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甲髡呶琶掷兆远德侍旖抵林刑祗冒③u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的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所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之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为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之一大宝库。

 

本论全书判为五分,名称是本地分,摄抉择分,摄释分,摄异门分,摄事分。五分的大要为:一、本地分:这是前五十卷的内容,此分广说瑜伽禅观境界十七地之义,以境、行、果三相摄十七地,这是本论的主体。二、摄抉择分:次三十卷,略摄十七地,显扬本地分中未尽要义,发挥唯识道理,于境谈八识,于行详菩萨,于果说无住涅槃。三、摄释分:次二卷,略摄诸经,解释诸经之仪则。四、摄异门分:次二卷,略摄经中所有诸法名义差别。五、摄事分:后十六卷,明释三藏之要义。参阅本地分十七地。

 

【瑜伽师地论释】最胜子等造,玄奘译。又称《瑜伽论释》。为《瑜伽师地论》最古的注疏。最胜子为北印度人,是护法门下弟子,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本书阐释瑜伽论之大纲,初明造论缘起,次释瑜伽师地与本地分十七地之名义。全书共分所为、所因、名义、宗要、藏摄、释文等六门,为历来研究唯识者必习之书。

 

【想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遍行心所之一。想是概念作用,即于所缘之境,取其长短方圆等相。《成唯识论》曰:‘想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想以‘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如眼识缘虑红色,计度此是红而非黄非蓝,作此分齐,而取其共相——红者非黄非蓝是其分齐,而红衣红花是其共相。由此取像,而施设名言。想之自性只是取像,但取像即是施设名言,谓此是红是黄,此是方是圆,这是一种未出口的名言。见《成唯识论》卷六。

 

【想受灭无为】唯识宗所立的六种无为之一。想与受就是遍行心所中的想、受二心所,行者入灭尽定,想、受心所不起现行,有似入于涅槃,故称想受灭无为。

 

【想蕴】为五蕴中的第三位。《大乘广五蕴论》曰:‘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又、《成唯识论》曰:‘谓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想蕴的想,即心所有法中遍行心所的想心所,以其功能重要,所以在五蕴中列为想蕴。六识缘境时,想心所于所缘之境,加以了别,构成概念,再施以名言——即于所缘之相上加以名称。于境取像,施以名言,此名言是未出口的名言,亦即无声的名言。例如眼识缘一四脚平面的东西,想心所即给加上桌子的名称。

 

【过过慢】七慢之一,对方胜过我的,我不承认,反说我胜过他甚多,这叫做‘于胜计己胜’。参阅‘七慢’条。

 

【过慢】七慢之一。对方和我相等的,我以为胜过他,这叫‘于等计己胜’。参阅‘七慢’条。

 

【资粮】即必需品、积集、准备之意。资为资助,粮为粮食;如人远行,必假粮食以资助其身,故欲证三乘之果者,宜以善根功德之粮以资助己身。诸经中亦每以‘资粮’一词引申为趋向菩提的资本,或谓长养资益菩提之因的诸善法。唯识宗等将修行的阶位分为五位,首位即称为资粮位。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九。

 

【资粮位】修集资粮之位,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这是修行的初步准备阶段,于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心,以储修道的资粮。资粮位,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必先筹集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修唯识行,亦要先积聚下相当的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如何积聚,即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唯识行菩萨,以四种因缘力闻知唯识道理,但以定慧力量不够,尚不能了达唯识性相,而仍执取外境名言差别,故其所修之行,非禅定、观念等观行,而是客观的散心事相——六波罗蜜、三十七菩提分、四摄、四无量心等福智资粮。

 

《唯识三十颂》的第二十六颂,即指资粮位而说的:‘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成唯识论》解释此颂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抉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又谓:‘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所谓二取,是能取所取。随眠,又名习气,亦即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由于初修唯识行,其抉择的智慧尚未生起,未能伏灭二取随眠,故未能住于唯识性中也。

 

【圆成实性】又作圆成实相、圆成自性,为唯识宗所立的三自性之一。指真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等三种性质,即:一、圆满,诸法之相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四处。二、成就,诸法具有空、无常、无我等共相;而真如之实体常住,无生灭作用。三、真实,诸法之体虚妄不真;而真如之性常住遍通。

 

圆成实性为空烦恼、所知二障而显的真理,亦即诸法真实的体性。此亦名真如、实相、法界、法性、皆同体而异名,为圆满成就诸法功德之实性,故名圆成实性。《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曰:‘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成唯识论》卷八曰:‘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又曰:‘实相真如,谓无二我所显。’故我空、法空所显示的诸法真实的性质,就是圆成实性。《唯识三十颂》颂文曰:‘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也即是说,在依他起性上,恒常脱离遍计所执性,就是圆成实性。

 

【圆测】名文雅,新罗王孙,二岁出家,十五岁入唐都长安求学,时为唐太宗贞观二年。在长安从法常、僧辨学习佛教经论。法常和僧辨是著名摄论师道岳的弟子,道岳又是道尼的弟子。道尼曾亲炙真谛法席,学习《摄大乘论》,隋开皇十年奉诏入长安,真谛之学大行于京师,道尼之力。所以圆测所学的唯识学,是真谛摄论一系的传统。圆测在长安居法玄寺,贞观十九年玄奘回长安,圆测就学于玄奘,唐高宗显庆三年,玄奘奉敕旨徙居西明寺,敕选大德名僧五十人与玄奘同住,圆测亦预斯选。玄奘示寂后,圆测在西明寺弘传唯识教义,并撰有《解深密经疏》、《成唯识论疏》、《仁王经疏》、《般若心经疏》等多种。武则天执政时期,圆测与薄尘、嘉尚、灵辨等,协助中天竺沙门地婆词罗翻译《大乘显识经》、《大乘密严经》等。则天证圣元年,又协助实叉难陀在洛阳重译八十卷《华严经》,未讫而示寂。

 

在《宋高僧传》卷第四,有《唐京师西明寺圆测传》,传中称;‘释圆测者,未详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纵横,三藏奘师为慈恩基师,讲翻唯识论,测赂守门者隐听,归则缉缀义章,将欲罢讲,测于西明寺鸣钟召众,称讲唯识。基慊其有夺人之心,遂让测讲训。奘讲瑜伽,还同前盗听受之。……’这实是诬蔑之辞。因为《成唯识论》一书是在玉华宫翻译的,玉华宫是唐代皇室的别宫,在陕西宜君县境,距长安三百华里。奘师每言玉华宫之宏伟,即阎浮提之兜率天宫。以如此重门叠户的皇家宫院,岂能赂守门者可窃听?这一段无稽之谈,使圆测受诬千古。圆测的唯识学,是继承真谛摄论一系;而窥基自奘师继承者是护法一系的唯识,两人在理论上见解不同,早有矛盾,以致窥基的弟子慧沼著《成唯识论了义灯》,驳斥圆测的《成唯识论疏》》这无非是门户之见作祟。圆测于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年)入寂,世寿八十四。

 

【杨仁山】清季末年,中国佛教复兴的关键人物,也是唯识宗复兴的播种者。仁山,字文会,安徽石棣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他的父亲朴庵公,道光十八年进士,与曾国藩同年,故仁山及长,入曾国藩幕督办军粮。后因读《大乘起信论》而学佛,时当洪杨乱后,江南文物荡然无存,欲求一本佛经而不可得,仁山发愿流通佛经,集友好共同创设‘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

 

光绪四年,仁山以参赞名义,随曾纪泽出使欧洲,结识得日本真宗僧侣南条文雄,自南条处获悉中国唐代散夫之佛经,多为日本寺院所保存,因之委托南条,在日本代为搜购。仁山与南条相交三十年,南条在日本为之搜购得散逸经书近三百种,其中包括著唯识宗的经疏。例如窥基大师所撰《成唯识论述记》六十卷,亦是由日本找回来的。杨仁山在(成唯识论述记叙)中称;︰‘……有窥基法师者,奘公之高弟也,亲承师命,翻译《成唯识论》,会萃十家而成一部;并以闻于师者,著为《述记》,学相宗者,奉为准绳。至元季而失传,五百年来,无人得见,好学之士,每引为憾。近年四海交通,得与日本博士南条上人游,上人以此书赠予,……以是见唯识一宗,流传于世,非偶然也。’

 

仁山晚年曾创设‘祇洹精舍’,为我国最早的僧学堂之一,门下弟子中,济济多士,欧阳竟无撰《杨仁山居传》,有谓;‘唯居士之规模弘广,故门下多材,谭嗣同善华严,桂伯华善密宗,梨端甫善三论,而唯识法相之学有章太炎、孙少侯、梅撷云,蒯若木、欧阳渐,亦云伙矣。’杨仁山逝世于清宣统三年,世寿七十五岁。

 

【杨白衣】现代佛教学者,《唯识要义》等书的作者。白衣名显祥,字白衣,以字行,台湾省台南人,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生。早岁留学日本,在东京芝浦大学读土木工程,台湾光复之后,在台中空军单位担任工程师,业余主编台中宝觉寺的《觉生》月刊。后来二度赴日,入东京佛教大学专攻佛学,返台后在台北工专及文化大学任教,并在多处佛学院任教,时常撰写佛教论文,介绍日本佛教研究的成果。并曾数度出席国际佛教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七十五年(一九八六)病逝。生平著作有《唯识要义》、《俱舍要义》、《印度佛教概说》、《中国佛教史略》等,及《世亲三性论之研究》、《龙树七十空性论之研究》等论文。

 

【万法】又称‘诸法’。总赅万有事理之语。即色、心一切差别之法。与一般所说的万象、万事、万物等语相当。又称一切法,泛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在唯识学中,约万法为百法,复束之以五位,名曰‘五位百法’。《大乘百法明门论》曰:‘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应行法,五者无为法。’一切法可分作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类,有为法是因缘造作之法,无为法是万法之实性。在五位百法中,前四位九十四法是有为法,第五位是无为法。

 

【微细烦恼现行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四种。这也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属于第六意识相应俱生的身见等。因为它是最下品,不由作意而生,永远随顺现行,所以称为微细。这微细的烦恼现行,能障四地的菩提分法,进入四地时便能永远断除。此所知障,在过去时,多分与第六识中任运而生的我见等同时生起,所以称为烦恼。今在四地中,既得无漏菩提分法,这种微细烦恼所行障便永远灭除,我见等也就永远不起现行了。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重障’条。

 

【新熏种子】为二类种子之一。与‘本有种子’对称。新熏种子,由现行的前七识,随所应的色心万差种种习气,悉皆落于第八识中,成为生果的功能,此称为新熏种子,又作习所成种。见《成唯识论》卷二。

 

【补特伽罗】为梵语 pudgala,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的异名。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的真实补特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的补特伽罗)。

 

原始佛教主张缘起,认为‘诸法无我。但又承认业力与轮回。到了部派佛教时代,许多部派建立了不同名称的‘我’,做为业力寄托及轮回的主体。犊子部及其支派的‘补特伽罗’,就是其中之一。补特伽罗有下列三种特征:一、是轮回的主体:在《异部宗轮论》中,说犊子部认为:‘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迦罗,可说有转移。’二、是记忆的主体:如《大毗婆沙论》卷十一谓:‘犊子部说,我许有我,可能忆念本所作事,先自领纳今自忆故。’是认识的主体:是六识之所依,如《大乘成业论》谓:‘我体实有,与六识为所依止。’照以上所说,补特伽罗和外道的‘神我’就无所差别了。故犊子部被认为是‘附佛法外道’。所以《大毗婆沙论》和《俱舍论》中都立了《破我品》。

 

【义寻思观】为唯识宗修行,第二加行位所修的四种观法之一。义者,依名而诠诸法之体相,如山河大地,人牛马羊,十二处、十八界等,这些色、心诸法,皆是因缘和合、一时假有,亦即是唯识所变,虚幻不实,由此推求寻思,谓之义寻思观。参阅‘四寻思观’条。

 

【暖位】此为修唯识行的四加行位之一。《成唯识论》曰:‘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立为暖位。’明得定中的明,指的是无漏慧。在此位中,始观名、义、自性、分别四法,都是有情心识所变,假名施设,非有自性,离识即不可得,以此伏断所取之境。参阅‘四加行位’条。

 

【愧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愧者廉耻之心,做了坏事无颜见人曰愧。《成唯识论》曰:‘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愧和惭一样,可以止息恶行。见《成唯识论》卷六。

 

【嫉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