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此四种道理为:一、观待道理,又称相待道理。言诸行之所生要待众缘,譬如发芽,须待种子、时节、水田等缘。二、作用道理,又称因果道理。譬如眼等诸根为眼识等之所依而有作用,色等诸境为眼识等之所缘而有作用。三、证成道理,又称成就道理。谓由现量、比量及圣教量而证明成立之道理。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四、法尔道理,又称法然道理。指不论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本来即存在于法界的自尔道理。譬如火之能烧、水之能润。

 

【四种缘起】华严宗判释释尊一代教法,立‘五教十宗’。所谓五教,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其中除大乘顿教外,分别各说一缘起,即于小乘教说业感缘起,于大乘始教说赖耶缘起,于大乘终教说如来藏缘起,于大乘圆教说法界缘起。而唯以顿教是无相离言之宗,不涉及教相之教,而不立缘起。此四种缘起为:一、业感缘起:众生之有生死转回,由惑、业、苦而起。以惑、业、苦三者展转因果相续,而有众生的生死轮回。此三者之中,以烦恼 (惑) 为缘,而造作身、语、意三方面恶业。以此恶业为因,召感未来生死的果报。这三者互为因果,展转循环,即构成业感缘起。这是依十二缘生观而建立的。二、赖耶缘起:这是唯识宗所说的缘起。本宗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有情之根本所依,一切千差万别的现象,皆由此识所摄持的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起现行’,于此生起现行的同时,现行法具有强盛的势用,刹那间熏习此起现行的种子,成为新种子,这就是‘现行熏种子’。被熏的新种子仍储藏于阿赖耶识中,遇缘再起现行。种子起现行时,种子是因,现行是果;现行熏种时,现行是因,受熏的新种子是果。这就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三法展转,因果同时。’这种展转生起万法的作用,就是赖耶缘起。三、如来藏缘起:此又称真如缘起,这是真常唯心系所说的缘起,此说以‘真如之体’为因,以‘因缘之用’为缘,而现生灭之相,生起万法。本来真如为一味平等、不生不灭之实体,但以‘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为染净之缘所驱而生起万法。这在前者称真如门,后者称生灭门。由如来藏之净缘而出四圣,由如来藏之染缘而现六道。而此生灭之果,即是阿赖耶识。四、法界缘起:这是华严宗所说的缘起,又称法界无尽缘起。此说是以现象界的一切法,都属法界,法界之一切事法,无论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等,尽为一大缘起,而无任何单独存在者,故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成一法。就诸法之势力而言,具有一多相入之义;就诸法之体性而言,具有一多相即之义。华严宗以此相入相即之义,阐释法界万有相融无碍之至理。

 

【四禅】又作四禅定、四静虑。指用以治惑、生诸功德的四种根本禅定。亦即指色界中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故又称色界定。禅为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即由寂静,善能审虑,而如实了知之意,故四禅又称四静虑。此四禅之体为‘心一境性’,其用为‘能审虑’,特点为已离欲界之感受,而与色界之观想、感受相应。自初禅至第四禅,心理活动逐次发展,形成不同的精神世界。四禅能摄寻、伺,喜、乐等诸静虑支,为止(定)与观(慧)并行者;以其最能审虑,故其义最胜。四禅的差别,乃由所摄静虑的不同而分为四种。《俱舍论》卷二十八所举,将四禅总分为三类、十八支(十八禅支)。所谓三类,即指对治支、利益支、自性支。十八支则指初禅所摄之五支、二禅所摄之四支、三禅所摄之五支、四禅所摄之四支。对治支者,指能用以对治(断除),及由对治所达到之心理活动或状态;利益支者,则为进入相应境界之主观感受。如初禅虽已离欲界之恶不善法,而感受到脱离欲界之喜、乐,但仍有寻、伺的粗细分别之心理活动,尚须加以对治;至二禅时,寻、伺已断灭,形成信根,称为内等净,由此所得之喜、乐,乃对此禅定自身之感受,故称定生喜乐;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住于非苦非乐之‘行舍’境地,以正念、正知继续修习而产生离喜妙乐;四禅舍三禅之妙乐,称为舍清净,唯念修养功德,称为念清净,由此得非苦非乐之感受。上述一切之活动及感受,均于心一境性的禅定状态中进行,故称之为‘自性支’。

 

【四禅天】又称四静虑天、四静虑处。指修习四禅定所得报果的色界天,或指居于此界的众生。即色界之初禅天、第二禅天、第三禅天、第四禅天。据《俱舍论》卷八、卷二十八载:一、初禅天,此处已不食人间烟火,故无鼻、舌二识,但有眼、耳、身、意四识生起之喜、乐二受和寻伺思惟能力。二、第二禅天,更无眼、耳、身三识,亦无寻、伺思惟,唯有意识及喜受、舍受(非苦非乐之感受)相应。三、第三禅天,唯有意识活动,与乐受、舍受相应。四、第四禅天,唯有与舍受相应之意识活动。

 

【四禅八定】又作四静虑、色界定。即色界天的四禅。色界天的四禅与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合称八定,故知八定包含四禅。四与八并举者,因为色界与无色界相对,则在色界为‘禅’,在无色界为‘定’;若以色界、无色界相对于欲界之‘散’,则色及无色二界,皆称为‘定’。故合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而称之为八定。又若区别色界及无色界的禅定,则色界之禅定为‘定、慧均等’,无色界之禅定,其相微细而‘定多慧少’。见《瑜伽师地论》卷十一。

 

【四缘】此为小乘佛教阿毗昙师的因缘论。即一切有为法生起所凭借的四种缘。四缘常与‘六因’同时论述,‘四缘’系从‘果’的产生而考察各种‘因’的起源,‘六因’则侧重说明业报得以产生的条件。阿毗昙师以为:一、因缘,即产生自果的直接内在原因,例如由种子而生芽,种子即是芽之因缘。二、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即心、心所之相续中,由前一刹那让路而开引后一刹那生起的原因。亦即心、心所于‘过去’之前一刹那灭谢,复给予‘现在’的后一刹那生起之力用。三、所缘缘,略称缘缘,指心、心所所攀缘外境,一切外在事物对内心所产生之间接、直接之缘。例如眼识必以一切色为所缘缘,耳识必以一切声为所缘缘,乃至意识必以过、现、未等一切法为所缘缘。四、增上缘,指上述三缘以外一切有助于或无碍于现象发生之原因条件。

 

大乘之说,则以一、因缘,指一切有为法中能亲生自果者,如麦种生麦,稻种生稻。此因缘之体性有二:一为种子,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善、染、无记等一切法;此种子于异时能引生自类之种子(称为种生种),于同时能生起自类之现行(称为种生现)。二为现行,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转识之现行能熏成本识(即第八识)中之自类种子(称为现熏种)。二、等无间缘,谓心、心所之生起系由前念引生后念,念念相续,无有间隔,此说与小乘大致相同,惟唯识宗主张八识之体各自有别,故各自产生前后无间之相续关系;小乘则认为异识之间亦可互相形成等同无间之相续关系。三、所缘缘,凡心、心所之对象成为原因,而令心、心所产生结果之时,心、心所之对象即称为所缘缘。此又有亲所缘缘、疏所缘缘之分。如《成唯识论》卷七所说:‘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此乃小乘未谈及之深义。四、增上缘,亦如小乘所说,指上记三缘以外的一切法生起之原因条件。惟此缘范围甚为宽广,如小乘所说之六因,悉得摄入此中。

 

【四断】断为断舍之义。《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载,四断为:一、自性断,谓断除根本烦恼与随烦恼及诸不善业等,其性染污而应断者。二、相应断,指断除与诸烦恼俱起的有漏八识等。有漏八识及五遍行心所等,其性虽非染污,然由与惑俱起之故,而有染污之性。故断其相应之惑时,心等亦得解脱而离染污之系缚,故称为相应断。三、缘缚断,即断除一切有漏善、无覆无记之法,及与烦恼间杂而成有漏性者。四、不生断,即断除生于三恶趣、无想天等之因。以上四断之中,自性断、相应断通于见道位与修道位,缘缚断仅为修道位所断;不生断仅为见道位所断。

 

【四双八辈】即声闻乘的四向四果。声闻依其修行之浅深,而分四阶之果位及其向道。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四对八种。向与果合则为四双,分则为八辈。见《大智度论》卷二十二。

 

【四摄】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四摄法又作四摄事、四事摄法,简称四摄、四事,四摄即一、布施摄,又作布施摄事、布施随摄方便,即以无所施之心施受真理(法施)与施舍财物(财施)。谓若有众生乐财,则布施财;若乐法,则布施法,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二、爱语摄,又作能摄方便爱语摄事、爱语摄方便,谓依众生之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亲爱之心而依附菩萨受道。三、利行摄,又作利行摄事、利益摄、令入方便,谓行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生亲爱之心而受道。四、同事摄,又作同事摄事、同事随顺方便,谓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根性而随其所乐分形示现,令其同沾利益,因而入道。见《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等。

 

【四变句】唯识宗认为,世间一切法,皆由阿赖耶识之所变现,可概分为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中不共、不共中共四种,称为四变。成唯识论卷二载,阿赖耶识以自种子为因缘,变现根、尘、器世间等相,依共业、不共业之所感,可大别为共相、不共相二种。共相,谓由多人共业所感,如山河大地等,虽是人人所变不一,然同在一处而不相障碍;如众多之灯明,共在一室而不相障碍,一一各别而处所无异。不共相,谓由自己所变现而仅为一己所用者,如吾人眼、耳、鼻、舌等五根。共与不共二相又可各分为二:一、共中共,如山河、大地等,一切有情皆可共同受用。二、共中不共,如自己之田宅、器物等,不与人共用者;又若非同一趣之有情,则受用亦不同,如同样之水,人见是水,而饿鬼见之则为猛火、脓血等物。三、不共中不共,如五根之胜义根(神经,如眼神经),仅由自识变现而自身受用,不与他人共用;又于诸根诸识之间不相混杂,如眼识仅依眼根,乃至身识仅依身根,历历分明,毫不混同,故为不共。四、不共中共,如五根之扶尘根(器官,如眼球),自己扶尘根能见之境,他人亦得缘他根而见之,以受用相同而称为共。

 

【生】生有多种解释,略举三例如下:一、为十二缘起的第十一支,又称生支。二、为生、住、异、灭四相之一,即生相。三、为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指色心诸法,本无今有’曰生,也就是事物的生起与形成。《百法直解》曰:‘生者,依于色心仗缘显现假立。’而《百法纂释》中谓:‘言生者,先无今有。’也就是事物的产生、出现。

 

【生支】十二因缘的第十一支。以现世的业力,报尽命终之后,复引轮回主体、即业识的受生。若以现代观念诠释生支,生是人生的开始,但何以会有生呢? 诚如经上所说:‘非无缘生,从因缘生’。生的因缘虽然不一,但主要的条件是‘有’。此处所说的有,是含有宗教概念的特定含义,即所谓业——前生思想行为的总和,即所谓‘业有’。因此,有(业)为生之缘。于此可知,有了业因,必然受果,此果即是业识受生。

 

【生死】谓依业因而于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六道迷界中生死相续、永无穷尽之意。与‘涅槃’相对称。又生死无尽,以海为喻,故称为生死海。生死乃苦恼之世界,故亦称生死苦海;渡越生死苦海,而到达涅槃之彼岸,此事极为困难,故又称难渡海。《成唯识论》卷八,举出二种生死:一、分段生死,以有漏的善恶业为因、烦恼障为缘,将受三界内之粗报;其果报对于寿命之长短、肉体之大小等有一定限制,故称为分段身。受此分段身而轮回者,称为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又称不思议变易生死。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虽不受分段生死的轮回,但以无漏之有分别业为因、所知障为缘,于三界以外受殊胜微妙果报之身,即受意生身,再以此身来三界内修菩萨行,以至成佛果。其所受之身,因悲愿力之故,寿命、肉体皆可自由变化改易,而无一定之限制,故称为变易身。受变易身者,称为变易生死。此外,《显识论》有四种生死之说,《摩诃止观》有七种生死之说,此处从略。

 

【生死长夜】谓众生沉溺于生死之苦,如长暗之夜。生死如梦,于梦中未能觉知为梦,须至觉醒时,始能追忆梦中之境为虚幻;众生轮回于生死亦如梦境一般,故以长夜譬喻之。《成唯识论》卷七:‘未得真觉,恒处梦中,故佛说为生死长夜。’。

 

【生有】《俱舍论》卷九曰:‘二者、生有。谓于诸趣结生刹那。’《发智论》卷十九云:‘云何生有?答:生分诸蕴。’

 

【生因】五因之一,谓地、水、火、风四大种,为生起色法的原因。参阅‘五因’条。

 

【生我见相应位】这是末那识缘阿赖见分,所生起的我执位。此位有我执,一切凡夫、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的有漏心位,都是此位所摄。

 

【生命】指自生至死的生命持续期间,有体温(暖)与意识(及潜在的阿赖耶识)同时存在,此即是一期生命的持续。此在佛教中,寿、暖、与识三者同时存在,互相支持,称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