。
    在元佑七年(一0 九二)二月,苏东坡调到扬州。他的长子迈已由朝廷任命在
外地为官。他到扬州去视察安徽各地时,他随身带着两个小儿子。他让随员不要跟
随,亲自到村中与村民交谈。他看见一个令人无法置信的情景。只见各处是青翠的
麦田,但大多的农家则荒废无人。一年的丰收是村民最怕的事,因为县衙的衙吏和
兵卒在此时来逼索以前的本金利息,并且把人带走关在监狱里。苏东坡来到了扬州,
在谢恩表里他说:“丰凶皆病”。中国的农民和生意人都落入王安石新政的陷饼里
了。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挡入狱。
    这是王安石新政的后果。苏东坡在杭州时,除去请款、请米、预防灾荒,不断
麻烦朝廷之外,还给朝廷上了一道长表章,请求宽免老百姓欠朝廷的债务。商业萧
条,富户早已不复存在。朝廷命令以现款交税,货币在市面上已不易见到。国家的
钱现在都集中在国库里,朝廷正用这些钱进行西北的战事。与二十年前相比,杭州
的人口已减到以前的百分之四五十。朝廷也在遭受困难,正如苏东坡所指出的,酒
税的收入已经从每年三十万贯减到每年二十万贯以下。国家资本派已经把小生意人
消灭。使富人为穷邻居担保的办法,已经把很多富人拖累得家败人亡。意想不到的
官司和纠纷,都由青苗贷款而起。有人,也许是在官员的纵容之下,用别人的名义
贷了款。那些人或否认那笔贷款,或根本并无此人。而官家的档案竟是一团混乱。
官家手中有千万份抵押的财产,其中有些已然由官方没收。没收的财产难道抵消得
了借出的款项吗?足可以抵消本金和利息吗?利息到底怎么计算呢?更有好多人坐
监,只因为,在官司纷乱当中,买了产业,不知那份财产真正的主权当属何人。每
个人都欠人钱。地方法庭只忙于处理人民欠官家的债务案件,私人诉讼就搁置不闻
不问了。民间贸易一向以信用为基础,现在因为人人信用不佳,生意也陷于停顿。
官场的腐败到了令人无法置信的程度。杭州每年要向皇帝以绸缎进贡。有些质料差
的绸缎往往为税吏所抛弃,他只愿全数收上品货。由于他抛弃了货色较差的,损失
的钱还要补缴。当地太守要从抛弃的坏绸缎弄出钱来,于是强迫人民以好绸缎的高
价钱买去那些坏绸缎。地方太守上遭上司的逼迫,下遭小吏的捉弄,那些小吏靠官
方的“呆账”压榨百姓以自肥,正如同草原上的羊啃啮青草一般。
    朝廷的淡漠拖延,到了惊人程度。远在元佑五年(一0九0)五月,苏东坡曾上
表朝廷,呼吁宽免百姓的官债。新当政者上台,司马光已经开始退还官家没收的人
民财产。但是朝廷的原意总是被官僚们弄得面目全非。使苏东坡气愤难平的,对官
方办事的程序方式之争,真是一言难尽,不须细说了。有些官僚认为,朝廷下令退
还没收的产业,只限于三估以后“籍纳”的产业,并不包括官方在现场“折纳”的
案件在内。两者之间是有微妙的差异的。官僚认为当年立即接受官家“折纳”的人,
已经承认估价公平,不必再发还他的产业。对这种划分,苏东坡颇为愤慨,他以为
不符合圣旨的本意。
    不过这只是百姓的权益被官僚骗取的一个例证而已。苏东坡把圣旨被曲解误用
的事,一件件指出,都是使百姓蒙受损失的。他堂堂正正的理由是,民脂民膏已挤
干,他看不出来再从无力偿还的人民身上去收二十年的老账,这样对朝廷还有什么
好处。比如说,酒务方面欠债的一千四百三十三件案子之中,经过官家二十年来的
催缴,尚有四百零四件是人民弃家逃走,不敢重返故久而有关钱数不过约有一万三
千四百贯而已。即便情况一直不变,一直催讨,也不会收回此一笔欠债,何不立即
宽免,以收民心?
    在苏东坡等了一百零八天音讯沓然之后,那年九月,他又上一本,追问以前所
上的表章,有何下文?这是上太后的机密本章,太后交给了中书省,饬令速办。十
二月十九日, 户部有给苏东坡的复文, 说原本章遗失,要他再上一份。元佑六年
(一0 九一)一月九日,苏东坡又抄一本送至。附加注明,说二十年来商业萧条,
官家只有恢复老百姓的信用和存款,税收才增收有望。这是那份呈文的结尾语。但
是事过两年,朝廷仍然毫无行动。
    同时,江苏湖泊地区又逐年歉收。元佑七年(一0 九二)饥荒酿成巨灾。据苏
东坡的报告,苏州,湖州(吴兴),秀州(嘉兴)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大批逃荒
的难民渡江北来。后来虽然积水渐退,田界全失。苏东坡说:“有田无人,有人无
粮,有种无牛。潭死之余,人如鬼腊。”据苏东坡的看法,在朝廷尽量扶持之下,
此一地区需要十年才能恢复。他又指出,倘若当初朝廷采取他所建议的措施,所需
款项不及后来赈济所需之半数。他说:“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
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
    元佑七年(一 0九二)五月十六,苏东坡又再谈宽免官债一事。他在自己治下,
不管别的官吏如何,他把圣旨照自己的看法解释,宽恕了圣旨所列的一切案件,情
况不明的疑案,则延期一年再办,等待朝廷决定。他深信人民的信用若不恢复,情
况的严重不会和缓,商业也不能复原。巨债高利则像百姓项间的石头枷锁。百姓的
信用一旦毁灭,商业必然随之瘫痪。万恶必由此而生。他又上了一道长五千字的表
章,细论处理呆账的办法。有些人为买公产而欠债,还有青苗贷款债,官谷债,春
税和秋税债,也有入欠市易局的债,而市易局己经废止,朝廷下令分十期(半年一
期)清还,有人因旧债还不出而又欠了新债。此等情况和在杭州所上表章中列举的
四种债务,共达十种之多,朝廷终于先后下令部分宽免。苏东坡回顾一下全部情形,
拟定了详尽的办法。最后,他说:
    臣顷知杭州,又知颖州,今知扬州。果见两浙、京西、淮南三路之民,皆为积
欠所压,日就穷建。死亡半年,而欠籍不除,以至亏欠两税,走陷课利,农末皆病,
公私并困。以此推之,天下率皆然矣。
    臣自颖移扬,舟过壕、寿、楚、泅等州,所至麻黄如云。臣每屏去吏卒,杀入
村落。访问父老,皆有忧色,云:“丰年不如凶年天灾流行,民虽乏食,缩衣节日,
犹以生。若丰年举债积欠,青徒在门,枷棒在身,则人户求死不得。”言讫泪下,
臣亦不觉流涕。又所至城邑,多有城民……
    孔子日:“苛政猛于虎”。昔常不信其言,以今观之,殆有甚者。水旱杀人,
百倍于虎;而人畏催欠,乃甚于水旱。臣窃度之,每州催欠吏车,不下五百人。以
天下言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
    这道表章呈上去一个月之后,他又上一道私人表章给太后,建议皇太后颁布如
他所拟的如此一道圣旨:“访闻淮浙积欠最多。累岁灾伤,流浮相属。今来淮南始
获一麦,浙西未保丰凶。应淮南、东西浙、京田诸般欠负,不问新旧,有旧官本,
并特予权住催理一年。使久困之民,稍知之饱之乐。”随后,他又请太后按照他前
一道详细的表章分别拟定条文,处理债务。
    元佑七年(一O 九二)七月,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他是如
愿以偿了。表章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了。


第二十四章  二度迫害
    在元佑八年(一0 九三)秋天,有两个女人逝世,就是苏东坡的妻子和当政的
皇太后,我们几乎相信两个女人都是苏东坡的守护神,说来似乎神秘难解。她俩的
去世和苏东坡命运的逆转,赶得极巧。苏东坡的妻子死于八月初一,太后则死于九
月初三。苏夫人死时,苏东坡正洪运当头,这时苏夫人去世,正好躲开了苏东坡一
生中最为凄苦伤心的一段。苏东坡应召离开扬州还朝之后,先做两个月的兵部尚书,
十个月的礼部尚书,他弟弟子由则官居门下侍郎。苏东坡的夫人曾陪同皇太后祭拜
皇陵,享受她那等级贵妇所能享受的一切荣耀,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已然婚配,都
在身旁。迈是三十四岁,造是二十三岁,过是二十一岁。次子娶的是欧阳修的孙女。
所以苏夫人的丧礼是完全按着她的身份隆重举行。她的灵枢停后在京西一座寺院里,
一直停到十年以后,子由将她的遗骸和她丈夫埋在一个普通的坟墓里。苏东坡给她
写的祭文措词妥帖,典雅含蓄。说她是贤德的妻子,贤德的母亲,视前妻之子一如
己出。丈夫宦海浮沉,穷达多变,为妻子的一直心满意足,绝无怨尤,苏东坡誓言
生则同室,死则同穴。妻子死后百日,苏东坡请名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
请和尚给她诵经超渡往生乐土时,将此十张佛像献与亡魂。
    说正格的,皇太后,也就是神宗之母,当今皇帝哲宗之祖母,也曾经是苏东坡
的守护神。她之去世也就是苏东坡的没落之始,也是她当政期间那些贤臣的没落之
始。这位贤能的老太后已经感觉到一种政情的改变,因为皇孙已经在她身边长大,
而且她对此皇孙之品性十分清楚。这个孩子有点儿艺术天分,可是在别的方面则很
轻率卤莽,脾气暴躁,颇容易被老奸巨猾的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他养成了对祖母
的反感,这颇为王安石一帮人所利用,并且很可能最初是由王安石那群小人挑拨而
起的。
    在老太后去世前十天,六位大臣进宫探病,其中有范纯仁、苏子由。
    老太后说:“我看我也好不了啦,与诸卿见面之日已经不多。汝等要尽忠心扶
保幼主。”
    众大臣将要退去之时,皇太后示意范纯仁留下。皇帝哲宗即命别人退下,只留
下范纯仁和吕大防。
    皇太后捉到一个窃窃私语之下的谣言,说她阴谋不利于当今皇帝,想使自己的
儿子取而代之。她说:“先王神宗皇帝嘱咐老身在当今皇帝年幼之时处理国政。在
过去九年,诸卿曾否看见我对我娘家高姓特施恩典?”
    吕大防说:“没有。太后从未对娘家特别开恩,而是完全以国家利益为重。”
    太后两眼垂泪,她说:“我自信诚然如此。也因此现在我临终见不到我那亲生
的儿女。”因为太后没使自己的儿子在京为官。
    吕大防说:“臣深信太后必可早日康复,要听大夫的话,现在最好不要说这些
事情。”
    皇太后说:“我想在你们面前告诉皇帝几句话。我知道我死之后,大臣之中有
很多人要愚弄皇帝。孙子,你可要提防那些人。”说着转脸向吕、范二人说:“我
的意思是,我死之后,你们二人最好辞官归隐,因为幼主必然另用一批新人。”
    然后她问近侍是否已邀请来探病诸大臣留此用膳,她向吕、范二大臣说:“现
在去用饭。明年今日,莫忘老身。”
    皇太后刚一去世,苏东坡即获得外放。一如他之所请,他的任所是个问题诸多
号称难治的地方。他奉命统领河北西部,并指挥该地区的步兵骑兵,官行设在定州,
离北平不远。按照宋朝制度,文官往往担任军职,而以武将为副手。苏东坡担任此
一官职一短时期,甚为有趣,因为可以看出一个诗人画家如何在军旅中发号施令。
当时军中行政腐败,兵饷过低,衣食俱差,军营破烂。处处腐败,军纪废弛。兵与
军官沉溺于酗酒赌博。遇敌不是溃不成军,就是逃逸无踪。苏东坡开始修缮营房,
整饬纪律,对腐败军官予以惩处或革职,先使士兵吃好穿好。
    有些低级军官看见苏东坡惩治腐败的军官,前去密告上级。苏东坡告诉他们说:
“这个你们不要管,这是我分内之事。若许下级官兵控告上级官长,军纪岂不荡然
无存。于是他也将此告密者一并惩处。他任一地方军之首长,对自己当受之礼貌尊
敬,甚为重视。他身着正式戎装,举行校阅,与将校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