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乞丐到元首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从乞丐到元首上-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我们希望,这样便能与国家之精神相吻合,忠实地与政府合作”,德国数学家协会主
席对他的同事们说,“无条件地,高高兴兴地——每个德国人均必然会如此——为国家社会
主义运动及其领袖阿道夫·希特勒总理服务。”
    于是,在德国社会的每个阶层,在各行各业,都少不了极权和一体。虽然其它国家和民
族都在暗自庆幸,这种俯首贴耳是日耳曼人特有的,新政权的镇压性也是条顿式的典型,但
这两都却是经济、地理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同一结果。这些踏着国家社会主义的拍子前进的德
国人,在热爱秩序和尚武精神方面各不相同,在残酷性和傲慢方面也各自有异。

(6)
    在欢呼希特勒的阵阵胜利声中,却也有刺耳的声音——国会纵火案审判之拖延。此案拖
至秋季的第一天才开审,但至此时,德国共产党人已令世界大多数人相信,国会的大火是原
告纵的。首先,他们在巴黎出版了一本旨在揭露希特勒恐怖的书,但书的内容却是以想像为
基础的。“我们没有直接证据,找不到证人,只能暗中与德国通讯”,阿瑟·科斯勒后来供
称,“事实上,具体情况如何,我们一无所知。”
    由于有了这一成功,这些流亡国外的共产党人自己搞了个审判,于1933年9月14
日在伦敦开庭,由包括英国的D·N·普里特和美国的阿瑟·加菲尔德在内的国际陪审委员
会主审。听众席上的名人有乔治·肖伯纳——希特勒很崇拜他的作品,特别是《圣女贞德》
。肖伯纳拒绝入陪审席,只以持异议者的身份出现:“要是犯人被用作棍子去打政府时”,
他说,“他的命运早就定了。”经过私设法庭6天的审判后,早可料到的法庭结论公布了:
“对国会大厦系国社党领导人或他们的代表纵火焚烧一说,存在着严重怀疑的根据。”
    翌日,德国的审判在莱比锡开庭了。戈林亲自插手起诉,被4个被告共产党人驳得狼狈
不堪。戈林大发雷霆,大声呵斥季米特洛夫(后成了保加利亚总理):“你这个流氓!等我
们出了法庭后再收拾你!”戈林有最后的发言权,但胜利却在共产党一边——全部被法庭无
罪开释。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只他自己有罪的范·德·卢勃被判死刑,并被处决。
    局外人却认为,那荷兰人不外乎是纳粹的工具,其纵火的目的是要制造消灭共产党的口
实。许多历史学者,包括布洛克和希拉,也有同感;但他们的推测都是在弗里兹·托比阿斯
的书出版前作的。托比阿斯的书写得很详尽,结论是,共产党和纳粹都与此次大火无关,纵
火者只卢勃一人。不少历史学者,包括布拉切尔,对托比阿斯的书提出疑问。尽管如此,他
所列举的事实,与汉斯·莫姆森所列举者相同。莫姆森的权威文章,是由当代史研究所发表
的,而这个研究所是不大可能同意纳粹的解释的。再者,对卢勃的历史及审判记录所作的审
查和研究表明,他的智力在一般人之上,他之纵火是一个喜欢单独行动的流浪汉的行为。
    莱比锡审判的判决虽受外国舆论的影响,但它也表明,法庭仍保留了一些独立性。戈林
牢骚满腹,说法官的行为丢脸(“你简直可说,受审的是我们,而不是共产党”)。希特勒
的回答却泄漏了天机:“我亲爱的戈林,这只是个时间问题。我们很快就会让那帮老傢伙讲
我们的话的。反正,他们都该退休了,到那时,再把我们的人安插进去。不过,只要老头子
还活着,我们就没有多少办法。”
    汉夫施坦格尔说,他是在总理府进午餐时偶然听到这番话的。那年秋天,他再次努力,
试图让希特勒走上一条西方更能接受的道路。他给美国大使的女儿、娇媚动人的玛尔塔·多
德打了个电话,说:“希特勒应有个美国女人——一位可爱的女郎能改变欧洲的整个命运。
玛尔塔,你就是这个女人!”(与众多元首的心腹一样,汉夫施坦格尔并不知道,希特勒已
有一个情妇即爱娃·勃劳恩,但被弃置)。
    “这个送上门来的机会”使玛尔塔·多德很是“兴奋”。她同意与元首会面,并“改变
欧洲的历史”。在凯撒饭店的茶室里,希特勒吻了她的手,还狼狈地喃喃了几个字。她简直
不敢相信,自己正与欧洲最强有力的人物之一面面相觑。“他好像很谦虚,中产阶级,相当
不活泼,且很腼腆——但又有一种奇怪的温柔感和令人感兴趣的无可奈何感。”在晚餐时她
描述了她对他的印象。父亲“对我之易受感动觉得非常好笑”,叫她勿冲洗被这位伟大人物
吻过的手。
    多德大使对希特勒没有多少印象,但他的英国同行们却认真对付起希特勒来了。关于元
首之重新武装的要求,他们愿意作出相当的让步,并急于达成某种协议。这由1934年初
,英国掌玺大臣安东尼·艾登勋爵访问柏林时透露了出来。艾登对希特勒的印象是,他绝不
仅是政治煽动家。“他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会晤的时间很长,随着会晤的进展,他表明,
他完全掌握了会谈的主题。”关于国际保证,德国所要求的只是自我防卫的可能性。如果这
种条约得以签订,希特勒答应保证解除冲锋队和党卫军的武装。次日,2月21日希特勒作
出了一个不平常的姿态,即前往英国大使馆进午餐。这似乎要着重表明他和解的意图。这是
元首首次步入一外国使馆。他对饭菜和饮料兴趣不浓,但是,一当谈到个人在大战中的经历
时,他便“大大的不拘泥了”。艾登说,退伍军人是最不希望再发生一场战争的。希特勒”
欣然同意”这一说法。
    午餐后,希特勒提出了详细的建议。他要求得到他的邻居的机群总数的30%,并同意
,德国的飞机数量永不超过法国飞机数量的60%。他欣然自动提出缩减冲锋队和党卫军的
数量,使艾登好生惊奇。他还说,“他的常识和政治本能永不会让他批准在国内建立第二支
军队。永远不会!永远不会!”
    这是个作让步的季节——希特勒作出了另一个友好的姿态。这次是在3月14日向美国
人作的。外交部氏冯·牛赖特电告驻纽约的总领事,让他向多德大使——多德大使乘“曼哈
顿号”即将抵达纽约——转达下列口信:
    帝国总理请多德先生向罗斯福总统转达他的问候。他对总统为美国人民的利益所作的英
勇努力表示祝贺。总统为消除经济危机进行了成功的斗争,全体德国人民正满怀兴趣和钦佩
予以效尤。总理同意总统的见解,即责任感和纪律等诸美德,应是全民族的最高准绳。总统
给每个公民提出的这个道德要求,正是德国哲学的精髓。我国的座右铭“公众利益在先,个
人利益在后”正表明了这点。
    这个口信远未达到其目的。它不仅措词刺耳,且时机不对。一周前,“美国犹太人协会
”在马迪逊广场公园举行模拟审判,题为“文明对希特勒主义、希特勒政权之法律和行径之
事迹展出”。由著名律师萨姆埃尔·西布里扮演“文明”的律师,证人包括菲奥雷洛·拉瓜
迪亚市长、阿尔·史密斯和雷蒙德·莫雷。人们众口一词地宣布,“文明”为胜方。

(7)
    希特勒关于削减冲锋队和党卫军的承诺,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国安下心来,但他们的领导
人却不相信希特勒之重新武装的计划只是为了防卫。“英国人急于求成”,弗朗斯瓦·本塞
大使回忆道,“他们一份接一份给我们发来照会,敦促我们说明,需要什么保证才足以使我
们同意让帝国在一定程度上重新武装。”然而,英国人在私下里却感到关切,特别是对德国
迅速发展的空军,但对新帝国之处境仍公开表示同情,许多人嘲笑希特勒正在走向战争的说
法。
    弗朗斯瓦·本塞大使同意向德国作出让步的意见。“有限的、受控制的重新武装,比无
限的、不受控制和压制的重新武装要好!”他觉得,有协议,哪怕是平平常常的协议,总比
没有好。他于是便极力争取他的上司。4月初,他亲赴巴黎面呈他的看法。但在与总理杜美
尔会晤时,“却不准说一个字”,几次三番想转入话题,都被总理打断。法国的决定是,在
东部建立反纳粹集团,以遏制德国的野心。波兰、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将成为这一长链中的
一环,统统由“法国母亲”卵翼。
    那年春,苏法达成协议。希特勒害怕这是包围帝国的开端。为了与建议中的集团相抗衡
,希特勒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盟友。最有可能成为这一盟友的是意大利,但它的领导人自19
24年拒绝借给希特勒几百万里拉以来就一直对这一联盟没有多少兴趣。求人一事使希特勒
很不痛快,但骄傲不得不向需要让步。他再次作出努力。希特勒压住怒火,致函墨索里尼道
:“……本人既对阁下之具有历史意义的努力表示钦佩,又期望以真诚友好之精神与阁下合
作。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紧紧相连,若适当地注意一致的利益,两国则为欧洲的稳定作出不可
估量的贡献。”他辩解说,由于德国已被解除武装,他有权要求其它国家裁减军备。接着,
他便详尽地列举了他通常的论点。为了提高这封信的重要性,他便差戈林前往意大利送信。
    数星期后,希特勒的国外新闻秘书和非正式的朝廷弄臣汉夫施坦格尔也往访墨索里尼,
并建议他与元首会晤。“你们两人都是瓦格纳的崇拜者,这就给了你们共同的出发点”,汉
夫施坦格尔记得曾说过,“想想看,如果您把他请到威尼斯瓦格纳逝世的地方文德拉明广场
,那该有多大意义!从您的长期经历中,他能得到好处,得到迫切需要的从德国国外去观察
欧洲问题的洞察力。”墨索里尼并不反对这个想法,发出了邀请。希特勒表面上推辞了一番
后,接受了邀请。
    这次历史性的会晤从一开始便注定要失败。据意大利新闻社驻柏林代表菲力波·波加诺
说,墨索里尼的动机主要是想见见这位全欧都在议论的政治家。“希特勒是个头脑糊涂的笨
蛋”,他私下对波加诺说,“他脑子里塞满了政治和哲学的标签,且全是毫无条理的货色。
我真不明白他为何要等这么久才把政权拿过来,为何要扮演丑角,搞什么竞选,搞什么合法
掌权。真是荒唐!要不是向罗马进军,法西斯意大利就永远不会出现。我们是充满活力的,
希特勒先生不外乎是个空谈家。”
    由于这一轻蔑态度被传了出去,意大利报界倾巢而出,“看看这位畸形怪人希特勒。”
6月14日,当他在里多机场步出“容克”座机时,身穿毛哔叽服,外披旧军大衣的希特勒
,看上去像个在作绝望挣扎的推销员。到机场迎接他的墨索里尼则穿一件黑衬衣,一双高筒
马靴,还系了闪闪发光的金穗带,身后还有身穿整齐制服的意大利士兵。墨索里尼把胳膊往
外一甩,行了个罗马式的欢迎礼。这一甩,刚劲有力,记者H·R·尼克博卡想,“他把手
都甩掉了。”
    希特勒胆怯地侧身出来,将手轻轻一抬,像表示歉意,又像行纳粹抬手礼致谢。很明显
,墨索里尼的这一表演着实令他狼狈不堪。在阳光照射下,他眨了眨眼睛,然后便笨拙地走
下舷梯,与他的理想中人物握手。“他们离我不过3码远”,尼克博卡写道,“他们的脸部
表情让我着了迷。在不得不客套一番的下边。我在墨索里尼的眼中看到的是取笑的神情,希
特勒眼中的是愤怒。”当主人领他打那排军队前走过时,他的窘迫感并未减轻,他的举止就
像小学生首次参加正式晚会一般。对那顶新软帽他简直不知如何处置。他先是脱帽向意大利
国旗致敬,然后想戴上,却抓在右手中。与墨索里尼——此时他已开始交谈,讲的是怪腔怪
调的德语——一起行进时,他把帽子来回倒手,好像它是个滚烫的马铃薯似的。
    去威尼斯时还有一桩笑话。上游艇时,希特勒慌里慌张,谦让墨索里尼先上。但是,善
于当主人的墨索里尼却拐到他身后去了,不断挥手让他过跳板,好像赶鸡入笼似的。在旅馆
内,他从电梯里跳出来,低着头前行。“墨索里尼风度翩翩出来,他明白他是众目之的。他
抬头挺胸,目光四射。他是意大利总理呀。”
    一进房,希特勒便破口大骂他的几个顾问,为何竟让他穿便服来,说墨索里尼穿得如此
出众。他心绪烦乱,首次与主人交谈时,又碰到一场灾难。墨索里尼主宰了会谈,内容是奥
地利问题。他讲的是似通非通的德语,希特勒有时竟听不懂,而墨索里尼也误解了许多希特
勒的奥地利德语。
    次日,两人在圣马尔科广场检阅法西斯部队。两队士兵争论谁该从检阅台正前方走过。
两队各不相让,同时前行。这时,乐队开始像猫叫春似的吹打起来。后来,他问他的新任副
官弗里茨·魏德曼,这样的军队军事价值有多大。战时曾在希特勒所在兵团当过副官的魏德
曼回答说,战斗力与游行毫无关系。“然而,这句话并未使希特勒产生什么印象。特别是就
在那时,他往窗外瞧了瞧,发现有艘军舰,桅杆上挂的不是舰队的旗帜,而是水兵们的五花
八门的衬衣和内裤之类,令他目瞪口呆。”
    只有傻瓜或喜剧大师才会把独裁者之间的最后一次会谈,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安排在里
多高尔夫球场。“我注意到”,被加诺回忆说,“希特勒不停地说话,且很激动。墨索里尼
则在听着,一声不吭,脸有不悦之色。”在长达两小时的会谈中,波加诺很少看见墨索里尼
开口。“希特勒之唾沫横飞令他生厌。当晚,在正式招待会中间,他匆匆起身而去,离开了
小湖,宣称他任何人都不见。”
    希特勒被刺痛了。他明白,他不但遭到了墨索里尼的冷落,而且在外交上也遭他暗算。
元首同意承认奥地利(他将它看作是帝国的一部分)完全独立,但他得到的却是墨索里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