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野战事珍闻全记录-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6师12个团的兵力歼灭中路敌人两个团。    
    粟裕在会议结束时说:“敌人12万人马进攻我们3万多人,是四打一。我们这么一来,还他一个六打一!”    
    会议一结束,7月10日24时,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发出了《关于攻击泰兴、宣家堡之敌的作战命令》。    
    7月12日,陶勇率领l师急行军向宣家堡进发。    
    宣家堡是泰兴以北的一个镇子,三面环水,一条小河横贯镇中。镇子四周有土圩和炮楼,驻守在那里的是国民党整编第83师的56团。整编第83师原来是第100军,属于蒋介石的嫡系,参加过缅甸远征军,半美式装备,战斗力较强。师长李天霞颇为傲慢,没把新四军放在眼里。我军到达时,敌军还在仓促抢修工事。    
    7月13日,国民党第1绥靖区的作战会议在常州举行。主持会议的是刚刚上任的司令官李默庵。    
    在作战会议上,李默庵拿出同陈诚商定的作战计划,请到会各师师长发表意见。各师师长认为这个计划大体可行,只有一点异议,就是认为对中共军队的力量估计过低,用一个整编旅独当一面可能吃亏,但是也不认为绝对不行。    
    李默庵初来乍到,对各师情况问得很细。李天霞不耐烦了,说:“干吧,老拖着干嘛?我那里没有问题。如果再拖下去,或许拖出问题来。”    
    整编第25师师长黄百韬略为清醒一些,说:“论两军战力,灭苏北之敌毫无问题。问题是苏北赤化甚深,敌人情报灵通,行动自如,我军则有盲目作战之感,常予敌以集中兵力击我一点之机会,不得不慎。”


第二部分:全军奋起反击 迎敌全面进攻首战宣泰(3)

    李默庵决定,按照预定计划,7月15日发起攻击。但是,没等敌人发起进攻,华中野战军的宣泰作战就打响了。    
    13日黄昏,1师先头部队2团到达距宣家堡不远的许家堡,发现敌情。当时以为敌军兵力不多,师首长命令3团解决许家堡之敌,主力仍去包围宣家堡。3团于当夜打响战斗。因为没有时间进行战前准备,3团发起攻击后,遇到河沟障碍,被国民党军的轻重机枪火力封锁,造成人员伤亡。    
    3团发觉敌军比他们估计的要多,便重新调整部署,选择适当的突破口于次日清晨分两路发起进攻。在我军密集火力压制下,敌军终于顶不住了,夺路突围,被3团战士追赶围歼,一个营的敌军大部被俘。    
    14日,陶勇指挥1师4个团的兵力围攻宣家堡。在扫清外围战斗中,敌军迅速收缩,退入宣家堡镇中。8团首先向敌人发起进攻,没想到当天月光明亮,能见度很好,敌军集中火力,猛烈封锁前沿,第一次攻击失利。    
    陶勇骑马赶到8团团部,只见团干部正在准备再次攻击。陶勇感到这样硬拼肯定伤亡很大,果断制止8团行动,亲自观察阵地。    
    粟裕指示陶勇,要投入6∶1的优势兵力消灭敌军,而8团投入的兵力是1∶1,所以打成了消耗战。陶勇重新部署兵力,将7团和9团调上来,三面围攻宣家堡。    
    第二天夜晚,8团再次开始攻击,敌军仍然像昨天一样集中火力封锁8团的攻击路线,西北方向是敌军侧后方,河流环绕,地势起伏,敌军只设了两道铁丝网。8团吸引敌军火力时,7团突然从西北发起攻击,很快突破敌军防线。敌军慌忙调兵前来抵挡,正面又被8团突破,开始巷战。敌军在我军两面夹击下溃不成军,天亮时冲出镇子,向西北方向突围,被赶来参战的1团、3团堵个正着,国民党军56团和附属山炮营全部被歼灭。    
    王必成率领的6师担任泰兴攻坚任务。    
    泰兴是一个古老的县城,有完整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国民党军38师的57团和一个炮连驻在城内。王必成的部队是新四军中打硬仗出名的“老6团”基础上扩编的,干部战士士气旺盛。    
    13日黄昏,6师开始扫清外围,很快逼近城墙。敌军依靠城墙进行抵抗,炮弹和机枪子弹从城头上猛烈地喷泻下来。    
    王必成暂停攻击,重新组织兵力,选择突破口,14日黄昏从三个方向再次攻城。我军集中了几门山炮,猛轰城墙,48团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快速登城,突破敌军防御。二梯队紧跟突入城内,夺取东门。    
    52团两次进攻失利,团首长及时调整部署,组织突击队架起梯子攻城,终于在后半夜突入西门。53团也攻入北门,王必成令47团投入战斗,在巷战中消灭敌军。    
    到15日早晨,国民党守军基本被消灭,只有敌军团长带百余人在城角的庆云寺内顽抗。我军缺乏攻坚经验,没有使用爆破的方法,一时难以攻下。这一仗歼灭了敌整编第83师的第19旅两个团和旅属山炮营及第63旅一个营共计3;000余人,缴获山炮l0余门,轻重机枪200多挺。达到战前预期的目的。    
    因为是初战,中央军委对此战极为关心。战斗一结束,毛泽东即打电报询问战况如何?问打的是不是整编第83师?该师被消灭了多少?尚存多少?……粟裕查清战果后,一一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见战报后十分高兴,又立即电示粟裕:“泰兴战斗结束后,立即整理部队,准备再打四五个大仗。”    
    


第二部分:全军奋起反击 迎敌全面进攻再战如皋

    蒋军在宣泰之战中失败,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极为恼火,大骂李默庵无能,并给李发去命令:    
    “令整编65师火速北渡长江,会同靖江第99旅增援泰兴,再进黄桥,拖住共军主力。令第49师日夜疾进,夺如皋城。然后,第49师从如皋城,第65师从黄桥,第83师从泰州,三面夹击共军。全歼粟裕之1师、6师。”    
    7月15日,李默庵按照蒋介石的命令,立即调整作战部署,命令位于江南的整编第65师火速北渡,会同靖江的第99旅,增援泰兴,进攻黄桥;又令整编第49师昼夜疾进,乘虚攻占黄桥,截断华中野战军东上之路;命令整编第83师由泰州东进,企图三路夹击华中野战军主力于如皋、黄桥之间。    
    根据敌人新的作战部署,华中野战军有两个作战方向可供选择:    
    一个是打前来增援宣、泰的整编第65师和第99旅。这个方案的优点是就近转用兵力,部队不会太疲劳,时间也比较充裕。缺点是这批敌人是来增援的,警觉性不高,很可能一打就退,不易合围;或者打得相持不下,使敌整编49师得以乘机攻占如皋,使我军的侧后和后方受到很大的威胁。    
    第二个方案是迅速转移兵力,以主力作远距离机动,直插进犯如皋的第49师侧后攻击之。此案的缺点是要强行军50多公里,但优点是明显的,主要是这一行动必然大出敌人的意料。此时,敌人以为我主力在西边,整编第49师将放心大胆地向我如皋挺进,我军来一个长途奔袭,歼敌于运动之中。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军必须能够连续地打仗、行军、打仗,而这正是我军的特长。    
    粟裕考虑再三,决心采取第二方案,选敌整编第49师为歼击目标。    
    7月15日晚,粟裕命令第1师全部和第6师大部转兵东指,并用汽艇急运第七纵队一个团先期赶回如皋,协同第1军分区部队扼守该城。给敌人以我主力确实还在西边的错觉,引诱敌人放胆向如皋进犯。    
    16日上午,敌整编第49师分左右两路北犯。17日,其右路到达如皋以东的鬼头街、田肚里;左路到达如皋以南的宋家桥、杨花桥,准备次日会攻如皋。蒋军万万没料到,我东移之主力已抵达黄桥、如皋之间的分界、加力地区,准备在其侧背猛插一刀,阻击向黄桥进犯之敌。    
    18日晚,蒋军还没来得及动手,我军先在其背后发起攻击。突然猛烈的打击使蒋军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乱作一团。    
    战斗打响以后,粟裕带上少数参谋来到第一线,就近指导主攻部队作战。    
    负责歼灭左路敌军的第6师主力和第七纵队经过两天两夜的攻击,将整编第49师第79旅大部歼灭,剩下1个团的敌人固守在有深沟围绕的宋家桥负隅顽抗,部队屡攻不克。深夜时分,第6师指挥员正在为战斗不够顺利而焦急不安,粟裕悄然来到。    
    “宋家桥的敌人是一个团?”粟裕问道。    
    “一个加强团。”第6师参谋长杜屏回答。    
    “打不下,就不要打了。”粟裕说。    
    “那怎么行?可以打下来!”王必成副师长急忙说。    
    “我们打算在拂晓前再组织一次攻势。”江渭清副政委说。    
    “我刚从前沿阵地回来,同两个团的负责干部研究了,他们一致表示有信心歼灭这个敌人。”杜屏十分有把握地说。    
    “怕是眼睛打红了!”粟裕轻轻地摆摆手说:“通知阵地上,停止攻击。”    
    “不打了?”杜屏不解地问。    
    “仗有得打的,马上就有新的任务。东方不亮西方亮嘛!”粟裕一边说着,一边在屋里踱着步子,“来个政治攻势看看。你们写封信,用我的名义,要宋家桥国民党军队的团长放下武器。信上告诉他,他们的一个师已经在鬼头街被我军全部歼灭,他们这个师的大部分也被歼灭了,师长王铁汉已经当了俘虏,希望他们不要心存幻想,而要当机立断,立即放下武器。放下武器之后,我们将切实保证他们全体官兵生命财产的安全。”    
    经过4天4夜激战,华中野战军歼灭国民党整编第49师1个半旅和整编第65师、第99旅各一部共1万余人,生俘少将旅长胡坤以下6;000多人,整编第49师师长王铁汉被俘后化装潜逃。华中野战军实现了第二次作战预定目标,主动撤离如皋县城。    
    如皋战斗胜利结束的当天,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拍来电报:    
    “庆祝你们打了大胜仗。”


第二部分:全军奋起反击 迎敌全面进攻弃海安运动歼敌(1)

    宣泰、如皋两仗,使蒋介石和他的参谋总长陈诚大为震惊。陈诚急忙到南通召开党政军联席会议,下令第2梯队6个旅10余万人沿江北进,集中兵力向海安进攻。    
    海安,东临黄海,西通扬(州)泰(州),南达长江,北接盐(城)阜(宁),贯穿南北、沟通东西的三路两河(通榆公路、通扬公路、海安至黄梅公路,串场河,运粮河)在此处交会,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地、“南北跳板”。元末,朱元璋与张士诚争夺江海平原,常遇春在海安筑城,切断张士诚增援和运粮通道,使张士诚苦守的泰州孤城不攻自破。明代凤阳巡抚唐顺之为抵御入侵倭寇(日本海盗集团)在海安筑城扼守,打破了倭寇西窥淮扬、侵扰中原的阴谋,“淮(阴)扬(州)凤(阳)泗(州)得安枕而卧”。    
    蒋介石及其将领此次进攻苏北,也把攻占海安作为第一步作战的重要目标,企图构成西至扬泰、东达海安的封锁线,以巩固苏中南部占领区,打通苏中通向淮北的门户。然后,实现其第二步作战计划,与徐州南下部队会攻两淮,实现其“解决苏北”的战略目标。他们认为,海安战略地位重要,华中野战军势在必争。因此,依恃其优势兵力,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法,企图一举攻占海安,歼灭华中野战军主力。为了防止被各个击破,采取钳形攻势,正面不足15公里,纵深5余公里,各旅靠拢前进。    
    强敌迎面压来,粟裕沉着应战。要不要固守海安,是他反复思考的中心问题。    
    固守海安,在海安与敌人决战,正中敌人的毒计。因为敌人有强大的第2梯队,我军与之决战,势必付出巨大的代价。胜了,敌人仍可继续调集兵力,保持其进攻的态势;败了,我军主力将会溃散。    
    若是不守呢?蒋军就可以完成泰州至海安的封锁线,使我军的行动大受束缚。我军由于连打了两个胜仗,部队求战情绪高昂,一些官兵认为敌人没什么可怕的,不打它一顿就走,对不起群众,前面的胜仗也白打了。    
    怎么办?粟裕想来想去,提出了初步的作战方案:1、6两师集结于海安东北地区休整待机,七纵在海安外围打运动防御战。    
    这个方案一提出来,许多同志想不通,认为撤出海安可惜。他们说:“党中央不是要求我们不要轻易放弃要地吗?打了两个胜仗还要放弃海安,前两仗岂不是白打了?”有的同志说:“敌人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军已经打了两个胜仗,为什么不敢在海安同敌人决战?”    
    粟裕感觉到,战争的胜负决定于有生力量的消长而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这个重要思想还没有为大多数干部所掌握。要重视他们的意见,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把领导的意图变成广大干部的自觉行动。    
    粟裕还想到,主动撤出海安,这是关系华中全局的重大决策,必须采取慎重态度。他虽然自信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是不敢独自作出决定。当时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的其他领导同志都在淮安。粟裕决定立即赶赴淮安,向华中分局和华中军区请示。    
    从海安到淮安约150公里的路程,须经东台穿过水网地区,粟裕开始骑摩托车,以后乘了一段黄包车(人力车),接着又骑自行车、乘船,当时能够搞到的交通工具全部用上了,一天一夜赶到了淮安。    
    参加华中分局常委会议的有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曾山等同志。    
    会议对粟裕提出的主动撤出海安、在运动中歼敌的作战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决定在海安实施运动防御,尔后主动撤离,创造新的战机。会议认为,对于同志们的疑虑,除进行必要的思想工作以外,主要靠打胜仗的实践来解决。    
    华中分局把会议的决定上报中共中央、华东局和新四军军部,很快就被批准实施。    
    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致张鼎丞、邓子恢、粟裕的电报指出:“在我军主力未获充分补充休息恢复疲劳以前,及敌未进至有利于我之地形条件以前,宁可丧失一些地方,不可举行勉强的无把握的作战。此次粟部歼敌二万,打得很好,今后作战亦不要过于性急,总以打胜仗为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