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东坡传-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
    在哲宗元佑元年(一0 八六),苏东坡总算把青苗贷款法完全废止。年初,四
月里,皇帝下了一道圣旨,对于这种政治措施勉强改革了一些,常平仓稳定粮价办
法予以恢复,而青苗贷款仍然贷于人民,只是款额则以仓谷价值的半数为限。朝廷
的如此改革,原出好意。这样,禁止了官吏像以前那样进入农村,召集开会,把官
款分配给农民,也禁止小吏按家去催逼捐献。在苏东坡看来,此种不彻底的措施,
还难令人满意,其流弊也不减于过去。在八月初四,他又给皇帝上表,第一请求将
青苗法完全废止,第二请求将赤贫百姓之欠债,包括本金利息在内,一律宽免。他
又将四月份之改革措施比如偷鸡贼,此贼自称将改过向善,以后每月只限于偷鸡一
只,这是引用《孟子》上的典故。他的表文里说:“臣伏见熙宁以来,行青苗免役
二法,至今二十余年。法日益弊,民日益贫,刑日益烦,盗日益炽……又官吏无状,
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设鼓乐娼优,或关于卖酒牌子。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但每
散青苗,即酒课暴增,此臣所亲见而为流涕者也。二十年间,因欠青苗,至卖田宅,
售妻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苏东坡问,为什么皇帝竟会降尊纤贵借钱与百姓
而求利息呢?他建议朝廷下令所有欠官债者分十期归还,以半年为一期,甚至盼望
皇帝念及债务人已付过不少利息,慈悲为怀,凡四等以下贫民的债务,全予豁免。
下个月,青苗贷款法才全予废除,但赤贫者之债务宽免之议,直到六年后,经苏东
坡力请,朝廷方予接受。
    苏东坡又单枪匹马,只身独自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他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
的吏治。朝廷官吏皆来自科举,但是科举制度业已废弛。他有四五次身为主考官,
都特别留心为国家选拔真才,有时把别的考官所弃而不取的考卷又找回重阅录取。
有一次,考生在御林军例行监视之下进行考试,御林军的傲慢粗野,真使他吃惊。
军士对考生呼喊,如对一群新兵。有几个考生被发现挟带作弊而驱出大殿,警卫军
士大声喊叫,声势逼人。当时混乱不堪,军士之恢复秩序,犹如平定暴乱。军士的
蛮横无礼,是对士子斯文的侮辱。苏东坡立刻连上二表,将两个军士斥退。
    当时最使朝廷感到困扰的,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皆然,就是冗吏充斥。读书
人太多,而朝廷可给的官位太少。这是中国多年的积弊,人竟认为一个优秀的读书
人必然要“学而优则仕”。这个想法如果现在还不改,全国教育普及则国家将亡。
我们有多少官位供给四万万五千万人呢?倘若考试制度认真执行,而选人唯才,则
合格的考生必然为数有限,而选取的人才的素质也会提高。但是在苏东坡时代,引
用亲族之风已经盛行。有好多外省来京的考生,由朋友亲戚的推荐,不用在京参加
考试,便可以获得官职。每次考试若选三四百人,总有八九百人不经过考试的。礼
部就可以推荐免试生二三百人,其他还有由兵部和皇家关系推荐的。在春季祭天大
典之时,很多读书人由皇上特恩免考,苏东坡说:“一官之阈,率四五人守之。争
夺纷坛,廉耻丧尽。中才小官,阈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鱼利!靡所不为,而民
病矣。”他又说:“臣等伙见恩榜得官之人,布在州县,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
务黯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朝廷所放恩榜,几千人矣,何曾见一人能
自奋励,有闻于时。而残民败官者,不可胜数。所至州县,举罹其害。乃即位之初,
有此过举,谓之恩泽,非臣所识也。”苏东坡提议废除此等免试办法,严格限制高
官巨卿之子女亲戚,以及皇家所推荐之人。苏东坡认为自己有责任把官吏之怠惰低
能蒙混朝廷的情形,奏知太后。为这种情形,他向太后密奏多次。在几件大事的表
章后,他又附有再启,请太后阅后自己保存,勿转交与中书省。
    比如说,西北番族人寇,几乎有中国农民一万人惨遭屠杀,当地驻军官长企图
隐瞒朝廷。甚至消息传至京师之时,朝廷派一专使前往当地调查。此一专使,本着
中国由来已久的“官官相护”的积习,向朝廷报告只有十个农民被杀。而特使更把
灾情大事化小,先为当地驻军首长请求赦罪,然后再缓缓进行调查。两年之后,竟
而毫无动静。被杀的村民,朝廷应予抚恤,结果也一无所得。在苏东坡上皇太后表
中,他指出如此忽视民情,势难收揽民心。
    “官官相护”之恶习必终致“官民对立”。另外,还有广东守将童政的案件。
童政剿平盗匪无功,竟尔在收复的城市里屠杀数千百姓。但是别的同僚对朝廷的报
告中竟说他保卫城池有功,把他说成平贼的英雄。还有温果杀害百姓十九人,仅仅
记一小过,便算了事。另外有一个小军官,打算报称杀贼立功,竟闯入民家,在青
天白日之下杀害妇女五六人,带着砍下的人头回去,说是斩杀贼匪的人头。这件事
实在惨无人道,遮掩不了,在朝廷派人调查时,那个军官辩称,在交战之时,他不
能看清是男是女,因而误杀。这些都是当时的虐政。苏东坡对这些事,实在不能默
尔而息。
    最重要的案子,惹得众怨沸腾的,就是周撞一案。对这件案子,苏东坡实在无
法克制自己了。王安石的余党暂时失势,现在都在偏远的外地为官,竟想卷土重来。
那些魁首如吕惠卿、李定、蔡确等人已遭罢黜,但是他们的好多朋友还都在京为官。
为了试探朝廷对他们的态度,他们找了一个默默无名的书院教师周穗试上一表,表
中提请将王安石的灵牌安置在太庙中神宗皇帝的神牌之下,好能共享祭祖。如果太
后准其所请,那些阴谋小人就可以看做是个分明的信号,他们又可以出来公开活动
了。苏东坡看出他们如此试探的企图,立即对这些唯功名利禄是求的投机分子大施
挞伐。他举出他们十六个人的名字,责骂他们是“机虱”、“蝇蛆”、“佞奸小人”、
“国之巨蠢”。这一次他对王安石不再婉转其词,而几乎公然以诈伪骗子称之。他
向皇太后说,如果富弼、韩琦、司马光有一人尚在,这些鼠辈决不敢露面。他说,
如果对这些阴谋小人不予以当头棒喝,则“惠卿、蔡确之流何忧不用!青苗市易等
法何愁不复哉!”据他自己观察,他深信此种情形必会出现。实际上,他已萌去朝
之志,他说君子如膨凤,难求而不易留养;小人则“易进如蛆蝇,腥膻所在,瞬息
千万。”其理至明,人若不愿与蝇蛆为伍,只有远避。
    在两年之中,苏东坡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
其中包括朔党、洛党的人物。当然他也成了王安石余党的眼中钉、肉中刺!苏东坡
不去,此等人不能再起。
    看一看那些弹劾表章,倒也有趣。大概最为有趣的是苏东坡起草任用吕大防的
圣旨。吕大防为王安石的政敌,此次也是受命担任要职。圣旨上赞美吕大防勇于任
事,屹立不移,又说在王安石时百姓饱受压迫,人心消沉,王即去位,“民亦劳止,
汇可小休。”这句话是引自诗经,人人可用,但系讽刺暴君之作。御史看到,眼睛
亮起来,说苏东坡将神宗比周厉王,意在毁谤。御史们气得股战心摧,他们忠爱的
先王竟为人所毁谤!
    关于苏东坡的诗,还有一件有趣的事。那是在他自南回京之前,听说朝廷已经
允许他定居在常州,正在心情愉快之时。他经过扬州,在一个寺庙的墙壁上写了三
首诗。三首诗若一齐看,主题为何,不会误解。其大意是他在寻找安居之地徒然无
功之后,欣闻得以退休林泉以度晚年。其中第三首是: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赶巧这首诗正写在五月一日,而神宗是驾崩于三月五日,五十六天以前。由诗
上看,诗人在歌颂自己的欢乐,但是,可是在国丧之间啊!他为什么高兴?“闻好
语”,什么好语?显然不是什么别的事,显然是神宗驾崩的消息!多么忘恩负义的
臣子!这大概是这个时期弹劾苏东坡最严重的理由,当然是很严重的控告。我想从
文意上看,“好语”即是指那年丰收有望。但是苏子由为他兄长想出一个更好的辩
护语。在哲宗元佑六年(一0 九一),子由为此事做证时,他说苏东坡那年三月在
南都,那时一定已经听到神宗驾崩的消息,决不能五十六天之后才在扬州听见。他
告诉皇太后说,“好语”指的是在苏东坡下山时,听到农人谈到英明的幼主登基,
十分欢喜。这个说法明确有力。子由做证完毕,从御前退出,让别的官员去争论到
底吧。
    苏东坡觉得皇太后所收到弹劾他的本章,一定比他知道的还要多,而皇太后始
终是搁起来不理。他曾请求将那些本章公开,以便给他机会申辩澄清,但是皇太后
不答应。苏东坡知道他的政敌是决心要推倒他,甚至他草拟惩处奸佞小人吕惠卿的
圣旨时,他的政敌都认为文字里含有毁谤先王的话。他真是厌倦于驱赶那些苍蝇臭
虫了。不但是苏东坡自己,连他的朋友秦观、黄庭坚、王巩、孙觉都成了被批评的
目标,或直接受到弹劾,或遭到政敌以阴险卑鄙的方式抽辱污蔑。这种用阴险的谣
言中伤,使人没有自卫的余地。苏东坡自己觉得仿佛正走在群蛇滋生的阴潮的山谷,
他决心要逃出去。
    在哲宗元祛元年(一0 八六)十二月,敌人第一次向他发动攻击时,他就想辞
职,在次年,他不断请求摆脱官位。他写的信里有两封包括他的自传资料,历叙他
的官场经历,还有他因倔强任性而遭遇的很多烦恼麻烦。在元柏三年十月十七日他
的一道表章里,他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事君之时,当以事国为先,
欲事其国,则必保其身。”两年之内,他“四遭毁谤”,由他推荐为官之人,亦遭
受无故的污蔑。他曾提醒皇太后,在前一派人当政时,他曾遭受李定的弹劾。他曾
写过讽喻诗, 希望皇帝知道民间的疾苦而改变政策, 而御史却把他忠直的批评叫
“毁谤”,而在控告他的文字里也有些说得“近似”真实之处。而现在则连一丝毫
近似之处也没有了,像批评他用“民亦劳止”,完全捕风捉影。他对太后说:“臣
以此知挺之险毒,甚于李定、舒直、何正臣……古今有言日:‘为君难,为臣不易。’
臣欲依违苟且,雷同众人,则内愧本心,上负明主。若不改其操,知无不言,则怨
仇交攻,不死即废。伏望圣慈念为臣之不易,哀臣处此之至难,始终保全,措之不
争之地。”在此表章里,他写了四个附启,注明“贴黄”、“又贴黄”、“又又贴
黄”、“又又贴黄”(表示摘要)。最后一条说,如果皇太后不以他之所奏为实,
可交宰府相公开调查。如果相信他之所奏真实无误,请即密藏。他还要再上正式辞
表,请求外放,那份表章,可以公开。
    表示他坚决求去的表章写于元佑六年(一0 九一)五月,那时他的杭州太守任
期届满,他请求续任一期。这是具有自传性质最长的一道表章,历述所有过去他所
遭遇的不幸,包括他的遭受逮捕和审讯。那些党人对他的“嫌忌”重于对子由。在
陈述他的政治生涯的梗概之后,他说:“陛下知臣危言危行,独立不回,以犯众怒
者,所从来远矣。”他怒斥周撞的信,惹恼了敌人,使他们越发痛恨,他们发狠攻
击他。古谚云:“聚蚊成雷,积羽沉舟,寡不胜众也。”
    他继续写下去:
    臣岂敢以哀病之余,复犯其锋。虽自知无罪可言,而今之言者,岂问是非曲直。
今余年无几,不免有远祸全身之意。再三辞逊,实非矫饰……臣若贪得患失,随世
俯仰,改其常度,则陛下亦安所用巨?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日,必无
安理……所以反复计虑,莫若求去。非不怀恋天地父母之恩,而衰老之余,耻复与
群小计较短长曲直,为世间高人长者所笑。伏望圣慈……早除一郡。所有今未奏状,
乞留中不出,以保全臣子。着朝廷不以臣不才,犹欲驱使,或除一重难边郡,臣不
敢辞避……惟不愿在禁近,使党人猜疑,别加阴中也。
    在苏东坡再三恳请之后,在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朝廷终于允其所请,任命他
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浙西太守管辖六区,包括现在的江苏在内。
临行前,皇帝赐予茶叶、银盒、白马及镀金的鞍路、他的官服上的金腰带等礼品。
马对他无用,他转送给穷门人李膺去卖钱。
    他启程时,老臣文彦博,年已八十三岁,但仍活跃,为他送行,劝他不要再写
诗。那时苏东坡已经上马,他大笑说:“我若写诗,我知道会有好多人准备做注疏
呢。”


第二十二章  工程与赈灾
    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  苏东坡在元佑四年
(一0 八九)七月到达杭州,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他弟弟
子由已经由户部侍郎升任吏部尚书,赐翰林学士;那年冬季,子由以皇帝特使身份
出使契丹,往返四个月。
    苏东坡则全心全力从事工作。秦观现在与苏东坡同住,有一年半期间,他没看
见苏东坡打开书,他是用太后的恩宠,请求特别拨款,进行重要革新方案。在短短
的一年半之间,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
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
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谨的工作。
    太守的官衙位于杭州中心,但是苏东坡却喜欢在较为富有诗意的地方办公。他
往往在葛岭下面有十三间房子的寿星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