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5000余人,分别来自第一、二、三、四野战军和山东、华东、东北军区等40个军以上单位。全旅人员共产党员占88%,英雄、模范、功臣占93%,参加过战斗的占83%。12月,空军陆战第1旅改编为空军陆战第1师,后来又改称伞兵师、空降兵师。
  组建28个航空兵师。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空军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加速建新部队的步伐。10月5日,空军歼击第3旅旅部和所属的第7、8、9团,以原步兵独立第209师师部及所属第625、626、627团团部为基础在沈阳成立,方子翼任旅长,高厚良任政治委员。不久方调走,由夏伯勋任代旅长。
  10月28日,由空军第4混成旅改编的空军歼击第4旅在辽阳成立,方子翼任旅长,李世安任政治委员。4旅组建时下辖2个团,第10团、第12团。
  同年10月31日,空军部队的番号名称由旅改为师,遂将空军歼击第3、4旅,依次改称为空军第3、4师。
  11月25日,空军第2师以华东军区抽调的干部为基础在上海成立。该师由刘善本任师长、张百春任政治委员,下属第4、第6团。1950年11月下旬至1953年底,又组建了5批25个航空兵师60个团。即:1950年11月20日至12月27日组建了强击机的第5师,歼击机第6、7、9师,轰炸机第8师。1950年12月下旬至1951年5月组建了轰炸机第10师,强击机第11师,运输机的第13师,歼击机第12、14、15、16、17、18师。1951年11月至1952年5月组建了歼击机第19、21、24师,轰炸机第20、23、25师,强击机第22师和侦察机独立第1、2团。1952年12月至1953年3月组建了歼击机第26、27师,强击机第28师,运输机独立第3团,轰炸机独立第4团。与此同时,将每师二团制逐步扩编为三团制。1953年底和1954年初,组建了歼击机第29师,侦察机独立第5团。至此,空军共组建了28个航空兵师、70个航空兵团,拥有各型飞机3000余架,担负了保卫祖国和抗美援朝的防空作战任务。
  5、建立空防合一的空军体制
  50年代初,空军与防空军,是两个独立的军种。1957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防空军合并于空军。5月17日合署办公。军区空军和军区防空军机关及其所属部队的合并工作也相继完成。从此,防空军称号撤销。
  防空军的创建与发展。早在1948年8月9日,中央军委针对一些城市相继解放,国民党空军的空袭日益增多的形势,提出城市要地实行“积极防空”的方针。到1949年底,共有16个高射炮兵团,分别部署于沈阳、鞍山、抚顺、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地。1950年2月6日,国民党空军大规模轰炸上海后,中央军委对加强城市要地防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各地相继建立了防空指挥机构和防空组织,组建了一批防空作战部队。1950年3月至5月,先后组建了3个高射炮兵师:3月12日,由河南警备第2旅所属机关和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部高射炮指挥所合并在武汉组成高射炮兵第1师,由蔡爱卿任师长,程明任政治委员。该师下辖第1、2、3、9团,部署在雷州半岛、广州、武汉等地。4月12日,以驻东北地区的高射炮部队为基础在沈阳组成高射炮第2师,由谢兴华任副师长,孙文采任政治委员。该师下辖第4、5团,部署在沈阳、鞍山、小丰满等地。5月13日,由淞沪警备司令部高射炮指挥所与陆军第100师师部合并,组成高射炮兵第3师,由李大磊任师长,杨汉林任政治委员。该师下辖第11、14、17、18团,重点部署在上海。
  1950年9月,中央军委为了统一对城市防空的领导,加强国土防空建设,并准备应付朝鲜战争日益扩大的局势,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司令部。同年10月23日,毛泽东主席任命周士第为防空部队司令员,钟赤兵为防空部队政治委员。12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司令部正式成立。同日,中央军委任命谭家述为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种。经过多次充实、调整扩建,到1957年5月空军和防空军合并时,防空军共有沈阳、北京、南京、广州等4个军区防空军领导机关,1个防空军军部,8所学校和以高射炮兵、探照灯兵、对空情报兵等组成的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防空部队,总人数14。9万余人。
  合并后的空军主要领导干部:司令员为刘亚楼,政治委员为吴法宪,副司令员为王秉璋、刘震、成钧、曹里怀、谭家述、常乾坤、徐深吉。
  空防合并后的空军各兵种建设。1957年5月空防合并后,空军除航空兵、空降兵外,增加了高射炮兵、雷达兵、探照灯兵等兵种。1958年又组建了地空导弹部队。此后,空军各兵种根据战备任务需要和装备发展又有所变化。
  航空兵包括歼击、轰炸、强击、侦察、运输和各种专业航空兵部队。在抗美援朝作战结束后到1959年这段时间,主要是调整、充实原有部队,一部分老的师由二团制扩充为三团制。1960年到1965年,为了沿海地区的严密防空,先后新建了一批歼击航空兵师。
  高射炮兵在空防合并时,已发展到11个师。1959年以后,除抽调一个高射炮兵师师部改建为地空导弹训练基地外,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需要保卫的目标增多,高射炮兵部队一度有所发展。
  地空导弹兵是空军的一个新兵种。1958年10月,空军开始组建地空导弹部队。当时所需的装备是从苏联购买的。第一批组建了3个营。第1营营长为张建华,第2营营长为岳振华,第3营营长为杜先照。1964年3月1日,成立了第一个地空导弹师──空军高射炮兵独立第4师,由张伯华任师长,贺芳齐任政治委员。翌年,国产地空导弹兵器开始装备部队,地空导弹部队的建设速度加快,每年都新建一批部队。地空导弹部队逐步发展成为国土防空作战的一支重要力量。
  空防合并后,防空军的对空情报兵改名为空军雷达兵,成为空军的一个兵种,担负全国范围的空中情报保障任务。
  探照灯兵在空防合并后成为空军的一个兵种。当时有6个探照灯团,部署在几个主要地周围,配合歼击航空兵和高射炮兵部队夜间作战。
  空军原有一个空降兵师。1961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将陆军第15军改编为空降兵军。原有的空降兵师也同时划归该军建制。由赵兰田任军长,廖冠贤任政治委员。当时,空降兵立足于敌后,空降营以小分队作战,在编制、装备、训练上体现以步兵为主,以轻武器为主。为了保障空降兵执行作战、训练任务,1964年10月组建一个运输航空兵团配属空降兵建制。
  空军和军区空军机关的调整。空军和防空军合并以后,根据武器装备的发展、组织体制的变化和领导部队工作的需要,空军和军区空军机关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在1956年以前,按照与人民解放军总部机关对口的原则和空军业务工作的特点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干部部、军事学校管理部、工程部、军事订货部、修建部、后勤部、财务部、直属政治部等11个部和军事法院、军事检察院。1957年由于空防合并,增加了高射炮兵指挥部、雷达兵部、探照灯兵部等3个部。同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将空军财务部并入空军后勤部。同年9月,根据国防部命令将空军司令部通信处改为空军通信兵部。在1958年至1965年期间,又增设了2个部,合并了5个部。1966年6月又分出,成立空军第二高射炮兵指挥部。合并的5个部门,都是业务相近的,空军订货部并入空军工程部,空军修建部并入空军后勤部,空军探照灯兵部并入空军高射炮兵指挥部,空军干部部并入空军政治部,空军通信兵部并入空军司令部。经过调整,空军领导机关仍有11个部,即: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军训部、军校部、科研部、高射炮兵指挥部、第二高射炮兵指挥部、雷达兵部、直属政治部。
  各军区空军机关是随着各大军区的变动和战备任务的需要而调整的。1954年,空军有6个军区空军机关,即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和西南军区空军。1955年5月,各大军区重新划分,军区空军亦随之改变名称,原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军区空军相应地分别改为沈阳、北京、南京、兰州军区空军;原驻武汉的中南军区空军更名为广州军区空军,移驻广州;原驻成都的西南军区空军更名为武汉军区空军,移驻武汉。1958年8月,根据入闽作战的需要,组成福州军区空军领导机关,统一领导、指挥驻福建、江西两省的空军部队,由聂风智任司令员。1967年6月,以原驻济南的空军第6军军部为基础,组建了济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统一领导、指挥驻山东省的空军部队,由吴宗先任司令员,李勃任政治委员。为便于领导和指挥驻昆明、成都、新疆军区的空军部队,1960年8月和1965年7月,分别在昆明和成都组建了昆明军区空军指挥所和成都军区空军指挥所;1964年12月在乌鲁木齐成立了空军第9军,后来,改为新疆军区空军指挥所。以上3个指挥所都行使军一级权限,直属空军建制。
  6、战斗保障体系建设
  其主要有:航空侦察建设。航空侦察的目的在于短时间内获取较大面积的各种战术、战役和战略目标的情报资料,为空军等部队的作战行动提供情报。所以,航空侦察既是一项战斗保障,又是一种战斗行动。在组建空军部队的初期,没有单独建立侦察航空兵部队,只在歼击航空兵部队中配有少量装备有航空照相机的飞机,执行照相侦察任务。随后在一些歼击航空兵部队中,编制了侦察分队。1951年11月,在南京组建了独立第1、2团,这是空军最早建立的侦察航空兵部队。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为了加强航空侦察力量,空军又陆续组建了几个独立侦察团,并在各歼击、强击、轰炸航空兵师建立了侦察分队。与此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图像情报处理机构,逐步形成了空军的航空侦察系统。空军侦察航空兵部队使用的飞机,大都由现役飞机改装而成。
  雷达情报建设。空防合并后,空军原有的引导雷达站和原防空军对空情报兵所属的对空监视哨、警戒雷达站,合并整编为空军雷达兵部队,使警戒雷达和引导雷达由两个系统合为一体。雷达兵部队的特点是驻地分散,指挥集中。1959年空军改变确定雷达兵以雷达站为基层单位,团为最高单位,在团和站之间因地制宜地设情报营部或管理营部,组成团、营、站三级或团、站两级体制。60年代中期,又进行了一次整编,将雷达兵部队全部编成团、营、站三级体制。雷达兵部队从1953年开始装备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警…1型雷达。到1957年,已装备了5种型号的国产雷达,60年代中期,技术性能较好的国产大型警戒和引导雷达装备部队,使雷达保障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通信导航建设。在编制、体制方面,陆续建立了通信业务部门,通信团、通信营、通信队等通信部(分)队,以及通信器材修配厂、通信器材仓库等。空军对空指挥和空中指挥通信,建立了超短波地空通信系统,为地面和空中根据需要转换指挥和协同关系,提供了有效的通信手段。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到60年代中期,已构成了指挥、情报、协同、航行、气象等无线电通信网路。
  领航保障建设。1954年空军采取了一系列加强领航保障建设的措施:从难、从严进行领航、轰炸、引导训练;进行定期技术检查、考核;强化领航业务理论教育;对领航人员采取多种渠道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到1956年,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水平的地面领航员队伍。60年代又采取了新措施,加强地面领航人员队伍建设。从1955年至60年代中期,地面领航人员共引导空军飞机击落击伤入侵的美国和国民党空军的飞机58架,有67名地面领航员荣立战功。
  气象保障建设。空军初建时期的气象保障比较薄弱,从1954年开始逐步加强了气象网的建设。除在东北、华北地区组建了区域性气象网外,在华东、中南、福建地区组建了一批气象台站,在内蒙古、西藏等边远地区组建了一批机动气象站,构成了小范围的区域性气象网。在全国范围160多个气象台站建立了危险天气通报网,在一些主要地区建立了临时气象观测哨,在沿海地区则利用对空监视哨和海军观测站观测报告天气实况。还组织了近600个地方气象台站分别向空军提供气象情报。为了提高气象情报的传递时效和气象保障能力,1960年先后在京津、沪杭、旅大、广州等地组建了区域天气实况传递网;在沈阳、南京、武汉、西安等地建立了区域气象广播台,定时播发空军气象台站和有关地方气象台站的天气实况以及其他气象资料。为了收集国外气象情报,60年代中期,在北京、武汉、兰州、昆明等地建立了用以收集传递国外气象情报的收发信台。尔后,空军建立了气象室20个、台站189个,气象工作人员1万余人,基本上初步建成了以气象室为枢纽、以气象台站为基点的气象保障体系。
  飞机管制建设。到50年代后期,基本上形成了空军、军区空军、军和航空兵师、校(机场)等四级飞行管制系统。飞行管制设备不断改善。在飞行管制的各项建设中,空军十分重视建立和健全飞行管制的法规,使全国的飞行管制工作能够严密地组织和顺利地实施,有效地保证了飞行安全。
  7、健全后勤保障体系
  从空军诞生到60年代中期,空军后勤工作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1950年至1959年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由全面向苏联空军学习,逐步转变到认真结合抗美援朝作战的后勤保障经验,探索中国空军的后勤建设道路,使各项后勤工作得到稳步发展。1960年至1965年为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在苏联撤走专家、停止援助和国家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广大后勤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战胜了困难,保障空军部队完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