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八,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军队,这是中国军队的政治优势,必须发扬。同时,人民解放军又是一支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军队,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改革是军队发展的动力。江泽民强调:既要发扬传统,又要促进改革,使军队在有中国特色的精兵路上不断前进。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江泽民系统阐明了如何继承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把它概括为十个方面,即坚持党的领导,团结统一,严格执行纪律,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坚持群众路线,开展政治工作,加强军事训练,注重选拔人才,领导干部带头等。他指出:在几十年的斗争中,人民军队形成的许多优良传统,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曾经激励我们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人民解放军的特色和优势,是保持人民解放军性质和战斗力的根本保证。丢掉了这些优良传统,军队就会变质。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要把传家宝好好地坚持住,传下去。
  但是时代在前进,情况在不断地变化。在前进的道路上,不与时俱进,不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人民军队的一些传统,包括一些曾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传统,如果同新的形势不相适应,也要改革或淘汰。江泽民指出,军队改革势在必行,该兴则兴,该革则革。改革是增强军队战斗力的有力杠杆。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军队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军队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要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以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和江泽民关于军队、国防建设思想为指针,用科学发展观,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军队的改革。在改革中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需要与可能、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做到统一筹划,充分论证,科学决策,稳步推进。要通过不断改革,努力使人民解放军形成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制度,提高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和战斗能力,在新世纪中保证“打得赢”、“不变质”。军队改革创新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有战略眼光,面向现代化,既积极又稳妥,既大胆又谨慎,使各项改革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向前推进,保持部队高度的稳定和集中统一。
  同时,在改革创新中,还要正确处理保持中国军队特色和学习外军经验的关系问题。江泽民指出:在学习外国的问题上,要讲两句话,一句是要坚持积极学习,拒绝学习是错误的;一句是在学习中要鉴别,有选择,择其善者而学习。当今世界,任何一支军队,如果关起门来搞建设,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在这方面“文革”十年有过深刻的教训。人民解放军的改革和建设,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跟上世界军事变革和发展的潮流,积极借鉴各国军队特别是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有益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实行跨越式发展。同时,人民解放军又是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必须始终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和政治优势,绝不能照抄外军现代化建设模式,应结合中国军队的实际情况,吸收和创新,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军队现代化建设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许多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提高了军队建设的整体效益,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事实充分说明,改革是军队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因素。把保持发扬优良传统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人民军队将无往而不胜。
  第九,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扎实有效地进行军事斗争准备
  国防战略方针是统揽国防、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的总方针,是全面计划、部署和指导平时与战时军事力量建设的基本依据。新中国军事斗争的总体目标是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为了防止敌对势力和霸权主义的突然袭击,指导人民解放军等国防力量有效地维护国家主权和保卫国防安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制定了保卫国防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为国家军事建设、开展军事斗争提供了依据。几十年来,遵照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和不断完善防空体系,注重防空斗争,把防空作为战略问题抓好。1950年人民解放军成立了防空司令部,全国成立了人民防空委员会,此后,全国雷达情报网、全国机场网、主要城市和要点防空部队为主的防空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海边防建设不断加强,海边防建设按照重点设防、重点守备的原则,在主要方向,根据作战对象,大力加强预设战场建设,在战略要点和重要作战方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筑永久性国防工事,努力发展现代化武器装备,加强诸军兵种建设,抓好军事训练,提高现代条件下的作战能力。军事斗争实践证明,以现代化武器装备和现代化精兵为标志的现代化军事力量,不仅是保卫国防作战的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威慑力量。
  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坚持后发制人的原则,将政治、外交与军事斗争紧密结合,相互配合,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以争得战略上的主动权。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中共中央军委指导下,将军事斗争服从服务于国家政治外交斗争,严格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边海防斗争的原则、政策,加强组织纪律,一切行动听从中央军委的指挥;在军事斗争中既要保卫祖国领土、领海、领空不受侵犯,严守疆界,又要灵活运用斗争策略;既要坚持说理斗争,又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既不主动惹事,又不示弱;创造边境斗争的有利态势,一旦反击就要英勇顽强地作战,直至胜利。
  人民解放军在半个多世纪的军事斗争中,认真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一系列军事斗争方针政策,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现代条件下作战能力,常备不懈做好战备工作,注重研究军事斗争新情况、新特点,在历次军事斗争和边境、海上、空中的反侵略作战行动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第十,必须实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在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客观规律,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法宝。
  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中,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装备之敌,就军事上说,这是与毛泽东等领导人创造总结的一套灵活机动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分不开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坚持了敢于斗争,后发制人,争取战略主动权,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在作战上采取打小歼灭战;发挥运动战和近战夜战特长,限制敌人现代化技术装备效能的发挥;组织对空防御,开展群众性对空斗争等等。在建国后的反侵略作战中,人民解放军在保卫边疆、领海、领空的历次战斗中,战略战术思想又有了许多新的创造。如积极防御,不打第一枪,不打无准备之仗;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先礼后兵,后发制人;有理、有利、有节;诸军兵种密切协同作战;政治、外交和军事紧密配合等战略指导方针和原则。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解放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随着新兴的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对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及其战略战术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后期,邓小平提出:要依据现代战争的不同情况,努力探索现代战争的规律,研究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创造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新形式、新战法。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了新时期的军事战略指导方针,领导全军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这就促使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思想,进一步发生新的变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世纪里,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和态度对待上个世纪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与时俱进,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一方面必须认识到,新的军事科学技术和作战手段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人民战争的性质和基本规律,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基本理论原则仍然是适用的;另一方面应该看到,一成不变的战争指导原则、战术是没有的。随着现代高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与已往所进行的战争相比,在战略指导、战争动员、作战形式、作战对象、规模、力量、空间、时间、形式、力度、强度、进程以至具体打法和战术等,将有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将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此,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也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创新。要加强现代条件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研究,要敢于抛弃已经过时的战略战术,坚持和发展仍然适用的战略战术,改进和补充不完全适用的战略战术。根据新战争、新特点,提出新的思路、新的对策和新的战法,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人民军队独具特色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和战略战术,创造打赢现代战争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战胜任何凶恶的侵略者,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后 记
  本书是在研究生讲课提纲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目的是全面反映新中国50多年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发展的简要历程与主要成就,为广大读者了解国防建设、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等有所帮助。
  书中利用了已有的有关研究成果。
  承蒙军事科学院原政治委员王诚汉上将给予很大支持,为本书作序,在此深表感谢。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的领导林登泉部长、曾庆洋、支绍曾副部长的关心和指导,还得到了王福成部长、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姚有志部长、齐德学副部长的支持与鼓励;齐德学副部长在百忙中审阅了部分书稿,原军史部第4室主任谢国钧研究员两次审稿,最后又经杨贵华和鲍明荣研究员等再次审稿,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还得到了军事历史研究所所长赵一平和专家刘锡林、曲爱国、王成志、丁伟、宣传部严皑部长、包国俊干事、军事科学出版社社长李鹏青、总编麻光武等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本书部分图片选自公开的书报,在此谨向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由于无法与作者联系,敬请作者见到本书后与主编联系。
  由于作者水平和掌握资料均很有限,书中肯定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恳请军队的首长和同志们及有关专家不吝赐教,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写者
                  2004年12月于北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